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TFLS社区
时尚旅游~~~喜欢旅游的朋友来看看 - 打印版本

+- MyTFLS社区 (https://community.mytfls.com)
+-- 论坛: MyTFLS专区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6.html)
+--- 论坛: 字字珠玑语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16.html)
+---- 论坛: 躺着读书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18.html)
+---- 主题: 时尚旅游~~~喜欢旅游的朋友来看看 (/thread-7580.html)

页: 1 2


时尚旅游~~~喜欢旅游的朋友来看看 - jessie-zhang - 2005-4-3

凌晨四点半。
前往酒店的路上,透过车窗望去,昏黄的灯光下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静谧中——平静、祥和——这就是迪拜给我的第一印象。
不过当我告诉当地友人我的感觉时,他为我补充了一点:“迪拜是阿联酋、或者说整个中东最安全的地方,你可以深夜在街道上独自漫步,不用担心任何治安问题。”问及原因,才知道这都源于迪拜的一条法律:“在这里,只要打架就得进监狱,不管谁对谁错。”就是这样一条有点“是非不分”的法律,从根本上保证了这里的治安,同时使迪拜成为中东最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
狂野体验
——LABAB沙漠探险
清晨,我在迪拜的第一次探险旅程开始——穿越LABAB沙漠。陪同我进行这次探险的是一个阿拉伯小伙子Khalifa,很年轻,不过在沙漠上驾驶越野车却已经有6年的经验。
从迪拜的市中心,我们的TOYOTA急驶过街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十分钟后,两边视野所及的翠绿色逐渐为漫漫无边的黄沙所取代。一阵阵微风,轻轻吹过两边一望无际的沙漠,卷起星星点点的黄沙,在我们前方的公路上旋转、飘舞。
LABAB沙漠位于迪拜和沙加两酋长国之间,是阿拉伯地区比较古老的沙漠之一,占地1200平方公里,常年吸引着沙漠越野爱好者的冒险。
站在沙漠边缘,视线所及之处,蔓延着纯净的金黄色,无数层层荡开的沙纹,好像波浪一般。阳光洒在那些曲线温柔的弧形沙丘上,满眼娴静温和的光芒。据说这里每天晚上的阵风,会将沙漠表面的浮沙卷起,所有车辆轧过的痕迹都不复存在,第二天清晨,只留下层层叠叠的沙纹,和不断变换位置的沙丘,就像处女地一般,诱惑着探险者重新留下自己的足迹。
长期与沙漠为伍的人似乎对黄沙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虽然没使用GPS,但是Khalifa却能在沙漠中行进得游刃有余,时不时向我指出哪里的沙地容易使车轮陷落,哪里只能前行,不能拐弯,还传授了我一些沙漠驾车的小窍门。随着我们的TOYOTA在沙漠上画着优美的弧线,一座座大大小小的沙丘被我们远远地甩在身后。
停车小憩,Khalifa将车稳稳地停在沙丘半山腰处,打开车门,一股热气迎面扑来。我索性脱掉鞋子,赤脚踩在细软的黄沙上,热乎乎的感觉从足底传来,直达心口。把鞋子绑在背包上,手脚并用,进一步退半步地艰难上行。风卷着沙粒从山下往上吹,打在脚踝上隐隐作痛,不一会儿,我便满头满耳的灌满了沙子。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大漠景色——站在至高点,四周起伏跌宕的沙山,层层沙丘形成的盆地,光影分明,我的影子也印在沙上,拖得长长的。在沙纹的映衬下,TOYOTA一路轧过的痕迹沿着沙山轮廓蜿蜒起伏,一眼望不到头。火红的落日隐藏在远方的山峦盆地中,若隐若现。在沙脊上行走,用力踩踏沙丘的陡峭面,细沙便像水银一般倾泻而下——那一刻,我想我是爱上了沙漠。



