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27 06:14
当然我的英文学习是全方位的—听说读写都下功夫。但对我来说,阅读对其它三种技巧的帮助之大不可估量。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显而易见。听和说以听为先。听力实际上有两部分,一是听:听其音;二是联想:想其意也。而听力的一大障碍是词汇量。发音听得再清楚,不懂其意等于没听。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后,我的听力理解也上了一个大台阶,就是得益于词汇量。常常是听到一生词,立即就能在头脑里浮现出这个词的拼写以及其含意。另外,一个人能接触到的听力环境是有限的,也是没法重复的;而你可以阅读任何内容的书,你可以重复读,停下来查字典等等。我读了不少警察小说后,对警察,罪犯的特殊用语熟悉了,看此类影视容易了许多。读了关于律师,法庭的书,陪朋友去上庭,游刃有余。还读过讲国会,总统的小说《Advice and Consent》,以及加拿大政府的小说《High Places》,之后看国会作证的电视实况,也没什么困难。又,前者是五十年代的美国畅销书,我曾在报上读到一位国会议员讲过,他走上政治道路,就是受了《Advice and Consent》的激励。后者是阿瑟黑利(Arthor Hailey)的作品。他的小说曾流行大陆:《大饭店》,《飞机场》,《医院》等等。这些内容如靠个人亲自去听恐怕很难有机会。读小说多了,我甚至对西方宗教的专有名词也了解不少。比如不同的职位,称呼,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用语等等。我学英文,常以中文的语言现象为参照,因为很多语言现象是一般性的,与具体语种没关系。比如听中文时,往往是对方还没说出来,你已知道对方大约会用什么词语,因为这是我们的母语,与别人讲话时并不是100%时间都在用耳朵听的,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都大概有个数。英语学到后来,也应该有这种语感。就是说,生活中的语言的所谓“听力”,实际是耳朵的接收,和大脑中预先具有的知识的共同作用,并不全是被动的等待对方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而是有“提前量”的。学英语若不建立这样一个知识库,水平是无法有所突破的。阅读是最适合我的建立“知识库”的方法。各人会有适合各人的方法。另外,我读书是学一般性的英语,而读报则重点学当下现行的英语。因为报纸登的是今天的事,用法,对话,全是当前的英语。
也许是遗传,我在国内就喜爱文学,英语学习发展到后来,涉猎英语文学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开始为保持兴趣,一直选节奏快的,侦探小说,惊险小说等等。水平上去以后则扩展到一般的文学作品。但毕竟不是职业化吃饭的,所以纯粹是个人爱好,还有就是偶然性—有些书想读读不到,有时却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另外,我在读研时,曾有幸去学校图书馆影象室看录像,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吃完中饭就去看,练习听力。基本上馆里象样一点的片子我都看了(也有遗珠之憾,最亏就是没看《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以后很多书是看了录像有了兴趣再找书来读。比如前面提到的《Advice and Consent》,以及 Fitzgerald 的《The Great Gatzby》。其电影由Rebort Redford 主演,Redford 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他的表演是素描性的(Understated), 也许是受布莱希特演技派的影响。后来与朋友去罗德岛的新港看“豪宅”,我竟意外发现了拍这部电影的场景。开始读《伟大的盖次比》(出国前见过译本),还是以单纯的“好人”“坏人”的读法去读。一次在《纽约时报》周末杂志上读到电影《Talented Mr.Ripley》的长篇影评,它把《Talented Mr.Ripley》与《伟大的盖次比》,乃至当时华尔街一名诈去了上亿美元后潜逃的交易员的案件连系在一起才让我加深对该书的理解,以及对所谓“美国梦”的理解。菲兹杰拉尔德的电影还看过德尼罗主演的《The Last Tycoon》,德尼罗长于演坏人,这是他演正角的不多的几部片之一。可书找来看了几页就没兴趣了。菲氏在美国文学地位极高,《伟大的盖次比》在美国评选的百位最有影响的文学人物中名列第一。菲氏的小说难词不多,对我学英语来说不够过瘾。
