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7-15 22:32
哇哈哈,你中彩了~!你获得了MYTLS为你赠送的5积分
紧接着在这年9月,笔者看到一本叫《军火库—ZTZ—98主战坦克专辑》---作者王辉的书,真是活见鬼,里面竟将ZTZ—98(ZTZ-99)的研究,性能,发展改进透了个底朝天,其中的描述详细的让你震惊。具体如何就不赘述了,总之有一点,外刊和网上的猜测几乎100%错了。在当年的世界坦克十佳中,仅有豹IIA6及M1A2 可与其作全方位的抗衡。这叫人兴奋,震惊,以致怀疑这本书中所述的真实性。但里面的精确是无可置疑的,大量的细致图片及对某些关键部件的专业、详细的描述明白的告诉你----瞎编也不容易。第二年5月的一天,搜狐、新浪、中华网等大网站的军事版以头条报道对一名工程院士的采访----他就是坦克设计专家王哲荣,ZTZ—98(ZTZ-99)的设计者之一。王院士从火力、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防护力等主要方面第一次官方公开了ZTZ—98(ZTZ-99)的性能,并且认为ZTZ--99式主战坦克就现今的整体水平而言,排在世界前3名应该不会有什么非议。
紧接着在2003年十月,较有资历的军迷评论家泉南海军上士/007兄弟首发了ZTZ—98(ZTZ-99)改进型的图片和详细性能.
至此,笔者想说的是,王哲荣院士对ZTZ—98(ZTZ-99),与《军火库—ZTZ—98主战坦克专辑的书》的介绍毫无异点,前者明白无误地证实了后者。而后者又明白无误的证实了泉南海军上士/007兄弟所述“中国豹”的正确性。可笑的是,这竟遭到很多网友的怀疑-----
竟有为数不少的文章呼吁军迷们要冷静,说有关“中国豹”的报道过于脱离现实,甚至有些企图不明的人骂这是“意淫”,这实在让作为旁观者的笔者疑惑不解,明明已经很确凿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有这种争论。后来大概又有一篇《有关99式坦克的真实性能》,类似的文章同时期还有几篇。在他们的描绘中,ZTZ—98(ZTZ-99)的性能莫名其妙的弱了一截,即便这样,还有很多人骂他们搞中庸。中庸?和谁中庸?
后来,笔者无意中用百度搜了一下对ZTZ—98(ZTZ-99)的报道,看罢真叫笔者狂汗-----
竟有很多网站的资料采用2002年前的外刊的错误数据,这些网站不知是长久不更新,还是站长铁了心,就信这些。更令人哭笑不得是那些折中地分析,折中的数据,折中的性能,真不知是他们自认为学识渊博,王哲荣院士身为工程院院士都不及;还是了事如神,深得哲学要领,特别是否定与被否定,自己身为门外汉,不知情人,但却比研制者更了解坦克的性能------当然,也有可能认为可能是官僚主义的原因,怀疑我们的王院士虚报数据,或那篇报道有误。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是不存在的,首先,从报道本身来讲,发表这篇的新浪、搜狐等在报道真实性上都有极高的信誉,即便真有什么错误也会在短期内致歉纠正。但笔者在那之后长期登陆过这几个大网站的军事版,并没有什么对王院士的采访致歉纠正的说明,也就是说,这篇报道是可信的。那接下来便是研讨我国军工人员的作风问题了,这似乎也没什么多谈的必要。对中国兵工及兵器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尽管中国军工体制僵化,在机制上僵化。但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可敬的,他们在物质生活至今未有太大改善的今天,依然有拼命进取的精神。特别说明的是,他们拥有东方人惯有的含蓄与谦虚,再加上我国特殊的体制与国情,中国兵器公开的性能,决不会比真实性能浮夸,只会缩水。并且武器的研制成功时间,服役时间,公开的只会比真实的晚很多。有代表性的是“飞豹”,它在1988年首飞,1992年就已小规模装备成军与海航,之后即便以每年几十架的速度装备。可笑的是,它的定型试飞1998年才完成,是军队急需飞机以致不顾安全与实际吗?当然不是。当然,我们也不会对世界撒谎,看来是飞豹的某个或某些无关痛痒的飞行数据(当然,对外界要说很重要,美国的卫星也会为我们作证,试飞中心飞豹天天在飞吗)不知什么原因拖到1998年才完成。当然,也可能是西飞的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错了,报告写错了------当然,这是笑谈。我们的专家也决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说自己的产品如何先进,研制水平如何之高:PL—12/SD—10“悄悄的来”就很说明问题。