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9-2 15:49
以jay之名
----关于《七里香》、周杰伦及其它
[写在前面]
老同学阿飞让我写一篇关于《七里香》的评论。
于是我开始为难:
一则,这张专辑给人带来的惊喜并不是很多,我也真不知道该写什么。
二则,写这篇评论多少都会得罪很多人。因为厌倦周董的人很多,但追捧的人更是大有人在(连西电都很多),要顶住压力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着实不容易。
但既然答应了别人就要硬着头皮写下去,并且我也早已打算对周先生进行一个总评,就借此机会都一并写出来吧。
但还是担心自己的小命,保险起见正文之前先来个声明:
一:本人只是单纯评价一个音乐人的音乐,对其人既不崇拜,也无半点不敬。
一:本人的文字,不一定客观,不一定正确,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还是一:本人对流行音乐只是略知一二,喜欢用心听歌,文字全部来源于心情。
又是一:本人所知音乐范畴很窄,尤其对摇滚乐和西方音乐更是基本上完全大概是一窍不通,如有错误,请海含,请指教。
最后一个一:希望大家能够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以和平共处之原则协商问题,不主张用武力(鸡蛋、板砖之属)解决问题。
[关于《七里香》与惊喜]
当拿到《七里香》之后,很多人说:这张专辑与以前区别不大,没什么惊喜,没有什么突破嘛!
的确,“惊喜”似乎成为了周杰伦音乐的代名词。从第一张《JAY》开始引人注目,到《范特西》的天马行空,用想象力和独特的音乐天赋,用短短两张专辑,周杰伦奠定了自己在当今华人乐坛无人可及的位置。
原因是如此简单:周杰伦的歌打破了原有人们对于流行音乐,对于唱法的概念,引入的是全然不同的唱歌、创作方式。而这样的歌却很上口、很适于哼唱(即使忘了词也完全可以。反正也没有多少人懂得周杰伦的发声方式)。综上所述,因为周杰伦的歌曲的独特、加上容易流行的特性,周杰伦创造了华人乐坛的一个神话。
无论你是否认可他的演绎方式,但你必须认可他的成功。因为在港台唱片业如此不景气的今天,他的唱片却可以卖到百万之上,可以说一个人担负起台湾唱片业的救市重任(这样说似乎有些夸大,但事实确实如此,两千年左右台湾唱片业开始出现萧条,比较红的歌手在台湾能卖到十万已经算是奇迹,而有实力的一般歌手只能卖到三万、四万,所以唱片公司纷纷给歌手开出卖不过几万就解约的通缉令,而在台湾省卖出十万只是周杰伦发片不到一个星期的销量,有时连预购都不止)。而众多一线歌手纷纷向周董邀歌,两次金曲奖的获得,可以反映他在业内受到了认可。而之后,所谓的R&B音乐四起,逐渐成为主流,更有庾澄庆老前辈《蛋炒饭》抄袭《双杰棍》、林俊杰效仿周杰伦之类的流言,更可以说明周杰伦的影响力。
如果说,这些都不能说明这种“惊喜”带来的威慑力的话,那么当ALFA公司官网上周杰伦三月份的一句留言换来万人以上的回复,而最后的回复日期就是今天的时候,又能说明什么?
