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5-23 12:25
“日子在……”
我漫不经心地接上,“腐烂。”然后愣了一下,笑了。
我喜欢在这样阳光明媚的早晨,坐在阶梯教室后面的靠窗位胡思乱想。因为阶梯教室后排的座位比地面高很多,给我一种错觉:我身边的玻璃窗就像是落地玻璃一样,我喜欢。
阳光很明媚地在玻璃里摇啊摇,很有暧昧的气味。冬天的阳光真是讨人喜 欢。隔着玻璃窗妩媚地拥抱着我们,懒洋洋地。
“阳光下腐烂的日子?唔……”
实在不知道关于“文学理论”到底有什么值得讲的。其枯燥程度就好象在领导面前厚达五厘米的发言稿。文学要是靠这些“理论”支持发展的话,鲁迅先生早改行去卖茶叶蛋了。不过这位老师确实很不错的,这样的课他都可以旁征博引,从东方的天姥讲到西方的秃头歌女,讲得大家入神不已。佩服。
但不管怎么说,我现在坐在大学的教室里。一个不小心,我居然成了大学生。当年我还担心自己能不能小学毕业呢。真像是在做梦。大家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却觉得我不是从桥上过去的,我是在桥下游泳过去的。高考前我的模拟考成绩还足以让老师们羞愧致死让他们觉得自己怎么教了这么个天才出来卷子上错的怎么比对的还多。结果高考成绩一出来他们马上就成了功臣,对我们的继任者吹道你们看我多牛把这样差的学生都教进大学去了。
不管怎么样,我现在就坐在这所k省d市的六府大学里,不折不扣的二流大学。为什么叫“六府”呢?因为这个城市一共有6个管辖区,具体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反正就是那么一串香肠。我当初填志愿的时候愣了一下,觉得怎么好象是去拜六腑庙啊?于是“芳心”大动食指特动,以为那里至少可以天天让人吃香的喝辣的满足咱们挑剔的刚刚小康的胃。马上就砍它做第一志愿。后来一吃这里的饭菜(如果可以称呼的话),觉得这个大学的名字一定起错了,下面少“肉”:“六腐大学”嘛!
我的第一志愿其实是去外语系,原因很简单,我懒得写写算算,英语嘛,多少也就是光说不练的多。其实英语我学的也不怎么好,就懂一个说字,或者叫“口语好”。天知道我这种故意把英语读得含含糊糊的腔调叫哪门子的口语好。但想想看适合咱理盲的也就这几个光棍学科:外语、中文、会计、兽医。对于会计,我只知道要天天和钞票打交道,于是在一段时间内心动不已,可后来转念一想,以我这见钱两眼就放光的样子,搞不好就贪污了。得,死心吧。第三个学科我就是有八个脑袋也不敢报,咱是喜欢吃瘦肉,可不喜欢成天和这些活宝混在一起再说我这个模样已经够禽兽的了。至于怎么进了中文系,版本就有好几种了。一种说当初我填志愿的时候填错了,眼花把中文看成了外语,我于是费了九牛八虎之力想了很久,怎么也没有印象,于是作罢。一种版本就是我在外语复试的时候被砍了下来,我只记得复试那天我连说了了四个parden,大概是这个原因?!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我的高考作文实在是太牛逼了让中文系的教授们看了后一见钟情两眼放光三生有幸四体通泰五体投地
其实我也很喜欢中文的,虽然我崇洋媚外,但对于老祖宗的东西还是非常很有兴趣的,再说,我有段时间就那么一科语文是没挂红灯的,于是徒然增添了民族自豪感,对中文极其热爱,甚至爱屋及乌到不怎么可爱的语文老师。现在考上了中文系,也算是发扬了我的爱国之心,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不由得对自己的钦敬之情大增,飘飘然了好几天。
我们那个城市没有直接去d市的火车,于是先坐火车到了p市再转汽车去d市。但是p市还是有那么些亲戚朋友的,于是只好先去拜访。我不喜欢这个城市,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的人们充满了小市民的味道,(后来与那些来自p市的同学相处的经历验证了这个说法)他们宁愿和口袋里的毛泽东交朋友也不愿认身边的人。
