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最新版世界大学排行榜
#1
2004 ranking

1 Harvard Univ USA 哈佛大学
2 Stanford Univ USA 史丹福大学
3 Univ Cambridge UK 康桥大学
4 Univ California - Berkeley USA 加大柏克莱分校
5 Massachusetts Inst Tech (MIT) USA 麻省理工学院
6 California Inst Tech USA 加州理工学院
7 Princeton Univ USA 普林斯顿大学
8 Univ Oxford UK 牛津大学
9 Columbia Univ USA 哥伦比亚大学
10 Univ Chicago USA 芝加哥大学
11 Yale Univ USA 耶鲁大学
12 Cornell Univ USA 康乃尔大学
13 Univ California - San Diego USA 加大圣地牙哥分校
14 Tokyo Univ Japan 东京大学
15 Univ Pennsylvania USA 宾州大学
16 Univ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USA 加大洛杉矶分校
17 Univ California - San Francisco USA 加大旧金山分校
18 Univ Wisconsin - Madison USA 威斯康辛大学
19 Univ Michigan - Ann Arbor USA 密西根大学
20 Univ Washington - Seattle USA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http://ed.sjtu.edu.cn/rank/2004/top500(1-100).htm


2003 ranking

1.哈佛大学
2.史丹福大学
3.加州理工学院
4.加大柏克莱分校
5.剑桥大学
6.麻省理工学院
7.普林斯顿大学
8.耶鲁大学
9.牛津大学
10.哥伦比亚大学
11.芝加哥大学
12.康乃尔大学
13.加大旧金山分校
14.加大圣地牙哥分校
15.加大洛杉矶分校
16.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17.伦敦帝国学院
18.宾州大学
19.东京大学
20.伦敦大学学院


http://www.mingpaonews.com/adbanner/university/top.htm
==========================================




http://hotnews.cc.nthu.edu.tw/view.asp?ID=783
如何建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全文)
【徐遐生/清华大学校长】


今天,许多国家都在高谈建立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其决心到底有多强则尚
待观察。其背後的动机是什麽?哪些大学才是公认最好的大学?政府的贡萎对建
构成功的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之角色为何?教育原则贵在平等,若倡导菁英主义
适当吗?卓越的研究型大学其特质和对社会的利益何在?如何无中生有建立卓越
的研究型大学?迈向卓越需要多久时间?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建立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之动机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一般而言,家长支
付昂贵的学费让子女去作研究的兴趣不高,因为他们也是纳税者和投票者,而政
府官员最重视纳税者和投票者的想法。因此,当欧、美、亚、澳洲各国明智的政
府提出野心勃勃的计划,要提升其卓越大学的水平时,可能会让人顿觉错愕。但
试观全球最杰出的大学,即可了解为何各国政府要提倡世界一流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於2003年调查世界上500所大学,其结论广见於亚
洲媒体,排行前20名的大学是∶
C`est pas la vie
回复
#2
1.哈佛大学
2.史丹福大学
3.加州理工学院
4.加大柏克莱分校
5.剑桥大学
6.麻省理工学院
7.普林斯顿大学
8.耶鲁大学
9.牛津大学
10.哥伦比亚大学
11.芝加哥大学
12.康乃尔大学
13.加大旧金山分校
14.加大圣地牙哥分校
15.加大洛杉矶分校
16.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17.伦敦帝国学院
18.宾州大学
19.东京大学
20.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本文的目的不在评估其排行是否正确,或其研究方法是否太简化(例如台湾的大
学并未根据教师数量予以标准化调整计分,因为研究者拿不到这些资料),而是
藉此说明,综合某些定量的数值作为指标时,大学的表现会如何。也许有人会争
论分数的精确度,但很少人会否认上述的学校确是世界一流,这些学校,也会出
现在每个人所列世界前50名研究型大学的榜上。

上海交大的普查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引人注意的是诸多一流大学位於美
国(20所中有15所);其次,几乎同样引人注意的是,全欧四所一流大学(剑桥
、牛津、帝国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均在英国;第三,也是本文最相关的,只有
一所亚洲大学雀屏中选,大家也不惊讶,那就是日本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

美国囊括前20所大学中的15所,其经济也是世界公认最强盛和最具创新性的,这
是巧合吗?英国获得4所,其经济又是公认欧盟中最强劲的,也是巧合吗?同样
,日本在亚洲拥有最好的研究型大学,为何也是最繁荣的国家?