当然,这种“惊喜”也会有负面效应。当人们习惯了这种惊喜之后就会有更大的期望,如同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张继中之《笑傲江湖》,强烈的期望往往会变成一种失望。
当《八度空间》面市之后,依旧是一段时间的热卖,但之后批评的声音多了起来。说周杰伦&方文山故步自封,甚至创作实力开始倒退。而金曲奖的颗粒无收更是对这位天之骄子以沉重打击,金曲奖颁奖礼前三连冠的誓言被撕的粉碎。
个人认为,《八度空间》感觉并不是一张用心打造的专辑,周杰伦在处理上过于随意了些,缺乏了以往与听众的共鸣,当然也不乏《回到过去》之类的好歌,如果作为一般歌手这样的作品拿来交差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把它放在一个人气远远压过四大天王、红怕四小天后的人身上,却是不符身份的。
于是,周天王准备了一整年、拿出了一张打翻身仗的作品《叶惠美》。摆明了就是要以变化、所谓的“惊喜”作为自己的卖点。
这张专辑,周杰伦把功夫用在了求新求变上,从《以父之名》开始到最后的《双刀》周杰伦开始把摇滚,把中国的民乐,纷纷加入了这张专辑之中。这时候的周杰伦,俨然已是可以把各种曲风融合在一起的大师。他的每一首歌都像是意在向人们说明:我可以做出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东西。要强、抗争成为这张专辑内在的主旋律。
这张专辑很深刻,不像前几张那么易懂,但很耐听。似乎需要用很久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这张专辑是成功的,不论是从它的制作上,还是随后的反响上。更重要的是《东风破》让很多内地的音乐人都开始咋舌(这首歌的味道很纯粹,因为两岸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差异,所以创作上的差异也很大,而这首歌很东方也很中国很怀旧,甚至算很气质的那种)要说惊喜的话,这张应该算是杰伦出道之后最大的惊喜,仅次于当年的一鸣惊人。
但是,感觉这张专辑之中有些东西似乎并不是周杰伦想要写的,似乎有的歌是在刻意的求新求变,有些不自然。某些音乐元素可能算是接触摇滚乐之后的自然流露,但有些却有刻意模仿之嫌,有的歌我个人认为“联合公园”的味道很重,而JAY的东西很少,显得不均衡。
于是我开始想:一个音乐人是否应该为了求变而刻意的违背自己的意志?
在这个时候,《七里香》出来了。有人说它没有惊喜,有人说它开始回归原有路线,有人说《七里香》这首歌与之前《***》很像。
但我却觉得很欣慰,因为似乎这才是一张属于JAY式音乐的东西。歌内歌外流露的属于周杰伦的情感、个性、语言的东西。相比《叶惠美》这样的东西更真实、更直白。
当然,我也希望他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更大的改变,但改变应该是作为内心改变的一种,如果单纯是为了市场为了别人去改变,之于真正的音乐人无疑是很痛苦的事情。单纯讲这张专辑,每首歌都写的很用心,我想这也就足够了。
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明白:有的音乐人在市场里找音乐,那里满载着名利;有的音乐人在心情里找音乐,那里深藏着自我。
至于我们到底想听到什么?
至于我,相信流行音乐并不庸俗,因为我能从有的音乐人的音乐中感受到内心的情感,而并非从当今的流行与时尚中感受那一份挥之即去的浮华!
最后,用《外婆》中几句歌词作为这一段落总结,这是我真正想说的,我想或许也是周先生想说的:
“大人们根本不能理解表哥他的用心,好像随他们喜欢就可以随意的否定,否定,我的作品决定在于心情,想坚持风格,他们却觉得还欧颗,没惊喜没有改变,我已经听了三年。我告诉外婆,我没输不需要改变。”
“不要觉得可惜,这只是一场游戏。。。。。”
by 音乐任天翔
04.8.31
musicrentfls@163.com
[关于JAY与R&B]
周杰伦被称为R&B天王,于是开始我也把他的歌当作纯粹的R&B去听。