另外一部由电影到书的是Pat Conrad的〈Prince of the Tide〉,由Nick Norte 和Barbara Streisand主演,也是一部高水平的艺术片。爱屋及乌,立即找到原著来读。也读完了。也感动了。是一部好小说。
还有就是流行的畅销书,比如Tom Clancy.读过他的好多本。但大多水平并不高,见事不见人。只有《Clear and Present Danger》和《Without Remorse》我比较喜欢。但他有一本书里描写到恐怖份子用飞机撞白宫,也算是有几分预见,9/11后有不少人提及。那书说的是一日本人驾机撞的。十几年前,日人大肆进军美国,当时美国不少人“忧国忧民”。007康纳利主演的电影《The Rising Sun》就是讲这事。这部电影由小说改编,原著我也读过。这大约是为何Clancy 找日本人来当这倒霉鬼撞机。当时还没人知道凯达,宾拉登。。。。
语言学习到后来必然是文化(广义的)的学习。而任何学外语的人,恐怕都会不自觉的与母语文化比较。学得多了,眼界自然也会扩展。以前很多以为是纯粹中国的东西,看得多了才知道外面也有。中国有句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遵师习俗,读到Segal的《Doctors》,里面有古希腊希波克拉第的医生誓言,每个美国医学毕业生都要背来宣誓。其中有一句就是:我要待教我医术之师如我父母,视其子女如我兄弟姐妹,传医术于彼而不收费。国内早年有一部歌舞剧《沂蒙颂》,讲一山村大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一位受伤的战士。我总以为只有中华妇女才会作出这种奉献。后读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末尾处就有同样的乳汁喂人的情节。还有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印度人讲到当年英国统治时英人在印度公园挂“印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又一次看一摄制组去墨西哥拍片,当地人说:这里是墨西哥,办事一切靠关系。等等都说明人类有很多相通之处。当年赵元任在王力的论文上批语:言有易,说无难。此之谓也。
自英文水平上去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应如何翻“Individualism”才更合适。从语言本身讲,“个人主义”很帖切,可惜“个人主义”原有的含义与“Individualism”有直接的干挠。而对“Individualism”的理解,是理解西方文化的关键。9。11后不久,写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接受电视采访,他谈及西方文化的基础是“INDIVIDUALISM”和“PLURALISM”。。。。可惜到目前为止也想不出更好的译词,希望各位耐心读到此出的同好指教。
开始阅读学习我有一个原则,阅读材料时间上越近越好,这样其英语越现代。(小插曲:一次与一美国退休老太交谈,当时我想形容一种男人,想了一下才想到一词:DANDY。那位太太说,DANDY!这个词可是好久以前的词了。)所以我尽量找九十年代以后的书,如果是好书,八十年代也行。后来就不管了,开始读经典小说。(一边打字一边看一情景喜剧电视,刚才正看到一个医生给一妓女治伤,她问他:你叫什么?他说:JOHN。她说:这很容易记。我不禁大笑。JOHN有一个意思是嫖客。)《简爱》,《悲惨世界》等。傅雷的巴尔扎克一直是我的最爱。想看看读原文是何感觉。不懂法语,只好看英译本。傅雷用的是北京俚语,与英文版中的文体相当合帖。读的时候一点没有那种“隔”的感觉,想象老巴的法语原著一定也是这样感觉。为什么不呢,汉语版翻得那么好,法文原著一定差不到哪去,哈哈。