DHOW之旅
——阿拉伯美食全接触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来到码头,准备搭乘DHOW(一种阿拉伯沿海地区的独桅帆船)。
迪拜(DUBAI)分为两个部分,即Deira和Bur Dubai,中间隔着一条迪拜河(DUBAI CREEK)。这种独特的城市布局不禁让我回忆起了匈牙利的首都,也是由河流两岸的布达和佩斯组成。站在船头,迎着海风,左边是古老的Deira,象征着DUBAI的历史,右手边则是较为年轻的Bur Dubai,正在蓬勃发展着。随着DHOW的缓缓前行,包裹在夜色下的两岸景物,就如一幅画卷一般,在我眼前慢慢展开,古老和现代,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一会儿工夫,船上就摆满了各色阿拉伯菜肴。我最喜欢的是阿拉伯大饼,据说是由特制的炉子烘烤而成,外脆内嫩,鲜美可口,当地人吃大饼时都要蘸霍姆斯酱,就着酸黄瓜条和青菜。阿拉伯菜中比较著名的两道烧烤——烤羊肉串和切片烤肉,阿拉伯语分别叫“KABAB”和“SHAWALMA”,有人根据谐音戏译为“烤爸爸”和“想我了吗”,乍听令人啼笑皆非。KABAB制作工艺简单易学,将羊肉切成拇指见方的小块,再加入胡椒、盐、葱姜和橄榄油等佐料,然后串在长约1米的铁扦上,放入烤炉中,待肉色变得黄脆,出炉即食。而SHAWALMA的吃法却别具特色,在船的一侧竖立着一个烤肉架,架子上重重叠叠地串着一块块肉,以牛肉居多。被炙烤的肉块随铁柱子不紧不慢地转动着,烤熟一层,伙计就削下一层,然后分发给船上的游客。
传说中阿拉伯人嗜好甜食,我在这里就发现了一种广受当地人欢迎、对于我却太过甜腻的点心——哈尔瓦。小小的一块点心,却涂满了一层层的糖,糖上还浇上蜂蜜,蜂蜜上再加一层糖,吃一口,满嘴流蜜。
与中国饮食文化“食不厌精”相比,阿拉伯饮食显得粗线条许多,他们的烹饪方法很简单,除了烤,就是炸,顶多再来个炖完事,要么索性生吃。我想,这也许源于阿拉伯人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可能与他们豪迈旷达的性情有关。

文化时空
——贝度因人探秘
清晨,我们被夹在拥挤的车潮中,无法前行。早就听说迪拜的交通拥挤,如果遇上堵车而又有急事,就只能祈求真主保佑了。迪拜的车牌号码一般是五位数字,不过我却看到一辆银灰色BMW的车牌只有四位数字,问过司机才知道,原来车牌号码的位数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比如,四位数的车牌价值150万迪拉姆,三位数的车牌更值钱,大概要支付250万迪拉姆,当然,如果你看到只有两位数字的车牌,那肯定是某个酋长的坐骑了。
远远的,我就看到了一艘硕大的帆船,那里就是我们参观的目的地——贝度因人博物馆。据说,博物馆的前身是Al Fahidi堡垒,建于1799年,主要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和平年代中,迪拜政府将其改建为博物馆,用以介绍阿拉伯人的祖先贝度因人的历史,而那艘保留下来的大帆船也成了博物馆的象征。
进入堡垒的入口,我们沿着地道往下走,逐渐进入了贝度因人的世界。脚下踩的是绵绵细沙,昏暗的灯光下,一尊尊惟妙惟肖的雕像难辨真伪,刹那间,忽然有一种错觉,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贝度因人的生活在我的面前逐一展现——男人们劳累了一天,一边抽着水烟,一边闲聊;而女人们正在一边支火做饭,好像在说着什么悄悄话,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远处的市集上,布匹、香料、手工艺品应有尽有,一个妙龄少女正在精心挑选布料,一不留神,我差点撞上骆驼,原来是沙漠中的商人,正在赶着驼队急行……
博物馆旁边有一个文化村,展示的是最纯正的阿拉伯文化。一踏入门槛,满眼都是身着传统服装的人们,男人身着飘逸的白色长袍,头上裹着白头巾;而女人们则从上到下都裹在黑纱中。一直以来,我就对这种男白女黑的阿拉伯服饰好奇,请教过才知道,因为阿拉伯人的祖先为游牧民族,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为了散热和抵御风吹日晒,男人选择了宽松的白袍,而女人,由于经常呆在家里,不需要外出,所以穿黑袍,再加上在伊斯兰教中女子不得抛头露面,所以现在女性依然包头,带面纱,旁人只能看到一个个黑色的身影。

惊喜Shopping
——真正的购物天堂
在推行低进口税及无销售税的政策下,迪拜向来就是物美价廉的购物天堂。不过于我而言,最吸引我的还是久负盛名的黄金街和香料街。
宽敞的大街两边,排列着一家家金饰店铺,隔着一尘不染的玻璃窗,黄金制成的项链、手镯、耳环、各种饰物,整齐地排列在柜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色的光泽,咄咄逼人。可能是因为在国内买金饰时受过骗,总是感觉这里的店铺信誉成问题。不过好友告诉我不用担心,因为任何游客要是在这里买到“缺斤少两”的金饰,都可以向政府投诉,一但查明属实,这家店铺就会被勒令关门,所以在金街的商家没有欺诈行为,可以放心购买。这里的金价一般是每克42迪拉姆,当地人习惯配带粗大的金链,以显示自己的经济水平,因此金街上总是人满为患。
香料街位于金街的隔壁,一条狭窄幽长的小巷就是它的全部,一袋袋敞开的香料整整齐齐地摆在路边,小贩在货摊旁热情地招揽生意,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上海二三十年代的条条里弄。据说阿拉伯香料除了用于食物调味剂外,当地女性还用它来熏衣。只见一个小贩将一个陶瓷小碗放在地上,放入木碳、松香、香料粉末,然后用火柴点燃,一会儿工夫,一缕轻烟冉冉上升,房间里充满了一种芬芳而含蓄的香气。这时候,小贩又取来了一件长衫,悬挂在屋中,一会儿工夫,衣服上也染上了淡淡的清香,久久不退。据说用这种方法熏衣服,只要十分钟,就可以将香味保持一周。

