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7-17 01:02
黛玉:
您重情义,肯包容。现代男性喜欢黛玉是困难的,这是一个对爱情精于计算的年代,黛玉问题特多:体弱多病,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和她在一起,非要有很多的耐心不可。
很多人以为,只有宝玉那样“娘娘腔”的人才会对黛玉陪小心,其实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的男人,才懂得欣赏黛玉的性灵之美——她是最纯粹的女人。选择黛玉,说明您重视精神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说明您有为爱不断付出的勇气。
可是,我还要说,喜欢黛玉的人,一种可能,您的精神特别强健,足以安抚自己和对方焦躁的灵魂,这对您和您的黛玉都是一件幸事。另一种可能,您亦有几分自恋,是个完美主义者。完美者必对爱苛求,您和她之间,就会老是上演急风骤雨般的场景。更要紧的是,唉,黛玉难找啊,弄不好,只得其形,不得其神,那您可倒了大霉了。
湘云:
拜托,湘云不过是个孩子,浑金璞玉,只是灵窍未开。您别看她诗写得那么好,鹿肉吃得那么快,喝酒喝得那么疯——她根本拒绝长大,那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一遇事情,挥拳攘袖直上,像个侠女,其实是缺根筋。这样的女孩子,爱恨都直截了当,所以容易被人笼络,被人利用。您喜欢她?哦,您是海尔茂,喜欢小松鼠儿,小鸟儿。不过小心,您的湘云若是学会思考了,对她其实是一种痛苦;若是没学会,二十岁的时候您觉得她很可爱,四十岁的时候呢?
宝钗:
呵呵,来了来了。宝钗是妻子的首选,我的意思是,按择偶的标准来看,她无一不佳 ——呵呵,来了来了。宝钗是妻子的首选,我的意思是,按择偶的标准来看,她无一不佳——健康丰艳,稳重大方,圆融圆通,带出去一定博得满场彩声。选择宝钗的你,应该是那种很有理性,善于安排生活的人。
黛玉报人以直,凤姐御下以威,宝钗则挟“德”与“术”令人归化。整个大观园无不在其笼络中。她是儒家理念和道家权术的最完美结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钗的学问文章早就出神入化,真正达到了大道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以前女子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只徒争胜于闺阁,以夺取好丈夫、将来当上“老祖宗”为最高业绩,今日之宝钗,更会有一番作为。
娶了宝钗,你会很幸福,只不过这幸福大多是给外人看的。你和她之间,永远不可能颠倒痴狂生死以之,你们缺少爱情中至纯至美的境界。你和她在一起二十年,功成名就,生活安稳,但我送你一个词代表你那时的感受:郁闷。或者换一种讲法: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李纨:
哦,您眼光不错,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您很愚蠢。李纨不写诗,但有诗心。苏轼妻王氏赏月时言,秋月不如春月,秋月使人凄楚,春月使人和悦。坡仙许以能诗。有诗心者,始有感悟美的可能。看大观园姐妹结社吟咏,都从李纨的裁判,不单敬她是大嫂子。芦雪庵即景联句,宝玉输了,李纨道:“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口齿何其风韵!李纨的情趣实在是被环境掩夺了。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您若会调弦,出来的自然是动人乐音。
李纨的好处不只于此,李纨是很会过日子的。她在贾家,不声不响,安分守己,远避大家庭的一切矛盾,人称“菩萨”。第四十五回王熙凤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聒噪,却不经意的透庭的一切矛盾,人称“菩萨”。第四十五回王熙凤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聒噪,却不经意的透露了李纨持家(她的小家)的精明。李纨材不足以成大事,却是小康之家的贤妻良母。
但是,如果您是因为李纨“道德上的完美”,喜欢“槁木死灰一般”的李纨,对不起,您是个超级笨蛋。
但不管怎样,选择李纨的您,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熙凤:
我对您表示赞赏!我们今天这个测验,关键不在哪个女孩子,而在于“选”哪个女孩子,您敢说您欣赏凤姐,证明您没有绵羊的道德,您乐于挑战生活。
凤姐身上,有着这个没落贵族之家最缺少的生命力,她野心勃勃,勇往直前,攫取一切自己认为应该攫取的东西。她只是倒霉,生逢末世而已,否则,她就是斯嘉丽。只有白瑞德,才敢喜欢斯嘉丽,阿希礼就敬畏于她的生命力而一再逃避,他也不配斯嘉丽,只有具备同样生命力的白瑞德,才是斯嘉丽的对手。贾琏也不懂欣赏凤姐,他总是偷鸡摸狗,不单是好色,乃是凤姐对他产生的压力的****。凤姐的悲哀在于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只好和贾琏那样恶俗的男人捆在一起;斯嘉丽的悲哀在于她有选择的权利,可她母亲给她的清教徒和淑女教化却总和她的本性相冲突,使她看不清楚自己的选择。我们责备凤姐和斯嘉丽对金钱的狂热、对人的冷酷无情,但很少看到一个事实,即她们都缺少安全感。贾琏使凤姐没有安全感,战争使斯嘉丽丧失了安全感,那是她们填补内心空虚的一种方法。不要以为是凤姐的胡作非为导致贾府事败,若是没有凤姐,贾府败得更快。
一切创世神话中的女神,都多少有点王熙凤的气质。比如苏美尔神话中的印娜娜。黛玉和熙凤们支撑着精神与物质的两极,黛玉们使这个世界美丽,熙凤们使这个世界进步。
您若把熙凤娶回家,善用其才而御之,祝贺您,您会有庸常男人没有的乐趣。且慢,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想找个能干老婆当靠山,因人成事碌碌无为的男人现在也多,您说呢?