在这里住着的一个亲戚就是我的表叔。据说是和我爸同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如今算是小发了几回,自然混得很不错的样子。我却对他一直没有什么好感,从小到大。表叔总是努力表现他的白眼球以便显得有些力度,有时候他还认为自己的侧面的模样比正面周正多了,因此常常侧面对着我们这些晚辈,而我们管这叫“侧目”。
老爸对他倒是没有什么成见的,毕竟是一家人。他常嘱咐我以后在外面有什么事就和表叔商量,而且要大大地商量。小时侯曾经在表叔家过暑假,他邀请我去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便去了,老爸老妈很满意,因为自认家里暂时少了个捣蛋鬼,可以安静几天,省心,对敢于接受我这个甲等战犯的表叔颇为感谢。但后来我认为我应该告他雇佣非法童工,因为他纯粹是叫我去打杂的,从早到晚,没完没了,买菜、拖地、煮饭,等等,他们说是给我“锻炼锻炼”,锻炼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可以整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好象来度假的是他们而不是我这个客人。而许诺带我去什么什么地方玩全都成了空头支票。
他们总是满口跟我讲道理,说我要知足,说我要向某某某多学着点,比如某个堂哥,基本上半小时就在他们口里出现一次。说到这个堂哥嘛,实在是“学生的典范”(引自表叔的原话),比我大三岁,是我爸的舅舅的堂媳的三大婶的四姨(如果没记错的话)的宝贝儿子,从小就牛逼,比方仲永还方仲永。他从小就是班长、中队长、科代表、校报记者…… 等等,总是头衔可以从脑袋戴到屁股上。我从小就被爸妈在饭桌上念叨堂哥的光辉事迹,什么今天又考了个双百啦明天又被老师表扬啦,鸭毛蒜皮。老实说,我曾经也有过那样的经历,但那简直是昙花和流星的综合体。小时侯我还是比较向往被老师家长表扬的,于是我又发现有两种方式可以做到,一种的试卷上的红勾勾,一种就是比旺财还旺财,人家叫你蹲下就蹲下,人家叫你竖立就竖立,扔个盘子赶紧给人家叼回来。第一种相对简单,只要你老老实实地耍你的小聪明就行了。对于后者,无论我怎么修身养性努力向旺财靠拢,但总是功亏一篑。比如说老师交代,自习课老老实实地呆在教室不准讲话,我总是在脑海里先想想旺财的老实样子,告诫自己要听话,然后就带头和同学们交流革命感情,最后和同学们冲出去打泥仗去了。于是我从小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捣蛋。好孩子的素质就这样在我身上报销了。
鬼知道我是不是妒忌他,但我知道很多他大学里的光辉事迹,比如爸妈在饭桌上说他数学考试很难,于是他就请老师在外面“意思意思”,自然就顺顺利利地过去了。我就不免怀疑大学里真才实学的重要性。爸妈在扯家常的时候提到他买了个微波炉带回家说是孝敬他父母,我又寻思着他买微波炉的钱怎么好象是从他爸的帐户上提出来的。爸妈最近又说,堂哥找了个女朋友,是院长的女儿,嘿嘿,将来铁定能给他谋个好差,我又不得不埋怨自己的记忆出了问题,当初不知道谁说的“大学不谈朋友”。哦不,我理解错了,他谈的是“女儿”前面的定语,不是谈朋友,搞错了对不起对不起。
有了这么好的榜样,自然我就不得不经常活得很窝囊了。时不时又是“看你堂哥怎么样怎么样”,看我的眼神简直就是恨不得把我切割成堂哥的轮廓,再挂上我自己的名字。
每次面对这个亲戚的时候我就会混身不舒服,每次都如此。那呆在表叔家的那些时间,实在是度日如年。想想以后还要见面,全身就冒鸡皮疙瘩,但想想自己没有考到p市,又实在是太幸运了。后来,我的父亲母亲对于我的就业问题大伤脑筋,据说他们在考虑怎么把我塞进p市去。想想看自己在p市的话,要多久呢,也要变成和堂哥和表叔这样的人,精明算计,冷漠而自视甚高,不由得下意识地咽了回口水,目光呆滞。
后来在校园里转了圈,这才安了心,环境不比p市的重点差,花前月下的环境也相当多。虽然不至于湖光山色,但至少是公园一个。后来有人这样形容这学校:一流的环境,二流的设备,三流的学生。对于我自己是几流我不关心,只是认为这样的形容实在贴切极了。
宿舍是四人一起住的。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干什么事情都是“光天化日”之下的,连早上想偷懒不刷牙洗脸都是在群众的雪亮的眼睛底下的。面皮总是不够厚,因此居然学会了修身养性。只是到了后来大家都不刷牙洗脸了自己反而成了怪物。