有网友说名著对学英语帮助不一定大,我也有同感。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身体的两条腿,学到后来,对语言的理解已不是单纯的基本定义,而是在不同语境里的细微差别(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说话人的身份教育)。一般性阅读对此会有很大帮助。另外一位作家是英国的毛姆(William S. Maughm), 我在国内时读过他的《刀锋》,《月亮与六便士》及不少短篇小说。毛姆爱好东方文化,来过中国,还见过辜鸿铭。《刀锋》谈的就是印度文化对一个美国人的影响。来美后读过两书的英文原版。《刀锋》的译者是周煦良,他好象是傅雷的同事,朋友。其翻译功力相当不错,但我总觉得他有些地方走得太远了。比如他为该书写了前言考证主人公的原型是哲学家维根德斯坦(?),总显牵强。还有书中“我”问主人公在巴黎干些什么,回曰“晃膀子”,让我觉得很特别,一直想知道英文是什么词。读原著我找到此处,英文词是“Loaf”,意为闲逛。不管再怎么俚语化,“晃膀子”似乎太过了。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例子—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结尾,波罗告诫一对刚定婚的年轻人:“象美国人说的,悠着点。”这种地道100%的中国俚语,真不知是从何英文词翻的。后来还专门找到Agatha Christie的原书,原来那个短语就是:Take it easy. 译为“悠着点”,在此可称神来之笔。(我一直认为这部电影的翻译和配音是中国配音电影中最棒的一部。尤其是翻译,不仅要准确,口语化,还要与情节的发展,人物身份性格相符,实在难能可贵!)。《月亮与六便士》译者是傅惟慈。他的译本到处让人发现翻译的痕迹。
书的来源开始是图书馆,新书则去书店,一看就是半天。美国书店的好处就是你怎么看都没人管,还给准备椅子。后来自己想买,于是重操国内旧业,淘二手书。《纽约时报》曾有人写过几十年前,曼哈顿友联广场(Union Square)附近第四大道上旧书店林立,后来依次让位于经济规律了(读起来真象国内文人的读书笔记,天下文人一德性)。现在较具规模的只剩一家Strand了。此店号称八英哩书架。虽是旧书,我仍是不敢问津。好在他们有一些最“贱”的书,$0.48一本,不下雨就放在门外任人挑拣。如买五本则二刀。很多书我都是在此淘到的。后来搬家,书拿不了,忍痛丢了一批。另外美国不少图书馆门口会有一筐子,让人把不要的书放这好让其他人挑选。但好书难碰上,我只捡到Frederick Forsyth的《The Fourth Protocol》及John LeCarre的《The Secret Pilgrim》。还有就是老美的Yard Sale.一般都有书。好书不多但便宜,大都只一毛一本。谈俄国作家妥斯托耶夫斯基,总要提到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来美后一直留心。后来就是在一Yard Sale 买到其英文版。但实在不好读,不是其英语难,而是所谓“时代背景”,有点象小时读鲁迅的文章那种感觉。再加上“地域背景”。所以我一直没读多少。一次与一美国医生朋友聊天,她知道我爱读书,问我近来读什么书,答曰妥斯托耶夫斯基。她听后沉默一会说,你比我们美国人要超前很多,我们的学校应加强阅读。听得我暗暗汗颜。不过我觉得一般美国人是不太读经典著作,在地铁上可看到很多老美在阅读,大多是报纸或流行读物。也许欧洲人不同。我与一法国姑娘学过法语(想读巴尔扎克),闲聊时我问及法国的一些作家,从萨特到福科,她有问必答,侃侃而谈。问她当代法国人都读些什么,她更是一一道来,如数家珍,哲学,社会学,文学。。。。我已经是闻所未闻了。她也问我中国作家的情况,比如阿金。愣了一下我才想她可能问的是哈金(法语里H不发音),我又给她介绍高行建,还有《小裁缝与巴尔扎克》。说不定欧洲人对文学艺术的爱好是与老美不太一样。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语言学习是个各人化的事情。母语外语都是如此。同样的阅读,同样的信息量,不同的人可能获取不同的语言知识。也许有的根本就不专门去阅读,而全力放在口语听说的训练上。条条大路同罗马。希望网友们谈谈自己的诀窍。
也许是遗传,我在国内就喜爱文学,英语学习发展到后来,涉猎英语文学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开始为保持兴趣,一直选节奏快的,侦探小说,惊险小说等等。水平上去以后则扩展到一般的文学作品。但毕竟不是职业化吃饭的,所以纯粹是个人爱好,还有就是偶然性—有些书想读读不到,有时却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另外,我在读研时,曾有幸去学校图书馆影象室看录像,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吃完中饭就去看,练习听力。基本上馆里象样一点的片子我都看了(也有遗珠之憾,最亏就是没看《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以后很多书是看了录像有了兴趣再找书来读。比如前面提到的《Advice and Consent》,以及 Fitzgerald 的《The Great Gatzby》。