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理学之情绪的心理机制 - 打印版本 +- MyTFLS社区 (https://community.mytfls.com) +-- 论坛: 学术人才交流中心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9.html) +--- 论坛: 学法交流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10.html) +---- 论坛: 知识飚风地带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30.html) +---- 主题: 心理学之情绪的心理机制 (/thread-11124.html) |
心理学之情绪的心理机制 - ibb - 2006-3-24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 “制约性情绪反应”与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情绪反应也普遍存在,即在一些情境下,当遇到某一可以产生某种生理性情绪反应的条件时,在还未受到该条件的真实刺激之前就产生了该条件真实刺激后所会产生的情绪反应. “情绪感官化”是在皮层过程中把对情绪反应的反映与来自感官上的信息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大脑在对此情绪进行反映的过程中附加了一些对来自感官上的信息的知觉。 “情绪客体化”是皮层在反映过程中把某一情绪性反应与外界事物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那些由外界对象的刺激直接引起的情绪性反应。 “恐惧”——是一种对将要出现的悲惨后果的制约性情绪感受,它的内容包括对当前环境的知觉和对自身情绪反应的体验。比如看见一条无人看管的凶猛的狗向你冲来,这一刺激激起了你所能想象到的(这一想象过程一般都是潜意识过程)被它咬后的生理上的惨状,并因此而引起包含在相关的“痛”之中的制约性不快情绪反应,当你的大脑把这一不快性质的情绪反应与当前的知觉内容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恐惧”的感受。“恐惧”的主体是不快情绪,然后加当前对象的形象或当前事物的表征、加躲避的愿望和逃跑的念头、加无计可施再加对生理的一系列内部应急反应的感觉(虽然此时逃跑的念头没有实现,但现实的奔跑所会引发的相应身体上的生理变化——如肌肉的高度紧张和能量的供给等——已经因心理制约而成为现实的反应)。 “害羞”是对自己外部或心里缺点被暴露的恐惧。它的主体是经验或预想中缺点暴露后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产生的不快性质的制约情绪。 “喜爱”是个体内部对快悦情绪趋向的外移。主体是快悦情绪,还包含对内部快悦情绪的趋向转化为的对当前事物的钟爱。 我们知道,动机是构成人类一切有意行为的基础,包括身体行为和思维、回忆等等心理行为,它是由外部或内部原因引起的、激发和维持个体各种有意活动的心理动力。我们也都确信,动机源于需要。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一切动机都产生于心理需要,都是从心理层面的需要中直接产生的,虽然心理层面的需要很多都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并都有其生理根源。真正的自动行为不需要动机,引起自动行为的那叫生理反应。动机只是专对心理需要而言。而心理需要什么呢?或者说,心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显然,为了认识动机的根源,我们要先认识一下需要的本质。 需要反映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但它还包含一种对超平衡状态的倾向。正如生理需要不直接产生动机(动物下丘外侧区损伤导致不食等实列证明,生理需要必须转化为心理需要才会引起动机),生理的缺乏也不能直接产生心理的需要。需要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它与它所反映的生理需要(暂不说精神需要)之间还有一个媒介。比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会产生渴的感觉,胃液侵害胃壁会产生饥饿感等等,是这些感觉或感受的形成才产生对喝和吃的需要。这可以表示为:生理需要——饥饿感——需要。这里“需要”的直接原因是饥饿感的作用(味觉的作用暂不说),心理所直接需要的是对饥饿感的消除(或躲避)。而饥饿感是什么,前面看到,它就是一种以不快情绪性为主体的痛感,因此,心理在这里最直接的需要是对此痛感的解除,是对痛感的主体——不快性质的情绪性反应的回避。 注:生理需要不产生动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动机——》有意识行为 饥饿产生进食的需要,是什么产生停食的需要?“饱中枢”的说法显然没经思考,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中枢,许多被撑死的动物是否都是“饱中枢”出了问题?象“记忆系统”、“过滤系统”等等一样,硬造出来的东西太多必然会妨碍科学认识。若不用知识来控制,显然不是饱而停食而是撑而停食。而饱是快感,撑是痛感。在这里,当两种性质的情绪在一种行为中相遇时,就看谁的强度高了。如果该行为的继续所带来的快感大于痛感,就会继续此行为,反之则停止。味觉的降低对停食的影响只起次要作用(显然味觉一般不会降为零),当通过饱感与味觉所带来的快感(香、甜等感觉都属于以快悦情绪为主体的快感)都不敌撑的痛感时,就产生停食的需要。