TIPS
推荐住宿:Taj Palace Hotel是一家位于迪拜市中心的五星级酒店,交通便利,距离迪拜机场只有10分钟的车程,只需步行5分钟就可以在大型购物中心City Center购买世界各地的名牌。和其他位于市区内的酒店相比,它的房价更为经济,服务也十分不错。
推荐旅行社:Oasis Adventures隶属于著名的SHARAF集团,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在阿联酋境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摄影:一般的旅游摄影都可进行,但对穆斯林妇女摄影可能被视为不敬。同样,在摄影对象为男性时,也应事先征询对方的许可方可拍照。基本上,政府机构所在的建筑物和军事设施不可拍照。
货币:当地的货币单位是迪拉姆(Dirham),辅币为菲尔(Fil),1迪拉姆等于100菲尔。1美元约合3.65迪拉姆。
小费:除某些餐厅已将小费计入服务费以外,小费的最高金额通常为消费额的百分之十。一般要付10迪拉姆小费给酒店中提行李的人员,有些游客也付给各景点导游10~20迪拉姆小费。
办公时间:迪拜政府机构、学校,以及其他机构的周末为周四和周五。
衣着:与某些中东国家相比,迪拜的服装要求算是宽松的,但游客仍需注意不要穿过于暴露的服装。由于阳光强烈,帽子和优质太阳镜是游客的必备之物。
电力:迪拜电压为220V,但一般中国电器的插头与当地的插座不匹配。不过各酒店都有不同型号的变压器供游客使用。


- jessie-zhang - 2005-4-3

迪拜,英文写作Dubai,也有译作杜拜的,是中东阿联酋最富裕的一座城市,但对于我们这些好“色”之徒来说,则显得单调、乏味许多,除了黑的就是白的。走在迪拜街头,男人几乎都穿着白色的长袍,而女人则从头到脚都蒙在黑色的长袍里,只露出一双眼睛。我想,这里的女人走在街上决不用担心有人回头看你的,因为谁也不会知道黑衣服里面是美眉还是老太婆。我曾好奇地问导游为什么女人不穿白色长袍呢?导游说,白色容易“走光”嘛。

  在迪拜最知名的茱美拉大清真寺,圆顶上的菠萝纹,高高在上的尖塔,宣示着古兰经的一片庄严。一位喜欢拍写真的影友看上了清真寺外墙结构细腻,式样别致的花窗。他灵机一动,决定再增添一点色彩,便让女友脱去外套,只裹着一件低胸飘逸着的红色长裙,倚着白色的窗格摆起了“莆士”。他为自己色彩对比的画面构思而颇为得意,在这宗教浓郁、色彩单调的地方简直就是一道突兀的亮丽风景!这时,一位阿拉伯帅哥走过去与他比划起来。英语不会,阿拉伯语不通。比划了半天才明白,清真寺前是不允许女人这么袒胸露臂的。影友颇为失望地让女友穿好衣服,边道歉边收起了相机。

  其实,有的地方色彩就是这么简单,它几乎容不得更多的艳丽。但美是需要发现的。在迪拜机场,一位穿着白色长袍的男人后面常常会跟着四个被黑纱裹得严严的女人,男人空手悠闲着,行李则是四个女人拿,根据穆斯林教规,每个男子可以娶四个妻子,那情形还真让我们一班男士羡慕了好一阵。其中一位影友抓拍住这种黑白反差的强烈对比,有一张后来还成为获奖作品。


香格里拉 - jessie-zhang - 2005-4-3

最后的香格里拉

推荐理由:“景色绝对美丽,条件相对艰苦”,这才给旅游者返璞归真的味道。
地理: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峪沟口宽阔之地。稻城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2000米,县城海拔3850米(比拉萨还高)。
人文:藏族聚居地,此外有汉族、纳西族、回族等民族。这里是驰名藏区的佛教圣地。

