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7-17 00:50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的无上瑰宝,对于它,正像一位美学家所指出的:“人们已经说过了
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而在这已经说过的千言万语中,最精辟的要数鲁
迅先生的话:“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宝黛爱
情的描写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中心故事,它既是主要情节的线索,又是整部书思想性
的集中体现。曹雪芹通过对宝黛爱情悲剧主线的描写,展现了爱情题材作品的社会性和政
治性,从而丰富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提高了它的思想价值;他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
触,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红楼梦》中设计的
宝黛爱情悲剧,不仅使贾宝玉宣言式的言论有所寄托,而且这个悲剧本身也有着十分丰富
的社会内容,真实地刻划出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的本质,它既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
与否定,又体现了新的恋爱观;这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在突破以往窠臼的同时,向读者展
示了它全新的风格。
一、宝、黛爱情――一个凄美的悲剧
《红楼梦》中所谓“千红同窟(哭),万艳同怀(悲)”,正是曹雪芹对妇女悲剧命运的
富于同情抒写不平的归结。不仅对书中人物,悲剧更体现在《红楼梦》的爱情描写中。《
红楼梦》是怀着对真正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个性自由的憧憬,怀着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
,来解剖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所以作品中处处交织着对朦胧理想的追求和因这种追求受
挫折而生的幻灭,这就使作品笼罩着美好事物被毁灭过程中呈现出的深沉的悲剧气息。王
国维在 《红楼梦"评论》中精当的评价:“《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悲剧相反,彻头彻尾之
悲剧也。其美学上的价值即在乎此。”《红楼梦》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完全在于它一破历来
才子佳人小说、戏剧大团圆的俗套而结以悲剧,也不在于它仅仅表现了宝、黛爱情与封建
婚姻制度的冲突酿成悲剧,而在于它表现了宝、黛二人所共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不容
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从而体现出这一悲剧的
时代般的爱情悲剧,同时更是深刻的社会悲剧。
林黛玉在她的风姿韵态中,蕴含着特有的反抗意识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在表面礼法
森严、实际庸俗龌龊的封建环境中,黛玉本能地感受到无形的重压,但又不愿牺牲自己的
个性性灵求得与环境的妥协,其发自内心的孤寂、自尊、任性,也在沉重的精神负荷下扩
张发展。他把主要的精神支柱选择定位于同宝玉的爱情,这是作品所着意表现的一个重要
方面。另一方面,作品并未将宝黛爱情悲剧冲突放在肤浅的、表面的尖锐冲突状态,使之
简单化。林黛玉并不是一进贾府就不受宠。相反,初到贾府时,上上下下对她可能成为贾
府的儿媳怀着极大的兴趣。但随着黛玉性格中孤傲、叛逆因子的外现,她逐渐失去了贾府
统治者们的喜爱。贾府所看中的是符合封建秩序要求和全套封建规范的淑女佳人,而不是
一个封建统治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的冲突是表面平静而内里深刻的,是真正尖锐和无
法调和的。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决不是仅仅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可简单地归结为凤姐、
贾母等人的阻碍。无疑,贾母、凤姐、王夫人之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但她
们也是按照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自然法规进行活动的。《红楼梦》就是这样揭示了真正爱
情与封建利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示了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封建社会所不容
而造成的悲剧。这样就把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表现了出来,注入了深刻的思想性。
《红楼梦》以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示了具有多方面叛逆性的真正爱情的可贵价值
和合理性,表现了令人叹惋的毁灭过程和必然性。确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