直到遇见英国R&B团体BLUE,才觉得二者的差别是那样之大,之后又开始尝试更黑人的R&B音乐天王亚瑟,差别更大。
于是在此发表一些个人见解(很不专业的^_^):
周杰伦的音乐应该不能被算作R&B音乐,因为它没有蓝调音乐的那种忧郁,也少了节奏音乐的那种独特的节奏感。
如果要听听中国人的R&B,可以听听杜德伟的歌,据我所知他应该是比较早接触蓝调风格的艺人;当然还有陶喆也算是作R&B音乐比较纯粹的一位;另外从美国回来的孔令齐的歌大体就是R&B与HIT POP也算是真正从外取经回来的一位(但对HIT POP音乐我个人一无所知,也不是很喜欢,对于它与R&B的区别看过一些评论,但还是稀里糊涂,这里就不做太多区分与评论);还有一位就是已故的宋岳庭先生(听他的歌是受了同学推荐,应该是R&B与说唱元素比较多的歌手)大家听听这些或许会喜欢上比较纯的R&B音乐。
至于杰伦出道时为什么非要打上R&B的标记,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JAY出道时,从包装到专辑在到言谈举止都是一个新人模样。因为在歌坛还没有地位,倘若一出道就以一种当时不伦不类的古怪曲风亮相显然显得不够谦逊。正好R&B在日韩渐盛,而港台王力宏、陶喆日益走红也说明了这样一个趋势。于是ALFA打上R&B的牌子算是为JAY式音乐找个婆家。方便于新人的立足。
其二:周杰伦的确受到了R&B音乐的影响,从一些歌曲中也多少能找到这种风格的影子。但这终究不是周杰伦音乐的特点也并非足以涵盖周杰伦一切音乐的曲风。
个人以为,周杰伦的音乐特色在于他对东西方音乐的理解和把它们融于自己的东西能力。无论词曲,周杰伦都是在做着属于自己的东西。摆脱了以往音乐方式的束缚,也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包括他的发声打破了中文的发音方法,以及他的歌唱方法。无论从词、从曲、从编曲,周杰伦写了一本全新的流行教科书。(并非是原有版本的修订版)
所以我把这种音乐称为:JAY。
以JAY之名,不光因为它源于周杰伦,更因为它给华人音乐带来了一种风潮。现在泛滥于华语地区的R&B和所谓HIT POP、HIP HOP都多少受到了JAY式音乐的影响。JAY随着JAY的流行而流行,也令很多音乐人趋之若鹜。学着JAY的节奏、学着JAY的编曲甚至是JAY的咬字方式。我不想举例,因为这样的例子毕竟太多,因为其中毕竟还有很多成功的作品,并不能一棒子打死。
但这让我不犹的想到了东施笑颦,想到邯郸学步。
我不想评论他们的是非,但却想谈谈STAR与SUPER STAR的区别。
很简单,STAR善于紧跟潮流,而SUPER STAR却是在创造潮流。
记得高中时,就在一篇考试作文里以太阳为喻,表达了对所谓流行、时尚的看法:夸父追日,最后死了,因为太阳永远在他的前面;低下头,做我自己,太阳终究会落到我的头上。
倘若只是为了追求时尚而趋于一种流行的音乐元素,那么短期内可能会获得一种轰动效应,但很快就会随着这种音乐风格的淡化而被人遗忘。想想猫王、MJ、到JAY,他们做音乐时多半在考虑把自己的心态、思维表达出来,而并非去迎合某些人。因为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与他们在音乐中产生了共鸣,所以他们的音乐可以自然而然的流行。他们的音乐自然也会因为人们喜好的变化而过时,但他们至少在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
一直想探讨,究竟是JAY式音乐中的什么元素,让它与当代人心理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但一直没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其实,这样的探求是徒劳的。因为流行音乐决定与流行,而流行决定于社会大众的思维意识。音乐应该是音乐人与听者内心交流的工具,刻意的追求超前与流行并没有太大价值。
我想,JAY一直是在作自己的音乐的,无论它是否叫JAY.