稻城、亚丁其实是我的梦想,就如同阿尔卑斯山一样曾经牢牢控制着我关于惊世骇俗美丽的所有幻想。
在我踏上这条线路时,我甚至分不清楚稻城、亚丁哪一个是景区?稻城距离亚丁还有七八个钟头的车程,这两个地方不知被谁变成了双生子,两个名字合并成一个意思——香格里拉。
稻城其实是个去亚丁的中转站,是个小小的县城。以前靠出售松茸为生。这里街道清洁,人民生活看上去富裕。但是这是个很淳朴的小城,要想看到真正有意义的风景,还需要走上很久的路。当地老乡给我们指点最近的半山腰的喇嘛庙,那里云淡风清,视线极好,可是云彩下的小庙也需要用望远镜才看得清楚,问问路程,竟然要走两个钟头!
在稻城有一种很随意的心态,阳光充沛,空气清新,人民淳朴友善,有问必答,路不拾遗!我们在误打误撞中进了两家装饰极奢侈,就算是在内地也决不逊色的藏民民居。据主人介绍,造价都在百万左右,我们只有啧啧感叹:“哪儿来这么多钱呢!”我们受到了完全是陌生人的主人的热情接待,还喝到了香醇的青稞酒,吃到了像我们芝麻八宝粉一样的糌粑。这两家中其中有一家人的父亲是刚才老乡给我们指点的那座喇嘛庙的前任活佛。
白天氧气足够,到了半夜时才觉得缺氧,好像是刚坐了翻滚列车一样。摸索着起来习惯性地拉灯,真好,居然有电(几天的旅行中只此一家有电),睡眼朦胧中才发现这里海拔比拉萨还高——3850米!
想象中的稻城是美仑美奂的景区,但是它却有别样的感觉。它是个有温泉洗澡,餐桌上有炖乌骨鸡,晚上有随手开关的电灯,看得见电视,听得见广播,手机可以自由拨打的小城。


- jessie-zhang - 2005-4-3

就在一个平常的夏天,我们曾走进人称“女儿国”的遥远而至美的泸沽湖。
  滇西北的泸沽湖,从地图上看,其实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九寨沟、青海湖、天山天池、羊卓雍湖,我们都去过了,两千公里缺氧的青藏公路我们也穿越过。可这趟泸沽湖之旅,为何如此漫长而深刻?

  省略过程直飞景点的方式,我们向来不大采用。至美的,总是值得你付出代价的。于是,从广州到昆明我们坐了近47个小时的火车,从昆明到大理从大理到丽江加起来又坐了近18个小时的汽车。在丽江我们在散客中心坐上了去泸沽湖三日游的中巴。

  那天清晨,正赶上高原雨季的潇潇淫雨。一位年近花甲的纳西族和氏司机,一位刚刚出道的纳西族高个子导游小姐,一车天南地北的游客中,大多是年轻人,但竟然也有年近古稀的老大妈。车子上山一程下山一程,一程又一程,一弯又一弯,山高路差,仿佛在登天梯。大家欢歌笑语,却总难免提心吊胆的。果然中途在金沙江岸,由于泥石流导致巨石滚落,活活将我们堵塞了两小时。一路上密雨模糊了我们的视线。用石块和树木垫成的路基,险情不断。虽说丽江至泸沽湖往返才600多公里,但这条万分惊险的路却仿佛要无限地蜿蜒曲折下去,令人觉得好像走上了不归之路。一直到晚上近11点,我们才到达泸沽湖畔的木楞房:摩梭之家。路途不可谓不遥远。

  高原雨洗过之后的夜空,星星似眸子一样晶亮,仿佛伸手可摘。我第一眼见到的泸沽湖,就是在这样的星空下。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就急于起床,挎着相机出来。黎明时刻的泸沽湖,一汪静水,衬上变幻的云彩,清澹而神秘。几屏神山的背影突兀于水边。影影绰绰的独木舟和捕鱼人的剪影,无比生动,刚好成为镜头里的模特。

  早餐之后,我们坐上摩梭人特有的独木舟———猪槽船,划向湖中的乐水岛。此时的泸沽湖,明镜一般:云自无心水自闲,百里玻璃几叶舟。湖面上还有零星的水草花点缀着。摩梭小伙子和摩梭姑娘一边划船一边唱起动人的情歌,这边飘过去:“小阿妹……玛达米……” 那边荡过来:“小阿哥……玛达米……”一唱三叹,回肠跌宕,悠远感人。天之光、水之色,加上这天堂之清唱、唉乃之水声,置身其中,我无言而有泪意。我知道,我们这些匆忙的文明人,离摩梭人桃源蓬莱般的精神生活,实在太遥远。

  我们走进湖畔摩梭人居住的村子。家家的果园里,叮囟果压枝,非常诱人。我们随便进了几家摩梭人的木楞房。摩梭人热情好客,领我们到屋旁果树下即摘即尝他们辛勤劳动的果实。他们说今年的果子被冰雹打过,不好卖。他们的生活其实仍然艰苦,但乐观的情绪总是写在他们风霜的脸上。据我们了解,摩梭人信仰藏传佛教。他们的家庭是地球上仅存的母系家庭。妇女有着相当高的地位。青年男女不娶不嫁,采取走婚的形式。成年女子在自家的花楼里,夜夜守候意中人来借宿。男女之间重感情。他们的结合不受任何人的支配,交往离异都自由。双方各自住在自己母亲的大家庭里。孩子归女方。没有媒妁之言,没有父母之命,更没有婆媳和财产之争。大家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我有一些困惑:同在一片蓝天下,竟存在如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孰优孰劣,隔着文化的大山,作为局外人的我不好妄加评说。但问题百出的物质文明社会,难道不应该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受到一些启发吗?