提出这样的问题像是倒果为因,也许最富裕的国家拥有最优秀的大学是因为他们
负担得起,而非反过来问。虽然这个效应无疑地存在,但以上的排行榜却也显示
,这实在是一个因果循环的过程∶更多的钱创造更好的学校,也造就更好的经济
。美国最佳的15所大学中,令人讶异的是,只有五所是公立大学(加大柏克莱分
校、加大旧金山分校、加大圣地牙哥分校、加大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其
他均是私立大学。美国加州拥有前五所公立大学中的四所,也具备全美50州中最
具活力的经济(在最近的州政府无能之前),这是巧合吗?为何加大这四所大学
(加大系统共有九所大学)所在的地区(旧金山湾区、洛杉矶、圣地牙哥)正好
是文化和科技新点子和新发现最活跃的地区?另外,美国华盛顿州以往只是农牧
边疆之地,仅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大力资助高等教育,现在却已能够挑战加州和
拥有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私立名校的麻州,以吸引资讯和生医领域的人才和公司


聪明的政府领袖不会没注意到这些关联性,也开始建立资助的政策以反映其认知
。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一个想要经济有所成就的国家或地区不卯尽全力支持其最
优秀的大学参与竞争。若学生家长也这样联想,要求有最好的教学学院让孩子有
光明的前途,他们同样也会要求在最好的研究型大学提倡最卓越的学术研究。若
无卓越的研究和卓越的教学,未来的世代将无法得到世界文明所能提供的最好工
作。


智慧的「宏观贡苇」之重要性

美国自从内战後开始设立了各种捐地资助式的优秀学院,高等教育的制度随即大
为改观。除了菁英私校为特选少数人提供先进的训练外,美国政府认为应该为大
众提供大学教育。它在20世纪的成功经验导致许多国家争相学习美国模式,包括
英国和台湾等的一些国家近20年来也大幅扩增大学校院数,以达到大众教育的任
务,让所有想继续升学的中学生进入大学。这一来虽然目标达到了,却导致财政
资源的稀释,使得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品质受到影响。在英国,情况很严重,以致
於政府采取彻底资助的计画,以扭转其最佳大学的恶化;结果如上所述,剑桥、
牛津、帝国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仍荣享令誉。反之,德国因无法务实地处理同样
的问题,导致一些欧洲最引以为荣和最古老大学的衰退和近乎崩溃。

美国大学的跃升(甚至可以说卓越,因为世界都公认其最优秀),原因之一是其
诸多名校为私立大学,因此它们没有政府经费资助不足的的压力-这种经费资助
不足的的压力已让世界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平庸化。美国私立大学相当富有,可
以不必向当地的州政府伸手要钱(它们仍可从联邦政府拿研究经费,但这得经由
公开竞争,如後述)。我们要如何解释诸如加州大学的鹤立鸡群呢?它们也同受
政治压力,又缺乏大手笔的捐款。

笔者曾在加大柏克莱校区任教多年,最後四年且是加大九个校区的「大学特聘教
授」(University Professor),因此自认熟谙加大系统。加大成功的秘密是1960
年制定了「加州高等教育宏观贡苇」,这是一个极富智慧的贡苇。在此之前,加
州决定尽量扩充加大校区,由两个分校(柏克莱和洛杉矶)而成今天的九个(第
十个则因为加州经济危机而暂停)。加大需要扩充校区以接纳战後婴儿潮世代的
大学生,这对加大系统是独特的挑战。因为大肆扩充校区势须面对人力与财政资
源的稀释,加大如何才能维持其高教与研究的领导地位呢?

答案就在「宏观贡苇」的建构,那是柯尔(Clark Kerr)被尊为柏克莱分校最伟大
的校长和加大系统(九个分校)最伟大的总校长之主要原因。

「宏观贡苇」一开始就认清两个不同目标的价值∶大众负担得起的高等教育和国
际最卓越的学术研究。「宏观贡苇」指出这两个社会目标都很值得追求,但也认
清其间本质的差异。毕竟,教授的教学负荷较多就相对地导致研究较少,实验室
购置尖端研究设备从事前沿研究远比建置教室昂贵。争取最好的研究人才也更激
烈,因为这样的人才非常稀少。

「宏观贡苇」很聪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订下加州法律来厘清不同的教育目标,
并由三类学校的分工来达成。社区学院保证有志上学的加州高中毕业生,不论家
庭收入多少或毕业多久,均可就读大学;州立学院(後改名州立大学)为想读完
四年大学或想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人提供更密集、先进与特定的训练;而加州大
学则只给最有学术天份和上进心的学生就读,学校重视研究胜於教学。而象徵最
高等级独立创造研究的博士学位,则特别保留给加州大学才能颁授。若学生展现
不同层次的求学能力时,就可从系统中的社区学院、州立大学转学到加州大学。
法律明订不同的学生与教师比率、政府经费的资助比率、以及不同的校董会(或
称为评议委员会)监督其运作,并订定不同种类大学不同的法规(例如教学时数
、教师薪给等级)。评议委员主要为商界人士,由州长任命,任期12年。由於州
宪法的特许,评议委员扮演政治变动的缓冲剂与稳定力量。目前台湾正研议四种
类似的大学校院董事会,这项研议值得所有关心台湾高等教育品质与未来的人给
予支持。