以JAY为名,只希望做音乐和听音乐的人能够更加的用心。
我想,用心做音乐的人才是美丽的。
音乐任天翔
04.9.1
[email] musicrentfls@163.com[/email]
[关于ALFA&SONY]
一直想谈谈这两个唱片业的大牌公司,正好一个是周的所属公司,一个是周的发行公司,把它作为本文的“其他”的内容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先说阿尔发唱片吧,因为个人虽然不大喜欢它的运营方式但也不至于讨厌。
认识阿尔发往往都是在认识周杰伦之后,知道周杰伦的老板是吴宗宪,也自然认识了宪哥的公司。
事实上,无论吴宗宪在经商上究竟是否成功,无论阿尔发的转手内幕如何,他在对歌手的发掘和包装上却显得十分高明。当发现周杰伦之后,宪哥并没有急于让他出片,而是走了更为高明的一招,让他为许如芸等一线歌手创作。《蜗牛》(收录在98\99许如芸《真爱无敌》专辑,并被上华收录在台湾发行的限量珍藏版《蜗牛》合集)等曲被众星演唱之后,其实当时周杰伦的创作能力在业内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也为之后出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为了同时打出以野性嗓音为特色的LANDY(温岚),吴宗宪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收录在宪哥专辑里的《屋顶》由周杰伦创作并由宪哥和温岚演唱,同时提升了两位新人的知名度。之后,周杰伦推出《JAY》凭借本身的唱片水准和宪哥家族的力挺一炮而红。如果没有宪哥当年的营销策略,周杰伦也未必能上升的那么猛。而温岚也随着一张一张专辑的成长逐渐提升着自己的知名度。
但随着宪哥的离开,ALFA易手HOLIDAY,这个公司已经没有了一个整体的唱片营销策略。这个公司完全打上了:‘周’边产品的牌子。
说到着‘周’边产品,从周杰伦的电影到周杰伦的古董店都成了它宣传的对象,从周杰伦的服装到周杰伦的公仔都成了唱片架上的货物,从周杰伦的编曲师迈克林到周杰伦的朋友都成了公司发片的对象,连新人芮恩也打上了周杰伦隆重推荐之新人的牌子。
姑且不说铁竹堂与南拳屏蔽字音乐水平究竟怎样、风格是否固定,也不说打造芮恩是否有拔苗助长之闲,但把公司的宣传策略完全倾向于一个人身上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虽然短期内,可以利用周杰伦的魅力迅速带红新的创作团体。但是倘若周杰伦人气下滑则很可能会导致整个公司的土崩瓦解。这几年内ALFA并未得到新的完全脱离JAY式音乐的音乐人,那么可以预测:周杰伦淡出歌坛是这个公司潜在的最大危机。
周杰伦曾经说过:“我要做完全属于我的东西,当大家都开始做这种东西的时候,我就会离开了。”周杰伦离开乐坛百分之八十是五年之内的事情(因为印象中周杰伦是个颇有自知之明的人,急流勇退总比逐渐失势的好),那么ALFA的这种营销方式究竟能撑多久?
说到SONY则没这么客气了,坦白的说很喜欢SONY的很多音乐人的音乐,从MJ开始,当当今的游鸿明、王力宏、伍思凯、庾澄庆、周杰伦等等,但是颇不喜欢这个极度商业化的公司。
相比别的公司,SONY的营销方式则很明确:不论你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只要有市场号召力就给你发片。于是,很多歌手在这里带来了利润的最大化,不得不承认SONY的宣传方式和攻势绝对一流的。这个商业机器会炸干最后一滴潜在的利润。
原本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商业唱片需要商业的炒作宣传,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SONY却忽略了对艺人未来发展的统筹和安排。太过追逐眼前利益,使很多歌手过早的耗尽了音乐生命,浪费了很多潜质。
而对于这些歌手,SONY的处理很简单:没了市场,便不再发片,没了机会。
想到张信哲(实话:是我个人非常讨厌的一位歌手)曾经为SONY赚了多少钱,现在却面临无片可出的境地,心里真有一些难受。
想到很多公司(福茂、维京之类)辛辛苦苦打造、培养了一流的歌手,却把劳动成果拱手让给了这个赚钱机器,心里更不是滋味。
作为歌手,在这里无疑可以获得短期利益的最大化。
可是,明天呢?
音乐任天翔
04.9.2
[email]musicrentfls@163.com [/email]
谈了这么多,关于《七里香》其实只是了了。每个人有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又何必用我的感觉误当嘻人,又何必把我的见解参入其中呢?
