MyTFLS社区
北京法源寺的思考(喜欢李敖的进来) - 打印版本

+- MyTFLS社区 (https://community.mytfls.com)
+-- 论坛: MyTFLS专区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6.html)
+--- 论坛: 字字珠玑语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16.html)
+---- 论坛: 戏墨丹青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17.html)
+---- 主题: 北京法源寺的思考(喜欢李敖的进来) (/thread-10057.html)



北京法源寺的思考(喜欢李敖的进来) - 97级大忽悠 - 2005-11-4

《北京法源寺》读后杂想
现在是凌晨2:30分,窗外下着小雨,我刚刚把《北京法源寺》最后一页合上。北京的雨夜又静又凉,站在窗台上,看着校园里忽明忽暗的灯光,心中似有惊涛骇浪而不能平息。总觉得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在激荡着我的胸膛:“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究竟有多少英雄豪杰英姿勃发而又灰飞烟灭?”
读一本好书就是这样,第一遍捧在手里总舍不得放下,一口气读完之后却又心潮难平,虽有千言万语却又毫无头绪,很难下笔成文。但愈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越真实,越赤裸裸,越能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作品给人的第一冲击。特别是在这静得像死亡一样的雨夜里。



作者在这本书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很明显:在刻画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人物性格以及人生悲剧的同时,揭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履维艰,戊戌力士们的失败之是这一进程的必然缩影,亦如《万历十五年》里的张居正和海瑞,他们的悲剧早已是历史规则使然。他们悲剧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的先进和革命性,而在于他们挑战的传统势力还是很大的一个利益集团,这个集团的生命虽然走向末路,但是还不足以在现在就分崩离析,就像房龙在其《宽容》一书的序言中写到的那些年轻的探索者,他们的死不在于先知而在于不合群。而这个所谓的“群”就是掌握着最强暴力机关的团体(这是吴思在其《血酬定律》中阐述的)。在中国的的历史上这个集团大多时候被守旧势力和小人势力所掌握。在《北京法源寺》里面,守旧势力的代表是慈禧太后,而小人势力的代表是袁世凯,可以说正是这两个势力的联合是的维新者一败涂地,毫无还手之力。
前面提到的《万历十五年》和这本书有很多共同点,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都用一个章节去写一个皇帝,前者写的是万历皇帝,后者写的是光绪皇帝。就连这两个皇帝的命运其实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曾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确实想做出点成绩来“恩被四海,泽被苍生”但是二人都不明白当他们同“官员集团”的理想冲突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最强暴力机关的代表,反而成为其牺牲品。其实自从秦朝有皇帝以来,总有人用不管强取去还是巧夺的手段来窃取皇权。丞相、外戚、宦官、地方豪强、将军、节度使。。。。。。到了中央集权最极端的明清两代,与皇帝争权的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类人,而是文官集团(黄仁宇下的定义)或者朋党等等。可以想象连皇帝在于其政权的交锋中都被下阵来,小小的几个“行走”又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



以上是就小说本身的一些思考,还有从相关一些书籍里得到的类似启发,但是我今天晚上我感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愧煞。
这是我最突出的感觉,看看戊戌六君子就义时的年龄,看看康梁最初成立强学会的年龄,哪一个不是年轻人,更准确地说是那个社会里有知识的年轻人,身份相似于今天的大学生。且不说他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气与侠气;且不说他们“直到化泥方是聚,至今堕水尚成离”的气度与豪迈;更不说他们那“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胆忠心。单是那“通晓天下古今事,明鉴东西是与非”的渊博知识就令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是这几代人汗颜。在他们身后没几年,孙中山、毛泽东等等,哪一个不是在年轻时就已经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再看看我们自己,在同样的年纪却又干着什么?今天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在堕落、在迷茫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没有方向感,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代年轻人能否承担这历史的重担呢?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殊不知,国者,家也。在国家罹难的时候,年轻人也能站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许是我给我们这一代人找到的最好借口吧。
还是愧煞。
这次是为我们的文化事业而悲哀,其实最初拿到《北京法源寺》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一本佛性十足的小说,这种感觉这在以前看《天龙八部》的时候有,小说中的很多话都是那种很有思辨意味的,能让人茅塞顿开顿悟的。都说佛教在印度产生而广大与中国,但是现在用中文写就的书籍里,很有禅性的除了以上两位,就是林清玄。很遗憾,没有一个大陆的作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是一时间真想不出有谁。这仅仅是佛教一点,我想说的是我们中国的国学再现今的社会几乎一文不名,海外华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太多是通过香港的金庸。在对古中国文化的继承上我们做的似乎还不如日本和韩国。《北京法源寺》最后一章“掘坟”讲述的“大陆老百姓的贪财和‘革命小将’的疯狂”似乎是对我们文化现状的最好解释。


天似乎快亮了,雨还没有停,胡说八道一通之后,我的心绪平静了许多,站在凉台上,对着瑟瑟的凉风,想说:“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究竟有多少英雄豪杰英姿勃发而又灰飞烟灭。而我,又能在这里做些什么呢?”






2005年5月24日清晨


- dsssm008 - 2005-11-15

这书高中看的,后来被老魏抢走了,不知下落。
现在想起来,戊戌变法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从纯学术的角度来看,革命党人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完全错误的道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戊戌六君子是党争的牺牲品。
清朝末年的一系列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维新派的很多主张都在新政里被执行了。但是效果却未见得好。晚清中央权力的衰颓不允许中央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话说得很乱。以后有机会写一个细一点的。


- 97级大忽悠 - 2005-11-18

写不出来了 知识不够
我现在觉得写出来的东西特无知 越看越恶心

虽然我知道这是好事 毕竟一个学经管人的写作能力毕竟不如欣赏能力
靠你了。。。。。。


- schlaun - 2005-11-27

想起来原来看过的一个
沈褒臻的传记
那让人颤栗的半个世纪


- 羽扇纶巾 - 2005-12-31

你们说李敖到底是不是在哗众取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