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2 02:28
贾宝玉不读什么书?
贾宝玉不读什么书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
重构 作
二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清乾隆中页(1765年),有一本《石头记》忽然出现在北京,几年工夫就盛行起来,当时还都是手抄的写本,每套价值数十金。《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今天,《红楼梦》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名著,红楼梦学(简称红学)也成了文学领域的第一显学。众家读解《红楼梦》,或者将其书其作者理想化,或者将其内容历史化、阶级化,或者将其故事情节宫廷阴谋化。大体而言,绝大多数人均看重《红楼梦》对“情”的关注及其精微、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并相信贾宝玉的故事脱胎于作者曹雪芹的经历。
曹雪芹生活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夏,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春卒。但是,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却是一部家族由盛转衰、姊妹兄弟均无好出路的大悲剧,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著作,曹雪芹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去思考:“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与此同时,关于创作《红楼梦》的动机,曹雪芹在书中的第一回里,也提供了三个原由。
其一,“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负罪固多。”不过,此条理由半真半假,因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兄师友,其品行值得称道的寥寥无几。
其二,“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此言乃话中有话,所谓“闺阁中历历有人”,暗示作者是在“以貌寓才”、“以情展才”,可惜个个是“才高无用反遭弃”。
其三,作者自比第36501块补天石,其它36500块补天石,都被女娲用于补天,唯独自己这一块补天石被剩下无用,弃在青埂峰下,后又沦落红尘,于是感叹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此乃画龙点睛之笔。
据此可知,曹雪芹的人生大问题,并不在于家道衰落(有兴有衰,此乃世间常事),而是在于自己和众姐妹们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竟然找不到发挥的地方和使用的价值,一个个都成了被废弃、被抛弃、被摧残的“补天石”,被浪费在琐碎的家庭(闺阁)生活中,被消磨在无谓的家族内部的斗智斗狠里(包括长辈与晚辈之争、妻妾之争、主子与奴才之争、主子与主子之争、奴才与奴才之争),国家社会则任其自生自灭。千红哭,万艳悲,哭的悲的都是人才的凋零,而《红楼梦》的文学魅力就在于把人才凋零写得如此凄美。
这究竟是为什么?曹雪芹眼睁睁看着一个个聪明绝顶的儿童少年被压制被摧残,自己无力回天,只能苦苦思索,却又穷其一生不得其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目的,既是在质问这个摧残压制人性人才的社会,也是在向自己的同时代人以及后来人寻求答案。
那么,中国当时的国家政府、社会民族,任其一个个成员(包括社会中有条件受到良好教育的贵族富家子弟)的聪明才智,被摧残被浪费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曹雪芹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他却把造成这种结果的社会现象一一记录在案(满纸荒唐言),期待着有明白人去解“其中味”。
当然,这不是一道容易解开的社会大问题,它实际上涉及到中国在清代为什么开始落后于西方的问题,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人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而那些摧残本国、本族人才的国家和民族,必然都走向衰败、没落。
一 、贾宝玉等人的人生价值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众姐妹,以及大小丫头,他们的人生理想,只涉及生存的方式,而很少涉及到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32回,湘云劝宝玉:“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此处‘经济’指经邦济世),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
第36回,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不以为然:“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的大义。”
第37回,宝钗为宝玉取号:“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第42回,宝钗对黛玉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坏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
对于贾宝玉来说,他虽然是富家子弟、贵族哥儿,才智甚高,读书甚广;但是,他的悲剧,却在于除了仕途之外别无出路(这与常说的怀才不遇情况不同)。与此同时,他的身份观念,既不能去经商,也不能去务工作农;而他偏偏不爱仕途(即不以当官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他的家族没落又断了他的仕途之路,学而优不能仕,因此陷入了“学习无用论”之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世俗理想也落了空。
对于《红楼梦》十二钗来说,黛玉、宝钗、湘云、四春,一个个都赛着聪明伶俐,才智超群。但是,她们除了出嫁,除了出家,除了在家族内争风吃醋,除了偶尔吟诗作对,除了闺阁女红,再也没有施展才华之地、之路、之事,也就是生儿育女、终其生只能操持家务而已。
至于曹雪芹记述的大大小小丫鬟们,其聪明才智并不见得就逊于宝玉、黛玉、宝钗之流,然而她们的社会出身却决定了她们的人生道路:不是给主子当使唤丫头,就是给主子当小妾,或者随便嫁个人,其才智也只能学个“眉高眼低”而已。
二 、贾宝玉以及众姐妹读什么书
贾宝玉等人的人生追求,除了受到社会约束、长辈约束之外,也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密切相关。本文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红楼梦》前80回的不完全统计,贾宝玉等人读的书目如下,实际上它们也就是曹雪芹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3回,黛玉入贾府,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宝玉为黛玉起名,引《古今人物通考》:“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第5回,宝玉来到秦可卿内房,见“燃藜图”故事画,出自《刘向别传》。
第9回,贾政通过李贵了解到宝玉在读第三本《诗经》,就让李贵转告私塾先生:“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16回,黛玉葬父后返回贾府时“又带了许多书籍来”。
第17回,贾政带宝玉等人参观大观园,让宝玉题对额,宝玉引经据典:“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也用‘泻’字,似乎不妥。”“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用‘稻香村’的妙?”“想来那《离骚》、《文选》所有的那些异草···见于左太冲《吴都赋》···见于《蜀都赋》···”