纯粹的去听,去听自己想听的。
足以。
----关于《七里香》、周杰伦及其它
[写在前面]
老同学阿飞让我写一篇关于《七里香》的评论。
于是我开始为难:
一则,这张专辑给人带来的惊喜并不是很多,我也真不知道该写什么。
二则,写这篇评论多少都会得罪很多人。因为厌倦周董的人很多,但追捧的人更是大有人在(连西电都很多),要顶住压力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着实不容易。
但既然答应了别人就要硬着头皮写下去,并且我也早已打算对周先生进行一个总评,就借此机会都一并写出来吧。
但还是担心自己的小命,保险起见正文之前先来个声明:
一:本人只是单纯评价一个音乐人的音乐,对其人既不崇拜,也无半点不敬。
一:本人的文字,不一定客观,不一定正确,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还是一:本人对流行音乐只是略知一二,喜欢用心听歌,文字全部来源于心情。
又是一:本人所知音乐范畴很窄,尤其对摇滚乐和西方音乐更是基本上完全大概是一窍不通,如有错误,请海含,请指教。
最后一个一:希望大家能够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以和平共处之原则协商问题,不主张用武力(鸡蛋、板砖之属)解决问题。
[关于《七里香》与惊喜]
当拿到《七里香》之后,很多人说:这张专辑与以前区别不大,没什么惊喜,没有什么突破嘛!
的确,“惊喜”似乎成为了周杰伦音乐的代名词。从第一张《JAY》开始引人注目,到《范特西》的天马行空,用想象力和独特的音乐天赋,用短短两张专辑,周杰伦奠定了自己在当今华人乐坛无人可及的位置。
原因是如此简单:周杰伦的歌打破了原有人们对于流行音乐,对于唱法的概念,引入的是全然不同的唱歌、创作方式。而这样的歌却很上口、很适于哼唱(即使忘了词也完全可以。反正也没有多少人懂得周杰伦的发声方式)。综上所述,因为周杰伦的歌曲的独特、加上容易流行的特性,周杰伦创造了华人乐坛的一个神话。
无论你是否认可他的演绎方式,但你必须认可他的成功。因为在港台唱片业如此不景气的今天,他的唱片却可以卖到百万之上,可以说一个人担负起台湾唱片业的救市重任(这样说似乎有些夸大,但事实确实如此,两千年左右台湾唱片业开始出现萧条,比较红的歌手在台湾能卖到十万已经算是奇迹,而有实力的一般歌手只能卖到三万、四万,所以唱片公司纷纷给歌手开出卖不过几万就解约的通缉令,而在台湾省卖出十万只是周杰伦发片不到一个星期的销量,有时连预购都不止)。而众多一线歌手纷纷向周董邀歌,两次金曲奖的获得,可以反映他在业内受到了认可。而之后,所谓的R&B音乐四起,逐渐成为主流,更有庾澄庆老前辈《蛋炒饭》抄袭《双杰棍》、林俊杰效仿周杰伦之类的流言,更可以说明周杰伦的影响力。
如果说,这些都不能说明这种“惊喜”带来的威慑力的话,那么当ALFA公司官网上周杰伦三月份的一句留言换来万人以上的回复,而最后的回复日期就是今天的时候,又能说明什么?
