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16 18:56
盘山后来不太有名了,但在乾隆朝以前,盘山是天下“四大名山”之一,盘山的掌故文人学子都耳熟能详。后来随着盘山地位的衰落,这些掌故逐渐湮没无闻了。但《盘山志》有详细记载,清初文人的文章中也多有记载。《红楼梦》中使用这些掌故,进一步证实了《红楼梦》的初创者,就是到盘山逃禅的洪升。土默热先生推断,洪升在盘山“逃禅”期间,坐在风动石下抚今追昔,正是产生《红楼梦》创作冲动的最佳时间地点。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娲皇”炼而未用于“补天”的“五彩石”自况,也正是洪升被“革去功名”后必然产生的心理反应。《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写石头的故事,并说“试谴愚衷”的时间是“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写作时正处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际”,充分证明了小说创作的酝酿之初,是在康熙二十九年的盘山。
土默热先生对《红楼梦》书中的诗词经过精心解读,发现其中有明显的“离愁”情结,其中以黛玉诗最为浓郁,经常出现“雁断”、“蜇鸣”、“砧声”、“秋声”、“游子”、“离人”等古诗中描写“离愁”的常用典故。其他如湘云、探春、宝钗乃至宝玉的诗,也不时有“离愁别恨”表现出来,流露一些思亲思乡的情绪。黛于玉父母双亡,少小离家,“湘江旧迹已模糊”,也无亲可思。其他女儿和宝玉,就更谈不上有什么理由抒发“离愁别绪”了。
曹雪芹完全没有在书中流露“离愁”的理由,他自小离开南京,南京也谈不上是他的“乡”,所以无由产生乡愁;曹雪芹未闻有同父母长期离别的经历,所以更无由产生“思亲”之愁。其实这种“离愁”正是作者洪升的真实情绪流露。洪升因“天伦之变”被迫离乡离家,在燕京漂泊二十多年,期间自己和家庭都多灾多难,思亲思乡的“离愁别绪”,无时无刻不萦绕他的心头。洪升存世的大量诗作,其中以描写离愁的诗数量最多,也最真挚感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酝酿创作《红楼梦》期间,应该是洪升一生“离愁”最浓烈的时间,下山后洪升就举架南返了。因此,《红楼梦》诗词表现出与作品中人物不协调的“离愁”,就毫不奇怪了。
五.“空空道人(情僧)”、“东鲁孔梅溪”访真
解决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及其山下的“石头”之后,仍必须相应解决《红楼梦》中提及的为小说“抄录问世”的“空空道人”和为该书题名《风月宝鉴》的“东鲁孔梅溪”。在这个红学不解之谜方面,更见土默热先生的考证功力之深。先生的论文《“空空道人”考证》、《“东鲁孔梅溪”、“吴玉峰”考证》、《〈红楼梦〉版本源流探疑》等,不仅圆满地探究到与《红楼梦》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的原型来历,而且令人信服地合理解读了《红楼梦》的“开卷第一回”。
土默热先生以充分的证据,证明《红楼梦》书中的改名为“情僧”的“空空道人”,就是洪升的老朋友——盘山青沟寺的智朴大师。智朴和尚俗姓张,十五岁出家,三十五岁结庐盘山,人们俗称他“拙上人”、“拙和尚”。智朴和尚文学功底深厚,不仅同当朝大臣王士祯、宋荦等著名文人交往甚厚,连康熙皇帝也对他十分赏识,与著名权臣文士时相酬唱,是个名副其实的“情僧”。令人诧异的是,他居然还真的有“道人”的名分。“开府江南”的宋荦,就称他为“拙道人”,当朝刑部尚书王士祯,也曾为他刊刻的道家经典《道德经》作序。他的名字中的“朴”“拙”二字,正应是“空空”二字的来历。
土默热先生推断,《红楼梦》书中记载的,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与“石头”一番对话之后,把“石头”所写的故事“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正是康熙四十一年,“拙道人”到“江南扫塔”期间的真实经历。拙道人在江南期间,普遍拜会了在京结识的老朋友朱彝尊、宋荦等人,还在苏州沧浪亭举办了酬唱诗会。此时,正是洪升经过十年辛苦,创作《红楼梦》刚刚杀青之际,以他们的关系,委托惯为他人刊刻书籍的“拙道人”,为《红楼梦》“问世传奇”,是合情合理的。“拙道人”回京后,老朋友王士祯在写给他的信中,居然称他为“净金圣叹”,说明他正在评点一部文学作品准备“问世传奇”,此书应该就是从洪升处“从头至尾抄录回来”的《红楼梦》。