在没有知识影响的前提下,如果没有饥饿感、饱感与味觉的推动和引诱,生理再需要我们也不会去吃什么。这同时也说明,我们吃的直接原因是消除不快情绪和追求快悦情绪的需要,而消除不快情绪也是追求快悦情绪的方向之线上的一极,心理真正需要的是追求快悦情绪。 意志对动机的影响完全是借助意识对情绪的经验实现的,个体的一切计划和目标都是以回避某种痛苦或者获得某些快悦为对象(谁见过另外的计划和目标呢?)。实际上,意志的动机功能就是在思维和潜思维活动的参与下,通过对某种情绪的预见和“期待”而起作用的。 快悦合乎需要,但它不是需要本身。需要也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有它自身的心理机制。对人来说,心理通过情绪产生的需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直接的情绪体验产生的需要,比如痛感需要消除、回避,悲伤需要发泄、哭泣,好吃的苹果引诱我们一口再一口地吃,优美的艺术品或表演使我们留恋忘返,友情使我们欢欣,我们即刻付出自己的友谊以为获得更深的友情等等,这些都是由当前而现实的自然情绪和制约情绪直接引起的需要; 二是由意识系统依据其观念中所包含的对情绪的经验而产生的需要,比如对信念、理想、道德、正义等等的需要。虽然它们所遵循的都是趋悦原则,但在表现上仍有方式和模式上的区别。前者方式直接或较直接,通过对制约情绪的了解都已显得简单易识。后者曲折,并有其自身的模式。从意志对动机的作用上我们可以看到,意识系统是以它自己的方式通过情绪来形成和选择需要的。在意志活动这里,意识系统是依据词语或意象引起的制约情绪的经验来产生需要的,同时,在我们的大脑里还有许多潜含着情绪的成型观念,即由对事物的情绪经验形成的习惯态度,它意味着已基本定型的制约情绪。通过思维活动,一些观念进入意识,这些观念中包含的定型的潜在情绪也会因受到情境刺激同时引发,并对动机的形成与选择形成直接影响,即使那些浮到近层的潜观念没被具体意识,它们所容含的定型情绪由于受到制约刺激也已形成现实反应并被意识。由于这些原因,才表现出意志的特性。这里可以表示为:对情绪的预见——需要——动机。 在许多现实生活中,由于观念中的情绪活动和作用未被意识,因而使观念本身显得带有动机性。比如小学生在公交车上见到老人的“让座”,这是“助人”的观念引起的动机使然。但在“助人的动机”背后,是情绪在从两个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一是助人会得到“好感”,在他的经验中,“好感”起先总是与“好吃的东西”、“新的玩具”、“被爱抚”、“被表扬”等所引起的快悦情绪伴随在一起(“被表扬”又与以前因之而得的种种奖励而引起的快悦情绪有联系),因此“助人”的观念就是引起这些制约情绪的信号刺激物,并通过引起这些情绪反应而产生当前的助人需要和动机,只是在这一“信号”——“情绪”——“需要”——“动机”的单元系统中,由于“学习”与习惯,它们的联系和反应已是基本定型的,因此才表现出观念对动机的作用的直接性。另一方面是不助人是“不好的”、这意味着被指责、看不起、冷落等等(对大人们来说就是违背公德),这些制约条件会引起相关负面情绪反应(与上同理不多描述)而产生回避它的需要,这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助人的动机(大人们让座多源于此)。 当因观念所产生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相遇时,就看哪种观念在当前所引起的情绪在强度和“数量”上占优势了。并且在这里更能看出情绪在观念与动机之间的作用。比如我们遇到了一件要去选择的事情:是为好朋友作伪证还是说出真象维护正义?这可是紧要时刻。作伪证会使你依然拥有这位朋友,在这种情境中,由于在“朋友”的观念里包含着关爱、理解、帮助等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引起快悦情绪的制约刺激物,“朋友”的刺激引起的快悦性质的当前情绪反应产生你继续得到“朋友”的需要,促成你要去作伪证的动机,当然,对友情的现实回忆和其它的具体利益中所“包含的快悦”也会对当前的需要和动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关爱、友情等等的“失去”以及“背叛朋友”的观念所包含的制约条件也会在当前引起你的痛苦情绪(人们所谓“两种观念之间的痛苦的选择”,其实已表明了情绪在观念与动机之间的真实作用),回避这些情绪的需要也会支持你去作伪证的动机。如果在你的头脑中有关“哥们意气”的观念还有很多,数量上占有优势,在以上种种基础上,去作伪证就是你“义”不容辞的事情,竟管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显得厚颜无耻。 相反的一面是:作伪证违犯公德,更多人的“鄙视”、“缩远”、“看不起”、“谴责”等观念和意象会在你的意识或潜意识中作为制约条件(由于问题的当前、紧要所形成的情境会增强它们的制约性)会引起你的痛苦情绪而产生回避它们的强烈需要,这种需要又会形成你选择正义行为的动机,或是对你去作伪证的动机构成强大阻力。如果你受过良好的文明熏陶,头脑中道德观念的积累占优势,那么正义就会是你更大的需要。 - skyhyatt - 2006-3-24 有个建议哈 一个帖子的内容不要过长 可以加些颜色或者字号的不同来使内容显得 更条理 清晰 明了 - ibb - 2006-3-24 感谢楼上的提议哦 主要不是直接转过来的 一个晚上又是学习 又是挑选内容 的确有点累 下次一定注意 - 千里草 - 2006-3-25 理解楼主的良苦用心 - milan817 - 2006-3-30 呵呵~长知识了 - 千里草 - 2006-5-3 楼主咋啥都懂了? 拜你为师了 - ibb - 2006-5-8 呵呵 都是网上淘来的 看到了就转发下 留个底 怕以后找不到的 一同努力 嘎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