  那天下午,我们每人骑上一匹摩梭人的马,上到山上一个大草坪中。山野上开着大朵大朵的白色杜鹃。摩梭姑娘们陆续从山下走来。她们穿着或红或黄的百褶裙,要和我们汉族青年进行摔跤友谊表演。轮到我上场了,她们四五个高大的姑娘跑上来,七手八脚把我摔倒之后,又一起友好地将我高高托起。摔跤之后是对歌。摩梭人和汉人轮流高歌。歌声满山遍野地飞翔,令人醉而忘时。下山了,只见泸沽湖:一弯碧水,白云、蓝天、青山都清清晰晰地装在湖里,上下天光浑然一色,美得足以招摄魂梦,令人久久驻足。我们忍不住要跳进这玉液一般的湖里畅游一番。在这据说是世所罕见的至今未被污染的处女湖中游泳,快意难以言说。

  夜晚慢慢地渗进高原湖的世界。夜色如水。在摩梭人的村坝上,在篝火旁,一曲笛子吹奏的悠长的甲搓舞曲如火跳动。摩梭青年男女们身着盛装,手牵着手尽情地载歌载舞。男跺脚,女摆手,舞步时慢时快,不时引吭高歌,节奏分明,气氛高涨。引得许多汉人也加入跳舞的行列,欢快的歌声照亮整个村寨……

  第三天清晨,我们要离开泸沽湖了。我们在湖畔度过了难忘的一个白天两个夜晚。难舍之情可想而知。车子上到山顶,我们都不断地回望格姆女神山下的泸沽湖:晨曦中的湖水恬静地凝在那里,如鲜奶一般,浸着她的三个小岛……

  遥远的又复归遥远。


- jessie-zhang - 2005-4-3

在希腊的岛屿中最有名的要数米可诺斯(MYKONS)和桑多里尼岛(SANTORINI)了。真的是别无他求,只要来到这个小岛就以足够。然后坐在那面海临风的青石台上,眺望着平静的爱琴海,饮上一杯卡布其诺,过一个静静的午后,一个静静的假期。




  mykons 的旅行就象是一个小小的冒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比如在清晨骡子悠闲地担着蔬菜和鲜花从窄窄的小路与你擦身而过,在你的衣襟留下一丝淡淡的香气。从那个拐角转过一位身着黑衣的老人微笑着说“carimera!(早上好),一切都是那么淡淡的、静静的。

  穿过白色的小街到清晨的小海港,刚归航回来的渔夫们把新鲜的鱼摆放在码头,自己则三三俩俩的坐在一旁,谈笑着。时而将一些小鱼扔给那些聚集在一旁的猫儿。对它们来说是一天之中的节日了吧。到cafe shop里小憩,看太阳刚刚升起,空气中有清新的味道,昨天欢乐到深夜的游客还未起身,这才是mykons的淡雅的风貌。午后猫儿从路地转移到屋檐,椅下和岛上的居民一起开始午休,街道上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只有焦灼的阳光在街角流动。

  属于你自己的mykons隐藏在那个角落里呢?清晨的渔港,洁白的海滩,还是象迷宫一样的街道中小小的店铺,或是清晨黄昏那淡紫色的波浪?不管错过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都有一种透明的快乐。猫儿,渔夫,骡子还有那身着黑衣的老人都会给你陶醉的感觉,一点点地成为属于你自己的快乐。

  晚上穿过窄小的路,在那葡萄棚下的小小的店中坐下,叫一杯mykons wine,美味的炸鱼,看着使者和猫儿穿梭不止,不知不觉中渡过mykons的假日。

  如果说mykons的美景还可以形容描写的话,那么santorini的景色我就无能为力了。那里象一个幻想世界,一切都那麽触手可及但又不太真实。在断崖上眺眼望去,无际的爱琴海象一面蓝色的丝缎,来往的船只划出白色的蕾丝,配上远处小岛的白色房屋,象千年不化的积雪,构成一幅壮大的图画。看看店里陈列的古代遗迹,想象沉入海底的文明,或者去看天与海共同演出的绝妙的夕阳西沉。当浓紫色的夕阳将白色的房屋也蒙上一层面纱,蔚蓝的海面也变的黝黑时,各家点上的灯光,透射出来,象烛光又象衬在夜空里的星光。santorini会展开华丽的羽翼带你到一个梦想世界。深眠在海底的世界,几千年不变的景色,随着远航的船儿离去,又随着微风归来的一切,在午后的阳光中象苏醒古代的精灵....

  到希腊来吧,在一个静静的午后,寻一家小小的店,在满是鲜花和葡萄架搭成的花影下,点一杯冰凉的wine,看喜爱的书,或给远方的朋友寄去一封阳光的卡片,淡淡花香随着阵阵海风掠过脸颊消散在空中,留下浅浅的惆怅...


