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3-1 20:29
日语一级考试的通过,对我个人而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值得纪念一下。因此特发短文一篇纪念过去8年与日语的恩恩怨怨,纪念过去8年我的日语学习生涯。。
我在上初中以前,除了摆弄家里收音机的短波频道外,从来没有听人说过日语。日语开始进入我的生活,还得从外国语的初中招生考试开始。我在关键时刻的运气一直不太好,考外国语的初中,离有资格学英语的线差0.5分。家人考虑到外国语当时的名气及其学校环境,以及学校当时负责招生的老师对“日语与英语的区别对长远发展无影响”的宣传,于是作出了让我在外国语学日语的决策。
初中的日子一晃而过,快乐而单纯,虽然也有一些少年的感伤,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与朋友相处的欢乐时光无疑主导了那个时候我的心灵世界。日语的特殊性,除了感觉到有一位慈祥的老师、一个专门的教室外,其他的基本一无所知。(甚至有时还会为没有英语周报的测试而窃喜)中考的时候,再次霉运当头,离重点班失之交臂,但我也没太多遗憾,因为平行班的同学虽成绩上稍逊一筹,但却是各有特色,性格分明,不乏思想、见识过人之处,和他们的相处轻松而愉快。
高中的时候,我们有了新的日语老师,严厉而不失风度,严谨且不乏智慧。刚从日本回来,专业上的实力自不必言,异国的经历更使授课别有风趣。尤为难能可贵的在于其性格直爽,开学的第一节课即坦陈日语之利弊,详述近年报送情况之不稳定,以后发展之局限。我当时头一回意识到了日语与英语的巨大不同之处。英语的水平对于实现升学与求职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硬门槛。而日语不是,这个基本的认识主导了我高中的日语学习。
高中以后,我个人面对的第一个危机是一个identity crisis,既有成绩上的巨大压力,也有对日语影响下的前途的担忧,更有名声扫地的突发危局。我迫切需要用成绩证明自己的存在与自己的能力(成绩全班第一与第n之间的心理优势同cs技术全班第一第n间的心理优势,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问题,导致成绩是那个阶段最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标准)。由于日语考试连续性的失败,以及日语学习上多种学习方法尝试均未能对成绩有质变的推动作用,让我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我没有语言天赋,而且有天赋和没有天赋的人的成绩上的差距,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用单纯的改进方法和增加刻苦程度来缩小的。(我非常感谢当时我们班上几位有天赋的同学,当时很好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赋并理性的主动使用天赋谋求更好的成绩,如果没有他们的理性的行动,我不会退出这个必然失败的博弈)
此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天赋在社科领域,便扭转了努力的方向,终于克服了identity crisis。但是时间已经进入高二,我对日语的兴趣已经下降到了危险的地步,虽然当时我最喜欢的课是野田老师的外教课,但是同时我在日语方面的课外学习仅仅是考前的应试准备,而且我惊奇的发现了数学的有趣之处(虽然是文理分科后)。现在我想,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可能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对所有人的行为起了作用,包括我自己。日语对我的重要性由于日语当时对等量的时间资源的回报率最低,而放到了最次要的位置。
进入高三,竞争愈发激烈,当时所有人都明白的潜规则是除去报送,本校文科平均北大1-2个,人大、武大、南大、北师这一级别的5-6个,一类重点在45-50个。而绝大多数报送对于小语种都是外语专业,而且多数都是大学再从abc开始学起的那种。那意味着我们的日语优势会迅速贬值,英语劣势则会越来越明显。(我的高中老师曾经有过中学学过日语的大学同学,但老师也告诉我们她们最后的水平差距=0,这也是她高二的时候对我们讲的,我相信这个例子及其背后的显而易见的原理是较普遍的,且我同时相信我是一个普通人,原理必然起作用)。高三前期,我的目标仅仅是高考,因此我的基本目标是日语保持一般水平即可。先把其他科目的实力扩大到超一流水平。