您重情义,肯包容。现代男性喜欢黛玉是困难的,这是一个对爱情精于计算的年代,黛玉问题特多:体弱多病,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和她在一起,非要有很多的耐心不可。
很多人以为,只有宝玉那样“娘娘腔”的人才会对黛玉陪小心,其实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的男人,才懂得欣赏黛玉的性灵之美——她是最纯粹的女人。选择黛玉,说明您重视精神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说明您有为爱不断付出的勇气。
可是,我还要说,喜欢黛玉的人,一种可能,您的精神特别强健,足以安抚自己和对方焦躁的灵魂,这对您和您的黛玉都是一件幸事。另一种可能,您亦有几分自恋,是个完美主义者。完美者必对爱苛求,您和她之间,就会老是上演急风骤雨般的场景。更要紧的是,唉,黛玉难找啊,弄不好,只得其形,不得其神,那您可倒了大霉了。
湘云:
拜托,湘云不过是个孩子,浑金璞玉,只是灵窍未开。您别看她诗写得那么好,鹿肉吃得那么快,喝酒喝得那么疯——她根本拒绝长大,那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一遇事情,挥拳攘袖直上,像个侠女,其实是缺根筋。这样的女孩子,爱恨都直截了当,所以容易被人笼络,被人利用。您喜欢她?哦,您是海尔茂,喜欢小松鼠儿,小鸟儿。不过小心,您的湘云若是学会思考了,对她其实是一种痛苦;若是没学会,二十岁的时候您觉得她很可爱,四十岁的时候呢?
宝钗:
呵呵,来了来了。宝钗是妻子的首选,我的意思是,按择偶的标准来看,她无一不佳 ——呵呵,来了来了。宝钗是妻子的首选,我的意思是,按择偶的标准来看,她无一不佳——健康丰艳,稳重大方,圆融圆通,带出去一定博得满场彩声。选择宝钗的你,应该是那种很有理性,善于安排生活的人。
黛玉报人以直,凤姐御下以威,宝钗则挟“德”与“术”令人归化。整个大观园无不在其笼络中。她是儒家理念和道家权术的最完美结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钗的学问文章早就出神入化,真正达到了大道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以前女子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只徒争胜于闺阁,以夺取好丈夫、将来当上“老祖宗”为最高业绩,今日之宝钗,更会有一番作为。
娶了宝钗,你会很幸福,只不过这幸福大多是给外人看的。你和她之间,永远不可能颠倒痴狂生死以之,你们缺少爱情中至纯至美的境界。你和她在一起二十年,功成名就,生活安稳,但我送你一个词代表你那时的感受:郁闷。或者换一种讲法: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李纨:
哦,您眼光不错,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您很愚蠢。李纨不写诗,但有诗心。苏轼妻王氏赏月时言,秋月不如春月,秋月使人凄楚,春月使人和悦。坡仙许以能诗。有诗心者,始有感悟美的可能。看大观园姐妹结社吟咏,都从李纨的裁判,不单敬她是大嫂子。芦雪庵即景联句,宝玉输了,李纨道:“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口齿何其风韵!李纨的情趣实在是被环境掩夺了。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您若会调弦,出来的自然是动人乐音。
李纨的好处不只于此,李纨是很会过日子的。她在贾家,不声不响,安分守己,远避大家庭的一切矛盾,人称“菩萨”。第四十五回王熙凤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聒噪,却不经意的透庭的一切矛盾,人称“菩萨”。第四十五回王熙凤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聒噪,却不经意的透露了李纨持家(她的小家)的精明。李纨材不足以成大事,却是小康之家的贤妻良母。
但是,如果您是因为李纨“道德上的完美”,喜欢“槁木死灰一般”的李纨,对不起,您是个超级笨蛋。
但不管怎样,选择李纨的您,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熙凤:
我对您表示赞赏!我们今天这个测验,关键不在哪个女孩子,而在于“选”哪个女孩子,您敢说您欣赏凤姐,证明您没有绵羊的道德,您乐于挑战生活。
凤姐身上,有着这个没落贵族之家最缺少的生命力,她野心勃勃,勇往直前,攫取一切自己认为应该攫取的东西。她只是倒霉,生逢末世而已,否则,她就是斯嘉丽。只有白瑞德,才敢喜欢斯嘉丽,阿希礼就敬畏于她的生命力而一再逃避,他也不配斯嘉丽,只有具备同样生命力的白瑞德,才是斯嘉丽的对手。贾琏也不懂欣赏凤姐,他总是偷鸡摸狗,不单是好色,乃是凤姐对他产生的压力的****。凤姐的悲哀在于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只好和贾琏那样恶俗的男人捆在一起;斯嘉丽的悲哀在于她有选择的权利,可她母亲给她的清教徒和淑女教化却总和她的本性相冲突,使她看不清楚自己的选择。我们责备凤姐和斯嘉丽对金钱的狂热、对人的冷酷无情,但很少看到一个事实,即她们都缺少安全感。贾琏使凤姐没有安全感,战争使斯嘉丽丧失了安全感,那是她们填补内心空虚的一种方法。不要以为是凤姐的胡作非为导致贾府事败,若是没有凤姐,贾府败得更快。
一切创世神话中的女神,都多少有点王熙凤的气质。比如苏美尔神话中的印娜娜。黛玉和熙凤们支撑着精神与物质的两极,黛玉们使这个世界美丽,熙凤们使这个世界进步。
您若把熙凤娶回家,善用其才而御之,祝贺您,您会有庸常男人没有的乐趣。且慢,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想找个能干老婆当靠山,因人成事碌碌无为的男人现在也多,您说呢?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