当然,这种“惊喜”也会有负面效应。当人们习惯了这种惊喜之后就会有更大的期望,如同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张继中之《笑傲江湖》,强烈的期望往往会变成一种失望。
当《八度空间》面市之后,依旧是一段时间的热卖,但之后批评的声音多了起来。说周杰伦&方文山故步自封,甚至创作实力开始倒退。而金曲奖的颗粒无收更是对这位天之骄子以沉重打击,金曲奖颁奖礼前三连冠的誓言被撕的粉碎。
个人认为,《八度空间》感觉并不是一张用心打造的专辑,周杰伦在处理上过于随意了些,缺乏了以往与听众的共鸣,当然也不乏《回到过去》之类的好歌,如果作为一般歌手这样的作品拿来交差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把它放在一个人气远远压过四大天王、红怕四小天后的人身上,却是不符身份的。
于是,周天王准备了一整年、拿出了一张打翻身仗的作品《叶惠美》。摆明了就是要以变化、所谓的“惊喜”作为自己的卖点。
这张专辑,周杰伦把功夫用在了求新求变上,从《以父之名》开始到最后的《双刀》周杰伦开始把摇滚,把中国的民乐,纷纷加入了这张专辑之中。这时候的周杰伦,俨然已是可以把各种曲风融合在一起的大师。他的每一首歌都像是意在向人们说明:我可以做出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东西。要强、抗争成为这张专辑内在的主旋律。
这张专辑很深刻,不像前几张那么易懂,但很耐听。似乎需要用很久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这张专辑是成功的,不论是从它的制作上,还是随后的反响上。更重要的是《东风破》让很多内地的音乐人都开始咋舌(这首歌的味道很纯粹,因为两岸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差异,所以创作上的差异也很大,而这首歌很东方也很中国很怀旧,甚至算很气质的那种)要说惊喜的话,这张应该算是杰伦出道之后最大的惊喜,仅次于当年的一鸣惊人。
但是,感觉这张专辑之中有些东西似乎并不是周杰伦想要写的,似乎有的歌是在刻意的求新求变,有些不自然。某些音乐元素可能算是接触摇滚乐之后的自然流露,但有些却有刻意模仿之嫌,有的歌我个人认为“联合公园”的味道很重,而JAY的东西很少,显得不均衡。
于是我开始想:一个音乐人是否应该为了求变而刻意的违背自己的意志?
在这个时候,《七里香》出来了。有人说它没有惊喜,有人说它开始回归原有路线,有人说《七里香》这首歌与之前《***》很像。
但我却觉得很欣慰,因为似乎这才是一张属于JAY式音乐的东西。歌内歌外流露的属于周杰伦的情感、个性、语言的东西。相比《叶惠美》这样的东西更真实、更直白。
当然,我也希望他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更大的改变,但改变应该是作为内心改变的一种,如果单纯是为了市场为了别人去改变,之于真正的音乐人无疑是很痛苦的事情。单纯讲这张专辑,每首歌都写的很用心,我想这也就足够了。
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明白:有的音乐人在市场里找音乐,那里满载着名利;有的音乐人在心情里找音乐,那里深藏着自我。
至于我们到底想听到什么?
至于我,相信流行音乐并不庸俗,因为我能从有的音乐人的音乐中感受到内心的情感,而并非从当今的流行与时尚中感受那一份挥之即去的浮华!
最后,用《外婆》中几句歌词作为这一段落总结,这是我真正想说的,我想或许也是周先生想说的:
“大人们根本不能理解表哥他的用心,好像随他们喜欢就可以随意的否定,否定,我的作品决定在于心情,想坚持风格,他们却觉得还欧颗,没惊喜没有改变,我已经听了三年。我告诉外婆,我没输不需要改变。”
“不要觉得可惜,这只是一场游戏。。。。。”
by 音乐任天翔
04.8.31
musicrentfls@163.com
[关于JAY与R&B]
周杰伦被称为R&B天王,于是开始我也把他的歌当作纯粹的R&B去听。