宿舍环境不错,象是整整齐齐的垃圾堆。学校方面对于我们学生宿舍是采用放羊式管理的。只要你们老老实实地过日子,他就不理。这间接地鼓励了大家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放肆地象春天的野草,爱怎么长就怎么长。宿舍一开始还正正经经地过了几天安生日子,后来就全都露出本来面目,一个个比大灰狼还大灰狼。玩游戏听音乐抽烟喝酒,那是例牌,特色?就是草地花丛里滚成一团的。我曾试过晚上在学校散步,坐在草地前的石凳上,只见什么东西滚来滚去,骨碌一下就滚到我的脚边,好家伙,整一对儿泳装版的干柴烈火。后来留意了一下,发现一到晚上那些阴阴暗暗的地方里就会传出鱼儿缺氧的呼吸声,羡慕得弟兄们口水都流成了黄果树瀑布。后来天气冷了,就把战线转移到了宿舍。阳台上极目望去,可见感情事业是多么的发达。对面的宿舍楼上大把男女在卿卿我我。有时候运气好听说还能窥到真人版的三级呢。
我还是满喜欢大学的课的,虽然有些无聊,但至少自由多了。有句话叫“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对于不记笔记就过不了或者是真正能学到东西的课程,上座率一般是满高的,当然,如果老师喜欢每节课点名的话也得去应应景。至于法律、马经、毛论之类的课,任课老师就会非常有当博士导师的感觉,因为全部人数加起来也就是个位数。有时候学生心血来潮去上课了,也不过是给老师面子,点完名后想干嘛就干嘛。
当然,大一的新丁是不会这么不规矩的,老师最喜欢大一的新丁,因为在高三的重压后他们的惯性一时还没被忘光,他们会老老实实地听课,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听听话话地遵守规矩。但过了那么压抑的一年后,在师兄师姐的点化下,他们就全部悟到正道修成正果脱胎换骨重新做鬼了。在大学这段时间,什么牛鬼蛇神都能见到。老师们无可奈何,索性完全不管。于是把希望重新放在大一的新丁上。
哪间大学都一样,到处都有混日子的人,清华北大也是一路货。有个朋友高三时把那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大部分进化成闪闪发光的白发之后终于进了清华,欣喜若狂,谁知假期回来见面的时候一脸的颓废,说重点大学里的学生和民工的唯一区别就是民工力气大。在北京市考这些分数线高到天上的重点大学简直就和以我们的实力去考什么什么“职业技术学院”一个鸟样。憋得我们破口大骂。费了我们的九牛八虎之力圆的就是这样一个货不对版的梦,真是上当受骗了。但我们没有315可以投诉,我们只能把眼睛蒙上,免得看到未来。
于是我们开始放纵,开始庆祝圣诞庆祝愚人,什么节日都可以是寻欢作乐的借口,最后我们全体男生宣布,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将正式列入我们的庆祝计划表。庆祝节目是第n届宿舍游戏大赛。
随着宿舍间计算机数量的增加,我们宣布正式进入小康,在读书、女人等相继成为阳光下的泡泡之后,我们终于发现计算机才是自己最终的精神寄托。我们无可救药地溺死在比特的世界里。电脑不会随便给你脸色看,相当听话,可以满足咱们日益式微的大男人主义,价钱便宜量又足,咱们一直用它。我们在电脑上k机,从红警到神话,从星际到魔兽,从暗黑到实况,从雷神到反恐,把我们在现实中的情绪全部向虚拟的对手倾泻。以致有一段时间我们个个都那么一副凶残暴戾的模样,见谁都想把谁给灭了。但现实却尽管好好地做人,小心地卑微,唯唯诺诺诚惶诚恐。讽刺。
然后就是用电脑换笔了。我们现在发现电脑的另一个妙用就是写出来的文章只要打印出来,就再也不用顾虑别人用什么眼光看待自己的蟹爬体了。本人的字迹是全身上下最能体现童心的地方,永远都不存在进化的可能,屡练不止却总是和自己的脾气一样固执难改。有段时间曾经努力临习正楷,因为大家都说学习体操要从广播操开始练,于是苦练数月,自以为比印刷体还印刷体,友人看看,大笑:果然字如其人!以为称赞自己有型兼靓仔,窃喜,友人接下来说了句:一样都是豆芽菜电线杆!绝倒。后来看了些书法书籍,觉得还是行书适合自己的性格(够拖泥带水的),于是整天在那里画张牙舞爪的抽象画,又是数月,画是画出了成绩了,只不过大家认为我的行书还是和毕加索的画放在一起才够味道。于是只好放弃,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有了电脑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了,什么论文、总结,刷刷刷就打印出来,又省事又美观。何况有时候我只有对着电脑才能抠出些东西来。
