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说黛玉
#2
再说说她的才干。黛玉有诗才,天下皆知。但人们都以为她只是个忧郁派诗人。主要是因
为影视作品中由于情节需要,只表现她写葬花吟,题帕三绝等小女子伤感之作。搞得人们
印象中总爱把她和琼瑶作品联系到一起。其实黛玉的作品还有另一面。比如象“毫端蕴秀
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酷毙的,象“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
城逐堑势狰狞”这样豪放的,也有“盛世无饥馁,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也有“尸余
居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这样从容自信的,等等。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方面
,也表现了她驾驭多种题材的能力。其实我想黛玉的知识面之广是只稍逊于宝钗的。宝钗
的知识除了看书多更主要因为她家的商人环境造成她见多识广。而黛玉的知识主要是因为
她的好学。书中描写在她的房间里有“满屋子的书”,猜谜行酒令时古文典故信手拈来,
平时听戏也爱记诵其中的好文章,《西厢记》也看,并不拘泥于“艳曲”就不敢读,而且
还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诗歌外,她还精研佛道等哲学类书籍。对于宝玉模仿南华经写
的文章马上能挑出破绽,大加讽刺。宝玉参禅,宝钗怕其沉溺其中消极厌世,无能为力时
,倒是黛玉给宝玉当头棒喝“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把他拉回现实,可见黛玉不但读过
有关书籍,还能灵活运用。另外,黛玉还有些秘书才能。宝玉写诗时可以代笔,做功课时
她可以模仿宝玉的字迹替他交作业。我怀疑黛玉可能还帮宝玉捉刀写过八股文。在她进贾
府前就已读完了四书,这可是写八股文的重要课程。在试才题对额时,贾政称赞潇湘馆是
个绝好的书房,“若能月下在此读书,也不枉生了一世”说完用眼看宝玉,把他吓得够呛
。可惜政老爷真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宝玉喜欢的是怡红院那样女性化的精致居所,把这
好书房倒让给了林妹妹。刘老老进来时也以为潇湘馆是哪个哥儿的上好书房呢。好多人认
为黛玉是不支持宝玉念书的(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家长们不敢要黛玉这样的儿媳妇的一个重
要原因),我不这么想。她自己这么爱学习怎会不支持宝玉读书?宝玉上学前她说“这一
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虽是打趣宝玉但我想她也还是希望宝玉能有点出息的,否则“大
家又耳根不清静了”。宝玉挨打,她也劝宝玉改正,贾政要考宝玉,她就借口身体不好暂
停诗社以免宝玉分心。在这点上她的想法和做法与宝钗是殊途同归,宝钗劝宝玉读书是因
为这的确是宝玉唯一的出路;黛玉是否反对科举制度我不知道,她想的就是让宝玉把该应
付的功课做好,考试考好,这样一来才可以和她一起玩,好好享受生活,享受爱情。我时
常会想若是宝钗嫁了宝玉,肯定是个良师益友,成天督促他好好学习考试做官,苦读十年
终于高中;黛玉则可能早就不耐烦地说“你真不中用,干脆我女扮男装替你考一次得了!
”呵呵,至少黛玉也会根据以往命题规律,押几个题目写几篇现成的让宝玉一背,说不定
宝玉倒能中得更早呢。
黛玉有文才,却也不是书呆子,她“每常闲了”也替大观园算算收入成本什么的,为嫁给
宝玉做一些具体的准备。凤姐没让她帮忙管家是因为她身体不好,万一累病了贾母一定会
埋怨她。身体不好其实是福,可以让她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其实黛玉在人情世故上也
颇来得,也知道打赏下人,也知道疼爱有人缘的宝琴,也知道讨薛姨妈的欢心,赶着认了
干妈(一方面可以与宝钗示好,另一方面也让薛姨妈不忍心害她拆散她与宝玉的姻缘)。
贾母肯定也希望黛玉嫁宝玉,但又不愿得罪薛姨妈和王夫人,所以后来听说薛姨妈疼爱黛
玉,心里也特别高兴(呵呵,一老一少想一块去了)。薛姨妈其实是个老实人(要不怎么
会受夏金桂的气?),与王夫人不同,黛玉也看出王夫人不喜欢自己,又是个油盐不浸的
老顽固,所以从不在她跟前撒娇,而是曲线救国,走她妹妹的路线,让敌军自己先手软。
她可不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的沉默羔羊。后人总说黛玉单纯,中了薛家母女的圈
套。试想以黛玉之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明,怎么会犯这种弱智错误,又不是自幼被拐脑子
受过刺激的呆香菱!而且有人讨厌黛玉的小心眼和暴脾气,其实想想也能理解,一个小姑
娘父母双亡住进了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的外婆家,她只能长出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否则还不得跟迎春一个下场?自爱自怜的心境,复杂的社会环境,加上贾母和宝玉的溺爱
造就了黛玉的怪癖个性。她自己可能也能认识到这个弱点,事实上,在经过与宝姐姐的恳
谈后,已经很少再有她耍小性的情况了。