- jessie-zhang - 2005-4-3

哥本哈根城,古老、淳朴,城内有二十多个博物馆和十多个公园。它有古老的城堡、雄伟的宫殿,大圆顶教堂,奇特的钟楼和艺术雕塑。这些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每年约有上千万人到这里来旅游。

市内最古老的宫堡是克里斯蒂安堡。现在的一栋楼是1794年被火烧后重建的。过去这里是丹麦国王的宫殿,现在是政府和议会大厦所在地。以议会为中心的这片地区,是古老哥本哈根的发源地。

唯一开放的宫殿是罗森堡。它是一个红色伸出许多尖顶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风格。17世纪,这个宫堡刚刚建成时,还在市郊,四周辟为皇家花园,当时是作为国王的夏宫,像北京的颐和园一样,只为皇室避暑用,后来成为皇家的珍宝陈列馆。皇家公园成了哥本哈根的罗森公园。

靠近海边,有四幢完全对称的阿马林堡,丹麦国王、王后、公主们都住在这里。王宫门前站着两位迎宾卫兵,身着红色上衣,蓝色长裤,头戴2尺多高的黑色大皮帽,据说,多热的天也不能改装。游人好奇,与他们合影留念。

最著名的是克伦宫堡,在哥本哈根北面海滨,建筑在伸进海里的一个半岛的岩石上。几百年来,它一直是守卫这座古城的要塞。至今还保留当时修建的炮台和兵器。我们登上宫墙,可以看到对岸的赫尔辛堡。丹麦主人告诉我们,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就是以克伦宫堡作为故事发生的所在地,因而这个宫堡也借助于《哈姆雷特》曾闻名于世。我们看到,在宫墙上还嵌有纪念莎士比亚的一块石刻。

哥本哈根另一个胜迹是丹麦皇家剧院。它是北欧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剧院。我们为有机会在这里看一场《天鹅湖》的芭蕾舞感到很高兴。这个剧场有五层楼,可容纳1700多人。舞台的左侧包厢上面覆盖着一顶向前突出的巨大皇冠,这是国王看剧的专用包厢。剧场的四壁都镂刻了金色的花纹。两边的墙角上和舞台顶柜的中央,装饰着展翅飞翔的希腊女神的洁白雕像。整个剧场显得金碧辉煌、宏伟壮观。

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也是引人注目的地方。据介绍,这座天文钟不仅走得准确,而且还能计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诉人们:一星期每天的名称,公历的年月,星座的运行,太阳时,中欧时和恒星时等。据说,这座天文钟是一个名叫奥尔森的锁匠花了四十年工夫,耗费了巨大的资财建成的。


- jessie-zhang - 2005-4-3

从成都出发,经成雅高速公路,汽车渐渐地驶入了盘山公路。川西沃野,风景秀丽。巍巍二郎山下,大渡河宛如一条飘舞着的洁白哈达,波涛滚滚的从革命历史名城泸定穿越而过。神奇壮丽的冰川世界——海螺沟,就坐落在世界著名高峰——贡嗄山东坡。当夏季初临川西大地的时候,我们从上海结伴去海螺沟,感受夏日的冰川。一路上,观看着川西走廊的青山绿水,聆听着康巴地区的民俗风情,就已让人有“好水好山看不足”之感了,更何况前头还有我们梦寐已久的海螺沟!

海螺沟的清晨极为壮观。看“日照金山”,是海螺沟一个精彩节目。晨曦刚露,我们就早早起床,大家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贡嗄雪峰那鱼肚白的天幕。不多时,红日从雪峰左侧开始露脸了,当她似火球一般蹦上峰顶之后,陡然直向贡嗄雪峰撒下万道金光,雪峰由淡黄、桔黄变成了金黄,一座皑皑的雪山,顿时成了霞光万道的灿灿金山。就象一座空中金字塔,光芒万丈,壮观无比。蓝天可以作证:举世闻名的埃及的金字塔又何曾有过“日照金山”这样的壮美与艳丽呢!真是大饱眼福。

海螺沟是我国海拔最低的现代冰川。但刚进海螺沟时,却一点也没有冰川的感觉。到处是挺拔的翠柏与高大的苍松,小松鼠奔奔跳跳,仿佛走进了动物乐园。吸一口空气,清新的让人陶醉。从三号营地到观冰亭的一个小时路程在说笑中很快走完了,钻出丛林,眼前豁然开朗,我们看见了向往已久冰坡,绵延不断,从峡谷中一直铺向贡嗄雪山。“哇,太棒了!”一阵欢呼后,众人飞身扑进冰川世界。

海螺沟的冰川千姿百态,日变夜换。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有河流。冰雪连天,雄劲壮观。大自然的美妙,震撼人心。

