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5-27 22:43
《狼图腾》,姜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次印刷,据称西单和王府井书店销量第一。
作者,北京人,在内蒙古草原插队11年,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
书中主要论点:
1。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是从草原游牧民族的狼图腾起源的。
2。游牧民族是狼,汉民族是羊。
3。农耕民族闭门造车,自给自足,是历史的支流,而游牧民族抢走了他们的发明创造,并把他们灭了国,灭了族,便继续在惊涛骇浪中扬帆远行,去创造发明更先进的文明了。
4。中华大地上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腾格里之父和草原大地之母生出来的一对兄弟,草原民族是兄,华夏民族是弟。一旦华夏民族在农耕环境中软弱下去严厉而慈爱的腾格里天父,就会派狼性的游牧民族冲进中原,给羊性化的农耕民族输血,让华夏族一次一次重新振作起来。后来,在软弱的弟弟实在扶不起来的时候,强悍的哥哥就会入主中原,维持华夏文明,一直坚持到与西方相遇。
5。秦国到秦朝的华夏首次一统,是草原民族对华夏民族一次狼性血液的输血,大大冲淡了农耕民族血管中的羊血。
6。汉朝之后,靠汉民族再也=支撑不起华夏文明的大厦了。
7。草原民族对汉文化的主动接受有深刻根源:一是,汉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天崇拜,来源于草原文明的腾格里崇拜,是炎黄先祖从草原带到中原的原始崇拜。所以,蒙古崇拜与汉族崇拜不仅不冲突,而且情感亲近,容易接受。二是,汉文化中儒学有遗留下来的游牧精神,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颇附和草原游牧民族的狼图腾精神。三是,儒家维护的天子,即是腾格里之子。
8。传统观点认为,游牧民族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中原,但是汉族却可以用汉文化征服游牧民族,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汉族主义观点。华夏广阔的农田才是征服游牧民族的力量,作用远远超过了汉文化。还有,游牧民族是主动选择被征服的。
9。唐朝是鲜卑和汉族共同创造的。李家有狼性,源于游牧民族。
10。唐朝以胖为美,是胡人的影响,和蒙古族一样,是强悍伟大性格的根源。
11。羊欲静而狼不休。女真征服北宋,轻虏二帝,国库珍宝被掠空,后宫几千佳丽被掠往北国荒原,是因为缺少脊梁--刚强的民族性格。
12。北宋的靖康耻,是华夏汉族最最耻辱的一页,甚至比满清末期的丧权辱国还要可耻,因为满清可以和列强打几年,周旋几十,年,而且也没有退位给列强。
13。如果金兵是当时高级文明的军队,那么华夏民族可能要被改字,改文,改种,改信仰。西域民族原来信仰佛教,后来被伊斯兰化,和宋朝无力收复脱不了关系。
14。华夏民族是无脊椎动物,最后只能向蒙古王朝献上传国玉玺,举国投降。
15。苍天有眼,腾格里派出了它的大儿子-草原游牧民族,来好好教训这个不争气的农耕弟弟,继续给它输血,硬化它的脊梁,让它重新站立起来。
16。蒙古民族十几万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因为:一,蒙古民族是迄今世界上最信仰狼图腾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给孩子起名为狼,而汉人从来不这样起名。二,农耕民族是烂透了的软桃子。
17。元朝对中国和华夏民族功不可没:蒙古民族给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的最大疆土。二,是再一次强大的民族性格上的输血。元朝蒙古族对汉族的输血非常有效及时。
18。蒙古人四大汗国在中国败得最快,是因为蒙古人被汉人的农耕文明给软化得最厉害。
19。朱元章和朱木隶身处与蒙古狼交战的第一线,锻炼出了狼性。明朝的后几代皇帝不是草原狼,而是典型的中国黄鼠狼,鼠性十足,耗子抗抢窝里横。
20。徐达,常遇春,都是蒙古输血的杰作。明朝汉民族的复兴,要感谢蒙古民族的慷慨献血,感谢狼图腾在中华大地上的有一次复活。
21。受血者总是弱于献血者,所以,明朝没有能征服北元。
22。汉民族受的那点蒙古血被消耗殆尽时,不得不让位给北方游牧民族-满族。
23。如果康乾盛世遇上的不是帆船的西方而是铁甲巨舰的列强,康乾可能完成中国的明治维新,成为中国的天皇。可惜满清被华夏农耕文明和儒家软化了。
24。满清所以创造了超过汉唐的康乾盛世,是因为保留了草原民族的狼性,成立了包括蒙藏民族的游牧民族联盟。
25。农耕民族软化了满清,是其狼性弱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是比汉族的南宋强了许多,至少没有向列强拱手让出传国玉玺,举国投降。
