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4-1 16:30
近几年来,大学的发展不是放在“学”字上,如何研究学问,如何严以治学,如何以学生为本,而是把功夫用在“大”字上,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如何增加专业数量,如何建大楼,如何扩大面积等等,大学盲目互相比“大”的风气十分盛行。其中,扩大占地面积,铺设基建摊子的情况尤为突出。你占地面积几百亩,我就要上千亩,你上千亩,我就要达到一万亩,以至于现在有的大学简介里在形容自己学校的面积时已经使用“平方公里”作单位了。
很多家长和还没有入校的考生也非常看重学校的占地面积,认为面积大、高楼多的大学就一定是好大学。诚然,面积大绿化好的学校的确是读书和陶冶情操的好地方,但对于面积大的大学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时要慎重挑选。一个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烈的学术氛围岂是一个面积大所能代表和涵盖?
有的学校看似总面积很大,泱泱几千亩,岂不知它是由很多分校区拼凑而成。有的散处在一个城市的东南西北,不是曾经有某某城市位于某某大学校园之中的笑话吗?还有的大学分校区处于于不同的城市间,主、分校区来往要靠高速连接。这样的大学可是真够大了。到这样的大学读书,其实也就是在一个分校区里,接触的是一部分学生,何来的综合大学的氛围?哪有横向交流的条件?众多分校区的大学实际上重点发展的还是主校区,分校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水平差、信息闭塞、学术交流少,很象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如此,很多大学每学期还让学生在不同分校区之间大搬家,那对学生的折腾劲可是够呛。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搬来搬去,到毕业也没能在主校区呆过,悲哀不?
对大学的新校区也要慎重选择。很多新区建在郊外或是更偏远的地方,只有学生入住,没有老师入住。周围十分荒凉,突兀一片建筑,有点象海市蜃楼,寂静、寂寞的让很多学生害怕。新校区各种设施不具备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老师是坐班车或打车来上课,有的距离走高速还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遇上塞车误课的事常有发生。上完课老师逃也似的离去,再也难见踪影。到了周末,简直是胜利大逃亡,能走的都走了(其实要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交车很少,挤上车要拼命才行),新区里就象一座空城。这里还象一个大学校园吗?简直是一个露水集贸市场。新校区的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赶快搬回老校区,尽管那里有点拥挤,有点陈旧,但是毕竟地处市区,老师和行政机关都在那里,大学的氛围很浓啊。可是想搬回去谈何容易?
与其到那些分校区、新校区的大学里才后悔和痛苦,还不如在报志愿时就多留点心,把分校区、新校区的地址、条件都打听清楚,能不去尽量不去。实在要去,也要问清在那里呆几年?当然是时间越短越好。
很多家长和还没有入校的考生也非常看重学校的占地面积,认为面积大、高楼多的大学就一定是好大学。诚然,面积大绿化好的学校的确是读书和陶冶情操的好地方,但对于面积大的大学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时要慎重挑选。一个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烈的学术氛围岂是一个面积大所能代表和涵盖?
有的学校看似总面积很大,泱泱几千亩,岂不知它是由很多分校区拼凑而成。有的散处在一个城市的东南西北,不是曾经有某某城市位于某某大学校园之中的笑话吗?还有的大学分校区处于于不同的城市间,主、分校区来往要靠高速连接。这样的大学可是真够大了。到这样的大学读书,其实也就是在一个分校区里,接触的是一部分学生,何来的综合大学的氛围?哪有横向交流的条件?众多分校区的大学实际上重点发展的还是主校区,分校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水平差、信息闭塞、学术交流少,很象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如此,很多大学每学期还让学生在不同分校区之间大搬家,那对学生的折腾劲可是够呛。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搬来搬去,到毕业也没能在主校区呆过,悲哀不?
对大学的新校区也要慎重选择。很多新区建在郊外或是更偏远的地方,只有学生入住,没有老师入住。周围十分荒凉,突兀一片建筑,有点象海市蜃楼,寂静、寂寞的让很多学生害怕。新校区各种设施不具备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老师是坐班车或打车来上课,有的距离走高速还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遇上塞车误课的事常有发生。上完课老师逃也似的离去,再也难见踪影。到了周末,简直是胜利大逃亡,能走的都走了(其实要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交车很少,挤上车要拼命才行),新区里就象一座空城。这里还象一个大学校园吗?简直是一个露水集贸市场。新校区的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赶快搬回老校区,尽管那里有点拥挤,有点陈旧,但是毕竟地处市区,老师和行政机关都在那里,大学的氛围很浓啊。可是想搬回去谈何容易?
与其到那些分校区、新校区的大学里才后悔和痛苦,还不如在报志愿时就多留点心,把分校区、新校区的地址、条件都打听清楚,能不去尽量不去。实在要去,也要问清在那里呆几年?当然是时间越短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