西毁灭给人看”。可贵的还有,作品通过爱情悲剧的描写,既使我们看到了封建时代许多
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又使我们看到了它们在毁灭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耀眼火花。我们可
以从宝黛爱情这一具有近代意义色彩的美的事物上面,听到未来实现这种理想的脚步声。
这是曹雪芹立足于现实对未来社会的展望。这种展望,同样反映出他过人的见识,也是造
成《红楼梦》卓然屹立于小说林中的本源所在。
二、打破樊篱―――全新的爱情描写范式
《红楼梦》之前的爱情文学的“旧范式”主要有二。其一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这种公式
化的模式,在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表现尤甚,优秀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也
属此类。而《红楼梦》的出现,一下子打破了“传统的写法”。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说:《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
,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作者把贾家的命运,尤其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关系用
悲剧结束。这一点,是他对过去传统的批判的发展。他未被过去的大团圆思想所束缚,他
不把理想寄托在空想上,而是如实地反映这个家庭青年男女爱情上的不自由,把封建家庭
的矛盾充分揭露出来”。这个以悲剧作结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种新的突破,而且包涵了
极其深广的社会意义。其二,以往的爱情悲剧的作品,往往被作者人为地加上了一条金色
的“尾巴”,这类作品中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民间传说《梁山泊与祝英台》等
等。这些作品都拖了一条光闪闪的“尾巴”:相爱的两个人死后,他们或化双鸟,或化双
蝶,又比翼齐飞,永相厮守。而曹雪芹为宝、黛爱情设下的悲剧结局,没有留什么“尾巴
”;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在这势力,在这黑暗
的压迫下和包围中的美的东西的被毁灭,所产生的无尽的悲哀与激烈的悲壮,有力地揭示
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社会矛盾冲突,加强了对不合
理现实的批判,也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自有了宝、黛爱情故事之后,就给中
国文学增加了一种恋爱故事的新范式。
这个新“范式”是指:新的爱情观。新“范式”中的男女主人公既不单纯追求感官享受,
也不孤立地强调性灵,而是把爱情看作是一种灵与肉完美结合的人生意境,重点在“意”
,即思想与精神的契合。没有这一契合,就没有爱情的基础。这也是宝、黛爱情与传统文
学中的描写爱情的作品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同时也是我之所以不把《红楼梦》之前的任何
一部描写爱情悲剧的作品,称为一种新的“范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换言之,写爱情悲
剧,在古代文学史上,并非曹雪芹之首创,而写一个有新的恋爱理论并涵容了具有现代意
义的爱情悲剧的要素的爱情悲剧,这在曹雪芹之前却是前所未有的。宝、黛的爱情并不是
等闲的公子小姐的爱情,也不是陈腐的才子佳人的爱情,在当时来说,乃是在旧的形式之
下的一种新型的爱情”。这个“新型的爱情”第1,表现为宝、黛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第2
,男女主人公的相互了解。第3,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恋自由而实施的热烈的追求精神和富
于叛逆性的大胆行动。第4,男女主人公所追求的爱情(包括婚姻)都以悲剧作结,他们或双
双殉情;或生者,痛不欲生;死者,死不瞑目。
《红楼梦》所开创的这一爱情故事的新“范式”,具有明显的双重意义。其一,是对旧范
式的终结与反叛(前已论述)。表现为新范式对旧范式的“置换”,或称“承上”式的置换
;其二,是对后代爱情文学作品的开启。表现为对这一新范式的扩大,使其既有张力又具
生命力,或称“启下”式的置换。这两点集中地表现为一种审美“置换”。因偶然相遇,
便一见钟情,爱情在瞬间生成;新范式的男女主人公是在相处的过程中,由于彼此了解而
互相爱慕的。如果说,宝、黛的爱情也有什么一见倾心的话,那就是第三回中宝、黛初次
见面时的彼此的“似曾相识”。其实这正是曹雪芹用笔的妙处,他在看似无意的笔端滑落
间,暗示了两人的心心相印。第二,恋爱基础的置换。前者吸引对方的是彼此的相貌才情
,后者更注重心灵的契合。在别人看来,黛玉是个大美人儿,而在宝玉眼里却是一个“天
仙似的妹妹”,把她看作是神仙,暗含了宝玉对神圣纯洁爱情的仰慕和追随,并且他们有
共同的思想基础。他们都反对“仕途经济”,“科举制度”,故而互为“知音”,至死不
变。
宝黛爱情就不是简单化地沿袭前人俗套的男女婚恋。宝黛相爱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自觉追
求的心灵共鸣,引为知己。二人对对方的爱情,是一种为之可以生、可以死的至情至爱,