26。游牧女真满族,对中国有巨大贡献。一,再次给予中国一块仅次于元朝的疆土,还加上了富饶的东三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项千古伟业。满清丢失给俄罗斯的大片领土,是因为中国的农耕和儒家软化了满清的恶果。如果没有满清,东三省,伊犁,甚至整个新疆西藏都保不住。中国的首都最终能定都北京,是因为炎黄子孙潜意识的深处,对游牧民族精神的崇敬和向往。缠足是世界上最残忍和反人性的一页,是中国人在世界各民族面前最遭人耻笑的事情,而孝庄皇太后是禁止缠足的开放派。到了民国后期,汉人政权又丢掉了辽阔的外蒙古。二,满族的清朝又再一次给予华夏民族更长时间的输血。清末以后,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反帝反封建的强悍民族精神,就是来源于炎黄血液遗产和游牧民族所不断注入的生命活力。
27。中国农耕文明这条支流,总算通过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的输血作用,才把它重新拧回到世界文明的主航道来。所以,中国古代史,以满族入主中原结束。
28。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勤劳主要来源于农耕民族,而勇敢主要来源于游牧民族。
29。汉人对狼图腾的局限性,是因为汉人脱离草原太久。
30。汉人应该对草原、草原狼和草原人作最大的补偿,感谢他们的一次次输血。
31。中国儒家正统思想和史家文化,全盘抹杀了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的救命性贡献。
32。中华文明是离不开游牧民族的输血的。所以,应该保护游牧文明。
33。日本是海洋狼。
34。游牧民族比汉人更了解狼,敬重狼。任何汉人见了狼,胆囊能不能保持完整还是个问题。
35。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草原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不断输血和混血才形成的。
36。2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是汉人从怕狼恨狼到自发地敬重狼崇拜狼,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37,日本和汉人学了1000多年,在世界上默默无闻,而和西方海洋狼学了30多年,就一飞冲天。
38。西方的游牧民族本来就强悍,所以一下海就如虎添翼。现在世界上领先的民族大都是从草原游牧再发展为海洋游牧的民族。
39。俄罗斯是农耕民族受到蒙古游牧民族两个世纪的输血,才变成了海洋民族,才产生了彼得大帝。
40。龙图腾是由狼图腾演变而来的,因为出土最早的龙的眼睛很小,绝对是狼眼。
41。游牧变为定居舍饲,造成草原沙化,皇城变成黄沙之城。
如果作者是个小说作家倒也无所谓了,可他居然是个社科院培养的学者,这就不能不让人为当今中国
的思想界和国家命运担心了。
通篇看来,作者到处运用他的推之四海而皆准的狼与羊的所谓理论。企图用这样一个胡拼乱凑处处矛
盾的“理论”来描述中华民族,阐述民族的兴衰问题。据说这位社科院作者酝酿30年才出了个这样的
兜售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优劣论东西;真是让人觉得“播种龙种,收获跳蚤”这句话常常是正确的。
荒谬得让人愤怒,简单说两句,抛砖引玉。
作者的理论概述就是:放牧的是狼,优秀;种地的是羊,劣等。中国所有历史上的挫折和现今的缺点
都是因为我们曾经是农耕为主的社会。
这理论通不通呢?
1。农耕和游牧本身只是生产方式,一个民族在一个条件下会种地,换个环境又会放牧。可还有渔猎
,经商,种种生产方式,可作者为了造出一个理论,把农耕以外的所有生产方式毫无根据的归纳成一
种与农耕对立的泛游牧,完全是想当然。
2。大家都知道,秦的崛起是由于采纳了法家重耕战绝儒商的策略才称雄战国,也就是说,秦是以农
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而作者把秦的强大又归结为他曾经放过羊,仍然是狼性导致了他的强大,硬是要给他扣个狼的帽子。这就是个问题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或是先放羊后种地,或是又放羊又种地,那怎样界定他究竟是羊还是狼呢?德国人的祖宗是森林里的日耳曼野人,从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一直在种地,是典型的自耕农社会,照作者的理论他们是羊还是狼?现今印度人的祖宗是游牧的亚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开始种地,在温顺和爱和平上和中国人有一比,作者又认为他们是羊还是狼呢?
3。作者把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也归结为游牧的狼血起作用,这不完全是在自己扇自己的耳光吗?