很明显,现代化的结果就是电费暴涨,曾经有一个周末用掉20度电的记录,我们不得不在精神小康的同时承认自己是“吃素的”——交了电费之后就没钱吃肉了。我们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性。
后来我们集体迷上了摇滚,精神的迷幻剂。我们把集体砸东西称为朋克,把集体旷课叫朋克,把歇斯底里的呻吟称为朋克……基本上我们就成了朋克中的朋克了。耳朵里塞着nirvana,嘴里梦呓般地哼着pink,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觉悟了,很阿Q的样子。我们终于为自己的颓废找到了根据,这叫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后来为了证明自己的革命彻底性,我们一不小心把discman给砸了,于是从此朋克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大学的日子还是很好过的,再也不用面对升学的压力,只有考试前的泡沫经济。每次考试前都会重现高三的惨状。尤其是学期末我们常常要考前面对崭新的课本。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听的课,真的是学到天上去了。现在我们中文系不用学高数,除了烧香感谢作出这个英明决策的领导之外,我们就一致决定用颓废来回报了。早上一不小心睡过了头,就决定尊重老师,整个上午都翘课,因为老师说,上课迟到是不礼貌的。天气冷了,大家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冬季的民间风俗,于是我们早退回去打火锅来个围炉夜话。某某老师常常亏待我们的课后作业,我们就去善待自己,上课时间补充自己昨夜搞机过度而缺少的睡眠。有些老师喜欢追究上座率,可苦了那些负责考勤的同学,人数上只能屡屡放卫星,天天都是一片光明。偶尔老师要求点名,就全班一起制造假冒伪劣,点张三的名张三不在李四赶紧低头尖着嗓子浑水摸鱼。曾经出现过一共一百多号人上课只来了五十个左右的居然点名时“全到”了。要是老师严了,要求个个落实点人头,就有人马上底下手机通知,然后风风火火地赶来:“老师,我刚才上厕所了!”
比较麻烦的是大学的英语四级问题。虽然现在的人才市场上连六级证书都泛滥得一文不值,但我们还是要为了这张贬值越南盾拼上一拼。因为没有四级证书就没有学位证书,大学就白读了。现在我们读书已经完全是蒙着功利的红布了。没有四级证书你就不能找到像样的工作,就不能考公务员,就不能考海关,等等等等。考试成绩有生以来第二次和自己的前途挂上了钩(第一次是高考)。没有人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因此考试前都是拼上了老命。曾经有认识的朋友连续三天没有回自己宿舍――困了趴在课室里睡,醒了就背单词。不由得让人感叹又回到了高三。但是他们一考完,马上就恢复到了高一了。
日子在一天天地过着,我们都说,日子好无聊啊,好空虚啊,好什么什么啊,其实还不就是这么个样子吗,哪里没有阳光。可是阳光下照样腐烂的还不就是我们自己吗?在温室里憋了四年,出来又怎样?我们没有资格和生活耍痞,现在我们还能天不怕地不怕大碗喝酒大块儿吃肉还扬言要吃好大一片天空,但以后呢?出来后还不是活得象条狗能吃饱就行了。现在我们已经是能干的干着不能干的看着,手上篡着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已经把自己篡出了鲜花、阳光,鬼知道剩下的还有什么。罢了,想这么多干什么呢,我们其实还不就是很那个的动物嘛,洗洗睡吧。