其电影由Rebort Redford 主演,Redford 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他的表演是素描性的(Understated), 也许是受布莱希特演技派的影响。后来与朋友去罗德岛的新港看“豪宅”,我竟意外发现了拍这部电影的场景。开始读《伟大的盖次比》(出国前见过译本),还是以单纯的“好人”“坏人”的读法去读。一次在《纽约时报》周末杂志上读到电影《Talented Mr.Ripley》的长篇影评,它把《Talented Mr.Ripley》与《伟大的盖次比》,乃至当时华尔街一名诈去了上亿美元后潜逃的交易员的案件连系在一起才让我加深对该书的理解,以及对所谓“美国梦”的理解。菲兹杰拉尔德的电影还看过德尼罗主演的《The Last Tycoon》,德尼罗长于演坏人,这是他演正角的不多的几部片之一。可书找来看了几页就没兴趣了。菲氏在美国文学地位极高,《伟大的盖次比》在美国评选的百位最有影响的文学人物中名列第一。菲氏的小说难词不多,对我学英语来说不够过瘾。
另外一部由电影到书的是Pat Conrad的〈Prince of the Tide〉,由Nick Norte 和Barbara Streisand主演,也是一部高水平的艺术片。爱屋及乌,立即找到原著来读。也读完了。也感动了。是一部好小说。
还有就是流行的畅销书,比如Tom Clancy.读过他的好多本。但大多水平并不高,见事不见人。只有《Clear and Present Danger》和《Without Remorse》我比较喜欢。但他有一本书里描写到恐怖份子用飞机撞白宫,也算是有几分预见,9/11后有不少人提及。那书说的是一日本人驾机撞的。十几年前,日人大肆进军美国,当时美国不少人“忧国忧民”。007康纳利主演的电影《The Rising Sun》就是讲这事。这部电影由小说改编,原著我也读过。这大约是为何Clancy 找日本人来当这倒霉鬼撞机。当时还没人知道凯达,宾拉登。。。。
语言学习到后来必然是文化(广义的)的学习。而任何学外语的人,恐怕都会不自觉的与母语文化比较。学得多了,眼界自然也会扩展。以前很多以为是纯粹中国的东西,看得多了才知道外面也有。中国有句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遵师习俗,读到Segal的《Doctors》,里面有古希腊希波克拉第的医生誓言,每个美国医学毕业生都要背来宣誓。其中有一句就是:我要待教我医术之师如我父母,视其子女如我兄弟姐妹,传医术于彼而不收费。国内早年有一部歌舞剧《沂蒙颂》,讲一山村大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一位受伤的战士。我总以为只有中华妇女才会作出这种奉献。后读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末尾处就有同样的乳汁喂人的情节。还有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印度人讲到当年英国统治时英人在印度公园挂“印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又一次看一摄制组去墨西哥拍片,当地人说:这里是墨西哥,办事一切靠关系。等等都说明人类有很多相通之处。当年赵元任在王力的论文上批语:言有易,说无难。此之谓也。
自英文水平上去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应如何翻“Individualism”才更合适。从语言本身讲,“个人主义”很帖切,可惜“个人主义”原有的含义与“Individualism”有直接的干挠。而对“Individualism”的理解,是理解西方文化的关键。9。11后不久,写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接受电视采访,他谈及西方文化的基础是“INDIVIDUALISM”和“PLURALISM”。。。。可惜到目前为止也想不出更好的译词,希望各位耐心读到此出的同好指教。
开始阅读学习我有一个原则,阅读材料时间上越近越好,这样其英语越现代。(小插曲:一次与一美国退休老太交谈,当时我想形容一种男人,想了一下才想到一词:DANDY。那位太太说,DANDY!这个词可是好久以前的词了。)所以我尽量找九十年代以后的书,如果是好书,八十年代也行。后来就不管了,开始读经典小说。(一边打字一边看一情景喜剧电视,刚才正看到一个医生给一妓女治伤,她问他:你叫什么?他说:JOHN。她说:这很容易记。我不禁大笑。JOHN有一个意思是嫖客。)《简爱》,《悲惨世界》等。傅雷的巴尔扎克一直是我的最爱。想看看读原文是何感觉。不懂法语,只好看英译本。傅雷用的是北京俚语,与英文版中的文体相当合帖。读的时候一点没有那种“隔”的感觉,想象老巴的法语原著一定也是这样感觉。为什么不呢,汉语版翻得那么好,法文原著一定差不到哪去,哈哈。