现今著名的军事史教科书上(参见台湾三军大学主编《中国历代战争史》),都把汉对匈奴两百
年战争的胜利,作为大规模农耕社会相对于对游牧社会生产力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典型例子。
作者既无分析,也没说他的理论,而是罔顾事实的胡说一气,真是让人怀疑社科院的教育水平。
4。最不可容忍的是对中国历代为国家为民族仁人志士的侮辱。肆意篡改他们的精神根底。
作者说:
“性格对于个人来说,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看,民族性格属于民族脊梁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强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就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从世界上实际存在的民族价值标准看,民族性格软弱是一个民族最致命的缺陷。因为,软弱的民族性格是万恶之源,它将导致一系列最可耻、最不可饶恕的罪恶:不思进取,坐井观天、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叛卖投降、俯首称臣;人民被杀戮、被贩卖、被奴役、被歧视;民族被改种、改文、改姓、改身份等等。世界上无数古老农耕民族就因其性格软弱,而被残酷的世界无情淘汰。世界发展到现在,人口激增,生存空间和资源日益短缺,民族性格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必须更加充分重视民族性格问题。为此,就必须从民族性格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演变发展史。
我认为,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的伟大贡献,最主要是在精神上性格上的贡献。而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则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华夏农耕民族是创造古代中华文明的脑与手,而游牧精神和游牧性格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脊梁。”
不知道他是真的无知还是居心叵测。中国历代英雄的义举和勇敢行为居然是游牧性格?社科院居然培养出了这麽个东西。这里替社科院给他补补课。
中国之所以能够绵延千载,关键时刻仁人义士辈出,是因为有产生于农耕社会的儒家天道义理的思想的激发。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荀子曰:“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
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作者居然把中华文明的脊梁,那种无所畏惧的“士君子之勇”,侮辱成游牧性格的“狗彘之勇”、“小人之勇”。
可恨可鄙,如果班超、李靖、岳武穆、文天祥历代先烈魂而有灵,都会从坟墓中站出来教训这个无耻的贱人。
多亏中国是文献之邦,诸多先烈都有言语文字存世:“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文天祥《正气歌》)确切的告诉我们,他们的精神支柱是来自中原儒家文明,也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容不得作者这种奸邪之人信口胡言.
作者,北京人,在内蒙古草原插队11年,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
书中主要论点:
1。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是从草原游牧民族的狼图腾起源的。
2。游牧民族是狼,汉民族是羊。
3。农耕民族闭门造车,自给自足,是历史的支流,而游牧民族抢走了他们的发明创造,并把他们灭了国,灭了族,便继续在惊涛骇浪中扬帆远行,去创造发明更先进的文明了。
4。中华大地上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腾格里之父和草原大地之母生出来的一对兄弟,草原民族是兄,华夏民族是弟。一旦华夏民族在农耕环境中软弱下去严厉而慈爱的腾格里天父,就会派狼性的游牧民族冲进中原,给羊性化的农耕民族输血,让华夏族一次一次重新振作起来。后来,在软弱的弟弟实在扶不起来的时候,强悍的哥哥就会入主中原,维持华夏文明,一直坚持到与西方相遇。
5。秦国到秦朝的华夏首次一统,是草原民族对华夏民族一次狼性血液的输血,大大冲淡了农耕民族血管中的羊血。
6。汉朝之后,靠汉民族再也=支撑不起华夏文明的大厦了。
7。草原民族对汉文化的主动接受有深刻根源:一是,汉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天崇拜,来源于草原文明的腾格里崇拜,是炎黄先祖从草原带到中原的原始崇拜。所以,蒙古崇拜与汉族崇拜不仅不冲突,而且情感亲近,容易接受。二是,汉文化中儒学有遗留下来的游牧精神,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颇附和草原游牧民族的狼图腾精神。三是,儒家维护的天子,即是腾格里之子。
8。传统观点认为,游牧民族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中原,但是汉族却可以用汉文化征服游牧民族,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汉族主义观点。华夏广阔的农田才是征服游牧民族的力量,作用远远超过了汉文化。还有,游牧民族是主动选择被征服的。
9。唐朝是鲜卑和汉族共同创造的。李家有狼性,源于游牧民族。
10。唐朝以胖为美,是胡人的影响,和蒙古族一样,是强悍伟大性格的根源。
