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7-17 00:49
张爱玲考据《红楼梦》,深以不能确切的看见原著中关于袭人的下场为憾,说自己恨不得乘坐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把那写出来又遗失了的五六稿《红楼梦》抢回来。这已经遗失的稿子里面便有花袭人的结局,而张爱玲知道《红楼梦》成书过程的改动极大,几乎涉及了其中的每一个人物,唯独花袭人由头到尾一成不变。正因为曹雪芹心目中的花袭人是那么铁定的有始有终,没有为后人留下半点想象的空间,导致考据《红楼梦》入魔的张爱玲们,纵使有天大的本领都使不上劲,空负着挠心的痛痒无计可施。
其实,我们走进花袭人的世界,这仅有的八十回原著已经足够了,大可不必背晦到非要去做时间机器。这样说固然是因为我爱《红楼梦》,还不够深,但是另一方面,写到袭人的地方也实在是太多。如果我们不带有偏见,不难看到一个真实的花袭人。
花袭人和麝月都是曹雪芹身边的真人,袭人的别嫁也确有其事。尽管贾宝玉是脂砚的画像,但个性中的成分,曹雪芹占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对待花袭人的态度上。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看到比较全面的花袭人了,因为空白的地方不妨让作者和宝玉互换。因为他们的袭人其实是同一个。
宝玉为两个人说过要去做和尚的话,一个是黛玉,另一个就是袭人。可见袭人在宝玉心中的地位有多重,在贾家那样子的环境中,丫环们比较的受到尊敬,她们个性的发展并没有怎么受到特殊身份的束缚,那些个有头面的丫头们,像鸳鸯、平儿、袭人、晴雯还有紫鹃等人,完全是个性健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伺候人的丫头。在宝玉的眼里,她们尤其是可爱可敬的女人。所以袭人更像是宝玉的亲姐姐,黛玉开玩笑更是直呼她“嫂子”。
袭人是贾母一手调教出来的,她关于礼法的是非对错的判断很明白,也很严格,因为她所接受的东西只有这些。尽管她偷偷的和宝玉试了警幻所训之事,那毕竟多少算的上她可理解接受的本分。
可是遇到宝玉身上的发生的她没有办法理解和接受的“非本分”,发生抵触那是必然的,因为袭人是个活人,是个深深爱着宝玉的活人。而宝玉的行为,大大超出了袭人所能理解的极限,袭人规劝不果后的忍让,可是宝玉在率性中每每把袭人又逼退了一步。
袭人面对宝玉的时候是没有私心的,而对待宝玉的情谊是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并且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以至于她们两个人谁也离不了谁,可是分歧又是那么的大,大到了不可调和。
可是像宝玉和雪芹这样子的人,尽管是名义上的主子,却无论如何不能够不顾及全心全意为自己着想的有着不挠的独立意志的女人,尽管他们知道袭人所坚持的是他们看不上的“道理”,可是却没有办法绕过这份灼人的真心和她们论争,况且都是那么的知根摸底,也没有气力论争,她们坚持的东西是那个时代普遍的“真理”,而他们坚持的东西常常连自己也犹疑。
就这样的发展到极限,袭人不得不舍弃宝玉(曹雪芹),而曹雪芹(宝玉)是那么不舍和无奈,“堪羡优伶有福,可叹公子无缘”。他们离别时的心境肯定是异常的复杂,至少从曹雪芹(宝玉)没有办法恨袭人上,可以体味出他的难言。
其实,我们走进花袭人的世界,这仅有的八十回原著已经足够了,大可不必背晦到非要去做时间机器。这样说固然是因为我爱《红楼梦》,还不够深,但是另一方面,写到袭人的地方也实在是太多。如果我们不带有偏见,不难看到一个真实的花袭人。
花袭人和麝月都是曹雪芹身边的真人,袭人的别嫁也确有其事。尽管贾宝玉是脂砚的画像,但个性中的成分,曹雪芹占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对待花袭人的态度上。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看到比较全面的花袭人了,因为空白的地方不妨让作者和宝玉互换。因为他们的袭人其实是同一个。
宝玉为两个人说过要去做和尚的话,一个是黛玉,另一个就是袭人。可见袭人在宝玉心中的地位有多重,在贾家那样子的环境中,丫环们比较的受到尊敬,她们个性的发展并没有怎么受到特殊身份的束缚,那些个有头面的丫头们,像鸳鸯、平儿、袭人、晴雯还有紫鹃等人,完全是个性健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伺候人的丫头。在宝玉的眼里,她们尤其是可爱可敬的女人。所以袭人更像是宝玉的亲姐姐,黛玉开玩笑更是直呼她“嫂子”。
袭人是贾母一手调教出来的,她关于礼法的是非对错的判断很明白,也很严格,因为她所接受的东西只有这些。尽管她偷偷的和宝玉试了警幻所训之事,那毕竟多少算的上她可理解接受的本分。
可是遇到宝玉身上的发生的她没有办法理解和接受的“非本分”,发生抵触那是必然的,因为袭人是个活人,是个深深爱着宝玉的活人。而宝玉的行为,大大超出了袭人所能理解的极限,袭人规劝不果后的忍让,可是宝玉在率性中每每把袭人又逼退了一步。
袭人面对宝玉的时候是没有私心的,而对待宝玉的情谊是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并且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以至于她们两个人谁也离不了谁,可是分歧又是那么的大,大到了不可调和。
可是像宝玉和雪芹这样子的人,尽管是名义上的主子,却无论如何不能够不顾及全心全意为自己着想的有着不挠的独立意志的女人,尽管他们知道袭人所坚持的是他们看不上的“道理”,可是却没有办法绕过这份灼人的真心和她们论争,况且都是那么的知根摸底,也没有气力论争,她们坚持的东西是那个时代普遍的“真理”,而他们坚持的东西常常连自己也犹疑。
就这样的发展到极限,袭人不得不舍弃宝玉(曹雪芹),而曹雪芹(宝玉)是那么不舍和无奈,“堪羡优伶有福,可叹公子无缘”。他们离别时的心境肯定是异常的复杂,至少从曹雪芹(宝玉)没有办法恨袭人上,可以体味出他的难言。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