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8-20 01:09
富有的私校在大学部的教学,的确可以和非研究型大学作君子之争。美国有许多
优秀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诸如Swarthmore、Wellesley、Amherst、
Oberlin、Reed,其教师的研究并非第一优先,卓越的大学部教学才是其首要任务
,而且的确是教得非常好,以至於许多美国家长宁可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而非
送到上海交大卓越研究排行榜上的大学。这些学校的教授不会自认低人一等,学
生也不会认为他们的学校比菁英大学差。事实上,四年大学教育後,这些学校的
毕业生能和任何其他大学的学生有能力竞争进入所谓的菁英大学。
因此,美国有一种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所缺少的健康态度,那就是多元化的
观念受到尊重,不同的学校(或不同的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出人头地。精采
创新和有活力的社会需要各种不同气质和才能的人。只有在真正平等的环境中,
这些能力才会藉由多元化而发挥。但在其他地区,多元化却被误认为不平等。若
欠缺这些在结果上而非机会上的"不平等",就无法产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接著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或经济的优势就会受挫。这一来,高等教育是平等了,但
均沦为平庸或差劲的大学。
一流教学的秘方
大学的教学要办好只有两个秘方,一是教师必须热心把教材传授给学生,能干的
教师具备热心就可成为优秀的教师,教师缺乏热心时,学生就会问∶「若教师不
在乎这些教材,我干嘛要学它呢?」其次是教学本身并不具价值性,价值是依附
在学习上的。事实上,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是学到不须别人教而能
自行学习。
对於关心教学的教授,其挑战是将课程变得很精采,让学生想要自行学得更多,
因而开始终生自我教育和智性成长,结果就区分出社会的领导者和追随者。因此
,重点在於不要让学生超过负载,了解功课需要时间,不要为考试背功课而考过
後就忘了。笔者认为台湾需要更少的教学而需要更多的学习。
让学生乐於自我学习之道是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这在美国的文理学院实行得尤
其好,因为它们有小班制和密切的师生关系。另一已证实可行的方法是将最好的
学术研究过程带入教室,这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特别可以做到,因其教授往往献
身於高等研究。看到教授对还没有答案的问题之探索方式,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
的经验,原来老师也是这种心智世界的学生。而扩展前沿的科学知识(或艺术表
现、社会经验)之过程等,也都是令人爽快与满足的,真正的探索具有如得自电
视游乐器般的刺激感。
台湾的大学,其挑战便是塑造对优良的教学给予好的评价并予实质奖励的文化。
在这方面,儒家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其认为教师应受尊重但却不需给予奖
金奖励。若台湾的大学要成为优良的学习场所,这种观念必须要修改。
建立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秘方
建立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并无秘方,我们需要杰出的教师、卓越的学术名声和工作
环境、崇高的学术标准、以及优良的基础运作设施(或运作系统)。若某领域有
卓越的(研究型)教师,它将吸引最佳的(研究型)学生。要吸引杰出的教师,