苦恋皆源自于各自是对方在那样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唯一知己。曹雪芹以其天才的思想,
用文学创作的形式,肯定了性格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纯正爱情的模式,是
对爱情本质的最准确,也是最有力的把握。而这种思想的一致,就是反封建。两个爱情主
角不再是以往小说戏剧中常见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温婉贤淑的佳人,而是两个被时
人讥之为“性情乖僻”、有“痴病”的封建叛逆者。他们不单单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
封建秩序相抵触,而且在几乎所有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封建社会相违背。如贾宝玉
,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为之安排的生活道路,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非常冷漠,把那
些匍匐在功名仕进脚下的人痛斥为“国贼”、“禄蠹”,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统统
加以鄙弃、否定,还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宣称“凡山川日月
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滓”。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言之未多,但在
许多实际行动中也背弃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要求,对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了同情、理解
、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要求仕进的“混帐话”,还把宝玉引为知己,视为伴侣。
贾爱林,决非因其美丽风流;林爱贾,决非为其功利才情。薛宝钗尽管贤淑貌美,举得体
,几乎是具备了封建社会标准佳人的所有件,但她的人生理想跟贾宝玉是那样的格格入,
所以贾宝玉始终对她看不上眼,宁愿去过寂落寞的和尚生活。
这样,宝黛爱情既然体现人物的自然性,又表现着背景下的社会性。而不应该把《红楼梦
》机械的归结为爱情小说,或是社会小说。
三、意淫休于灵,博爱止于泛――宝、黛爱情悲剧之必然
自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国人卑视男女之情欲私念往往冠以“淫”字,于是凡描写
男女幽欢私恋情痴之作自然就逃不脱所谓“淫书”“淫品”之嫌了。《红楼梦》既是叙述
的“天下古今第一淫人”(警幻仙姑语)在“女儿国”里的经历,其被冠之以“天下第一淫
书”也是当之无愧的。事实上,“淫”存在“物淫”与“意淫”之别,它们对人的意义很
不相同。
何谓“意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之口说:“吾所爱汝者,乃
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
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
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
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
眦。”这段文字中对“物淫”与“意淫”分别作了十分明确的解释。所谓“物淫”即男女
“皮肤滥淫”,也就是肉欲的渲泄,赤裸裸的生物之性的展露,通常称之为“好色之淫”
。它源之于性的刺激,而归之于性的占有与满足,或可名之曰:“色淫”,薛蟠、贾琏、西
门庆之流是也。至于“意淫”,则因其意象模糊而令人颇费揣测,释解纷纭,只可“心会”
“神通”。但正是这“只能意会而难于言传的状态”才是“意淫”, “意淫”是一种情
痴,是性欲或性爱的一定程度的升华状态。“意淫”或由性的直观吸引与刺激,或并不由
外缘刺激而由联想与幻象引起的一种性恋现象。它的基本内容与“情”有直接联系,所钟
则在于“情恋”与“情痴”上,由情而痴、痴而不觉、痴而神游。此情即倾慕之情、叨念
之情、怀想之情、怜惜之情、迷恋之情。“意淫”与“物淫”的肉的占有与快意截然不同
,表现为神与魂的“占有”与“快意”或“向往”,也就是精神性、心理性的满足与快意
,这就是“意淫”的又一主要特征。可以说,“意淫”是心理深层的性意识曲折地以怜惜
、怀想、体恤、钟情等方式实现的心理满足与慰藉状态与过程,因而,易使人产生不可名状
的感觉与想象。它既不同于爱情(爱情是灵与肉的合一);也不同于古希腊“柏拉图式精神
恋”(这是一种毫无“占有”与“诱惑”的状态,它只追求所谓“绝对的美”。)它是灵与
肉的分离即独存精神而隔绝物质。
一部《红楼梦》,宝玉的所有作为,概而言之,无非“意淫”二字。“意淫”者,博爱之
谓也。贾宝玉对于所遇到的所有的年轻女子,确实都有一种怜香惜玉的爱抚之心,但这种
爱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仰慕,是一种赞美,因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使他见之忘
俗,神清气爽,这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心的理解和美的向往。宝玉“痴情”的“意淫”
,与一般人的世俗“淫”,泾渭分明,表示了作者对“淫”的具体辨析。世俗所谓的“淫
”,是物质欲望,是沉迷于美人的外表与歌舞表演,终日只想跟她在一起云雨,它只是为