加州「宏观贡苇」之所以成功,实赖於其持续稳定的经费。设若加州在最近的经
济危机中无法保护加大系统这颗教育明珠,亦即世界上最成功的公立大学系统,
加州势将失去过去经济成长的动力。建构研究型大学绝不能用走走停停的政策(
详下述)。因此,台湾五年五百亿建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计画若要成功,就
必须有无数个後续的五年计画。

平等主义

全美50州中,加州独特地拥有高等教育系统法定的明确分工。「宏观贡苇」是加
州拥有全球最成功公立教育系统的原因,且此成功并不妨碍州内最佳私校(例如
史丹福和加州理工)的发展。全美有超过30个州其每位学生的平均教育成本高於
加州,但因缺乏那样好的「宏观贡苇」(也许加上加州有怡人的气候和美丽的风
景),以致单纯的财政资源无法等比例地表现在学术上。许多国家的教育部执行
齐头式的政策,平等地处理所有公立(有时也包括私立)的学校,要求遵守相同
的法规,使用齐头式的经费公式,这种方式正好与加州的「宏观贡苇」走相反的
极端。美国其他州已有许多实验证实这种齐头式的政策失败,但仍有些政府不愿
面对被批评不公平,继续采行这种有瑕疵的模式。

为何加州没有被批评不公平呢?因为加州大众对於平等有不同的认知。平等主义
的真正精神在於机会的平等而非结果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就是每个人有相同的机
会追求卓越,只要他们有追求卓越所需要的才能和冲劲,而不在於其经济能力如
何。结果的平等则指最後的报偿都一样,无视个人的才能和冲劲。公立学校应提
供同等入学的机会,家长和学生要求教育权的平等是对的;但是如果他们认为每
个大学校院要具有相同的资源,这就错了。长期而言,教育平等主义的扭曲对大
家是有害的,这将悖离机会平等而导致结果平等。

菁英主义

如果不谈「菁英对非菁英」,也许此议题就不会这麽意见分歧。从事国际级顶尖
的研究就是菁英活动,以新点子和新观念启发年轻大学生也是菁英活动。两者均
是高贵的使命,後者更是。不幸地,从事尖端的研究和教育大学部学生两者并不
易同时做好,除非是在经费最充裕的私立大学,师生比率低而教学负担轻,教师
有更多时间从事卓越研究,学生亦可获得足够的关怀而得以发挥所长。因为公立
大学花在每位学生的平均经费较私立大学差,若要以大学部学生的教育来相比,
即使是美国最佳的公立大学,也没有一所能和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普林
斯顿、芝加哥大学之流堪与比拟,公立大学只能在较低的学费和成本效益上作比
较。但在研究生的教育上,它们却能和这些私校一较长短,因为在最好的大学,
其研究生的教育和教师的研究相关,而在美国和其他地区,教师的研究经费不是
来自捐赠或学费,而是大部分来自公开的竞争和同侪公平的评审,相对於私校同
行,这对公立大学的研究者并无不利。
C`est pas la vie
回复
#3
富有的私校在大学部的教学,的确可以和非研究型大学作君子之争。美国有许多
优秀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诸如Swarthmore、Wellesley、Amherst、
Oberlin、Reed,其教师的研究并非第一优先,卓越的大学部教学才是其首要任务
,而且的确是教得非常好,以至於许多美国家长宁可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而非
送到上海交大卓越研究排行榜上的大学。这些学校的教授不会自认低人一等,学
生也不会认为他们的学校比菁英大学差。事实上,四年大学教育後,这些学校的
毕业生能和任何其他大学的学生有能力竞争进入所谓的菁英大学。

因此,美国有一种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所缺少的健康态度,那就是多元化的
观念受到尊重,不同的学校(或不同的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出人头地。精采
创新和有活力的社会需要各种不同气质和才能的人。只有在真正平等的环境中,
这些能力才会藉由多元化而发挥。但在其他地区,多元化却被误认为不平等。若
欠缺这些在结果上而非机会上的"不平等",就无法产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接著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或经济的优势就会受挫。这一来,高等教育是平等了,但
均沦为平庸或差劲的大学。


一流教学的秘方

大学的教学要办好只有两个秘方,一是教师必须热心把教材传授给学生,能干的
教师具备热心就可成为优秀的教师,教师缺乏热心时,学生就会问∶「若教师不
在乎这些教材,我干嘛要学它呢?」其次是教学本身并不具价值性,价值是依附
在学习上的。事实上,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是学到不须别人教而能
自行学习。