11。羊欲静而狼不休。女真征服北宋,轻虏二帝,国库珍宝被掠空,后宫几千佳丽被掠往北国荒原,是因为缺少脊梁--刚强的民族性格。
12。北宋的靖康耻,是华夏汉族最最耻辱的一页,甚至比满清末期的丧权辱国还要可耻,因为满清可以和列强打几年,周旋几十,年,而且也没有退位给列强。
13。如果金兵是当时高级文明的军队,那么华夏民族可能要被改字,改文,改种,改信仰。西域民族原来信仰佛教,后来被伊斯兰化,和宋朝无力收复脱不了关系。
14。华夏民族是无脊椎动物,最后只能向蒙古王朝献上传国玉玺,举国投降。
15。苍天有眼,腾格里派出了它的大儿子-草原游牧民族,来好好教训这个不争气的农耕弟弟,继续给它输血,硬化它的脊梁,让它重新站立起来。
16。蒙古民族十几万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因为:一,蒙古民族是迄今世界上最信仰狼图腾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给孩子起名为狼,而汉人从来不这样起名。二,农耕民族是烂透了的软桃子。
17。元朝对中国和华夏民族功不可没:蒙古民族给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的最大疆土。二,是再一次强大的民族性格上的输血。元朝蒙古族对汉族的输血非常有效及时。
18。蒙古人四大汗国在中国败得最快,是因为蒙古人被汉人的农耕文明给软化得最厉害。
19。朱元章和朱木隶身处与蒙古狼交战的第一线,锻炼出了狼性。明朝的后几代皇帝不是草原狼,而是典型的中国黄鼠狼,鼠性十足,耗子抗抢窝里横。
20。徐达,常遇春,都是蒙古输血的杰作。明朝汉民族的复兴,要感谢蒙古民族的慷慨献血,感谢狼图腾在中华大地上的有一次复活。
21。受血者总是弱于献血者,所以,明朝没有能征服北元。
22。汉民族受的那点蒙古血被消耗殆尽时,不得不让位给北方游牧民族-满族。
23。如果康乾盛世遇上的不是帆船的西方而是铁甲巨舰的列强,康乾可能完成中国的明治维新,成为中国的天皇。可惜满清被华夏农耕文明和儒家软化了。
24。满清所以创造了超过汉唐的康乾盛世,是因为保留了草原民族的狼性,成立了包括蒙藏民族的游牧民族联盟。
25。农耕民族软化了满清,是其狼性弱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是比汉族的南宋强了许多,至少没有向列强拱手让出传国玉玺,举国投降。
26。游牧女真满族,对中国有巨大贡献。一,再次给予中国一块仅次于元朝的疆土,还加上了富饶的东三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项千古伟业。满清丢失给俄罗斯的大片领土,是因为中国的农耕和儒家软化了满清的恶果。如果没有满清,东三省,伊犁,甚至整个新疆西藏都保不住。中国的首都最终能定都北京,是因为炎黄子孙潜意识的深处,对游牧民族精神的崇敬和向往。缠足是世界上最残忍和反人性的一页,是中国人在世界各民族面前最遭人耻笑的事情,而孝庄皇太后是禁止缠足的开放派。到了民国后期,汉人政权又丢掉了辽阔的外蒙古。二,满族的清朝又再一次给予华夏民族更长时间的输血。清末以后,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反帝反封建的强悍民族精神,就是来源于炎黄血液遗产和游牧民族所不断注入的生命活力。
27。中国农耕文明这条支流,总算通过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的输血作用,才把它重新拧回到世界文明的主航道来。所以,中国古代史,以满族入主中原结束。
28。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勤劳主要来源于农耕民族,而勇敢主要来源于游牧民族。
29。汉人对狼图腾的局限性,是因为汉人脱离草原太久。
30。汉人应该对草原、草原狼和草原人作最大的补偿,感谢他们的一次次输血。
31。中国儒家正统思想和史家文化,全盘抹杀了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的救命性贡献。
32。中华文明是离不开游牧民族的输血的。所以,应该保护游牧文明。
33。日本是海洋狼。
34。游牧民族比汉人更了解狼,敬重狼。任何汉人见了狼,胆囊能不能保持完整还是个问题。
35。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草原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不断输血和混血才形成的。
36。2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是汉人从怕狼恨狼到自发地敬重狼崇拜狼,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37,日本和汉人学了1000多年,在世界上默默无闻,而和西方海洋狼学了30多年,就一飞冲天。
38。西方的游牧民族本来就强悍,所以一下海就如虎添翼。现在世界上领先的民族大都是从草原游牧再发展为海洋游牧的民族。
39。俄罗斯是农耕民族受到蒙古游牧民族两个世纪的输血,才变成了海洋民族,才产生了彼得大帝。
40。龙图腾是由狼图腾演变而来的,因为出土最早的龙的眼睛很小,绝对是狼眼。
41。游牧变为定居舍饲,造成草原沙化,皇城变成黄沙之城。
如果作者是个小说作家倒也无所谓了,可他居然是个社科院培养的学者,这就不能不让人为当今中国
的思想界和国家命运担心了。
通篇看来,作者到处运用他的推之四海而皆准的狼与羊的所谓理论。企图用这样一个胡拼乱凑处处矛
盾的“理论”来描述中华民族,阐述民族的兴衰问题。据说这位社科院作者酝酿30年才出了个这样的
兜售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优劣论东西;真是让人觉得“播种龙种,收获跳蚤”这句话常常是正确的。
荒谬得让人愤怒,简单说两句,抛砖引玉。
作者的理论概述就是:放牧的是狼,优秀;种地的是羊,劣等。中国所有历史上的挫折和现今的缺点
都是因为我们曾经是农耕为主的社会。
这理论通不通呢?