直到遇见英国R&B团体BLUE,才觉得二者的差别是那样之大,之后又开始尝试更黑人的R&B音乐天王亚瑟,差别更大。
于是在此发表一些个人见解(很不专业的^_^):
周杰伦的音乐应该不能被算作R&B音乐,因为它没有蓝调音乐的那种忧郁,也少了节奏音乐的那种独特的节奏感。
如果要听听中国人的R&B,可以听听杜德伟的歌,据我所知他应该是比较早接触蓝调风格的艺人;当然还有陶喆也算是作R&B音乐比较纯粹的一位;另外从美国回来的孔令齐的歌大体就是R&B与HIT POP也算是真正从外取经回来的一位(但对HIT POP音乐我个人一无所知,也不是很喜欢,对于它与R&B的区别看过一些评论,但还是稀里糊涂,这里就不做太多区分与评论);还有一位就是已故的宋岳庭先生(听他的歌是受了同学推荐,应该是R&B与说唱元素比较多的歌手)大家听听这些或许会喜欢上比较纯的R&B音乐。
至于杰伦出道时为什么非要打上R&B的标记,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JAY出道时,从包装到专辑在到言谈举止都是一个新人模样。因为在歌坛还没有地位,倘若一出道就以一种当时不伦不类的古怪曲风亮相显然显得不够谦逊。正好R&B在日韩渐盛,而港台王力宏、陶喆日益走红也说明了这样一个趋势。于是ALFA打上R&B的牌子算是为JAY式音乐找个婆家。方便于新人的立足。
其二:周杰伦的确受到了R&B音乐的影响,从一些歌曲中也多少能找到这种风格的影子。但这终究不是周杰伦音乐的特点也并非足以涵盖周杰伦一切音乐的曲风。
个人以为,周杰伦的音乐特色在于他对东西方音乐的理解和把它们融于自己的东西能力。无论词曲,周杰伦都是在做着属于自己的东西。摆脱了以往音乐方式的束缚,也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包括他的发声打破了中文的发音方法,以及他的歌唱方法。无论从词、从曲、从编曲,周杰伦写了一本全新的流行教科书。(并非是原有版本的修订版)
所以我把这种音乐称为:JAY。
以JAY之名,不光因为它源于周杰伦,更因为它给华人音乐带来了一种风潮。现在泛滥于华语地区的R&B和所谓HIT POP、HIP HOP都多少受到了JAY式音乐的影响。JAY随着JAY的流行而流行,也令很多音乐人趋之若鹜。学着JAY的节奏、学着JAY的编曲甚至是JAY的咬字方式。我不想举例,因为这样的例子毕竟太多,因为其中毕竟还有很多成功的作品,并不能一棒子打死。
但这让我不犹的想到了东施笑颦,想到邯郸学步。
我不想评论他们的是非,但却想谈谈STAR与SUPER STAR的区别。
很简单,STAR善于紧跟潮流,而SUPER STAR却是在创造潮流。
记得高中时,就在一篇考试作文里以太阳为喻,表达了对所谓流行、时尚的看法:夸父追日,最后死了,因为太阳永远在他的前面;低下头,做我自己,太阳终究会落到我的头上。
倘若只是为了追求时尚而趋于一种流行的音乐元素,那么短期内可能会获得一种轰动效应,但很快就会随着这种音乐风格的淡化而被人遗忘。想想猫王、MJ、到JAY,他们做音乐时多半在考虑把自己的心态、思维表达出来,而并非去迎合某些人。因为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与他们在音乐中产生了共鸣,所以他们的音乐可以自然而然的流行。他们的音乐自然也会因为人们喜好的变化而过时,但他们至少在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
一直想探讨,究竟是JAY式音乐中的什么元素,让它与当代人心理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但一直没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其实,这样的探求是徒劳的。因为流行音乐决定与流行,而流行决定于社会大众的思维意识。音乐应该是音乐人与听者内心交流的工具,刻意的追求超前与流行并没有太大价值。
我想,JAY一直是在作自己的音乐的,无论它是否叫JAY.
