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学习系列---------历史的学习 - 打印版本 +- MyTFLS社区 (https://community.mytfls.com) +-- 论坛: 学术人才交流中心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9.html) +--- 论坛: 学法交流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10.html) +---- 论坛: 知识飚风地带 (https://community.mytfls.com/forum-30.html) +---- 主题: 初中学习系列---------历史的学习 (/thread-9370.html) |
初中学习系列---------历史的学习 - andy_chai_123 - 2005-9-10 注书立说"法 历史课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理解深度的,光背是不行的。因此看课本时一定要一字不放过,真正看懂;一定要一处不放松,真正想通。 为此,一些重点中学的教师提倡孩子们在看历史课本时,"注书立说",收效良好。 所谓"注书",就是教会孩子在教材上做记号,写笔记。 例如,将一般概念画单框,重点概念画双框。又例如,把不认识的字,不熟悉的词,注在空白处。其实,这种注书法古已有之。古人称之为"笺注"。 所谓"立说",就是鼓励孩子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批语、观点、想法。如果是长篇大论,可写在白纸上,再粘,贴在教科书的相关处。注意,这里应充分吸收他人的成果,将其它书上相关的成果移过来,为己所用,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论述。 "注书立说"法的一大优点是与教材紧密结合,"注"得越细,"说''得越多,对教材当然也就吃得越透。这样一本经过"注"、"说" 的教科书,那真是成了孩子复习的宝藏,学习的依靠。 "以题带本"法 所谓"以题带本"法,就是以多做习题的方法来带动对课本的掌握。这十方法的创立人张学梓老师写道:"近几年来,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做了'以题带本'复习法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根据张老师的介绍,使用"以题带本"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精编"带本"题。教师备课时,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精编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孩子复习"兴趣",有利于发展智力的"带本"题。题目必 须做到紧扣教材,既不要过难,使孩子无从下手,也不要太容易,使孩子感到无味可寻。 如复习<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节时,设计了下面几个题目: 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怎样?由西汉时地主阶级是怎样控制和剥削农民的?造成了怎样的贫富差别?孩子也可依据自己的水平,选购编写较好的习题集。 二是不能光做不说。应指导孩子去看书,去划书,去想问题,去筛选答案。为了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对疑难问题可以同桌讨论。在讨论中,注意指导和培养孩子敢想、敢说的学风,养成勤于读书、思考、解答1再读书、再思考、再解答的习惯。直至把问题搞清楚。 如"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表现怎样?"一题,孩子经过看书、讨论,明确了这一节的第一个子目是论述"原因"的,第二个子目是论述"表现"的。然后再抓住这两个子目的要点,即是这道题的答案。 三是注重"带本"题的强化训练。"以题带本"学习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教材内容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而不是把教材的标题从头到尾再讲一遍。单纯依靠"带本"题,容纳不了教材的全部内容。对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还应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 如在复习《西汉同匈奴、西域的关系》一节时,针对"西汉同西域的关系",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并说明产生的影响。"在课后练习时,设计了下面的填空题: 1.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l19年再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使把西域的葡萄、胡萝卜等传入内地,西域各族也从汉朝得到丝织品、铁器,并向汉族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以上三个填空做完,恰是张骞、西域都护和丝绸之路三个名词解释的答案。三个名词解释又组成了"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并说明产生的影响"一题的答案。 对题目涉及不到的知识点也不容忽略,必须到边到沿,强化训练。 四是讲评时应坚持题本结合。 每一单元复习完后,都应进行单元过关考试。在题目的设计上同样注重题本结合。如"简述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题,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 ①阐述当时的社会背景。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轻薄赋政策。 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表现。通过对这道题目的讲评总结,以后遇到回答唐朝、明初、清初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只是各朝代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这一方法经推广使用,效果很好,孩子们普遍反映这么学历史学得透,记得牢。 换位思考法 所谓"换位思考法",就是让孩子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这一方法的创立人袁静老师以"彼得一世的改革"为例,简介了她的做法。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孩子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心理差距,主要是对事件发生时的历史环境缺乏了解。站在现在的角度无法理解古人为何那样做。所以,首先应为孩子创设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情境",以此来增强孩子的"历史感",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历史角色提供条件。 比如在讲"彼得一世的改革"一课时,首先,借用图片、音像材料等直观教具概述俄国政治、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情况,并用比较法把它与同时期欧洲各国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俄国诸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各国,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俄国发展概况。 接着便告诉孩子,当时沙皇曾多次派使团出访欧洲。面对欧洲的发展情况,这些俄国人会有什么样的感想?这样,就把孩子引入到改革前这个大环境中,还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纷纷揣测俄国人的想法,都能想到要学习欧洲,改革俄国。这需要有人来完成。 然后,就介绍彼得一世这个人。用直观图示及情节描述来介绍他的成长历程、他的性格、他的抱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彼得一世"这个活生生的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让孩子设想;这样的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 到此,背景环境、问题焦点都摆出来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创设成了,悬念造成了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 第二是换位思考,诱导思维,孩子了解了事件发生时的历史背景,知道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下一步就让孩子们换位于"彼得一世"这个角色去思考、分析。 