再说说黛玉的思想。黛玉爱学习,但并不迂腐,能自己思考,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前文
说过她对于知识的掌握能融会贯通,同时还能善加利用。她本来对宝钗有成见,但听了她
一番对于读书有用无用的妙论后立刻就摒弃了以往对她的成见,从善如流,决心不被那些
杂书移了性情。相比之下,宝钗就拘泥了些,她不论何时都要宣传一番她的淑女闺训。虽
是她那样识趣的人,还是忍不住时常劝宝玉读书,告诫姐妹们守本份。她从来没有怀疑过
这些东西的正确性可行性。在与湘云拟菊花诗题目前先说一篇女工针黹才是你我本分,然
后再兴高采烈地与湘云讨论;看黛玉的《五美吟》前也说一遍,然后再大赞黛玉的诗写得
好,立意新。有人说她口是心非,其实是冤枉了她,她是真的相信那些理论的。但因为她
本身的气质才华又不可能完全成为象李纨那样的槁木死灰,所以要先背一遍闺训,心理得
到安慰,踏实了,才去玩。有点象和尚喝水前先要念经超度一下水中细菌,然后再喝。宝
钗这样做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远找黛玉学诗,可能
也是受不了她的夫子气吧?而黛玉则对任何思想都是去粗取精,转化一下再为己所用,就
象她对宝琴的诗的态度一样。黛玉对人的看法也不随众,对北静王就敢骂“臭男人”,对
老太太喜欢的刘老老也讥讽为“母蝗虫”,妙玉是人人都厌其孤僻,但妙玉能请宝钗和她
一起喝茶,说明她和处处与人为善的宝姐姐一样,都与妙玉保持了不错的关系,能欣赏到
妙玉的独到之处,而且以她的脾气,挨了妙玉的奚落却默默地忍了,确实难得。

