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骄雄之一:皇家海盗德雷克
#2
当德雷克在海上神出鬼没地劫掠西班牙商船之时,他的表兄霍金斯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向西班牙复仇。圣胡安港事件以后不久,伊丽莎白女王就任命霍金斯为财政大臣,权限包括掌管皇家舰队。霍金斯於是召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战舰,以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

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拥有无可争议的海上霸权,而西班牙的海军和战舰,是整个欧洲的楷模。西班牙式样的战舰又称“巨舰”(The Great Ships),船身宽阔,船艏和船艉建有高大的船楼,可以容纳数百士兵。西班牙巨舰重心高,航速慢,灵活性差,但航行平稳,抗风浪能力很强。西班牙的海战战术仍然是中世纪的接舷战,先用火炮破坏敌舰的风帆和缆绳,使敌舰失去行动能力,然后靠拢上去,由士兵登上敌舰实施攻击。这种巨舰的设计体现出西班牙的海战理念,仍然摆脱不了陆战的思维模式。西班牙巨舰其实就是海上的移动堡垒,是陆军的载体而已。海战的主导力量是接舷作战的士兵,而不是火炮。

霍金斯和他的助手高瞻远瞩地认为火炮将主宰未来的海战,於是完全推翻了西班牙巨舰的设计原则。霍金斯等人设计的新型战舰又称“快舰”(Race-built Ships) 。和巨舰相比,快舰的尺寸要小很多,体型窄长,船舷较低,完全取消了前船楼,而缩小了后船楼,这样重心大大降低,可以装备大口径重炮而不至於影响船身的稳定性。快舰的航速高,灵活性好,但是船舷低矮,如果被敌人接舷则必输无疑。但快舰的海战战术建立在机动和炮火的基础上,利用快速灵活的特点和敌舰保持距离,尽量不给敌舰接舷的机会。

英国新一代快舰的代表作当属“复仇号”(Revenge)。复仇号是德雷克在抗击西班牙“无敌舰队” 的海战中乘坐的旗舰,因此一战成名。复仇号于1574年建造,排水量500吨,长36米,宽9.6米,是一艘四桅帆船。复仇号有两层甲板,最底层甲板装备18门十八磅重炮(口径约14公分),通过船身的射窗发射实心炮弹;上一层甲板装备同样数量的十磅火炮(口径约为11公分),另外在艏艉和船舷还装有数量不详的小口径火炮。复仇号定员250人,包括军官和水手140人,以及炮手110人。和西班牙战舰上乘员分工严谨细致不同,英国军舰上的士兵一般都可以当作水手使用,而水手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操炮和射击,这样英国军舰在海战中能够承受相当严重的战损而依然战力不减。

复仇号后来的结局也非常壮烈。1591年,伊丽莎白女王派遣一支包括复仇号的私掠舰队去拦截西班牙的一支运输船队, 复仇号此时的船长是德雷克的政敌格兰威尔爵士(Sir Richard Grenville)。英舰队在海上遭遇西班牙船队时,才发现护航的西班牙战舰多达30艘。英舰队司令霍华德非常知趣地下令撤退。但不知出於什么动机,格兰威尔和复仇号留下来单挑西班牙护航舰队。在后面几个小时的鏊战中,复仇号在西班牙舰队阵列里左冲右突,击沉4艘西班牙巨舰,重创16艘,而这些受伤的战舰在随后而来的一场风暴中悉数沉没。复仇号一直战斗到弹药告罄,两座主桅杆被打断,船身弹洞密布,船上只剩下20个活着的水手,身负重伤的格兰威尔才宣布投降。第二天格兰威尔因伤重不治死去,而战创累累的复仇号也在风暴中沉没。

4. 无敌舰队

英国海盗的劫掠行径让西班牙大伤脑筋,西班牙驻英国大使向伊丽莎白女王提出无数次抗议,但都无济于事。伊丽莎白女王并不愿意和西班牙公开交恶,因而矢口否认和海盗们有任何关联,但局势的变化很快迫使伊丽莎白转变立场。此时西班牙名将、帕尔马公爵法尼斯(Alexander Farnese)正率领三万精兵围剿独立不久的荷兰新教政权,荷兰在西班牙军队的打击下屡战屡败,危在旦夕,使伊丽莎白女王颇有唇亡齿寒之感。伊丽莎白毅然派遣英国远征军到尼德兰助战,同时又派德雷克率领一个舰队到加勒比海大肆劫掠,吸引西班牙的注意力。伊丽莎白这一举动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1586年7月,菲利普和他的谋臣制定了入侵英国的计划。西班牙将在葡萄牙的里斯本集结130艘战舰组成“无敌舰队”(Invincible Armada),舰队搭载七千名水手和两万名士兵。无敌舰队将前往尼德兰海岸和帕尔马公爵的两万七千军队会合,然后护送西班牙大军登陆英国。这大概是自罗马帝国入侵不列颠以来,英国面临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英国的皇家舰队此时只有区区23艘战舰,而且长久以来一直奉行近海防御战略,从来没有远离英国海岸作战。在伊丽莎白女王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包括海军司令霍华德(Charles Howard)在内的大部分贵族主张在英国沿海严阵以待。德雷克坚决反对这种消极防御的战略,他豪气干云地宣称,进攻是最有效的防守,应该主动出击,将敌舰消灭在其停泊的码头旁。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德雷克于1587年4月19日率领他的私掠舰队突袭西班牙卡迪兹港(Cadiz)。德雷克舰队在卡迪兹港激战了12个小时,击沉西班牙舰船24艘,并焚烧了大批军用物资。这次袭击使西班牙蒙受巨大损失,入侵英国的行动因此被推迟了一年多。