了自己这种肉体上的满足而不顾一切的自私行为。宝玉在女孩子面前常常自惭形秽,倍加
小心,不敢稍有不恭和唐突,也证明他非但没有皮肤淫滥的蠢动,甚至连有玷女儿清白的
非分之想也不敢有。通观《红楼梦》全篇,我们只见到宝玉同袭人有过一次肌肤之亲,这
其实是他领了警幻的秘授之后,完成一次成人的仪式。唯其成了真正的男人,他的只有“
意淫”而无“皮无淫滥”才更有意义,更其难能可贵。
曹雪芹尊重宝玉重精神层次、不自私的“意淫”,而对世俗的“淫”,表示了贬抑的态度
,可见作者对“淫”不是采取一律否定的态度。自然,宝玉的“意淫”除了泛爱,也有真
正的爱情。这在“太虚幻境”中也有暗示,警幻仙姑在对宝玉“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
妙曲”之后,又将“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字可卿
者”的一名女子许配给了宝玉。这里实际上给出了一个隐喻指向,即宝玉后来在钗黛之间
的游移态度,反映了宝玉潜意识中的一个爱情心理,:希望钗黛双美兼得――这也许暗示
作者对“情”“淫”双至的赞许即“兼美”,而宝玉对宝与黛的爱情是否又分别可以代表
着淫与情呢?他在钗黛之间,一时还难以取舍。或者说,在他看来,宝钗、黛玉均有不甚
完美之处。作为青年公子的贾宝玉,有着这样一种理想爱情对象的追求,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最终明白,这种“兼美”的愿望不可能实现时,他还是把爱情给了林黛玉这个人世
的知己,则又见出宝玉爱情观的升华:毕竟“灵”重于“肉”,毕竟“意淫”者重在情意
!而警幻所说的“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反映了《红楼梦》作者对灵肉一致性问题的看
法。《红楼梦》是第一本郑重提出精神之爱与肉身结合要兼至的小说,“情淫双至才是兼
美”。《红楼梦》作者当时发出的对“淫”的这种看法,确实是令人惊心动魄的超世高见
。
物淫死于肉,意淫亡于灵!二者难一统,玉石终俱焚!
总之,宝黛爱情悲剧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真实地反映了
社会和人性之间的矛盾,是人性受到社会压制的毁灭,是美的、进步的、有价值的事物被
丑的、腐朽的恶势力所摧残。《红楼梦》作为一部不同凡响的悲剧作品,它的伟大之处也
正是打破了过去那种虚假的团圆主义摆脱了以往“才子佳人”式的虚假的向封建势力妥协
的大团圆的窠臼,突破旧有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才子佳人、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的同
时,向我们展现了全新的闪烁着朴素民主思想的爱情观。人们从他们爱情的悲剧中欣赏到
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从他们的毁灭中,感受到了硕大无比的精神震撼――这就是惊心动魄
的悲剧美,这就是《红楼梦》震惊人寰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而在这已经说过的千言万语中,最精辟的要数鲁
迅先生的话:“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宝黛爱
情的描写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中心故事,它既是主要情节的线索,又是整部书思想性
的集中体现。曹雪芹通过对宝黛爱情悲剧主线的描写,展现了爱情题材作品的社会性和政
治性,从而丰富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提高了它的思想价值;他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
触,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红楼梦》中设计的
宝黛爱情悲剧,不仅使贾宝玉宣言式的言论有所寄托,而且这个悲剧本身也有着十分丰富
的社会内容,真实地刻划出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的本质,它既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
与否定,又体现了新的恋爱观;这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在突破以往窠臼的同时,向读者展
示了它全新的风格。
一、宝、黛爱情――一个凄美的悲剧
《红楼梦》中所谓“千红同窟(哭),万艳同怀(悲)”,正是曹雪芹对妇女悲剧命运的
富于同情抒写不平的归结。不仅对书中人物,悲剧更体现在《红楼梦》的爱情描写中。《
红楼梦》是怀着对真正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个性自由的憧憬,怀着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
,来解剖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所以作品中处处交织着对朦胧理想的追求和因这种追求受
挫折而生的幻灭,这就使作品笼罩着美好事物被毁灭过程中呈现出的深沉的悲剧气息。王
国维在 《红楼梦"评论》中精当的评价:“《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悲剧相反,彻头彻尾之
悲剧也。其美学上的价值即在乎此。”《红楼梦》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完全在于它一破历来
才子佳人小说、戏剧大团圆的俗套而结以悲剧,也不在于它仅仅表现了宝、黛爱情与封建