[ Last edited by MagicLi on 2006-3-1 at 20:53 ]
我在上初中以前,除了摆弄家里收音机的短波频道外,从来没有听人说过日语。日语开始进入我的生活,还得从外国语的初中招生考试开始。我在关键时刻的运气一直不太好,考外国语的初中,离有资格学英语的线差0.5分。家人考虑到外国语当时的名气及其学校环境,以及学校当时负责招生的老师对“日语与英语的区别对长远发展无影响”的宣传,于是作出了让我在外国语学日语的决策。
初中的日子一晃而过,快乐而单纯,虽然也有一些少年的感伤,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与朋友相处的欢乐时光无疑主导了那个时候我的心灵世界。日语的特殊性,除了感觉到有一位慈祥的老师、一个专门的教室外,其他的基本一无所知。(甚至有时还会为没有英语周报的测试而窃喜)中考的时候,再次霉运当头,离重点班失之交臂,但我也没太多遗憾,因为平行班的同学虽成绩上稍逊一筹,但却是各有特色,性格分明,不乏思想、见识过人之处,和他们的相处轻松而愉快。
高中的时候,我们有了新的日语老师,严厉而不失风度,严谨且不乏智慧。刚从日本回来,专业上的实力自不必言,异国的经历更使授课别有风趣。尤为难能可贵的在于其性格直爽,开学的第一节课即坦陈日语之利弊,详述近年报送情况之不稳定,以后发展之局限。我当时头一回意识到了日语与英语的巨大不同之处。英语的水平对于实现升学与求职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硬门槛。而日语不是,这个基本的认识主导了我高中的日语学习。
高中以后,我个人面对的第一个危机是一个identity crisis,既有成绩上的巨大压力,也有对日语影响下的前途的担忧,更有名声扫地的突发危局。我迫切需要用成绩证明自己的存在与自己的能力(成绩全班第一与第n之间的心理优势同cs技术全班第一第n间的心理优势,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问题,导致成绩是那个阶段最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标准)。由于日语考试连续性的失败,以及日语学习上多种学习方法尝试均未能对成绩有质变的推动作用,让我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我没有语言天赋,而且有天赋和没有天赋的人的成绩上的差距,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用单纯的改进方法和增加刻苦程度来缩小的。(我非常感谢当时我们班上几位有天赋的同学,当时很好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赋并理性的主动使用天赋谋求更好的成绩,如果没有他们的理性的行动,我不会退出这个必然失败的博弈)
此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天赋在社科领域,便扭转了努力的方向,终于克服了identity crisis。但是时间已经进入高二,我对日语的兴趣已经下降到了危险的地步,虽然当时我最喜欢的课是野田老师的外教课,但是同时我在日语方面的课外学习仅仅是考前的应试准备,而且我惊奇的发现了数学的有趣之处(虽然是文理分科后)。现在我想,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可能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对所有人的行为起了作用,包括我自己。日语对我的重要性由于日语当时对等量的时间资源的回报率最低,而放到了最次要的位置。
进入高三,竞争愈发激烈,当时所有人都明白的潜规则是除去报送,本校文科平均北大1-2个,人大、武大、南大、北师这一级别的5-6个,一类重点在45-50个。而绝大多数报送对于小语种都是外语专业,而且多数都是大学再从abc开始学起的那种。那意味着我们的日语优势会迅速贬值,英语劣势则会越来越明显。(我的高中老师曾经有过中学学过日语的大学同学,但老师也告诉我们她们最后的水平差距=0,这也是她高二的时候对我们讲的,我相信这个例子及其背后的显而易见的原理是较普遍的,且我同时相信我是一个普通人,原理必然起作用)。高三前期,我的目标仅仅是高考,因此我的基本目标是日语保持一般水平即可。先把其他科目的实力扩大到超一流水平。
[ Last edited by MagicLi on 2006-3-1 at 2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