该领域就需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和工作环境。要维持所有师生高昂的士气和生产力
,大学整体上就需要有崇高的标准。要建立卓越的名声和环境,大学就需要有自
治的运作系统,再加上能自由利用其特有的研究优势,以达到其特定的学术地位
。
工作环境不只包括大学的建筑和设备,诸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体育馆、宿
舍、教研设备、网际网路等,也包括提供在国际上具竞争力的薪水、开办费用(
新聘教师开始研究所需的人事、设备、参考资料、工作场所)、诱人的教授宿舍
等。这些可称为基础的实体建设(亦即大学的「硬体」),俾和基础的运作设施
或运作系统(大学的「软体」)有所区别。
研究型大学的声誉和其师生的品质有关,与有无超级学术明星则有更重大的关联
性。研究型大学尤其需要超级的学术明星来吸引最好的年轻教授,因为他们欠缺
经验和信心,需要到一个相关领域有大明星坐镇之处来继续其学习和发展。
那麽,到底缺乏什麽要素使得亚洲没有更多卓越的研究型大学呢?缺乏顶尖人才
、高标准、充裕的基础实体建设、或优良的运作系统?标准答案是顶尖人才。因
为没有他们就没有高标准,因而其他项目均无关紧要。所以,许多政府的计画都
指向提升师生的研究生产力。笔者以往到台湾时,也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但现
在觉得那太单纯了。一般在亚洲,尤其在台湾,并不缺少优秀的学生,亚洲的学
生在世界上备受争取。他们成为亚洲的教授後,为何就没有同样的成功?因为最
优秀的学生滞留国外吗(如果他们出国的话)?或是因为该国缺乏良好的实体与
运作的基本设施,衍生诸多障碍,妨碍他们追求创意研究,使他们无法达到与滞
留在国外(尤其美国)同胞相同的成功?不管如何,留学生要留在国外,或他们
返国但无法发挥学术潜力,笔者认为问题在於缺乏优良的实体和运作的基础环境
。
台湾研究型大学的一项严重弱点,是大学缺乏足够的经常性运作所需的员工。教
学与写报告需要秘书帮忙,采购与管帐需要会计协助,实验室与设备需要技术支
援,电脑与通讯需要系统经理,建筑与维护需要设备管理。员工不足,师生就需
要亲自下海处理这些事项。此种不恰当的运用学术人才的时间从事非教研的工作
,不只浪费人力资源,也导致效率低落与时间耽搁,因为让非专业者从事他们缺
乏训练或兴趣的工作。
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之策略
台湾若要提升研究型大学为世界一流,应该采用何种策略呢?政府应该如何运用
五年五百亿的专案经费呢?由上述分析,政府需要集中而非稀释资源。因此,笔
者不认为该计画中,五年内让15个领域成为亚洲之冠是个好主意,而且也是达不
到的目标。五年太短了,追不上东京大学之流(20年比较实际一些,容後解释)
,而且,15个卓越中心遍布台湾,将与「人类尖端知识的精采研究须跨领域互动
」的原则背道而驰。资源集中在五年就会非常显著的强调短期结果,这种方式较
适合产业研发,而非学术工作(其经济效益往往在原创性的发现之後几十年)。
五年的专一领域密集教育并且会让大学毕业生很容易就落伍,大学教育实际上的
目的是在为毕业生提供终生的智性成长。
短期的计画旨在刺激经济,应该由经济部来支持,而非教育部。经济部支持产学
合作计画,可让产业界与大学形成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的夥伴关系。业界比大
学强的是技术支援、实验设备、商业化的专长。如果这些强项能长期开放给大学
利用,则将会有长期的效益。台湾若能改善大学的「硬体和软体」,将可晋用、
培养、并留住卓越的学术人才(不管是资深或资浅的人才),以便引领研究型大
学迈向学术令誉与荣耀。
相对地,笔者认为政府在该计划的另一目标,要提升台湾一个或更多的大学在10
年内名列世界100名内,则是个好主意,也是可行的。唯一让笔者有话要说的是
,该计画暗示一所大学在世界100名内就够了。但这在最严格的国际竞争中,不
论实务或理论上,只有一所是不够的。在实务上,加州人口只比台湾多一半,却
有六所大学在上海交大的前20名排行榜上,而日本有三所(东京、京都、大阪)
在前60名内。东大在1874年建校後,深得日本政府资助而今得以排行第19名,如
果没有排行30的京都大学和排行53的大阪大学在背後给予压力往前推,东大做得
到吗?
