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卖国家产一览
#1
每一次改革都涉及权力的再分配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十九世纪后期的晚清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衡量每次改革的成败得失,我以为,看谁得到的利益最多,是一个明显的标尺。


那么,大发洋务财的是些什么人?


由大清国朝廷自上而下推行的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化的开


端和尝试,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对中国的民众来说,他们沾不上洋务多少光,靠办洋务发家致富、大发洋务财的,非李鸿章、盛宣怀等洋务要员和官僚买办莫属。


先说中堂大人李鸿章。对于时人盛传的李鸿章“富甲天下”之说,


梁启超是怀疑的,说“其事殆不足信”。但是,梁启超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有“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等,均有李鸿章的不少股份,南京、上海等地的当铺、银号也是他的“管业”。(《李鸿章传》第110页)后来,梁启超算过账,说李鸿章病死时,“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侄私财又千万余元”。实际上,梁算的这账还不全,因为李家拥有的数千顷土地没有算进去。加上这笔庞大的土地资本,李鸿章家产何止千万!留学美国、办过洋务的容闳,对李鸿章的富有估计说:“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到过中国的西洋人也有同样的估算。“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诗句,形象地刻画了李鸿章大发洋务财的贪婪相。


李鸿章办洋务中大捞油水,不需自己动手,光是手下人的“孝敬”


就把他喂肥了。李鸿章不仅收受下级官僚的贿赂,而且在办理外交中,外国贿款也照拿不误。沙皇冬宫档案记录证实,1896年6月,出卖中国主权的中俄密约签订的第二天,由道胜银行要员牵线,经钦差大臣李鸿章过目,沙俄财政大臣维特签字同意,双方私下签了一项议定书:如中东铁路修筑成功,道胜银行拨出300万卢布给李鸿章作酬谢。分三期付款,首期100万在清朝皇帝正式批准条约后付款,二期100万在全线测量结束、筑路合同签订时付款,三期100万在铁路完成时付清。道胜银行中国分行账册中专设“李鸿章基金”账户,从1897年起,先后支付五次,总额达170万卢布。而早在密约签订的当年8月,道胜银行就把首期100万卢布直接送交李鸿章手中。李不仅大发洋务财,而且还发卖国财。李鸿章的那顶卖国贼帽子,我看要摘掉也难。


再看专办洋务的盛宣怀。这个李鸿章的干儿子,被李夸为精通洋


务、商务,委以重任的大红人,“挟官以凌商,挟商以蒙官”,左右逢源,官运亨通,从招商局会办、总办,到天津海关道、芦汉铁路督办、会办商约大臣、邮传部尚书,干了一辈子洋务,成为晚清一代中国最大的官僚买办资本家。此人官场上长袖善舞,且精于算计,很会捞钱。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声名狼藉,盛宣怀受牵连被弹劾。当时的电报局副办经元善讥讽盛宣怀,“一手捞十六颗夜明珠”,极言其贪欲之大。立宪派的汤寿潜揭发,“轮电矿政,国无寸效,徒以使盛宣怀之损中益外,化公肥私”。盛宣怀办洋务,善于“借鸡生蛋”,一是大举外债。如以修铁路为名,一年之内使外债猛增两个亿。二是从民间大量融资,然后又炮制“铁路国有”政策,把民间资本一脚踢开。盛本人从中大牟私利。最后酿成“保路风潮”,四川等地纷纷要求杀盛宣怀以谢天下,盛不得已逃到日本。1916年,盛宣怀去世,他的遗产超过了李鸿章,达近亿之巨。其女婿邵洵美曾拥有上千万家产,受到鲁迅先生的嘲讽。


李鸿章、盛宣怀办洋务的是非功过,对他俩作何评价,是历史学


家的事,非我之力所能及。但,洋务运动失败,李、盛却在办洋务中捞足了钱财,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发洋务财的,当然不止他们两个。上至太后老佛爷,大内总管李


莲英,下至具体经办洋务的胥吏,或多或少均有“收获”。若说李、盛发洋务财还用了点诸如股票、招商、经营企业之类的经济手段,那么慈禧等人就纯属超经济的强取豪夺。显例之一当数“昆明换渤海”修造颐和园。修园总费用至少五六千万两,除了户部积余和公开卖官所得两千万两,其余都是挪用海军军费。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办洋务的重中之重,但从光绪十四年起,慈禧叫李鸿章每年拿出二百万两移作造园费用,只好停购铁甲炮舰,并“以海军之人以督大工修颐和园”,当真把昆明湖作渤海经营了。修园费用原本预算1000万两,后来不断追加,穷极富丽,以至翻了几倍。内中原由,据说宫中成例是“三成到工”,“胥吏展转克扣,到工者十得二成而已”。一大半银子落入个人腰包。建成后的颐和园每天开支在一万两以上。清廷最高领导慈禧竟以强权大揩洋务之油,用于个人享乐,底下大小官员纷起效尤,发些洋务财,又何足道哉
C`est pas la vie
回复


跳转到:


正在阅读该主题的用户: 1位游客
您的访问已通过Cloudflare保护,访问自美国/l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