有网友说名著对学英语帮助不一定大,我也有同感。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身体的两条腿,学到后来,对语言的理解已不是单纯的基本定义,而是在不同语境里的细微差别(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说话人的身份教育)。一般性阅读对此会有很大帮助。另外一位作家是英国的毛姆(William S. Maughm), 我在国内时读过他的《刀锋》,《月亮与六便士》及不少短篇小说。毛姆爱好东方文化,来过中国,还见过辜鸿铭。《刀锋》谈的就是印度文化对一个美国人的影响。来美后读过两书的英文原版。《刀锋》的译者是周煦良,他好象是傅雷的同事,朋友。其翻译功力相当不错,但我总觉得他有些地方走得太远了。比如他为该书写了前言考证主人公的原型是哲学家维根德斯坦(?),总显牵强。还有书中“我”问主人公在巴黎干些什么,回曰“晃膀子”,让我觉得很特别,一直想知道英文是什么词。读原著我找到此处,英文词是“Loaf”,意为闲逛。不管再怎么俚语化,“晃膀子”似乎太过了。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例子—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结尾,波罗告诫一对刚定婚的年轻人:“象美国人说的,悠着点。”这种地道100%的中国俚语,真不知是从何英文词翻的。后来还专门找到Agatha Christie的原书,原来那个短语就是:Take it easy. 译为“悠着点”,在此可称神来之笔。(我一直认为这部电影的翻译和配音是中国配音电影中最棒的一部。尤其是翻译,不仅要准确,口语化,还要与情节的发展,人物身份性格相符,实在难能可贵!)。《月亮与六便士》译者是傅惟慈。他的译本到处让人发现翻译的痕迹。
书的来源开始是图书馆,新书则去书店,一看就是半天。美国书店的好处就是你怎么看都没人管,还给准备椅子。后来自己想买,于是重操国内旧业,淘二手书。《纽约时报》曾有人写过几十年前,曼哈顿友联广场(Union Square)附近第四大道上旧书店林立,后来依次让位于经济规律了(读起来真象国内文人的读书笔记,天下文人一德性)。现在较具规模的只剩一家Strand了。此店号称八英哩书架。虽是旧书,我仍是不敢问津。好在他们有一些最“贱”的书,$0.48一本,不下雨就放在门外任人挑拣。如买五本则二刀。很多书我都是在此淘到的。后来搬家,书拿不了,忍痛丢了一批。另外美国不少图书馆门口会有一筐子,让人把不要的书放这好让其他人挑选。但好书难碰上,我只捡到Frederick Forsyth的《The Fourth Protocol》及John LeCarre的《The Secret Pilgrim》。还有就是老美的Yard Sale.一般都有书。好书不多但便宜,大都只一毛一本。谈俄国作家妥斯托耶夫斯基,总要提到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来美后一直留心。后来就是在一Yard Sale 买到其英文版。但实在不好读,不是其英语难,而是所谓“时代背景”,有点象小时读鲁迅的文章那种感觉。再加上“地域背景”。所以我一直没读多少。一次与一美国医生朋友聊天,她知道我爱读书,问我近来读什么书,答曰妥斯托耶夫斯基。她听后沉默一会说,你比我们美国人要超前很多,我们的学校应加强阅读。听得我暗暗汗颜。不过我觉得一般美国人是不太读经典著作,在地铁上可看到很多老美在阅读,大多是报纸或流行读物。也许欧洲人不同。我与一法国姑娘学过法语(想读巴尔扎克),闲聊时我问及法国的一些作家,从萨特到福科,她有问必答,侃侃而谈。问她当代法国人都读些什么,她更是一一道来,如数家珍,哲学,社会学,文学。。。。我已经是闻所未闻了。她也问我中国作家的情况,比如阿金。愣了一下我才想她可能问的是哈金(法语里H不发音),我又给她介绍高行建,还有《小裁缝与巴尔扎克》。说不定欧洲人对文学艺术的爱好是与老美不太一样。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语言学习是个各人化的事情。母语外语都是如此。同样的阅读,同样的信息量,不同的人可能获取不同的语言知识。也许有的根本就不专门去阅读,而全力放在口语听说的训练上。条条大路同罗马。希望网友们谈谈自己的诀窍。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