(可惜的是,在这方面确实出了个另类,那便是歼—8II,因为种种复杂而又黑色的原因,这款相当落后的老式战机被吹成先进;不足19吨的起飞重量竟被捧成重型----这还不如标准的轻型----F—16及米格—29;严重错误的设计导致了糟糕的机动性,糟糕透顶的制造工艺使其过载仅有7.5G,与质量是其两倍的飞豹相当,何等的垃圾,2001年4月1日的陵水事件彻底暴漏了这一点,其过程就不必详述了。可面对同样的载机P—3 ,1986年,一架苏—27与它相撞,却要整个西方为之胆寒;暂且不管这些,最强项—空战能力有怎么样呢----相关传言很多,其中较可信的让人寒心:歼—8II与引进的苏—27不论在模拟空战,还是在空包弹演习中,均处于绝对劣势,这倒也罢了,人家毕竟是第三代战斗机之王;可与歼—7对战,结果同样如此,倒也是,歼—7在我国服役多年,飞行员对他更了解,模拟空战及空包弹演习中还多次击败苏—27;还有飞豹,后者侧重对地对舰攻击,对空应不是强项,可几轮下来,结果-----歼—8II也有苦衷,飞豹的JL--10A“神鹰”雷达可指挥中距空空导弹进行多目标攻击,机动性极好,看来歼—8II没什么优势------可是,那还留你何用----歼—8II的出厂价是歼—7MG/G的几倍,据说在我国经济并不富裕的80年代,第一批的单价高于F—16----
看来僵化的体制等弊端十分可怕,让我国也当了回阿三,研制了歼—8II这型“阿琼”式战斗机)。
不好意思,扯远了。不过大家放心,ZTZ—98(ZTZ-99)在定型前曾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区(类似西双版纳),沙漠地带,及塔河(高寒区)等多种气候进行了全方位的适应性摸底试验,累计行程近3万公里,可以说,ZTZ—98(ZTZ-99)基本适应中国所有的气候及地形,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印度引进的T-90S至今未解决热带地区的发动机适应问题。
至此,以下的文字才是笔者的真实目的所在,即ZTZ—98(ZTZ-99)是一型先进而优秀的坦克,是我国三代坦克研究人员的艰苦努力与拼搏的结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笔者容不得任何人对它的性能无端的非议。目前笔者的依据看来仅有对王哲荣院士的采访报道了,《军火库—ZTZ—98主战坦克专辑》这本书并不是人人都有,并且每个人读过它之后均认为作者在泄密,但却无法保证人人都相信这本书所述的真实性。笔者无奈,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以它为依据,诸位读者,如果有能力看到这本书,大可仔细验证一下所引内容是否属实,是否挂羊头卖狗肉;若不能,请你们相信笔者的诚实。
紧接着在这年9月,笔者看到一本叫《军火库—ZTZ—98主战坦克专辑》---作者王辉的书,真是活见鬼,里面竟将ZTZ—98(ZTZ-99)的研究,性能,发展改进透了个底朝天,其中的描述详细的让你震惊。具体如何就不赘述了,总之有一点,外刊和网上的猜测几乎100%错了。在当年的世界坦克十佳中,仅有豹IIA6及M1A2 可与其作全方位的抗衡。这叫人兴奋,震惊,以致怀疑这本书中所述的真实性。但里面的精确是无可置疑的,大量的细致图片及对某些关键部件的专业、详细的描述明白的告诉你----瞎编也不容易。第二年5月的一天,搜狐、新浪、中华网等大网站的军事版以头条报道对一名工程院士的采访----他就是坦克设计专家王哲荣,ZTZ—98(ZTZ-99)的设计者之一。王院士从火力、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防护力等主要方面第一次官方公开了ZTZ—98(ZTZ-99)的性能,并且认为ZTZ--99式主战坦克就现今的整体水平而言,排在世界前3名应该不会有什么非议。
紧接着在2003年十月,较有资历的军迷评论家泉南海军上士/007兄弟首发了ZTZ—98(ZTZ-99)改进型的图片和详细性能.
至此,笔者想说的是,王哲荣院士对ZTZ—98(ZTZ-99),与《军火库—ZTZ—98主战坦克专辑的书》的介绍毫无异点,前者明白无误地证实了后者。而后者又明白无误的证实了泉南海军上士/007兄弟所述“中国豹”的正确性。可笑的是,这竟遭到很多网友的怀疑-----
竟有为数不少的文章呼吁军迷们要冷静,说有关“中国豹”的报道过于脱离现实,甚至有些企图不明的人骂这是“意淫”,这实在让作为旁观者的笔者疑惑不解,明明已经很确凿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有这种争论。后来大概又有一篇《有关99式坦克的真实性能》,类似的文章同时期还有几篇。在他们的描绘中,ZTZ—98(ZTZ-99)的性能莫名其妙的弱了一截,即便这样,还有很多人骂他们搞中庸。中庸?和谁中庸?