我漫不经心地接上,“腐烂。”然后愣了一下,笑了。
我喜欢在这样阳光明媚的早晨,坐在阶梯教室后面的靠窗位胡思乱想。因为阶梯教室后排的座位比地面高很多,给我一种错觉:我身边的玻璃窗就像是落地玻璃一样,我喜欢。
阳光很明媚地在玻璃里摇啊摇,很有暧昧的气味。冬天的阳光真是讨人喜 欢。隔着玻璃窗妩媚地拥抱着我们,懒洋洋地。
“阳光下腐烂的日子?唔……”
实在不知道关于“文学理论”到底有什么值得讲的。其枯燥程度就好象在领导面前厚达五厘米的发言稿。文学要是靠这些“理论”支持发展的话,鲁迅先生早改行去卖茶叶蛋了。不过这位老师确实很不错的,这样的课他都可以旁征博引,从东方的天姥讲到西方的秃头歌女,讲得大家入神不已。佩服。
但不管怎么说,我现在坐在大学的教室里。一个不小心,我居然成了大学生。当年我还担心自己能不能小学毕业呢。真像是在做梦。大家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却觉得我不是从桥上过去的,我是在桥下游泳过去的。高考前我的模拟考成绩还足以让老师们羞愧致死让他们觉得自己怎么教了这么个天才出来卷子上错的怎么比对的还多。结果高考成绩一出来他们马上就成了功臣,对我们的继任者吹道你们看我多牛把这样差的学生都教进大学去了。
不管怎么样,我现在就坐在这所k省d市的六府大学里,不折不扣的二流大学。为什么叫“六府”呢?因为这个城市一共有6个管辖区,具体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反正就是那么一串香肠。我当初填志愿的时候愣了一下,觉得怎么好象是去拜六腑庙啊?于是“芳心”大动食指特动,以为那里至少可以天天让人吃香的喝辣的满足咱们挑剔的刚刚小康的胃。马上就砍它做第一志愿。后来一吃这里的饭菜(如果可以称呼的话),觉得这个大学的名字一定起错了,下面少“肉”:“六腐大学”嘛!
我的第一志愿其实是去外语系,原因很简单,我懒得写写算算,英语嘛,多少也就是光说不练的多。其实英语我学的也不怎么好,就懂一个说字,或者叫“口语好”。天知道我这种故意把英语读得含含糊糊的腔调叫哪门子的口语好。但想想看适合咱理盲的也就这几个光棍学科:外语、中文、会计、兽医。对于会计,我只知道要天天和钞票打交道,于是在一段时间内心动不已,可后来转念一想,以我这见钱两眼就放光的样子,搞不好就贪污了。得,死心吧。第三个学科我就是有八个脑袋也不敢报,咱是喜欢吃瘦肉,可不喜欢成天和这些活宝混在一起再说我这个模样已经够禽兽的了。至于怎么进了中文系,版本就有好几种了。一种说当初我填志愿的时候填错了,眼花把中文看成了外语,我于是费了九牛八虎之力想了很久,怎么也没有印象,于是作罢。一种版本就是我在外语复试的时候被砍了下来,我只记得复试那天我连说了了四个parden,大概是这个原因?!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我的高考作文实在是太牛逼了让中文系的教授们看了后一见钟情两眼放光三生有幸四体通泰五体投地
其实我也很喜欢中文的,虽然我崇洋媚外,但对于老祖宗的东西还是非常很有兴趣的,再说,我有段时间就那么一科语文是没挂红灯的,于是徒然增添了民族自豪感,对中文极其热爱,甚至爱屋及乌到不怎么可爱的语文老师。现在考上了中文系,也算是发扬了我的爱国之心,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不由得对自己的钦敬之情大增,飘飘然了好几天。
我们那个城市没有直接去d市的火车,于是先坐火车到了p市再转汽车去d市。但是p市还是有那么些亲戚朋友的,于是只好先去拜访。我不喜欢这个城市,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的人们充满了小市民的味道,(后来与那些来自p市的同学相处的经历验证了这个说法)他们宁愿和口袋里的毛泽东交朋友也不愿认身边的人。
在这里住着的一个亲戚就是我的表叔。据说是和我爸同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如今算是小发了几回,自然混得很不错的样子。我却对他一直没有什么好感,从小到大。表叔总是努力表现他的白眼球以便显得有些力度,有时候他还认为自己的侧面的模样比正面周正多了,因此常常侧面对着我们这些晚辈,而我们管这叫“侧目”。