第18回,元妃省亲,“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元妃送“宝钗、黛玉诸姐妹等,每人新书一部”。
第21回,宝玉百无聊赖,拿了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宝玉“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至外篇《 箧》一则”,黛玉“可巧便翻出昨儿的《庄子》来”。
第22回,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宝钗点了一出《西游记》,并对宝玉讲解《山门》,“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宝玉参禅,遭到黛玉、宝钗、湘云嘲笑,宝钗讲述佛教南宗六祖惠能参禅的故事。
第23回,宝玉住进大观园,还“只想外头鬼混”,茗烟想让宝玉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玩烦了的,只有一件,不曾见过。想毕,便走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则天、玉环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孝敬宝玉。宝玉一看,如得珍宝”,随后宝玉便与黛玉一起读《会真记》(《西厢记》)。
第32回,黛玉“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
第34回,宝玉“因心下惦着黛玉,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拦阻,便设法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
第39回,刘姥姥编了个清早雪地偷柴草的标致女孩儿的故事,宝玉派焙茗实地考察,焙茗道:“爷又不知看了什么书,或者听了谁的混账话,信真了,把这件没头脑的事,派我去碰头。”
第40回,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黛玉的住处,见到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方笑道:“这哪里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
第41回,刘姥姥误入宝玉住处,只见“左一架书,右一架屏”。
第42回,大姐儿有病,刘姥姥“依我说,给他瞧瞧崇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一句话提醒了凤姐儿,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来。
宝钗对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第43回,宝玉来到水仙庵,鉴赏洛神像,真有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荷出绿波,日映朝霞”(引自《洛神赋》)的姿态。
第45回,黛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
第48回,黛玉教香菱学诗:“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绿,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第51回,宝琴写了十首怀古绝句,众人讨论古迹真伪,李纨说:“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名望人,那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
第52回,宝钗为诗社活动拟的诗题是“咏太极图”,宝琴反对道:“这分明是难人,要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
第56回,探春兴利除弊,宝钗评论道:“你们也都念过书,识国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文么?”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曹雪芹杜撰的书名)?”
贾宝玉不读什么书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
重构 作
二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清乾隆中页(1765年),有一本《石头记》忽然出现在北京,几年工夫就盛行起来,当时还都是手抄的写本,每套价值数十金。《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今天,《红楼梦》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名著,红楼梦学(简称红学)也成了文学领域的第一显学。众家读解《红楼梦》,或者将其书其作者理想化,或者将其内容历史化、阶级化,或者将其故事情节宫廷阴谋化。大体而言,绝大多数人均看重《红楼梦》对“情”的关注及其精微、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并相信贾宝玉的故事脱胎于作者曹雪芹的经历。
曹雪芹生活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夏,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春卒。但是,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却是一部家族由盛转衰、姊妹兄弟均无好出路的大悲剧,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著作,曹雪芹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去思考:“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与此同时,关于创作《红楼梦》的动机,曹雪芹在书中的第一回里,也提供了三个原由。
其一,“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负罪固多。”不过,此条理由半真半假,因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兄师友,其品行值得称道的寥寥无几。
其二,“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此言乃话中有话,所谓“闺阁中历历有人”,暗示作者是在“以貌寓才”、“以情展才”,可惜个个是“才高无用反遭弃”。
其三,作者自比第36501块补天石,其它36500块补天石,都被女娲用于补天,唯独自己这一块补天石被剩下无用,弃在青埂峰下,后又沦落红尘,于是感叹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此乃画龙点睛之笔。
据此可知,曹雪芹的人生大问题,并不在于家道衰落(有兴有衰,此乃世间常事),而是在于自己和众姐妹们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竟然找不到发挥的地方和使用的价值,一个个都成了被废弃、被抛弃、被摧残的“补天石”,被浪费在琐碎的家庭(闺阁)生活中,被消磨在无谓的家族内部的斗智斗狠里(包括长辈与晚辈之争、妻妾之争、主子与奴才之争、主子与主子之争、奴才与奴才之争),国家社会则任其自生自灭。千红哭,万艳悲,哭的悲的都是人才的凋零,而《红楼梦》的文学魅力就在于把人才凋零写得如此凄美。
这究竟是为什么?曹雪芹眼睁睁看着一个个聪明绝顶的儿童少年被压制被摧残,自己无力回天,只能苦苦思索,却又穷其一生不得其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目的,既是在质问这个摧残压制人性人才的社会,也是在向自己的同时代人以及后来人寻求答案。
那么,中国当时的国家政府、社会民族,任其一个个成员(包括社会中有条件受到良好教育的贵族富家子弟)的聪明才智,被摧残被浪费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曹雪芹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他却把造成这种结果的社会现象一一记录在案(满纸荒唐言),期待着有明白人去解“其中味”。