夏日游冰川,真有点不可思议。身上穿着夏衣,脚下却是冰川。时不时怀疑是否是在梦中?伸出手摸一下,冰冰凉。细细一看,冰川还在不停的融化,冰水沿着峡谷,缓缓地流向远方。

在冰坡上走路,可不比平地,要时刻小心着。掉下冰沟可不是闹着玩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兴的游玩着,爬冰山,下冰谷,你拉我一把,我推你一下,踏着冰坡,一路欢歌,一路说笑,向着雪山迈进。

海螺沟的美,不仅仅在冰。还在于它的泉。当地的人说:“九寨沟的水秀,海螺沟的泉美。”这里有冷泉、温泉、热泉、沸泉,水温差异极大,泉水最高的达92度,可以煮鸡蛋,冲茶水,含多种人体保健所需的矿物质。露天温泉就在万木葱茏的沟中二号营地,这里白雾飘忽不定,群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游累一天的我们,浸泡在露天温泉之中,任凭泉水从身上缓缓流过,闭上双眼,舒展四肢,水暖舒骨,心旷神怡。全身的疲劳,经它一泡,烟消云散。

雪山,冰川,温泉,森林,神奇的海螺沟,编织成川西绿色的梦幻走廊。曲径幽谷,冰坡如镜。仙山瑶池,灵泉神水,滋润着当地的百姓,也温柔着南往北来的你我。

我们的海螺沟之旅结束了。回味游程,几千道冰沟,沟沟有融雪。几百里山路,处处似仙境。初夏时节,站在冰坡上,循涓涓清流,听悠悠歌声,眺望贡嗄雪山万年积雪,你会感悟生命之灿烂。躺在温泉,领略矿泉舒心的温柔,你能体验生活之美好


- jessie-zhang - 2005-4-3

 阴天的下午,纳木错被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少许的阳光下,湖水湛蓝宁静,阳光映到湖面上,那种蓝色让人发愣。另一部分则惭惭地隐在了乌云里。对面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一部分在一层浓重的黑云中,白的冰雪在黑云的笼罩中,云与雪山相接之处,是一层层厚厚的雾。




  那样的美有些异。一边的群山在阳光里泛着银光,另一侧则阴郁着面孔,似乎要压倒过来,让人喘不过气。

  传说,海拨四千七百多米的纳木错与主峰高达七千多米的念青唐古拉是一对生死相依的情人。念青唐古拉高大挺拨,如全幅武装的勇士,忠诚地守候在纳木错旁。而纳木错则是那道不尽风采的美女。他们相依相伴,已过亿年。

  而另一种传说则是:念青唐古拉是一位暴君。他有几百位妻子。纳木错曾是他的妻子。她要背叛他,于是念青唐古拉将她一掌打下山峰,变成匍匐在他脚下的一面湖水,从此永远只能在他的掌握之中,在他威风凛凛的注视里。




  黑云惭惭地往另一边推进,日落的方向,太阳已完全隐在了云层里。我知道,纳木错的日落已成为奢望。

  不远处,岛中的山峰旁,一阵一阵的人正急急地绕着山行走。他们中有身着藏袍的喇嘛,或普通服装,但一观就知是藏民。湖边,偶尔会出现两三个旅行的人,架着三角架的摄影爱好者,或扔石子,或如我这般,对着湖面发呆。

  我已离开同伴,独自向湖的那面走去。身后,周帆正凝望着湖面惊起的一群白色野鸭,刘帆则聚精会神地把一些游人扔在湖边的啤酒瓶,拉罐,塑料袋拾起,放到离岸有一些距离的地方,免得它们被明天清晨涌起的潮水给卷进湖里。




  湖边,堆满了玛尼堆。有一艘船停泊在不远处,船上,拉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湖边,隔不远距离,就会有一幅巨大的经幡,远处的山脚也如是。

  天惭惭地黑了下来。有一刻,我站在一块岩石上,面对着湖水。湖中的波涛一层层地涌上来,几乎溅到我脚上,对面的念青唐古拉已完全消失在了黑雾中。有几丝微微的雨点,打到我发边,脸上,冰凉。

  我在那一刻发愣。那是有些忧伤的纳木错,波涛不断地涌上来,如她的层层心事,胸臆难平。我不知道我该相信第一个传说,相信那只是她与情人之间的一些龌龊与口角,或是第二个传说,她虽然化身为湖水,在那强势的男人旁,但永不能甘心就此为他所征服,却又无奈离开,只能把汹涌的心事都化成了浪潮,徒劳地涌向岸边。

  我忧伤的纳木错,你快乐的时候是什么模样?你笑的时候,云也开,天也开,世界都为你温柔起来,你的笑容是什么模样?你的哭泣,你的愤怒,你的冷漠与阴冷,都是什么模样?