婚姻制度的冲突酿成悲剧,而在于它表现了宝、黛二人所共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不容
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从而体现出这一悲剧的
时代般的爱情悲剧,同时更是深刻的社会悲剧。
林黛玉在她的风姿韵态中,蕴含着特有的反抗意识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在表面礼法
森严、实际庸俗龌龊的封建环境中,黛玉本能地感受到无形的重压,但又不愿牺牲自己的
个性性灵求得与环境的妥协,其发自内心的孤寂、自尊、任性,也在沉重的精神负荷下扩
张发展。他把主要的精神支柱选择定位于同宝玉的爱情,这是作品所着意表现的一个重要
方面。另一方面,作品并未将宝黛爱情悲剧冲突放在肤浅的、表面的尖锐冲突状态,使之
简单化。林黛玉并不是一进贾府就不受宠。相反,初到贾府时,上上下下对她可能成为贾
府的儿媳怀着极大的兴趣。但随着黛玉性格中孤傲、叛逆因子的外现,她逐渐失去了贾府
统治者们的喜爱。贾府所看中的是符合封建秩序要求和全套封建规范的淑女佳人,而不是
一个封建统治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的冲突是表面平静而内里深刻的,是真正尖锐和无
法调和的。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决不是仅仅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可简单地归结为凤姐、
贾母等人的阻碍。无疑,贾母、凤姐、王夫人之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但她
们也是按照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自然法规进行活动的。《红楼梦》就是这样揭示了真正爱
情与封建利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示了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封建社会所不容
而造成的悲剧。这样就把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表现了出来,注入了深刻的思想性。
《红楼梦》以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示了具有多方面叛逆性的真正爱情的可贵价值
和合理性,表现了令人叹惋的毁灭过程和必然性。确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
西毁灭给人看”。可贵的还有,作品通过爱情悲剧的描写,既使我们看到了封建时代许多
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又使我们看到了它们在毁灭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耀眼火花。我们可
以从宝黛爱情这一具有近代意义色彩的美的事物上面,听到未来实现这种理想的脚步声。
这是曹雪芹立足于现实对未来社会的展望。这种展望,同样反映出他过人的见识,也是造
成《红楼梦》卓然屹立于小说林中的本源所在。
二、打破樊篱―――全新的爱情描写范式
《红楼梦》之前的爱情文学的“旧范式”主要有二。其一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这种公式
化的模式,在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表现尤甚,优秀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也
属此类。而《红楼梦》的出现,一下子打破了“传统的写法”。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说:《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
,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作者把贾家的命运,尤其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关系用
悲剧结束。这一点,是他对过去传统的批判的发展。他未被过去的大团圆思想所束缚,他
不把理想寄托在空想上,而是如实地反映这个家庭青年男女爱情上的不自由,把封建家庭
的矛盾充分揭露出来”。这个以悲剧作结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种新的突破,而且包涵了
极其深广的社会意义。其二,以往的爱情悲剧的作品,往往被作者人为地加上了一条金色
的“尾巴”,这类作品中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民间传说《梁山泊与祝英台》等
等。这些作品都拖了一条光闪闪的“尾巴”:相爱的两个人死后,他们或化双鸟,或化双
蝶,又比翼齐飞,永相厮守。而曹雪芹为宝、黛爱情设下的悲剧结局,没有留什么“尾巴
”;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在这势力,在这黑暗
的压迫下和包围中的美的东西的被毁灭,所产生的无尽的悲哀与激烈的悲壮,有力地揭示
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社会矛盾冲突,加强了对不合
理现实的批判,也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自有了宝、黛爱情故事之后,就给中
国文学增加了一种恋爱故事的新范式。
这个新“范式”是指:新的爱情观。新“范式”中的男女主人公既不单纯追求感官享受,
