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军工院校实力分析之一________ 西北工业大学
#1
在全国工科院校中排名第10位:

[ Last edited by xyz999 on 2006-7-29 at 08:34 ]


附件
.gif   工学.gif (大小: 4.65 KB / 下载/查看数: 0)
回复
#2
学校
1.哈尔滨工业大学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西北工业大学
4.北京理工大学
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6.南京理工大学
7.哈尔滨工程大学
回复
#3
西北工业大学概况


西北工业大学座落在古城西安,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工、理、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和开放式的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西北工业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和创建于1952的华东航空学院,1957年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整建制迁并入校。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与建设,西北工业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是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设立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示范性软件及微电子学院的高校之一。
学校总占地面积6200亩,其中2006年将投入使用的新校区占地3900多亩。设有15个学院, 52个本科专业,101个硕士点,57个博士点和10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2656人,硕士研究生8364人,本科生近16000人。有10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1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图书馆藏书151万册,是国家一级情报信息查新和检索中心。学校还设有国防研究院,拥有亚洲唯一培养硕士学位试飞员的试飞员学院,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中国最大的无人驾驶飞机科研生产基地等。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国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为我校名誉教授。现有两院院士15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有博士生导师320余人,教授、副教授1300余人。有12人次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8人。
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实力居全国高校前列。多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形成了“鲜明的航空、航天、航海特色;突出的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能力;明确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成功的国家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00多项,其中牵头主持国家重大项目104项。年度科研经费到款稳居全国高校前10名,累计科研经费到款约30亿元。2004年我校张立同院士主持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近6年来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空白,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校具有国内一流的精英人才培养环境。我校有1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五位。有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9个,居国防科工委所属7所高校之首。学校拥有“力学”、“机械基础”两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挑战杯”获得“优胜杯”,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最高奖“高教社杯”。近年来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0多项,在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居全国高校前列。
西北工业大学已经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9万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培养了中国6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和第一批硕士学位试飞员,有34名博士和教师获得世界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居全国高校前茅。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多位校友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大校友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发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校风,为我国“三航”事业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张庆伟、黄强、雷凡培、荣毅超、李鸿、刘郑国6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居全国大学科技领域首位。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科研与教育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与100多家国际著名高校开展教学、科研交流与合作,与国外著名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了20多个中外联合研究与教育培训机构。
面向新世纪,西工大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学校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于打造国内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使毕业生能够从容面对未来挑战。
回复
#4
1 材料学
2 材料加工工程
3 飞行器设计
4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5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6 固体力学
7 电路与系统
8 计算机应用技术
9 材料物理与化学
10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回复
#5
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学
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加工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
回复
#6
起源于原西北工学院热加工专业,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雷廷权院士、傅恒志院士曾就读于该专业。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后即成立了材料热加工系。1962年扩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6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根据新的学科目录,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进行了结构调整。新组建的材料学学科覆盖了原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复合材料两个博士点及铸造博士点(原国家重点学科)的一部分,包括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及碳/碳复合材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998年被批准为首批"长江学者"设岗学科。
80年代以来曾为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制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2004年张立同院士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填补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的空缺,这几年学院还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二、三等奖各1项。近年来,根据国内外航空航天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学科调整。目前的研究方向以航空航天高性能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新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为特色,重点发展五个学科方向:
1、碳基、陶瓷基复合材料;
2、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
3、航空航天高比强、高比模金属结构材料;
4、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环境模拟与性能表征;
5、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
本学科点已经具备了如下四方面的优势:
1、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研究生培养条件整合了原铸造重点学科的一部分、金属材料热处理博士点、复合材料博士点的师资力量。拥有教师4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23名(45岁以下的占70%,含16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5名,其中29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约占教师总数的62%。近年来,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30名,硕士研究生30名左右。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
2、学科承担着多项重要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目前承担着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十五"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多个科研项。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科研条件支持。
3、本学科特色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隶属关系,本学科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而军用新材料始终是材料科学及其应用技术发展的前沿。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以航空发动机及卫星、导弹为主要应用背景的超高温复合材料;以电子侦察与反侦察为主要应用背景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飞机结构等用先进金属材料;以航空航天技术为应用背景的高性能结构与功能树脂材料。