比如:结合俄国伪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如果你是彼得一世,你会采取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这种方法,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比如:俄国的农奴制比较落后,经济水平明显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科学技术落后,社会风俗保守陈旧,国力低微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彼得一世想把俄国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跳出落后的圈子",应该怎样着手呢? 孩子们不知不觉便学到了应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分析、思考历史问题。 第三是自由分析,培养能力 通过充分的换位思考后,即进入自由分析阶段,可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也可用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孩子的分析,受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非常精确、圆满,也不能非常具体,有时可能只是一片模糊的念头。但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要有思维的火花,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就这一实例看,大部分孩子能考虑到这样几点: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手工工场,发展俄国经济;学习西方,改变俄国保守陈旧的社会习俗;废除农奴制,实行西方的社会管理制度等。政治、经济、军事、习俗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比较零碎、单一,也有不正确、不全面之处,如农奴制和海军问题。这种情况与孩子固有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有关。其实,答案的圆满与否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思维的锻炼。可以进一步地提出问题,例如:到底怎样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工工场的建设中,场主、资金、劳动力等问题怎么解决?等等,以便让他们作进一步深入思考。 第四是提供史实,验证鉴别 孩子们通过前几步的工作,已非常想知道,真正的史实是什么,历史人物到底是怎样做的。接着,就应给孩子提供客观史实。 第一步,先让孩子自己看书上的有关内容,分析一下彼得一世从哪几个方面,怎样进行改革的。 第二步,教师与孩子一起归纳、总结,并以板书的形式把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表现出来。 第三步,进一步设问:这些措施,哪些你没有想到?有没有应该做到而彼得一世没有做到的?彼得一世的做法有没有不足之处?这样,孩子就把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与自己的思维联系起来,便于理解、记忆,并为下一步的评价改革措施打下了基础。 第五是评价判断,形成史识 经过前面的分析、思考,孩子们已有了评价这个事件的知识基础了,接着便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孩子畅谈认识。孩子已能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迅速采用西欧的先进成果,促进了俄国的发展;对农奴制的保留,又成了改革的一个不足;扩建海军等,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也引发了以后的对外扩张等等。 据孩子们反映,这种学习法很不错,现在他们不再感觉历史是飞来之物、混乱不堪了。 历史复习"五结合"法 近年来的高考出题倾向已表明,仅仅是会背已是难以得高分了。不仅要背,而且还要学会融会贯通,综合分析才行;因此,在历史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使自己的综合能力上一个台阶才行。为此王开栋老师提出了历史复习"五结合"法: 一是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临考时,再扎扎实实地将历史课本阅读思考一遍,既可回亿,巩固重要的史实史论;深化知识理解,完善结构,又可查漏补缺,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应考信心,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二是练讲结合。 练是实践,实践出真知。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高考试题的题型1题量、难度、特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高考的模拟试题,创设高考情境,以临考姿态进行"实战演习"。 练后一定要认真组织讲评,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是纵横结合。 纵的方面,要让孩子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的方面, 一是要把握同一时期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现象问的相互联系,等等。 二是要将历史学科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比如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孩子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孩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比如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古文知识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 再如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孩子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同样,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也是他山之石。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诸种联系,人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和"知识全息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创造都是大有益处的。 四是中外结合。 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别编写的,讲授时也基本是彼此独立的。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顾此失彼,破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比较联系,对照复习,整体把握。 寓中国史于世界史的复习之中,视世界历史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族人民共同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弄清这些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五是史论结合。 这既是历史高考文字表达的一项能力要求,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一个特点,也是学习历史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在备考复习中,要坚持史论结合,在综合、分析、归纳、简化历史知识结构的同时,做到有史必有论,有论必有史,论从史出,史由论统,史论一致,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地获得活的认识与结论,形成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史学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