理论上,只有一所大学卓越也是不够的。因为如上所述,大学研究经费的资助来
自竞争与同侪的评审,台湾学术经费的资助单位是国科会,不是教育部。教育部
既缺乏组织又缺专才来作评审,由教育部来指定一所大学以提升为世界一流,将
会消除掉大学间良性竞争的冲劲,也将打击前述既定目标的达成。社会若要在文
化上和经济上有活力,就须培育各式各样的领袖人才,而上述做法做不到。美国
麻州人口为台湾的四分之一,却有哈佛和麻省理工两所大学在排行前10名内。笔
者大学部是在麻省理工就读,研究所则在哈佛,又曾被两校聘为教授,深知两校
差异极大。但它们均是麻州活力不可或缺的。台湾起码需要两所能互相竞争的卓
越大学。除非五年五百亿元之外会再大量增加经费,这笔专案经费最多不宜让超
过三所的大学分享。真要有效,各校所得的专案补助就须占其现有经费相当大的
百分比。
新的专案补助要在指定目标上怎麽运用呢?如上述,笔者认为该专案经费相对於
竞争得来的研究补助应该用来改善顶尖大学里已逐渐劣化的基础建设(广义而言
,应涵盖学校建筑、师生宿舍、教师薪水与开办经费等)。同时,所有大学应给
予更多自治,以自行选择其成功(或失败)之道。
优秀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诸如Swarthmore、Wellesley、Amherst、
Oberlin、Reed,其教师的研究并非第一优先,卓越的大学部教学才是其首要任务
,而且的确是教得非常好,以至於许多美国家长宁可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而非
送到上海交大卓越研究排行榜上的大学。这些学校的教授不会自认低人一等,学
生也不会认为他们的学校比菁英大学差。事实上,四年大学教育後,这些学校的
毕业生能和任何其他大学的学生有能力竞争进入所谓的菁英大学。
因此,美国有一种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所缺少的健康态度,那就是多元化的
观念受到尊重,不同的学校(或不同的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出人头地。精采
创新和有活力的社会需要各种不同气质和才能的人。只有在真正平等的环境中,
这些能力才会藉由多元化而发挥。但在其他地区,多元化却被误认为不平等。若
欠缺这些在结果上而非机会上的"不平等",就无法产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接著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或经济的优势就会受挫。这一来,高等教育是平等了,但
均沦为平庸或差劲的大学。
一流教学的秘方
大学的教学要办好只有两个秘方,一是教师必须热心把教材传授给学生,能干的
教师具备热心就可成为优秀的教师,教师缺乏热心时,学生就会问∶「若教师不
在乎这些教材,我干嘛要学它呢?」其次是教学本身并不具价值性,价值是依附
在学习上的。事实上,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是学到不须别人教而能
自行学习。
对於关心教学的教授,其挑战是将课程变得很精采,让学生想要自行学得更多,
因而开始终生自我教育和智性成长,结果就区分出社会的领导者和追随者。因此
,重点在於不要让学生超过负载,了解功课需要时间,不要为考试背功课而考过
後就忘了。笔者认为台湾需要更少的教学而需要更多的学习。
让学生乐於自我学习之道是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这在美国的文理学院实行得尤
其好,因为它们有小班制和密切的师生关系。另一已证实可行的方法是将最好的
学术研究过程带入教室,这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特别可以做到,因其教授往往献
身於高等研究。看到教授对还没有答案的问题之探索方式,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
的经验,原来老师也是这种心智世界的学生。而扩展前沿的科学知识(或艺术表
现、社会经验)之过程等,也都是令人爽快与满足的,真正的探索具有如得自电
视游乐器般的刺激感。
台湾的大学,其挑战便是塑造对优良的教学给予好的评价并予实质奖励的文化。
在这方面,儒家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其认为教师应受尊重但却不需给予奖
金奖励。若台湾的大学要成为优良的学习场所,这种观念必须要修改。
建立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秘方
建立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并无秘方,我们需要杰出的教师、卓越的学术名声和工作
环境、崇高的学术标准、以及优良的基础运作设施(或运作系统)。若某领域有
卓越的(研究型)教师,它将吸引最佳的(研究型)学生。要吸引杰出的教师,
该领域就需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和工作环境。要维持所有师生高昂的士气和生产力
,大学整体上就需要有崇高的标准。要建立卓越的名声和环境,大学就需要有自