老爸对他倒是没有什么成见的,毕竟是一家人。他常嘱咐我以后在外面有什么事就和表叔商量,而且要大大地商量。小时侯曾经在表叔家过暑假,他邀请我去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便去了,老爸老妈很满意,因为自认家里暂时少了个捣蛋鬼,可以安静几天,省心,对敢于接受我这个甲等战犯的表叔颇为感谢。但后来我认为我应该告他雇佣非法童工,因为他纯粹是叫我去打杂的,从早到晚,没完没了,买菜、拖地、煮饭,等等,他们说是给我“锻炼锻炼”,锻炼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可以整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好象来度假的是他们而不是我这个客人。而许诺带我去什么什么地方玩全都成了空头支票。
他们总是满口跟我讲道理,说我要知足,说我要向某某某多学着点,比如某个堂哥,基本上半小时就在他们口里出现一次。说到这个堂哥嘛,实在是“学生的典范”(引自表叔的原话),比我大三岁,是我爸的舅舅的堂媳的三大婶的四姨(如果没记错的话)的宝贝儿子,从小就牛逼,比方仲永还方仲永。他从小就是班长、中队长、科代表、校报记者…… 等等,总是头衔可以从脑袋戴到屁股上。我从小就被爸妈在饭桌上念叨堂哥的光辉事迹,什么今天又考了个双百啦明天又被老师表扬啦,鸭毛蒜皮。老实说,我曾经也有过那样的经历,但那简直是昙花和流星的综合体。小时侯我还是比较向往被老师家长表扬的,于是我又发现有两种方式可以做到,一种的试卷上的红勾勾,一种就是比旺财还旺财,人家叫你蹲下就蹲下,人家叫你竖立就竖立,扔个盘子赶紧给人家叼回来。第一种相对简单,只要你老老实实地耍你的小聪明就行了。对于后者,无论我怎么修身养性努力向旺财靠拢,但总是功亏一篑。比如说老师交代,自习课老老实实地呆在教室不准讲话,我总是在脑海里先想想旺财的老实样子,告诫自己要听话,然后就带头和同学们交流革命感情,最后和同学们冲出去打泥仗去了。于是我从小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捣蛋。好孩子的素质就这样在我身上报销了。
鬼知道我是不是妒忌他,但我知道很多他大学里的光辉事迹,比如爸妈在饭桌上说他数学考试很难,于是他就请老师在外面“意思意思”,自然就顺顺利利地过去了。我就不免怀疑大学里真才实学的重要性。爸妈在扯家常的时候提到他买了个微波炉带回家说是孝敬他父母,我又寻思着他买微波炉的钱怎么好象是从他爸的帐户上提出来的。爸妈最近又说,堂哥找了个女朋友,是院长的女儿,嘿嘿,将来铁定能给他谋个好差,我又不得不埋怨自己的记忆出了问题,当初不知道谁说的“大学不谈朋友”。哦不,我理解错了,他谈的是“女儿”前面的定语,不是谈朋友,搞错了对不起对不起。
有了这么好的榜样,自然我就不得不经常活得很窝囊了。时不时又是“看你堂哥怎么样怎么样”,看我的眼神简直就是恨不得把我切割成堂哥的轮廓,再挂上我自己的名字。
每次面对这个亲戚的时候我就会混身不舒服,每次都如此。那呆在表叔家的那些时间,实在是度日如年。想想以后还要见面,全身就冒鸡皮疙瘩,但想想自己没有考到p市,又实在是太幸运了。后来,我的父亲母亲对于我的就业问题大伤脑筋,据说他们在考虑怎么把我塞进p市去。想想看自己在p市的话,要多久呢,也要变成和堂哥和表叔这样的人,精明算计,冷漠而自视甚高,不由得下意识地咽了回口水,目光呆滞。
后来在校园里转了圈,这才安了心,环境不比p市的重点差,花前月下的环境也相当多。虽然不至于湖光山色,但至少是公园一个。后来有人这样形容这学校:一流的环境,二流的设备,三流的学生。对于我自己是几流我不关心,只是认为这样的形容实在贴切极了。
宿舍是四人一起住的。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干什么事情都是“光天化日”之下的,连早上想偷懒不刷牙洗脸都是在群众的雪亮的眼睛底下的。面皮总是不够厚,因此居然学会了修身养性。只是到了后来大家都不刷牙洗脸了自己反而成了怪物。