后来,笔者无意中用百度搜了一下对ZTZ—98(ZTZ-99)的报道,看罢真叫笔者狂汗-----
竟有很多网站的资料采用2002年前的外刊的错误数据,这些网站不知是长久不更新,还是站长铁了心,就信这些。更令人哭笑不得是那些折中地分析,折中的数据,折中的性能,真不知是他们自认为学识渊博,王哲荣院士身为工程院院士都不及;还是了事如神,深得哲学要领,特别是否定与被否定,自己身为门外汉,不知情人,但却比研制者更了解坦克的性能------当然,也有可能认为可能是官僚主义的原因,怀疑我们的王院士虚报数据,或那篇报道有误。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是不存在的,首先,从报道本身来讲,发表这篇的新浪、搜狐等在报道真实性上都有极高的信誉,即便真有什么错误也会在短期内致歉纠正。但笔者在那之后长期登陆过这几个大网站的军事版,并没有什么对王院士的采访致歉纠正的说明,也就是说,这篇报道是可信的。那接下来便是研讨我国军工人员的作风问题了,这似乎也没什么多谈的必要。对中国兵工及兵器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尽管中国军工体制僵化,在机制上僵化。但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可敬的,他们在物质生活至今未有太大改善的今天,依然有拼命进取的精神。特别说明的是,他们拥有东方人惯有的含蓄与谦虚,再加上我国特殊的体制与国情,中国兵器公开的性能,决不会比真实性能浮夸,只会缩水。并且武器的研制成功时间,服役时间,公开的只会比真实的晚很多。有代表性的是“飞豹”,它在1988年首飞,1992年就已小规模装备成军与海航,之后即便以每年几十架的速度装备。可笑的是,它的定型试飞1998年才完成,是军队急需飞机以致不顾安全与实际吗?当然不是。当然,我们也不会对世界撒谎,看来是飞豹的某个或某些无关痛痒的飞行数据(当然,对外界要说很重要,美国的卫星也会为我们作证,试飞中心飞豹天天在飞吗)不知什么原因拖到1998年才完成。当然,也可能是西飞的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错了,报告写错了------当然,这是笑谈。我们的专家也决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说自己的产品如何先进,研制水平如何之高:PL—12/SD—10“悄悄的来”就很说明问题。(可惜的是,在这方面确实出了个另类,那便是歼—8II,因为种种复杂而又黑色的原因,这款相当落后的老式战机被吹成先进;不足19吨的起飞重量竟被捧成重型----这还不如标准的轻型----F—16及米格—29;严重错误的设计导致了糟糕的机动性,糟糕透顶的制造工艺使其过载仅有7.5G,与质量是其两倍的飞豹相当,何等的垃圾,2001年4月1日的陵水事件彻底暴漏了这一点,其过程就不必详述了。可面对同样的载机P—3 ,1986年,一架苏—27与它相撞,却要整个西方为之胆寒;暂且不管这些,最强项—空战能力有怎么样呢----相关传言很多,其中较可信的让人寒心:歼—8II与引进的苏—27不论在模拟空战,还是在空包弹演习中,均处于绝对劣势,这倒也罢了,人家毕竟是第三代战斗机之王;可与歼—7对战,结果同样如此,倒也是,歼—7在我国服役多年,飞行员对他更了解,模拟空战及空包弹演习中还多次击败苏—27;还有飞豹,后者侧重对地对舰攻击,对空应不是强项,可几轮下来,结果-----歼—8II也有苦衷,飞豹的JL--10A“神鹰”雷达可指挥中距空空导弹进行多目标攻击,机动性极好,看来歼—8II没什么优势------可是,那还留你何用----歼—8II的出厂价是歼—7MG/G的几倍,据说在我国经济并不富裕的80年代,第一批的单价高于F—16----
看来僵化的体制等弊端十分可怕,让我国也当了回阿三,研制了歼—8II这型“阿琼”式战斗机)。
不好意思,扯远了。不过大家放心,ZTZ—98(ZTZ-99)在定型前曾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区(类似西双版纳),沙漠地带,及塔河(高寒区)等多种气候进行了全方位的适应性摸底试验,累计行程近3万公里,可以说,ZTZ—98(ZTZ-99)基本适应中国所有的气候及地形,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印度引进的T-90S至今未解决热带地区的发动机适应问题。
至此,以下的文字才是笔者的真实目的所在,即ZTZ—98(ZTZ-99)是一型先进而优秀的坦克,是我国三代坦克研究人员的艰苦努力与拼搏的结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笔者容不得任何人对它的性能无端的非议。目前笔者的依据看来仅有对王哲荣院士的采访报道了,《军火库—ZTZ—98主战坦克专辑》这本书并不是人人都有,并且每个人读过它之后均认为作者在泄密,但却无法保证人人都相信这本书所述的真实性。笔者无奈,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以它为依据,诸位读者,如果有能力看到这本书,大可仔细验证一下所引内容是否属实,是否挂羊头卖狗肉;若不能,请你们相信笔者的诚实。
学会忘记 学会一个人
沉浸在黑暗深渊之中
六对翅膀撑起了太多的失落
沉浸在黑暗深渊之中
六对翅膀撑起了太多的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