对为《红楼梦》题名《风月宝鉴》的“东鲁孔梅溪”,土默热先生的考证更是令人啧啧称奇!他认为“东鲁孔梅溪”应是康熙朝刑部尚书,诗坛领袖王士祯,也就是洪升的老师、智朴和尚的老朋友、大名鼎鼎的王渔洋!王士祯祖籍东鲁;曾任“司寇”之职,与孔子同;退隐后隐居“梅溪”别墅,因此,《红楼梦》书中称他为“东鲁孔梅溪”,虽然隐晦,但很贴切。以王士祯的阅历交往,“拙道人”求他为洪升的作品题名,他应该不会拒绝;题名《风月宝鉴》,显示该书的教化意义,也符合他的身份。
为“空空道人”抄录回来的小说题名《红楼梦》的吴玉峰,书中记载是直道其名,并未隐晦。他就是撰写《围炉诗话》的著名文人吴乔。吴乔,字修龄,号玉峰。诗宗西昆艳体,为人狂放不羁。由他题名《红楼梦》,展示该书的俗艳风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根据以上考证,土默热先生推断,《红楼梦》“开卷第一回”那大段关于此书“出处”的文字,实际上应是两篇序言,四个题名的综合。“作者自云”后的一段话,是洪升的自序。“空空道人”同“石兄”的对话,是“抄录问世”者盘山智朴和尚的序言。四个题名《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的题名者,分别是洪升自己和智朴、吴乔、王士祯。
六.洪升与曹寅的关系及《红楼梦》“问世”过程研究
《红楼梦》书中在列举了“石兄”、“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东鲁孔梅溪”四人名字之后,用了一个“后”字,交代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撰成目录,分出章回,另题一名曰《金陵十二钗》”。有证据表明,《红楼梦》的确是从曹雪芹手传抄出去的。对此,土默热先生也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分析,见《垂老著书恐惧成》、《何来著书黄叶村》、《〈红楼梦〉初稿是传奇体裁考辩》等文章。
据土默热先生考证,洪升同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既是同时代人,又是好朋友。二人都雅好传奇创作,文学修养都是当时一流人物,所以惺惺相惜,互相推重。洪升曾为曹寅的传奇《太平乐事》作序,甚为激赏。曹寅曾花费巨资,在江宁织造府“畅演三日”《长生殿》,以上宾礼节招待洪升。洪升到南京时,曹寅亲自到“江关”迎接。洪升随身携带“行卷”而来,曹寅读后大受感动,赋诗一首: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
礼法谁曾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
纵横捭阖人问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土默热先生分析此诗后认为,洪升“行卷”中装的、曹寅拜读的应是《红楼梦》初创书稿。洪升在“垂老之年”写成的、描写“称心岁月荒唐过”事迹的作品,只能是《红楼梦》。曹寅自称“纵横捭阖人”,答应为“行卷”“问世”,并以此来表达二人的“万古情”,说明洪升是携书稿来南京,求曹寅刊刻“问世”的。曹寅经常为江南贫困文人刊刻书稿,史有明载。洪升拜托曹寅刊刻《红楼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惜的是,归途中,洪升就不幸坠水淹死了。曹寅晚期也面临重重不如意事,无心刊刻如此卷帙浩繁的作品,不久也病死了。随后曹家被抄,家业中落,无人也无能力刊刻《红楼梦》,书稿只能随着曹家还京而流落北京。过了一个甲子时间,曹雪芹在穷急无聊之际,翻出了《红楼梦》书稿。阅读之后,引起了内心强烈共鸣。于是开始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并陆续传抄开来。