4、本学科具有众多发展机遇地处西安,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毗邻,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在参与西部建设中取得发展。其次,本学科鲜明的国防特色,在当前国防大加强的外部环境下,可结合承担的各种国防项目,进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由于师资力量及所取得的成就,本学科受到所在的西北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列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十五"期间,本学科点将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改善条件、创新教学,培育数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方向"为指导思想,以如下六方面为建设目标。
1、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空航天超高温复合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
2、建成以航空航天用高温吸波材料、II-VI族化合物光电转换材料、红外增透保护膜等特种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为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
3、以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和新型金属结构材料为主导,建设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特种金属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基地。
4、以航空航天应用为背景,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先进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用高性能树脂的教学、研究与应用开发基地,并开拓民用。
5、围绕材料学各个学科方向的科研和教学的需求,对X射线衍射仪等常用分析测试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
6、以材料学本科生教学为对象,改革与完善教材体系和教学手段,建设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启发创新思维、便于学生实践的材料学教学基地。
拟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在超高温航空发动机结构材料、高性能飞机结构材料、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方面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并取得一批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材料科学基础的支持。
回复
#7
起源于原西北工学院热加工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傅恒志院士和雷廷权院士曾就读于该专业。目前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覆盖了原有的国家重点学科铸造博士点,金属塑性加工博士点和焊接硕士点,包括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摩擦焊工程技术中心和摩擦重点实验室。1999年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相关的材料成型及控制本科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名列全国专业排名前三甲。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高技术研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高技术领域材料先进成形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本学科的主要特色是面向航空航天高技术领域发展金属材料的精确成形和高性能一体化控制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有:
1.材料加工过程原理与组织性能控制
2.熔体电磁成形及定向凝固
3.液态与半固态精确成形
4.精确塑性成形
5.焊接
本学科历年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
本学科研究队伍共50多人,其中院士2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授20人(博士导师15人),45岁以下的教授占教授总人数的60%,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总数的60%
杰出人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教授;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卫东教授、杨合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刘永长博士。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约6000平方米,科研设备资产总额约6000万元。
回复
#8
最近十年来,空间材料科学、智能材料科学和低维材料科学作为新兴学科领域迅速崛起。同时,国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高温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于1991年选聘几位具有良好科研和教学素质的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专业青年教师为学术带头人,在八十年代初期建立的应用物理和金属物理专业基础上,创立了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科点。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准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的主要特色:
1、选择了材料科学的新兴学科生长点作为主攻研究方向。
2、以35-45岁的青年学者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
3、以理工结合和服务国防建设为发展模式。虽然本学科点的形成历史较短,但是"八五"和"九五"期间的成长壮大已为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水平的学科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十年努力,本学科点已经具备了如下五方面的优势:
1、青年学术带头人引导本学科点的发展。四位主要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一位为首批"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二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一位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一位获国际著名的洪堡基金。青年人有朝气、有毅力,能够通过长期奋斗达到既定目标。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予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
2、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科学的新兴生长点。空间材料科学、智能材料科学和低维材料科学都是材料科学在最近十年中形成的新兴学科领域,在本世纪初呈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必将带动本学科点迅速发展与壮大。同时,"国防大加"的良好机遇也为高温结构材料研究和材料表面与界面研究带来新契机。
3、已经建立起学科结构合理的系列实验室、研究室和教研室。本学科点已建成空间材料科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智能材料研究室、材料表面与界面研究室和材料物理与化学教研室。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 16人获博士学位者14人。五个实验室、研究室和教研室拥有专业实验场地1600平方米,仪器设备200多台套,并有一个90平方米专业图书资料室。
4、本学科点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1996-2000年间,本学科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EI收录70篇),获得专利16项,取得经省部级鉴定为国际水平成果10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在西工大研究生院举办的两届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定标准的全校"十佳研究生"评选中,本学科点有3名博士和1名硕士入选(分别排第一、第五、第五和第七名),而本学科点在读研究生总数仅占全校1%。以上学科进展不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而且也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1999年,国际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美国NASA-Lewis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对本学科点发表的30余篇系列论文进行了专题评述(见公开发表的"NASA技术备忘录TM- 999-207943"),评价本学科点…为该领域国际学术前沿作出了贡献。"2000年,欧洲空间局(ESA)正式批准本学科点与德国宇航院(DLR)合作提交的2005年国际空间站实验计划并给予相应资助。1998年,国际凝固理论与技术领域最高学术论坛、每十年一届而且每届仅邀请30位学者参加的"Zermatt国际凝固理论研讨会"特邀本学科点带头人之一与会作学术报告,这是该国际权威学术论坛首次邀请中国学者参加。2001年,声悬浮研究取得国际领先水平成果,Nature杂志给予专题评论。五年来,本学科点已经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材料系、德国宇航院、Max-Planck金属研究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德国IFW固体与材料研究所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关系。
5、西部大开发为本学科点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西部大开发世纪工程的实施,将为各个相关科技领域带来大好发展时机。2000年2月,李岚清副总理和丁石孙副委员长曾分别视察本学科点建立的有关实验室,并希望本学科点为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好的创新性成果。
今后,本学科重点发展四个研究方向:1.空间材料科学研究;2.智能材料科学研究;3.高温材料结构与相变研究;4.材料表面与界面物理研究。
在"十五"期间,将以如下四方面为建设目标:
1、将现有的"空间材料科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在现有相关研究室基础上,建成"国防新材料及其物化性能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3、开拓"隐身材料的物理特性"、"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极端条件下材料合成与表征"等三个新研究方向,培养一代更年轻的学术带头人。
4、进一步完善学科点的科研与教学基础设施和管理环境,使之全面与国际接轨。
以上目标的实现,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在空间材料科学、智能材料科学、低维材料科学、高温结构材料技术和材料表面与界面物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西部大开发"和"国防大加强"做出重要贡献。
回复


跳转到:


正在阅读该主题的用户: 1位游客
您的访问已通过Cloudflare保护,访问自美国/l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