治的运作系统,再加上能自由利用其特有的研究优势,以达到其特定的学术地位
。
工作环境不只包括大学的建筑和设备,诸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体育馆、宿
舍、教研设备、网际网路等,也包括提供在国际上具竞争力的薪水、开办费用(
新聘教师开始研究所需的人事、设备、参考资料、工作场所)、诱人的教授宿舍
等。这些可称为基础的实体建设(亦即大学的「硬体」),俾和基础的运作设施
或运作系统(大学的「软体」)有所区别。
研究型大学的声誉和其师生的品质有关,与有无超级学术明星则有更重大的关联
性。研究型大学尤其需要超级的学术明星来吸引最好的年轻教授,因为他们欠缺
经验和信心,需要到一个相关领域有大明星坐镇之处来继续其学习和发展。
那麽,到底缺乏什麽要素使得亚洲没有更多卓越的研究型大学呢?缺乏顶尖人才
、高标准、充裕的基础实体建设、或优良的运作系统?标准答案是顶尖人才。因
为没有他们就没有高标准,因而其他项目均无关紧要。所以,许多政府的计画都
指向提升师生的研究生产力。笔者以往到台湾时,也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但现
在觉得那太单纯了。一般在亚洲,尤其在台湾,并不缺少优秀的学生,亚洲的学
生在世界上备受争取。他们成为亚洲的教授後,为何就没有同样的成功?因为最
优秀的学生滞留国外吗(如果他们出国的话)?或是因为该国缺乏良好的实体与
运作的基本设施,衍生诸多障碍,妨碍他们追求创意研究,使他们无法达到与滞
留在国外(尤其美国)同胞相同的成功?不管如何,留学生要留在国外,或他们
返国但无法发挥学术潜力,笔者认为问题在於缺乏优良的实体和运作的基础环境
。
台湾研究型大学的一项严重弱点,是大学缺乏足够的经常性运作所需的员工。教
学与写报告需要秘书帮忙,采购与管帐需要会计协助,实验室与设备需要技术支
援,电脑与通讯需要系统经理,建筑与维护需要设备管理。员工不足,师生就需
要亲自下海处理这些事项。此种不恰当的运用学术人才的时间从事非教研的工作
,不只浪费人力资源,也导致效率低落与时间耽搁,因为让非专业者从事他们缺
乏训练或兴趣的工作。
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之策略
台湾若要提升研究型大学为世界一流,应该采用何种策略呢?政府应该如何运用
五年五百亿的专案经费呢?由上述分析,政府需要集中而非稀释资源。因此,笔
者不认为该计画中,五年内让15个领域成为亚洲之冠是个好主意,而且也是达不
到的目标。五年太短了,追不上东京大学之流(20年比较实际一些,容後解释)
,而且,15个卓越中心遍布台湾,将与「人类尖端知识的精采研究须跨领域互动
」的原则背道而驰。资源集中在五年就会非常显著的强调短期结果,这种方式较
适合产业研发,而非学术工作(其经济效益往往在原创性的发现之後几十年)。
五年的专一领域密集教育并且会让大学毕业生很容易就落伍,大学教育实际上的
目的是在为毕业生提供终生的智性成长。
短期的计画旨在刺激经济,应该由经济部来支持,而非教育部。经济部支持产学
合作计画,可让产业界与大学形成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的夥伴关系。业界比大
学强的是技术支援、实验设备、商业化的专长。如果这些强项能长期开放给大学
利用,则将会有长期的效益。台湾若能改善大学的「硬体和软体」,将可晋用、
培养、并留住卓越的学术人才(不管是资深或资浅的人才),以便引领研究型大
学迈向学术令誉与荣耀。
相对地,笔者认为政府在该计划的另一目标,要提升台湾一个或更多的大学在10
年内名列世界100名内,则是个好主意,也是可行的。唯一让笔者有话要说的是
,该计画暗示一所大学在世界100名内就够了。但这在最严格的国际竞争中,不
论实务或理论上,只有一所是不够的。在实务上,加州人口只比台湾多一半,却
有六所大学在上海交大的前20名排行榜上,而日本有三所(东京、京都、大阪)
在前60名内。东大在1874年建校後,深得日本政府资助而今得以排行第19名,如
果没有排行30的京都大学和排行53的大阪大学在背後给予压力往前推,东大做得
到吗?
理论上,只有一所大学卓越也是不够的。因为如上所述,大学研究经费的资助来
自竞争与同侪的评审,台湾学术经费的资助单位是国科会,不是教育部。教育部
既缺乏组织又缺专才来作评审,由教育部来指定一所大学以提升为世界一流,将
会消除掉大学间良性竞争的冲劲,也将打击前述既定目标的达成。社会若要在文
化上和经济上有活力,就须培育各式各样的领袖人才,而上述做法做不到。美国
麻州人口为台湾的四分之一,却有哈佛和麻省理工两所大学在排行前10名内。笔
者大学部是在麻省理工就读,研究所则在哈佛,又曾被两校聘为教授,深知两校
差异极大。但它们均是麻州活力不可或缺的。台湾起码需要两所能互相竞争的卓
越大学。除非五年五百亿元之外会再大量增加经费,这笔专案经费最多不宜让超
过三所的大学分享。真要有效,各校所得的专案补助就须占其现有经费相当大的
百分比。
新的专案补助要在指定目标上怎麽运用呢?如上述,笔者认为该专案经费相对於
竞争得来的研究补助应该用来改善顶尖大学里已逐渐劣化的基础建设(广义而言
,应涵盖学校建筑、师生宿舍、教师薪水与开办经费等)。同时,所有大学应给
予更多自治,以自行选择其成功(或失败)之道。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