1。农耕和游牧本身只是生产方式,一个民族在一个条件下会种地,换个环境又会放牧。可还有渔猎
,经商,种种生产方式,可作者为了造出一个理论,把农耕以外的所有生产方式毫无根据的归纳成一
种与农耕对立的泛游牧,完全是想当然。
2。大家都知道,秦的崛起是由于采纳了法家重耕战绝儒商的策略才称雄战国,也就是说,秦是以农
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而作者把秦的强大又归结为他曾经放过羊,仍然是狼性导致了他的强大,硬是要给他扣个狼的帽子。这就是个问题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或是先放羊后种地,或是又放羊又种地,那怎样界定他究竟是羊还是狼呢?德国人的祖宗是森林里的日耳曼野人,从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一直在种地,是典型的自耕农社会,照作者的理论他们是羊还是狼?现今印度人的祖宗是游牧的亚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开始种地,在温顺和爱和平上和中国人有一比,作者又认为他们是羊还是狼呢?
3。作者把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也归结为游牧的狼血起作用,这不完全是在自己扇自己的耳光吗?
现今著名的军事史教科书上(参见台湾三军大学主编《中国历代战争史》),都把汉对匈奴两百
年战争的胜利,作为大规模农耕社会相对于对游牧社会生产力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典型例子。
作者既无分析,也没说他的理论,而是罔顾事实的胡说一气,真是让人怀疑社科院的教育水平。
4。最不可容忍的是对中国历代为国家为民族仁人志士的侮辱。肆意篡改他们的精神根底。
作者说:
“性格对于个人来说,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看,民族性格属于民族脊梁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强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就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从世界上实际存在的民族价值标准看,民族性格软弱是一个民族最致命的缺陷。因为,软弱的民族性格是万恶之源,它将导致一系列最可耻、最不可饶恕的罪恶:不思进取,坐井观天、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叛卖投降、俯首称臣;人民被杀戮、被贩卖、被奴役、被歧视;民族被改种、改文、改姓、改身份等等。世界上无数古老农耕民族就因其性格软弱,而被残酷的世界无情淘汰。世界发展到现在,人口激增,生存空间和资源日益短缺,民族性格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必须更加充分重视民族性格问题。为此,就必须从民族性格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演变发展史。
我认为,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的伟大贡献,最主要是在精神上性格上的贡献。而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则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华夏农耕民族是创造古代中华文明的脑与手,而游牧精神和游牧性格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脊梁。”
不知道他是真的无知还是居心叵测。中国历代英雄的义举和勇敢行为居然是游牧性格?社科院居然培养出了这麽个东西。这里替社科院给他补补课。
中国之所以能够绵延千载,关键时刻仁人义士辈出,是因为有产生于农耕社会的儒家天道义理的思想的激发。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荀子曰:“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
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作者居然把中华文明的脊梁,那种无所畏惧的“士君子之勇”,侮辱成游牧性格的“狗彘之勇”、“小人之勇”。
可恨可鄙,如果班超、李靖、岳武穆、文天祥历代先烈魂而有灵,都会从坟墓中站出来教训这个无耻的贱人。
多亏中国是文献之邦,诸多先烈都有言语文字存世:“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文天祥《正气歌》)确切的告诉我们,他们的精神支柱是来自中原儒家文明,也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容不得作者这种奸邪之人信口胡言.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