宿舍环境不错,象是整整齐齐的垃圾堆。学校方面对于我们学生宿舍是采用放羊式管理的。只要你们老老实实地过日子,他就不理。这间接地鼓励了大家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放肆地象春天的野草,爱怎么长就怎么长。宿舍一开始还正正经经地过了几天安生日子,后来就全都露出本来面目,一个个比大灰狼还大灰狼。玩游戏听音乐抽烟喝酒,那是例牌,特色?就是草地花丛里滚成一团的。我曾试过晚上在学校散步,坐在草地前的石凳上,只见什么东西滚来滚去,骨碌一下就滚到我的脚边,好家伙,整一对儿泳装版的干柴烈火。后来留意了一下,发现一到晚上那些阴阴暗暗的地方里就会传出鱼儿缺氧的呼吸声,羡慕得弟兄们口水都流成了黄果树瀑布。后来天气冷了,就把战线转移到了宿舍。阳台上极目望去,可见感情事业是多么的发达。对面的宿舍楼上大把男女在卿卿我我。有时候运气好听说还能窥到真人版的三级呢。
我还是满喜欢大学的课的,虽然有些无聊,但至少自由多了。有句话叫“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对于不记笔记就过不了或者是真正能学到东西的课程,上座率一般是满高的,当然,如果老师喜欢每节课点名的话也得去应应景。至于法律、马经、毛论之类的课,任课老师就会非常有当博士导师的感觉,因为全部人数加起来也就是个位数。有时候学生心血来潮去上课了,也不过是给老师面子,点完名后想干嘛就干嘛。
当然,大一的新丁是不会这么不规矩的,老师最喜欢大一的新丁,因为在高三的重压后他们的惯性一时还没被忘光,他们会老老实实地听课,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听听话话地遵守规矩。但过了那么压抑的一年后,在师兄师姐的点化下,他们就全部悟到正道修成正果脱胎换骨重新做鬼了。在大学这段时间,什么牛鬼蛇神都能见到。老师们无可奈何,索性完全不管。于是把希望重新放在大一的新丁上。
哪间大学都一样,到处都有混日子的人,清华北大也是一路货。有个朋友高三时把那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大部分进化成闪闪发光的白发之后终于进了清华,欣喜若狂,谁知假期回来见面的时候一脸的颓废,说重点大学里的学生和民工的唯一区别就是民工力气大。在北京市考这些分数线高到天上的重点大学简直就和以我们的实力去考什么什么“职业技术学院”一个鸟样。憋得我们破口大骂。费了我们的九牛八虎之力圆的就是这样一个货不对版的梦,真是上当受骗了。但我们没有315可以投诉,我们只能把眼睛蒙上,免得看到未来。
于是我们开始放纵,开始庆祝圣诞庆祝愚人,什么节日都可以是寻欢作乐的借口,最后我们全体男生宣布,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将正式列入我们的庆祝计划表。庆祝节目是第n届宿舍游戏大赛。
随着宿舍间计算机数量的增加,我们宣布正式进入小康,在读书、女人等相继成为阳光下的泡泡之后,我们终于发现计算机才是自己最终的精神寄托。我们无可救药地溺死在比特的世界里。电脑不会随便给你脸色看,相当听话,可以满足咱们日益式微的大男人主义,价钱便宜量又足,咱们一直用它。我们在电脑上k机,从红警到神话,从星际到魔兽,从暗黑到实况,从雷神到反恐,把我们在现实中的情绪全部向虚拟的对手倾泻。以致有一段时间我们个个都那么一副凶残暴戾的模样,见谁都想把谁给灭了。但现实却尽管好好地做人,小心地卑微,唯唯诺诺诚惶诚恐。讽刺。
然后就是用电脑换笔了。我们现在发现电脑的另一个妙用就是写出来的文章只要打印出来,就再也不用顾虑别人用什么眼光看待自己的蟹爬体了。本人的字迹是全身上下最能体现童心的地方,永远都不存在进化的可能,屡练不止却总是和自己的脾气一样固执难改。有段时间曾经努力临习正楷,因为大家都说学习体操要从广播操开始练,于是苦练数月,自以为比印刷体还印刷体,友人看看,大笑:果然字如其人!以为称赞自己有型兼靓仔,窃喜,友人接下来说了句:一样都是豆芽菜电线杆!绝倒。后来看了些书法书籍,觉得还是行书适合自己的性格(够拖泥带水的),于是整天在那里画张牙舞爪的抽象画,又是数月,画是画出了成绩了,只不过大家认为我的行书还是和毕加索的画放在一起才够味道。于是只好放弃,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有了电脑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了,什么论文、总结,刷刷刷就打印出来,又省事又美观。何况有时候我只有对着电脑才能抠出些东西来。
