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7-13 23:24
昨天发了个帖子,后来自己觉得离题太远,删掉了。
希望今天的帖子不要说的太远。
保送和高考,各有利弊,笼统的谈高考、保送之取舍,没有意义。对每一个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思维的人而言,在这个问题上做出选择所依据的原因,及其价值判断标准和具体计算程序,都是不同的。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较一致认同的最优解。因此以保送、高考为内容的两分法分析不是合理的思维方向。超越两分的形式,直接分析影响决策的各个要素有可能得出有遥蒯果。(由于本人数学太差,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类似综合国力计算方程的东西,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帮忙作出一个可量化分析各要素比重的模型)
作选择不是赌博般凭借直觉押宝,而是严肃的理性决策过程,而决策是对各要素的综合考虑。这是基本假设。以下为对各要素的简要论述。
考虑专业就业前景是最实在的。当然我相信未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专业的波动,但某些专业的就业的稳定和发展趋势至少在5年内不会变动。(外语、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类大概如此)
某学校此专业的排名也是一个因素,用人单位对一所理工院校的法学毕业生的水平存在怀疑很正常,而且这个专业排名对个人的实际专业水平影响深远,尤其是热门专业的学生。
当然,名校的牌子也是一个因素,但不足以影响决策,但北大的历史、哲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财政相比,如果其他条件都差不多的话,后者就业是明显优势。(当然这也与某些高校冷门专业的学生水平尤其是对专业兴趣的下降有关)
兴趣、信念、理想都可以随着一个人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生变化,我认识的很多同学,化学、物理的国家集训队的,照样有改学经济、社会学的,因此不必太执着于中学阶段某些主观的、甚至是幼稚的想法,“非要学什么不可”或者“什么东西一定就不适合自己”,很大程度上要么是没有深入的认识,要么就是受其他外界因素的误导。作选择的理由如果以上三项超过6成,则有重新仔细分析形势的必要。
对半数以上的同学而言,踏踏实实的毕业后找一份像样子的工作过稳定的生活并有机会成为新的中产阶级,可能是一个普遍的归宿吧。这个大概可以作为一个自己的目标,虽然过于模糊。
大学转专业的难度很大,尤其是进入热门院系,至于双学位,教育部承认的很少,且热门专业的双学位由于热门专业学生的竞争而失去就业优势,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同度有问题。
我是学日语的文科生,且在高三之前从未想过大学继续学小语种,实际上,那时候我的情况是兴趣很广泛,觉得学什么都可以,也就是不学什么也可以。但高三时由于难以确定高考结果是否会比北外的日语好,决定参加北外的保送考试,然后考试失败,全军覆没,年级名次也狂降。后来武汉大学日语系来招保送,考虑到转专业困难和该大学该系的全国排名,决定放弃,全力备战高考,我用尽我当时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去学习和分析敌情,最终上帝拯救了我。我成为pku元培计划的学生,相信大学剩余3年的日子将会很有趣。
ps:在像样子的大学里,像混上系的学生会的要职,或者成绩非常突出,其难度是很大的,大学想很有成就真的很难,尤其是难度与大学水平成正比。
[ Last edited by MagicLi on 2005-7-13 at 23:38 ]
希望今天的帖子不要说的太远。
保送和高考,各有利弊,笼统的谈高考、保送之取舍,没有意义。对每一个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思维的人而言,在这个问题上做出选择所依据的原因,及其价值判断标准和具体计算程序,都是不同的。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较一致认同的最优解。因此以保送、高考为内容的两分法分析不是合理的思维方向。超越两分的形式,直接分析影响决策的各个要素有可能得出有遥蒯果。(由于本人数学太差,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类似综合国力计算方程的东西,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帮忙作出一个可量化分析各要素比重的模型)
作选择不是赌博般凭借直觉押宝,而是严肃的理性决策过程,而决策是对各要素的综合考虑。这是基本假设。以下为对各要素的简要论述。
考虑专业就业前景是最实在的。当然我相信未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专业的波动,但某些专业的就业的稳定和发展趋势至少在5年内不会变动。(外语、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类大概如此)
某学校此专业的排名也是一个因素,用人单位对一所理工院校的法学毕业生的水平存在怀疑很正常,而且这个专业排名对个人的实际专业水平影响深远,尤其是热门专业的学生。
当然,名校的牌子也是一个因素,但不足以影响决策,但北大的历史、哲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财政相比,如果其他条件都差不多的话,后者就业是明显优势。(当然这也与某些高校冷门专业的学生水平尤其是对专业兴趣的下降有关)
兴趣、信念、理想都可以随着一个人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生变化,我认识的很多同学,化学、物理的国家集训队的,照样有改学经济、社会学的,因此不必太执着于中学阶段某些主观的、甚至是幼稚的想法,“非要学什么不可”或者“什么东西一定就不适合自己”,很大程度上要么是没有深入的认识,要么就是受其他外界因素的误导。作选择的理由如果以上三项超过6成,则有重新仔细分析形势的必要。
对半数以上的同学而言,踏踏实实的毕业后找一份像样子的工作过稳定的生活并有机会成为新的中产阶级,可能是一个普遍的归宿吧。这个大概可以作为一个自己的目标,虽然过于模糊。
大学转专业的难度很大,尤其是进入热门院系,至于双学位,教育部承认的很少,且热门专业的双学位由于热门专业学生的竞争而失去就业优势,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同度有问题。
我是学日语的文科生,且在高三之前从未想过大学继续学小语种,实际上,那时候我的情况是兴趣很广泛,觉得学什么都可以,也就是不学什么也可以。但高三时由于难以确定高考结果是否会比北外的日语好,决定参加北外的保送考试,然后考试失败,全军覆没,年级名次也狂降。后来武汉大学日语系来招保送,考虑到转专业困难和该大学该系的全国排名,决定放弃,全力备战高考,我用尽我当时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去学习和分析敌情,最终上帝拯救了我。我成为pku元培计划的学生,相信大学剩余3年的日子将会很有趣。
ps:在像样子的大学里,像混上系的学生会的要职,或者成绩非常突出,其难度是很大的,大学想很有成就真的很难,尤其是难度与大学水平成正比。
[ Last edited by MagicLi on 2005-7-13 at 2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