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上的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竟然是删节本
#1
看到闻一多未删节的《最后一次讲演》 ,学界普遍讲的“知识分子在1946年以后向左转”的说法能成立吗?


残缺的《最后一次讲演》

作者:黄波

  “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不怕死,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
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些掷地有声的句子是受过初等教育的人都耳熟能详的。它们出自
“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之口,是闻先生在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上所作的即席演讲。就
在这次演讲结束之后,闻一多和李公朴一样,遭到了国民党特务卑劣的暗杀。多年以来,
《最后一次讲演》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为争民主不怕牺牲的大
无畏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论及“我们中国人是有
骨气的”时,也特别举出了闻一多的例子,“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我是被闻先生精神感动的后来者之一。为追寻先烈思想演进的轨迹,我开始阅读厚厚
一册的《闻一多年谱长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在读到谱中收录
的那篇著名的演讲时,我本准备一瞥而过的,但就是在这一瞥中,我的眼睛倏然被一段突
兀的句子撞击了一下,就在闻先生宣告“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和“李先生的
血,不会白流的”中间,闻一多说:“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
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
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
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
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我把这段话读了数遍,又回头看注
释,《闻一多年谱》的编者,即闻一多之孙闻黎明在注中说得很清楚:“这里选录的是8
月2日出版的《民主周刊》第3卷第19期的记录,它比较最完整。”显然,年谱中所收
录的才是闻一多当年完整的演讲辞,而我们多年读到的包括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最后一次
讲演》实际上是残缺的。残缺在哪里呢?就是删掉了闻一多演讲中关于司徒雷登的一段,
闻一多先生的这段话有着怎样的意义?在1949年前的知识分子阵营中,闻一多、李公
朴、朱自清等人是被归入左翼的,而闻一多尤其被视为从“右”向“左”转换的典型。在
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当年激进的左翼知识分子有两个特征:反蒋和反美,上面提到的《别
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泽东椽笔盖棺定论,“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
‘救济粮’”,雄文风行全国,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闻一多等反蒋是事实,因为国民党
政府大搞独裁专制,但这些著名知识分子都是深受西方文明洗礼对西方政治制度体察很深
的,他们怎么可能会反美呢?闻一多等人反对当时美国政府的一些具体政策——朱自清拒
领美援面粉究其实也是对美国一些具体政策的不满,这同样是事实,但要说他们会在反对
的同时将自由民主的理念一并反掉则未免厚诬前人了;与其说他们反美,毋宁说他们在美
国政府和人民身上寄寓了把中国带往自由民主之途的希望。闻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讲中通篇
金刚怒目,但在提到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时却饱含深情和热望,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附带说一句,关于司徒雷登其人的全面评价,在当前中美关系日益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形
势下,也许我们可以宽容一些了,至少应该承认司徒雷登对中国的教育是有贡献的。

  发掘出完整的《最后一次讲演》,让我们对闻一多等这些激进知识分子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有些学界中人仅因后来历史的进程便对这些激进知识分子大发讥诮之词,然而他们
不是为了呼唤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中国才那么激烈地反对蒋介石政权,甚至不惜以身相殉
的吗?我们若对这种精神加以轻薄岂非太过残忍?至于历史后来的演变,却不能由这些充
满救世激情的知识分子来负责了。
  《最后一次讲演》中的闻一多明显有亲美之嫌,一个要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以死相争的
人怎么会把司徒雷登当“中国人民的朋友”呢?这样的矛盾似乎会让人无所适从,也显不
出闻先生的英雄气概,于是乎闻一多的讲演中就只能剩下对国民党特务的怒斥,那个司徒
雷登就只能永远地消失了。可惜这不是历史的真实。
学会忘记 学会一个人
沉浸在黑暗深渊之中
六对翅膀撑起了太多的失落
[图片: 15.jpg]
回复
#2
是啊,同意
回复
#3
这就是共产党的宣传政策,去掉对自己不利的,只是死死抓住有利的,甚至不惜歪曲事实真相

不知道大家看过网上传的朝鲜教科书里那一课没有
敬爱的金正日爷爷用步枪打下了美军的飞机……
宁可死个枫叶的红
灿烂的狂舞天空
去追向南飞的鸿雁
驾着万里的长风
回复
#4
当时,飞机正在飞机场修理。Big Grin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http://bbs.6318.cn/UploadFile/2005-10/20...128876.jpg
回复
#5
楼上的 你又从哪里看到的啊???
dieterwang
回复
#6
1、小学学的方志敏:
“我们革命不是为了钱!"
掷地有声,荡气回肠。
长大了看《清贫》
方志敏:“我们革命不是为了钱啦。“
何其平静乃尔?
2、高中历史教科书
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说明中国文化丰富
《古兰经》:“求学问要不畏艰难,即使远在中国,也应当去。”
[图片: x1p_aDJUL8hnF_Vbz2klji6tZm9Ls7LqjH6lWj_a...n05t7PqCIY]
回复


跳转到:


正在阅读该主题的用户: 1位游客
您的访问已通过Cloudflare保护,访问自美国/l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