很明显,现代化的结果就是电费暴涨,曾经有一个周末用掉20度电的记录,我们不得不在精神小康的同时承认自己是“吃素的”——交了电费之后就没钱吃肉了。我们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性。
后来我们集体迷上了摇滚,精神的迷幻剂。我们把集体砸东西称为朋克,把集体旷课叫朋克,把歇斯底里的呻吟称为朋克……基本上我们就成了朋克中的朋克了。耳朵里塞着nirvana,嘴里梦呓般地哼着pink,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觉悟了,很阿Q的样子。我们终于为自己的颓废找到了根据,这叫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后来为了证明自己的革命彻底性,我们一不小心把discman给砸了,于是从此朋克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大学的日子还是很好过的,再也不用面对升学的压力,只有考试前的泡沫经济。每次考试前都会重现高三的惨状。尤其是学期末我们常常要考前面对崭新的课本。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听的课,真的是学到天上去了。现在我们中文系不用学高数,除了烧香感谢作出这个英明决策的领导之外,我们就一致决定用颓废来回报了。早上一不小心睡过了头,就决定尊重老师,整个上午都翘课,因为老师说,上课迟到是不礼貌的。天气冷了,大家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冬季的民间风俗,于是我们早退回去打火锅来个围炉夜话。某某老师常常亏待我们的课后作业,我们就去善待自己,上课时间补充自己昨夜搞机过度而缺少的睡眠。有些老师喜欢追究上座率,可苦了那些负责考勤的同学,人数上只能屡屡放卫星,天天都是一片光明。偶尔老师要求点名,就全班一起制造假冒伪劣,点张三的名张三不在李四赶紧低头尖着嗓子浑水摸鱼。曾经出现过一共一百多号人上课只来了五十个左右的居然点名时“全到”了。要是老师严了,要求个个落实点人头,就有人马上底下手机通知,然后风风火火地赶来:“老师,我刚才上厕所了!”
比较麻烦的是大学的英语四级问题。虽然现在的人才市场上连六级证书都泛滥得一文不值,但我们还是要为了这张贬值越南盾拼上一拼。因为没有四级证书就没有学位证书,大学就白读了。现在我们读书已经完全是蒙着功利的红布了。没有四级证书你就不能找到像样的工作,就不能考公务员,就不能考海关,等等等等。考试成绩有生以来第二次和自己的前途挂上了钩(第一次是高考)。没有人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因此考试前都是拼上了老命。曾经有认识的朋友连续三天没有回自己宿舍――困了趴在课室里睡,醒了就背单词。不由得让人感叹又回到了高三。但是他们一考完,马上就恢复到了高一了。
日子在一天天地过着,我们都说,日子好无聊啊,好空虚啊,好什么什么啊,其实还不就是这么个样子吗,哪里没有阳光。可是阳光下照样腐烂的还不就是我们自己吗?在温室里憋了四年,出来又怎样?我们没有资格和生活耍痞,现在我们还能天不怕地不怕大碗喝酒大块儿吃肉还扬言要吃好大一片天空,但以后呢?出来后还不是活得象条狗能吃饱就行了。现在我们已经是能干的干着不能干的看着,手上篡着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已经把自己篡出了鲜花、阳光,鬼知道剩下的还有什么。罢了,想这么多干什么呢,我们其实还不就是很那个的动物嘛,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