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19 09:33
早以前只有18中,在国师街,后来84年给18中挂了外国语学校的牌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学校,两个牌子,跟10中(山西省实验中学)的道理一样。后来学校房子旧了,成了危房,于是在1994年上半年搬了出来,学校分年级安排在6中(进山中学)、太原市教育学院、7中上课,国师街的原址拆掉重新盖楼。1994年下半年,大营盘盖好一个新学校(也就是后来的47中),外国语就整体搬了过去先把人家的新学校用了一年。1995年暑假,外国语在漪汾苑的新校舍落成,于是又搬一次。与此同时,国师街旧址上也盖起了新学校,挂牌太原18中,太原外国语学校和18中正式分立。因为老师的宿舍在旧校址旁边,所以很多老老师就选择回18中,因此那边的教学质量还是可以的。不过说到底,18中就是的新成立的学校,只是用了18这个号和我们外国语的旧址,除了有些老老师去了哪里,其他角度来说跟我们外国语没有什么关系了,不是楼主说的那样“在十八中院子里的一座楼房里成立了一所 独立的 中学,名叫太原外国学校”,更没有什么后来的”太外和十八中发生了冲突,于是太外只好搬出了十八中那座破楼“。这个是严重失实的,两个学校一新一旧,并没有同时在同一个地址并立,不存在有什么冲突。至于18中后来叫了第二外国语的名字,实际上他是没有保送资格的,不在国家具有保送20%资格的13所外国语学校之列,18中就是占了“外国语”这个牌子的光,客观来说18中现在的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比较恼火的是,因为有了二外,人们为了区分,就把我们叫成一外了,新学校成立闹的我们被改了名字。我还是举那个例子,没有人听说北二外成立后,人们就把北外叫成北一外的。恼火
楼主这个主题实在是好,加精了。我1993年入校,学校搬来搬去的都赶上了,以上是我对太外和18中关系的认识,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正在写“外国语的搬家史”,另开主题发表。
楼主这个主题实在是好,加精了。我1993年入校,学校搬来搬去的都赶上了,以上是我对太外和18中关系的认识,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正在写“外国语的搬家史”,另开主题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