根据以上推理分析,土默热先生判断,《红楼梦》的不同版本,源流应该有两个:一个是“空空道人”智朴“传抄问世”的书名为《红楼梦》的版本,一个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书名为《石头记》的版本。这同周春记载的,程本问世前,有人同时买到两本“内容微有异同”的书,一是八十回本《石头记》,一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红学领域一个突出的矛盾:为什么早期红学资料记载的书名都是《红楼梦》,而至今发现的早期抄本,书名几乎都是《石头记》。
土默热先生对《红楼梦》书中的诗词经过精心解读,发现其中有明显的“离愁”情结,其中以黛玉诗最为浓郁,经常出现“雁断”、“蜇鸣”、“砧声”、“秋声”、“游子”、“离人”等古诗中描写“离愁”的常用典故。其他如湘云、探春、宝钗乃至宝玉的诗,也不时有“离愁别恨”表现出来,流露一些思亲思乡的情绪。黛于玉父母双亡,少小离家,“湘江旧迹已模糊”,也无亲可思。其他女儿和宝玉,就更谈不上有什么理由抒发“离愁别绪”了。
曹雪芹完全没有在书中流露“离愁”的理由,他自小离开南京,南京也谈不上是他的“乡”,所以无由产生乡愁;曹雪芹未闻有同父母长期离别的经历,所以更无由产生“思亲”之愁。其实这种“离愁”正是作者洪升的真实情绪流露。洪升因“天伦之变”被迫离乡离家,在燕京漂泊二十多年,期间自己和家庭都多灾多难,思亲思乡的“离愁别绪”,无时无刻不萦绕他的心头。洪升存世的大量诗作,其中以描写离愁的诗数量最多,也最真挚感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酝酿创作《红楼梦》期间,应该是洪升一生“离愁”最浓烈的时间,下山后洪升就举架南返了。因此,《红楼梦》诗词表现出与作品中人物不协调的“离愁”,就毫不奇怪了。
五.“空空道人(情僧)”、“东鲁孔梅溪”访真
解决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及其山下的“石头”之后,仍必须相应解决《红楼梦》中提及的为小说“抄录问世”的“空空道人”和为该书题名《风月宝鉴》的“东鲁孔梅溪”。在这个红学不解之谜方面,更见土默热先生的考证功力之深。先生的论文《“空空道人”考证》、《“东鲁孔梅溪”、“吴玉峰”考证》、《〈红楼梦〉版本源流探疑》等,不仅圆满地探究到与《红楼梦》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的原型来历,而且令人信服地合理解读了《红楼梦》的“开卷第一回”。
土默热先生以充分的证据,证明《红楼梦》书中的改名为“情僧”的“空空道人”,就是洪升的老朋友——盘山青沟寺的智朴大师。智朴和尚俗姓张,十五岁出家,三十五岁结庐盘山,人们俗称他“拙上人”、“拙和尚”。智朴和尚文学功底深厚,不仅同当朝大臣王士祯、宋荦等著名文人交往甚厚,连康熙皇帝也对他十分赏识,与著名权臣文士时相酬唱,是个名副其实的“情僧”。令人诧异的是,他居然还真的有“道人”的名分。“开府江南”的宋荦,就称他为“拙道人”,当朝刑部尚书王士祯,也曾为他刊刻的道家经典《道德经》作序。他的名字中的“朴”“拙”二字,正应是“空空”二字的来历。
土默热先生推断,《红楼梦》书中记载的,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与“石头”一番对话之后,把“石头”所写的故事“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正是康熙四十一年,“拙道人”到“江南扫塔”期间的真实经历。拙道人在江南期间,普遍拜会了在京结识的老朋友朱彝尊、宋荦等人,还在苏州沧浪亭举办了酬唱诗会。此时,正是洪升经过十年辛苦,创作《红楼梦》刚刚杀青之际,以他们的关系,委托惯为他人刊刻书籍的“拙道人”,为《红楼梦》“问世传奇”,是合情合理的。“拙道人”回京后,老朋友王士祯在写给他的信中,居然称他为“净金圣叹”,说明他正在评点一部文学作品准备“问世传奇”,此书应该就是从洪升处“从头至尾抄录回来”的《红楼梦》。
对为《红楼梦》题名《风月宝鉴》的“东鲁孔梅溪”,土默热先生的考证更是令人啧啧称奇!他认为“东鲁孔梅溪”应是康熙朝刑部尚书,诗坛领袖王士祯,也就是洪升的老师、智朴和尚的老朋友、大名鼎鼎的王渔洋!王士祯祖籍东鲁;曾任“司寇”之职,与孔子同;退隐后隐居“梅溪”别墅,因此,《红楼梦》书中称他为“东鲁孔梅溪”,虽然隐晦,但很贴切。以王士祯的阅历交往,“拙道人”求他为洪升的作品题名,他应该不会拒绝;题名《风月宝鉴》,显示该书的教化意义,也符合他的身份。