也不孤立地强调性灵,而是把爱情看作是一种灵与肉完美结合的人生意境,重点在“意”
,即思想与精神的契合。没有这一契合,就没有爱情的基础。这也是宝、黛爱情与传统文
学中的描写爱情的作品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同时也是我之所以不把《红楼梦》之前的任何
一部描写爱情悲剧的作品,称为一种新的“范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换言之,写爱情悲
剧,在古代文学史上,并非曹雪芹之首创,而写一个有新的恋爱理论并涵容了具有现代意
义的爱情悲剧的要素的爱情悲剧,这在曹雪芹之前却是前所未有的。宝、黛的爱情并不是
等闲的公子小姐的爱情,也不是陈腐的才子佳人的爱情,在当时来说,乃是在旧的形式之
下的一种新型的爱情”。这个“新型的爱情”第1,表现为宝、黛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第2
,男女主人公的相互了解。第3,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恋自由而实施的热烈的追求精神和富
于叛逆性的大胆行动。第4,男女主人公所追求的爱情(包括婚姻)都以悲剧作结,他们或双
双殉情;或生者,痛不欲生;死者,死不瞑目。
《红楼梦》所开创的这一爱情故事的新“范式”,具有明显的双重意义。其一,是对旧范
式的终结与反叛(前已论述)。表现为新范式对旧范式的“置换”,或称“承上”式的置换
;其二,是对后代爱情文学作品的开启。表现为对这一新范式的扩大,使其既有张力又具
生命力,或称“启下”式的置换。这两点集中地表现为一种审美“置换”。因偶然相遇,
便一见钟情,爱情在瞬间生成;新范式的男女主人公是在相处的过程中,由于彼此了解而
互相爱慕的。如果说,宝、黛的爱情也有什么一见倾心的话,那就是第三回中宝、黛初次
见面时的彼此的“似曾相识”。其实这正是曹雪芹用笔的妙处,他在看似无意的笔端滑落
间,暗示了两人的心心相印。第二,恋爱基础的置换。前者吸引对方的是彼此的相貌才情
,后者更注重心灵的契合。在别人看来,黛玉是个大美人儿,而在宝玉眼里却是一个“天
仙似的妹妹”,把她看作是神仙,暗含了宝玉对神圣纯洁爱情的仰慕和追随,并且他们有
共同的思想基础。他们都反对“仕途经济”,“科举制度”,故而互为“知音”,至死不
变。
宝黛爱情就不是简单化地沿袭前人俗套的男女婚恋。宝黛相爱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自觉追
求的心灵共鸣,引为知己。二人对对方的爱情,是一种为之可以生、可以死的至情至爱,
苦恋皆源自于各自是对方在那样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唯一知己。曹雪芹以其天才的思想,
用文学创作的形式,肯定了性格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纯正爱情的模式,是
对爱情本质的最准确,也是最有力的把握。而这种思想的一致,就是反封建。两个爱情主
角不再是以往小说戏剧中常见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温婉贤淑的佳人,而是两个被时
人讥之为“性情乖僻”、有“痴病”的封建叛逆者。他们不单单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
封建秩序相抵触,而且在几乎所有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封建社会相违背。如贾宝玉
,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为之安排的生活道路,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非常冷漠,把那
些匍匐在功名仕进脚下的人痛斥为“国贼”、“禄蠹”,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统统
加以鄙弃、否定,还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宣称“凡山川日月
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滓”。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言之未多,但在
许多实际行动中也背弃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要求,对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了同情、理解
、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要求仕进的“混帐话”,还把宝玉引为知己,视为伴侣。
贾爱林,决非因其美丽风流;林爱贾,决非为其功利才情。薛宝钗尽管贤淑貌美,举得体
,几乎是具备了封建社会标准佳人的所有件,但她的人生理想跟贾宝玉是那样的格格入,
所以贾宝玉始终对她看不上眼,宁愿去过寂落寞的和尚生活。
这样,宝黛爱情既然体现人物的自然性,又表现着背景下的社会性。而不应该把《红楼梦
》机械的归结为爱情小说,或是社会小说。
三、意淫休于灵,博爱止于泛――宝、黛爱情悲剧之必然
自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国人卑视男女之情欲私念往往冠以“淫”字,于是凡描写
男女幽欢私恋情痴之作自然就逃不脱所谓“淫书”“淫品”之嫌了。《红楼梦》既是叙述
的“天下古今第一淫人”(警幻仙姑语)在“女儿国”里的经历,其被冠之以“天下第一淫
书”也是当之无愧的。事实上,“淫”存在“物淫”与“意淫”之别,它们对人的意义很
不相同。