再说说黛玉的贵族气质。我一向认为黛玉是全书中最具有贵族气质的姑娘。她一进府,凤
姐就赞她有“通身的气派”。凤姐善于阿谀奉承,但也总要结合实际才更讨人喜欢。可见
黛玉的确是很有气质。黛玉的祖上也袭过列侯,父亲出身清贵,官居要职,母亲是公府千
金,她肯定也是见过世面的,相比起同样不在京城长大倒在商人圈中打滚的富贵花薛宝钗
,她应该更具有贵族气质。而且黛玉前世是绛珠仙子,警幻的妹妹,在仙界的身份应也是
高贵的。书中有关黛玉描写的地方都是具有华贵气息的,潇湘馆的题匾就叫“有凤来仪”
,景色是“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她的号也叫潇湘妃子,曹公比喻她时用的都是西施,
飞燕和比干等皇族。她坐的是湘妃竹墩,喝酒用乌银梅花自斟壶和海棠冻石蕉叶杯。她冬
天穿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身披大红羽纱白狐里大褂,腰系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
何等亮丽!每次写黛玉穿着时总会写宝钗的朴素衣着作为对比。如果说宝钗是白雪,黛玉
就是红梅,各有特色,相得溢彰。明代高启有一首咏梅花的诗: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宝钗是朴素高洁的寒士,黛玉就是高雅浪漫的美人。宝钗平时不戴花,不熏香,不化妆,
黛玉则相反,生活中充满了小女人情调。另外,多病,能诗,傲慢,哪样不是贵族气质?
可惜导演们都会错了曹公的意思,以为林妹妹应该是个灰姑娘式的可怜受气丫头,所以影
视作品里的黛玉总是一副孝服未满的打扮而且面带寒酸神情,比邢岫烟强不了多少。其实
书里说的明白,黛玉一进贾府,所有待遇都与宝玉相同,怎么会如此寒酸呢?很多人认为
黛玉必定是淡装素裹才显出她的风骨,却忘了湘云说的是真名士自风流。
另外黛玉还特别自重,比宝钗并无不及。如果说宝钗是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温柔妩媚,黛玉
就是秋水为神玉为骨的冷傲清高。虽然她也处于青春期,有思春的时候,但她写的缠绵之
词多被自己烧掉,偶尔伸懒腰念句“情思睡昏昏”也是在以为无人听见的情况下。她知道
自己爱上宝玉是不合体统的,心里其实非常害羞也非常有负罪感,对宝玉不断地发脾气就
是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她爱宝玉,怕人知道就装作小性儿,他怕宝玉知道了她的爱情反
而看轻她,玩弄和辜负她(以宝玉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宝
玉每次用《西厢记》里的艳词逗她,她都真的很生气,又哭又闹。她小时候跟宝玉在床上
午睡调笑,长大后就不这样了,宝玉给她擦泪她就骂他要死,不该动手动脚的,还嘱咐紫
鹃等丫环跟宝玉说话也要放尊重。可真到宝玉向她倾诉肺腑深情的时候,她却又羞涩地回
避了(到底是大家闺秀)。正因为此,当宝钗劝她看书说话要谨慎时,她马上就接受了宝钗
的意见,因为她本质上也是个特别自重的贵族淑女,并不象好多人想的那么叛逆。可能又
有人说她要真是淑女就根本不该爱上宝玉。这又不对了。宝玉作为仅有的未婚男性住在大
观园已经是占尽了天时地利,自身条件也不错,而且整个贾府上下都认为他们两个是天生
一对,还时常有人打趣他们俩。黛玉能不受影响?再说爱上宝玉的人太多了,宝钗也爱宝
玉呢。你以为大家都象史湘云那么晚熟或是象李纨那样槁木死灰?黛玉爱宝玉的方式是与
众不同的,她跟他吵架,折磨他,讽刺他,替他写作业交差,又为他挨打而哭红了眼,为
他生病而担心,为他写下柔肠寸断的情诗,这都是黛玉情难自已的表现,但也是发乎情止
乎礼的。连宝钗也有忘情之时呢,不说宝玉挨打后她又哭又劝又心疼又绣兜肚的有趣情节
,只说羞笼红麝串一次。在此先为宝钗辩一下,宝钗从不带首饰,有人说她带红麝串是因
为发现元妃认可她与宝玉的婚事而乐不可支的表现。其实书中说的清楚,宝钗觉得这事没
意思。她为什么戴上红麝串呢?后文她劝岫烟戴探春送她的碧玉佩时,她先告诫岫烟不要
执迷于这些首饰打扮,岫烟说那我回去摘了碧玉佩。宝钗说,你也太听人说了,这是她好
心给你的,你若又不戴她岂不疑心?从这种观点来看,宝钗住在贾家,得了人家贵妃姐姐
的礼物,当然应该戴一阵,表示感恩戴德,让人家看着也高兴,觉得你知道好歹。何况红
麝串是姐妹们各人都有的,并不只有她有,曹公没写,说不定其他姐妹也都戴了呢。这一
回让我感兴趣的是她对宝玉的态度,要是宝玉问林妹妹要红麝串看,哪有这么容易?八成
得先碰个钉子:“你自己一般的也有,这会子又来看我的做甚?”才是黛玉的声口,也是
黛玉自重的表现。 宝玉且得求一阵,也未必得到。而且看人家女人身上戴的东西未免有
点不尊重的意味,贾瑞不是也要看凤姐戴的戒指吗?宝钗倒痛快,立刻卷袖子就摘,而且
一着急还摘不下来,引得宝玉盯着膀子看半天,被占了便宜也不做声,太温柔了!我以为
是宝钗也爱宝玉,但平时宝玉都很尊重她,难以主动亲近,连吵架的机会也没有。一旦宝
玉对她有所求,就会一时激动,连拒绝和犹豫都忘了。“太上不能忘情”,可见宝姐姐也
会为情所惑。但后来她意识到宝玉跟她是绝不可能的,所以就不再出现这种微妙又尴尬的
情况,而且还跟黛玉结为好友,劝她养好身体呢。
C`est pas la vie
回复


主题内容
另眼相看说黛玉 - 由 bloum - 2004-7-17 00:59
[无标题] - 由 bloum - 2004-7-17 00:59
[无标题] - 由 bloum - 2004-7-17 00:59

跳转到:


正在阅读该主题的用户: 1位游客
您的访问已通过Cloudflare保护,访问自美国/l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