西班牙的国力毕竟强过英国几倍,经过两年的准备后,无敌舰队终於在1588年7月离开里斯本港,杀气腾腾地向英吉利海峡驶来。虽然无敌舰队拥有131艘舰船,其中只有3艘葡萄牙战舰和4艘那不勒斯战舰专为海战而造;另外还有17艘巨舰来自加勒比海的护航舰队,平时身兼运输和护航双重任务;其余的就都是加装火炮的武装商船了。无敌舰队的统帅是梅迪纳公爵西多尼亚(Sidonia,Duke of Medina),他是一流的管理人才,将无敌舰队的筹建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西多尼亚的弱点是非常缺乏海战经验,他对此也心知肚明,几次向菲利普请辞,但未被批准。

虽然英国海军寡不敌众,但在伊丽莎白女王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大约有一百多艘私人舰船云集普利茅斯港,其中包括私掠船主们的三十多艘新式快舰。海军司令霍华德这一百多艘战舰分为四个舰队,分别由他自己、德雷克、霍金斯和弗罗毕歇(Martin Frobisher)统领。霍华德在 “皇家方舟号” (Ark Royal,800吨)战舰上升起了他的帅旗;霍金斯坐镇“胜利号” (Victory,800吨);弗罗毕歇指挥“凯旋号” (Triumpth,1110吨),这是英国海军为数不多的西班牙式巨舰之一;德雷克则指挥著名的复仇号。

与此同时,英国实施全民总动员,16岁到60岁的男子都接到了征召令,加入正规军或民兵武装。泰晤士河从伦敦到入海口90公里长的河段两岸,英国军民修建的堡垒鹿砦连成两道长城。55岁的伊丽莎白女王身着盔甲,骑着一匹白马,在贵族和卫队的簇拥下四处巡视,所到之处以热情洋溢的演说鼓舞士气,往往能使在场的军民群情振奋,斗志昂扬。

5.决战海峡

西班牙无敌舰队离开里斯本以后不久就遭遇风暴,一些船支受到损伤,不得不在西班牙北部的科卢那港(Corunna)停留了好几天休整。德雷克得知这个情况以后立刻提议突袭科卢那港,他的建议得到了霍金斯等人的支持,於是霍华德下令出海。英国舰队穿过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一直前进到距离西班牙海岸100海里的地方,突然风平浪静,英国舰队於是动弹不得。这样几天以后,风向转为西南,食水将尽的英国舰队只好掉头返回。

正当英国舰队返回普利茅斯港的时候,无敌舰队离开科卢那港,在强劲的西南风驱动下向英吉利海峡驶来。无敌舰队排成一个7海里宽的新月形队列,由巨舰组成的两翼稍稍坠后,以防敌人从两侧和后面发动攻击。7月19日上午,英国侦察艇在普利茅斯港以外几十海里发现了西班牙舰队。无敌舰队统帅西多尼亚听取部将的意见以后,决定趁英国军舰集结在普利茅斯港的时机,冲上去封锁港口,然后用火船攻击港内停泊的英国军舰。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略,如果能顺利实施,英国舰队将全军覆没。

英国人出色的航海技能此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发现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当天下午,65艘英国战舰冲出普利茅斯港,逆风航行,迅速绕到无敌舰队的侧后方,占据了上风向。这在西班牙人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西多尼亚看到战机已失,便命令舰队折向东北,同时保持整齐紧凑的队形。西班牙人的意图很明显,他们打算采取守势,且战且走,去和尼德兰的帕尔马公爵大军会合。

英军统帅霍华德决定发动攻击。他和霍金斯的战舰进攻无敌舰队的右翼,德雷克和弗罗毕歇攻左翼。此战英国战舰向西班牙人展示的全新海战战术,以后将演变为皇家海军的标准战术“战列线”(Line of Battle)。英国战舰以纵列向无敌舰队逼近,接着依次从西班牙队列旁驶过,一侧舷炮齐发,然后迅速掉转头来,发射一侧舷炮,这样周而复始,几个小时不间断地炮轰无敌舰队。西班牙两翼的战舰以一侧舷炮和尾炮还击,但由於英国战舰目标小、速度快,很难命中。西班牙人对英国战舰的快速灵活印象深刻,一个船长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英国人最慢的船比我们最快的船都要快很多。” 经过一天的激战,西班牙两翼的战舰弹创累累,人员伤亡数百,但只有一艘战舰因为事故导致火药库爆炸而沉没。

西班牙无敌舰队就这样以两节的速度缓慢向尼德兰前进,而英国舰队每天以相同的方式尾随攻击,逼迫西班牙人错过一个又一个能够登陆英国的地点。经过8天的航行以后,无敌舰队终於来到法国加莱地区外海。这时西多尼亚才发现作战计划里一个致命的疏忽:无敌舰队大多数战舰吃水太深,根本无法靠近尼德兰海岸。不得已,西多尼亚只得命令舰队在此抛锚,同时派快艇送信给帕尔马公爵,让他尽快前来会合。英国舰队也在西班牙人西南面一海里的地方停驻下来。
C`est pas la vie
回复


主题内容
[无标题] - 由 bloum - 2004-5-17 02:09
[无标题] - 由 bloum - 2004-5-17 02:10

跳转到:


正在阅读该主题的用户: 1位游客
您的访问已通过Cloudflare保护,访问自美国/l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