当然,这不是一道容易解开的社会大问题,它实际上涉及到中国在清代为什么开始落后于西方的问题,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人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而那些摧残本国、本族人才的国家和民族,必然都走向衰败、没落。
一 、贾宝玉等人的人生价值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众姐妹,以及大小丫头,他们的人生理想,只涉及生存的方式,而很少涉及到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32回,湘云劝宝玉:“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此处‘经济’指经邦济世),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
第36回,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不以为然:“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的大义。”
第37回,宝钗为宝玉取号:“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第42回,宝钗对黛玉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坏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
对于贾宝玉来说,他虽然是富家子弟、贵族哥儿,才智甚高,读书甚广;但是,他的悲剧,却在于除了仕途之外别无出路(这与常说的怀才不遇情况不同)。与此同时,他的身份观念,既不能去经商,也不能去务工作农;而他偏偏不爱仕途(即不以当官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他的家族没落又断了他的仕途之路,学而优不能仕,因此陷入了“学习无用论”之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世俗理想也落了空。
对于《红楼梦》十二钗来说,黛玉、宝钗、湘云、四春,一个个都赛着聪明伶俐,才智超群。但是,她们除了出嫁,除了出家,除了在家族内争风吃醋,除了偶尔吟诗作对,除了闺阁女红,再也没有施展才华之地、之路、之事,也就是生儿育女、终其生只能操持家务而已。
至于曹雪芹记述的大大小小丫鬟们,其聪明才智并不见得就逊于宝玉、黛玉、宝钗之流,然而她们的社会出身却决定了她们的人生道路:不是给主子当使唤丫头,就是给主子当小妾,或者随便嫁个人,其才智也只能学个“眉高眼低”而已。
二 、贾宝玉以及众姐妹读什么书
贾宝玉等人的人生追求,除了受到社会约束、长辈约束之外,也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密切相关。本文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红楼梦》前80回的不完全统计,贾宝玉等人读的书目如下,实际上它们也就是曹雪芹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3回,黛玉入贾府,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宝玉为黛玉起名,引《古今人物通考》:“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第5回,宝玉来到秦可卿内房,见“燃藜图”故事画,出自《刘向别传》。
第9回,贾政通过李贵了解到宝玉在读第三本《诗经》,就让李贵转告私塾先生:“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16回,黛玉葬父后返回贾府时“又带了许多书籍来”。
第17回,贾政带宝玉等人参观大观园,让宝玉题对额,宝玉引经据典:“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也用‘泻’字,似乎不妥。”“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用‘稻香村’的妙?”“想来那《离骚》、《文选》所有的那些异草···见于左太冲《吴都赋》···见于《蜀都赋》···”
第18回,元妃省亲,“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元妃送“宝钗、黛玉诸姐妹等,每人新书一部”。
第21回,宝玉百无聊赖,拿了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宝玉“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至外篇《 箧》一则”,黛玉“可巧便翻出昨儿的《庄子》来”。
第22回,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宝钗点了一出《西游记》,并对宝玉讲解《山门》,“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宝玉参禅,遭到黛玉、宝钗、湘云嘲笑,宝钗讲述佛教南宗六祖惠能参禅的故事。
第23回,宝玉住进大观园,还“只想外头鬼混”,茗烟想让宝玉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玩烦了的,只有一件,不曾见过。想毕,便走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则天、玉环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孝敬宝玉。宝玉一看,如得珍宝”,随后宝玉便与黛玉一起读《会真记》(《西厢记》)。
第32回,黛玉“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
第34回,宝玉“因心下惦着黛玉,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拦阻,便设法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
第39回,刘姥姥编了个清早雪地偷柴草的标致女孩儿的故事,宝玉派焙茗实地考察,焙茗道:“爷又不知看了什么书,或者听了谁的混账话,信真了,把这件没头脑的事,派我去碰头。”
第40回,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黛玉的住处,见到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方笑道:“这哪里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
第41回,刘姥姥误入宝玉住处,只见“左一架书,右一架屏”。
第42回,大姐儿有病,刘姥姥“依我说,给他瞧瞧崇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一句话提醒了凤姐儿,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来。
宝钗对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第43回,宝玉来到水仙庵,鉴赏洛神像,真有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荷出绿波,日映朝霞”(引自《洛神赋》)的姿态。
第45回,黛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
第48回,黛玉教香菱学诗:“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绿,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第51回,宝琴写了十首怀古绝句,众人讨论古迹真伪,李纨说:“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名望人,那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
第52回,宝钗为诗社活动拟的诗题是“咏太极图”,宝琴反对道:“这分明是难人,要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
第56回,探春兴利除弊,宝钗评论道:“你们也都念过书,识国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文么?”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曹雪芹杜撰的书名)?”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