以JAY为名,只希望做音乐和听音乐的人能够更加的用心。
我想,用心做音乐的人才是美丽的。
音乐任天翔
04.9.1
[email] musicrentfls@163.com[/email]
[关于ALFA&SONY]
一直想谈谈这两个唱片业的大牌公司,正好一个是周的所属公司,一个是周的发行公司,把它作为本文的“其他”的内容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先说阿尔发唱片吧,因为个人虽然不大喜欢它的运营方式但也不至于讨厌。
认识阿尔发往往都是在认识周杰伦之后,知道周杰伦的老板是吴宗宪,也自然认识了宪哥的公司。
事实上,无论吴宗宪在经商上究竟是否成功,无论阿尔发的转手内幕如何,他在对歌手的发掘和包装上却显得十分高明。当发现周杰伦之后,宪哥并没有急于让他出片,而是走了更为高明的一招,让他为许如芸等一线歌手创作。《蜗牛》(收录在98\99许如芸《真爱无敌》专辑,并被上华收录在台湾发行的限量珍藏版《蜗牛》合集)等曲被众星演唱之后,其实当时周杰伦的创作能力在业内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也为之后出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为了同时打出以野性嗓音为特色的LANDY(温岚),吴宗宪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收录在宪哥专辑里的《屋顶》由周杰伦创作并由宪哥和温岚演唱,同时提升了两位新人的知名度。之后,周杰伦推出《JAY》凭借本身的唱片水准和宪哥家族的力挺一炮而红。如果没有宪哥当年的营销策略,周杰伦也未必能上升的那么猛。而温岚也随着一张一张专辑的成长逐渐提升着自己的知名度。
但随着宪哥的离开,ALFA易手HOLIDAY,这个公司已经没有了一个整体的唱片营销策略。这个公司完全打上了:‘周’边产品的牌子。
说到着‘周’边产品,从周杰伦的电影到周杰伦的古董店都成了它宣传的对象,从周杰伦的服装到周杰伦的公仔都成了唱片架上的货物,从周杰伦的编曲师迈克林到周杰伦的朋友都成了公司发片的对象,连新人芮恩也打上了周杰伦隆重推荐之新人的牌子。
姑且不说铁竹堂与南拳屏蔽字音乐水平究竟怎样、风格是否固定,也不说打造芮恩是否有拔苗助长之闲,但把公司的宣传策略完全倾向于一个人身上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虽然短期内,可以利用周杰伦的魅力迅速带红新的创作团体。但是倘若周杰伦人气下滑则很可能会导致整个公司的土崩瓦解。这几年内ALFA并未得到新的完全脱离JAY式音乐的音乐人,那么可以预测:周杰伦淡出歌坛是这个公司潜在的最大危机。
周杰伦曾经说过:“我要做完全属于我的东西,当大家都开始做这种东西的时候,我就会离开了。”周杰伦离开乐坛百分之八十是五年之内的事情(因为印象中周杰伦是个颇有自知之明的人,急流勇退总比逐渐失势的好),那么ALFA的这种营销方式究竟能撑多久?
说到SONY则没这么客气了,坦白的说很喜欢SONY的很多音乐人的音乐,从MJ开始,当当今的游鸿明、王力宏、伍思凯、庾澄庆、周杰伦等等,但是颇不喜欢这个极度商业化的公司。
相比别的公司,SONY的营销方式则很明确:不论你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只要有市场号召力就给你发片。于是,很多歌手在这里带来了利润的最大化,不得不承认SONY的宣传方式和攻势绝对一流的。这个商业机器会炸干最后一滴潜在的利润。
原本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商业唱片需要商业的炒作宣传,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SONY却忽略了对艺人未来发展的统筹和安排。太过追逐眼前利益,使很多歌手过早的耗尽了音乐生命,浪费了很多潜质。
而对于这些歌手,SONY的处理很简单:没了市场,便不再发片,没了机会。
想到张信哲(实话:是我个人非常讨厌的一位歌手)曾经为SONY赚了多少钱,现在却面临无片可出的境地,心里真有一些难受。
想到很多公司(福茂、维京之类)辛辛苦苦打造、培养了一流的歌手,却把劳动成果拱手让给了这个赚钱机器,心里更不是滋味。
作为歌手,在这里无疑可以获得短期利益的最大化。
可是,明天呢?
音乐任天翔
04.9.2
[email]musicrentfls@163.com [/email]
谈了这么多,关于《七里香》其实只是了了。每个人有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又何必用我的感觉误当嘻人,又何必把我的见解参入其中呢?
纯粹的去听,去听自己想听的。
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