为“空空道人”抄录回来的小说题名《红楼梦》的吴玉峰,书中记载是直道其名,并未隐晦。他就是撰写《围炉诗话》的著名文人吴乔。吴乔,字修龄,号玉峰。诗宗西昆艳体,为人狂放不羁。由他题名《红楼梦》,展示该书的俗艳风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根据以上考证,土默热先生推断,《红楼梦》“开卷第一回”那大段关于此书“出处”的文字,实际上应是两篇序言,四个题名的综合。“作者自云”后的一段话,是洪升的自序。“空空道人”同“石兄”的对话,是“抄录问世”者盘山智朴和尚的序言。四个题名《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的题名者,分别是洪升自己和智朴、吴乔、王士祯。
六.洪升与曹寅的关系及《红楼梦》“问世”过程研究
《红楼梦》书中在列举了“石兄”、“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东鲁孔梅溪”四人名字之后,用了一个“后”字,交代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撰成目录,分出章回,另题一名曰《金陵十二钗》”。有证据表明,《红楼梦》的确是从曹雪芹手传抄出去的。对此,土默热先生也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分析,见《垂老著书恐惧成》、《何来著书黄叶村》、《〈红楼梦〉初稿是传奇体裁考辩》等文章。
据土默热先生考证,洪升同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既是同时代人,又是好朋友。二人都雅好传奇创作,文学修养都是当时一流人物,所以惺惺相惜,互相推重。洪升曾为曹寅的传奇《太平乐事》作序,甚为激赏。曹寅曾花费巨资,在江宁织造府“畅演三日”《长生殿》,以上宾礼节招待洪升。洪升到南京时,曹寅亲自到“江关”迎接。洪升随身携带“行卷”而来,曹寅读后大受感动,赋诗一首: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
礼法谁曾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
纵横捭阖人问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土默热先生分析此诗后认为,洪升“行卷”中装的、曹寅拜读的应是《红楼梦》初创书稿。洪升在“垂老之年”写成的、描写“称心岁月荒唐过”事迹的作品,只能是《红楼梦》。曹寅自称“纵横捭阖人”,答应为“行卷”“问世”,并以此来表达二人的“万古情”,说明洪升是携书稿来南京,求曹寅刊刻“问世”的。曹寅经常为江南贫困文人刊刻书稿,史有明载。洪升拜托曹寅刊刻《红楼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惜的是,归途中,洪升就不幸坠水淹死了。曹寅晚期也面临重重不如意事,无心刊刻如此卷帙浩繁的作品,不久也病死了。随后曹家被抄,家业中落,无人也无能力刊刻《红楼梦》,书稿只能随着曹家还京而流落北京。过了一个甲子时间,曹雪芹在穷急无聊之际,翻出了《红楼梦》书稿。阅读之后,引起了内心强烈共鸣。于是开始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并陆续传抄开来。
根据以上推理分析,土默热先生判断,《红楼梦》的不同版本,源流应该有两个:一个是“空空道人”智朴“传抄问世”的书名为《红楼梦》的版本,一个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书名为《石头记》的版本。这同周春记载的,程本问世前,有人同时买到两本“内容微有异同”的书,一是八十回本《石头记》,一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红学领域一个突出的矛盾:为什么早期红学资料记载的书名都是《红楼梦》,而至今发现的早期抄本,书名几乎都是《石头记》。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