- jessie-zhang - 2005-4-3

 法国普罗旺斯的天空蓝的通透明澈,空气像新鲜的冰镇柠檬水沁入肺里,心底最深处如有清泉流过,直想歌啸。漫山遍野的薰衣草让人狂喜不已,自行车上、牛头上、少女的裙边插满深紫浅蓝的花束,整个山谷弥漫着熟透了的浓浓草香。田里一笼笼四散开来的薰衣草和挺拔的向日葵排成整齐的行列一直伸向远方,田边斜着一棵苹果树,不远处几栋黄墙蓝木窗的小砖房子。

  阳光撒在薰衣草花束上,是一种泛蓝紫的金色光彩。当暑期来临,整个普罗旺斯好象穿上了紫色的外套,香味扑鼻的薰衣草在风中摇曳。通常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薰衣草开放的时分,而当中更有“薰衣草节”及嘉年华,售卖关于薰衣草的产品如香水,香薰油,干花等的庆祝节目。要体会大自然的奇妙,最佳方法当然是骑自行车欣赏沿途风景。不能去的,就让我带着你踏遍薰衣草的每一个角落,让你亲身感受法国农村的特色,及风土人情


- jessie-zhang - 2005-4-3

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从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内陆的丘陵地区,中间有大河“Rhone”流过,很多历史城镇,自古就以靓丽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令世人惊艳。

整个普罗旺斯地区因极富变化而拥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天气阴晴不定,暖风和煦,冷风狂野;地势跌宕起伏,平原广阔,峰岭险峻;寂寞的峡谷、苍凉的古堡,蜿蜒的山脉和活泼的都会……全都在这片南法国的大地上演绎万种风情。





最初的普罗旺斯北起阿尔卑斯山,南到比利牛斯山脉,包括法国的整个南部区域。罗马帝国时期,普罗旺斯就被列为其所属的省份。随着古罗马的衰败,普罗旺斯又被其他势力所控制……法兰克、撒拉逊人、封建领主,还曾被法兰西帝国与罗马教皇瓜分。

基此因素,历史上普罗旺斯的范围界限变化很大。18世纪末大革命时期,法国被分成5个不同的行政省份,普罗旺斯是其中之一。到了20世纪60年代,行政省份又被重新组合划分成22个大区,于是有了现在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大区。在温文尔雅的大学名城艾克斯、教皇之城亚维农的前后,还有那些逃过世纪变迁的中世纪小村落和古老的山镇。





尽管世纪的动荡给普罗旺斯留下了一个混淆的疆界概念,但也赋予普罗旺斯一段多姿多彩的过去,岁月流逝,普罗旺斯将古今风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小城奥郎日,可以坐在罗马时代的圆形露天剧场看戏;在另一个小城阿尔(Arles),你可以坐在Place du Forum的咖啡厅里消磨一个下午,那令人沉醉的景致,与一个世纪前梵高所画的画几乎没有差别……

不过,戏剧化的是,那些美丽如画的小山村,也时刻提醒人们忆起从前的血腥历史。莱斯德克斯、格底斯坐落在普罗旺斯中北部险峻的山区,中世纪时代封建领主的纷争,令整个法国南部陷入战乱之中。为安全起见,这一带山村结构紧密,修建在陡峭的悬崖边,仿佛要与危险世界永世隔离。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他们的隔离是成功的。但自60年代开始,一批新的入侵者迅速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他们是旅游者。





“夏天,为了买一点日常用品,常常要排在一长队旅游者后面,等待他们逐个为一两张明信片付帐。这让人厌烦。”当地人虽然如此抱怨,但旅游季之后,这儿又恢复了宁静。

埃克斯市Aix-en-Provence是画家保尔·塞尚的故乡,自中世纪起就是一座大学城,也是著名的“泉城”。这里是罗马普罗旺斯的古都。在今天仍以古罗马遗迹、中世纪、 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建筑而著称。埃克斯市还以独特的烹饪、玫瑰红葡萄酒、以及特别的语言——普罗旺斯方言闻名。

普罗旺斯的生活简朴而高尚,单来这里把节奏放缓,好好地吸一口忘草香,尝一口鲜味芝士,也是人生难得的境界。

当地出品优质葡萄美酒,其中20%为高级和顶级酒种。由于地中海阳光充足,Provence的葡萄含有较多的糖分,这些糖转变为酒精,使普罗旺斯酒的酒精度比北方的酒高出2度。略带橙黄色的干桃红酒是最具特色的。常见的红酒有:Cotes de Provence, Coteaux d 'Aix en Provence, Bandol。

南普罗旺斯的古老小城阿尔(Arles),以热烈明亮的地中海阳光和时尚的艺术风格闻名。看过《梵高传》的人大概都会记得杰出的画家曾在这里创作、生活过。这里的街道、房屋、酒吧,到处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古罗马的建筑(阿尔人是古罗马人的后裔)、艺术家的作品、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在这里和谐相处,宁静美好。这里每年7月,还会举办一个很时髦的国际摄影节,在石头古巷和小广场上,展览当今缔造潮流的大摄影师和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