何谓“意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之口说:“吾所爱汝者,乃
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
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
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
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
眦。”这段文字中对“物淫”与“意淫”分别作了十分明确的解释。所谓“物淫”即男女
“皮肤滥淫”,也就是肉欲的渲泄,赤裸裸的生物之性的展露,通常称之为“好色之淫”
。它源之于性的刺激,而归之于性的占有与满足,或可名之曰:“色淫”,薛蟠、贾琏、西
门庆之流是也。至于“意淫”,则因其意象模糊而令人颇费揣测,释解纷纭,只可“心会”
“神通”。但正是这“只能意会而难于言传的状态”才是“意淫”, “意淫”是一种情
痴,是性欲或性爱的一定程度的升华状态。“意淫”或由性的直观吸引与刺激,或并不由
外缘刺激而由联想与幻象引起的一种性恋现象。它的基本内容与“情”有直接联系,所钟
则在于“情恋”与“情痴”上,由情而痴、痴而不觉、痴而神游。此情即倾慕之情、叨念
之情、怀想之情、怜惜之情、迷恋之情。“意淫”与“物淫”的肉的占有与快意截然不同
,表现为神与魂的“占有”与“快意”或“向往”,也就是精神性、心理性的满足与快意
,这就是“意淫”的又一主要特征。可以说,“意淫”是心理深层的性意识曲折地以怜惜
、怀想、体恤、钟情等方式实现的心理满足与慰藉状态与过程,因而,易使人产生不可名状
的感觉与想象。它既不同于爱情(爱情是灵与肉的合一);也不同于古希腊“柏拉图式精神
恋”(这是一种毫无“占有”与“诱惑”的状态,它只追求所谓“绝对的美”。)它是灵与
肉的分离即独存精神而隔绝物质。
一部《红楼梦》,宝玉的所有作为,概而言之,无非“意淫”二字。“意淫”者,博爱之
谓也。贾宝玉对于所遇到的所有的年轻女子,确实都有一种怜香惜玉的爱抚之心,但这种
爱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仰慕,是一种赞美,因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使他见之忘
俗,神清气爽,这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心的理解和美的向往。宝玉“痴情”的“意淫”
,与一般人的世俗“淫”,泾渭分明,表示了作者对“淫”的具体辨析。世俗所谓的“淫
”,是物质欲望,是沉迷于美人的外表与歌舞表演,终日只想跟她在一起云雨,它只是为
了自己这种肉体上的满足而不顾一切的自私行为。宝玉在女孩子面前常常自惭形秽,倍加
小心,不敢稍有不恭和唐突,也证明他非但没有皮肤淫滥的蠢动,甚至连有玷女儿清白的
非分之想也不敢有。通观《红楼梦》全篇,我们只见到宝玉同袭人有过一次肌肤之亲,这
其实是他领了警幻的秘授之后,完成一次成人的仪式。唯其成了真正的男人,他的只有“
意淫”而无“皮无淫滥”才更有意义,更其难能可贵。
曹雪芹尊重宝玉重精神层次、不自私的“意淫”,而对世俗的“淫”,表示了贬抑的态度
,可见作者对“淫”不是采取一律否定的态度。自然,宝玉的“意淫”除了泛爱,也有真
正的爱情。这在“太虚幻境”中也有暗示,警幻仙姑在对宝玉“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
妙曲”之后,又将“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字可卿
者”的一名女子许配给了宝玉。这里实际上给出了一个隐喻指向,即宝玉后来在钗黛之间
的游移态度,反映了宝玉潜意识中的一个爱情心理,:希望钗黛双美兼得――这也许暗示
作者对“情”“淫”双至的赞许即“兼美”,而宝玉对宝与黛的爱情是否又分别可以代表
着淫与情呢?他在钗黛之间,一时还难以取舍。或者说,在他看来,宝钗、黛玉均有不甚
完美之处。作为青年公子的贾宝玉,有着这样一种理想爱情对象的追求,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最终明白,这种“兼美”的愿望不可能实现时,他还是把爱情给了林黛玉这个人世
的知己,则又见出宝玉爱情观的升华:毕竟“灵”重于“肉”,毕竟“意淫”者重在情意
!而警幻所说的“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反映了《红楼梦》作者对灵肉一致性问题的看
法。《红楼梦》是第一本郑重提出精神之爱与肉身结合要兼至的小说,“情淫双至才是兼
美”。《红楼梦》作者当时发出的对“淫”的这种看法,确实是令人惊心动魄的超世高见
。
物淫死于肉,意淫亡于灵!二者难一统,玉石终俱焚!
总之,宝黛爱情悲剧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真实地反映了
社会和人性之间的矛盾,是人性受到社会压制的毁灭,是美的、进步的、有价值的事物被
丑的、腐朽的恶势力所摧残。《红楼梦》作为一部不同凡响的悲剧作品,它的伟大之处也
正是打破了过去那种虚假的团圆主义摆脱了以往“才子佳人”式的虚假的向封建势力妥协
的大团圆的窠臼,突破旧有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才子佳人、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的同
时,向我们展现了全新的闪烁着朴素民主思想的爱情观。人们从他们爱情的悲剧中欣赏到
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从他们的毁灭中,感受到了硕大无比的精神震撼――这就是惊心动魄
的悲剧美,这就是《红楼梦》震惊人寰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