对於关心教学的教授,其挑战是将课程变得很精采,让学生想要自行学得更多,
因而开始终生自我教育和智性成长,结果就区分出社会的领导者和追随者。因此
,重点在於不要让学生超过负载,了解功课需要时间,不要为考试背功课而考过
後就忘了。笔者认为台湾需要更少的教学而需要更多的学习。

让学生乐於自我学习之道是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这在美国的文理学院实行得尤
其好,因为它们有小班制和密切的师生关系。另一已证实可行的方法是将最好的
学术研究过程带入教室,这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特别可以做到,因其教授往往献
身於高等研究。看到教授对还没有答案的问题之探索方式,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
的经验,原来老师也是这种心智世界的学生。而扩展前沿的科学知识(或艺术表
现、社会经验)之过程等,也都是令人爽快与满足的,真正的探索具有如得自电
视游乐器般的刺激感。

台湾的大学,其挑战便是塑造对优良的教学给予好的评价并予实质奖励的文化。
在这方面,儒家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其认为教师应受尊重但却不需给予奖
金奖励。若台湾的大学要成为优良的学习场所,这种观念必须要修改。

建立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秘方

建立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并无秘方,我们需要杰出的教师、卓越的学术名声和工作
环境、崇高的学术标准、以及优良的基础运作设施(或运作系统)。若某领域有
卓越的(研究型)教师,它将吸引最佳的(研究型)学生。要吸引杰出的教师,
该领域就需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和工作环境。要维持所有师生高昂的士气和生产力
,大学整体上就需要有崇高的标准。要建立卓越的名声和环境,大学就需要有自
治的运作系统,再加上能自由利用其特有的研究优势,以达到其特定的学术地位


工作环境不只包括大学的建筑和设备,诸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体育馆、宿
舍、教研设备、网际网路等,也包括提供在国际上具竞争力的薪水、开办费用(
新聘教师开始研究所需的人事、设备、参考资料、工作场所)、诱人的教授宿舍
等。这些可称为基础的实体建设(亦即大学的「硬体」),俾和基础的运作设施
或运作系统(大学的「软体」)有所区别。

研究型大学的声誉和其师生的品质有关,与有无超级学术明星则有更重大的关联
性。研究型大学尤其需要超级的学术明星来吸引最好的年轻教授,因为他们欠缺
经验和信心,需要到一个相关领域有大明星坐镇之处来继续其学习和发展。

那麽,到底缺乏什麽要素使得亚洲没有更多卓越的研究型大学呢?缺乏顶尖人才
、高标准、充裕的基础实体建设、或优良的运作系统?标准答案是顶尖人才。因
为没有他们就没有高标准,因而其他项目均无关紧要。所以,许多政府的计画都
指向提升师生的研究生产力。笔者以往到台湾时,也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但现
在觉得那太单纯了。一般在亚洲,尤其在台湾,并不缺少优秀的学生,亚洲的学
生在世界上备受争取。他们成为亚洲的教授後,为何就没有同样的成功?因为最
优秀的学生滞留国外吗(如果他们出国的话)?或是因为该国缺乏良好的实体与
运作的基本设施,衍生诸多障碍,妨碍他们追求创意研究,使他们无法达到与滞
留在国外(尤其美国)同胞相同的成功?不管如何,留学生要留在国外,或他们
返国但无法发挥学术潜力,笔者认为问题在於缺乏优良的实体和运作的基础环境


台湾研究型大学的一项严重弱点,是大学缺乏足够的经常性运作所需的员工。教
学与写报告需要秘书帮忙,采购与管帐需要会计协助,实验室与设备需要技术支
援,电脑与通讯需要系统经理,建筑与维护需要设备管理。员工不足,师生就需
要亲自下海处理这些事项。此种不恰当的运用学术人才的时间从事非教研的工作
,不只浪费人力资源,也导致效率低落与时间耽搁,因为让非专业者从事他们缺
乏训练或兴趣的工作。


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之策略

台湾若要提升研究型大学为世界一流,应该采用何种策略呢?政府应该如何运用
五年五百亿的专案经费呢?由上述分析,政府需要集中而非稀释资源。因此,笔
者不认为该计画中,五年内让15个领域成为亚洲之冠是个好主意,而且也是达不
到的目标。五年太短了,追不上东京大学之流(20年比较实际一些,容後解释)
,而且,15个卓越中心遍布台湾,将与「人类尖端知识的精采研究须跨领域互动
」的原则背道而驰。资源集中在五年就会非常显著的强调短期结果,这种方式较
适合产业研发,而非学术工作(其经济效益往往在原创性的发现之後几十年)。
五年的专一领域密集教育并且会让大学毕业生很容易就落伍,大学教育实际上的
目的是在为毕业生提供终生的智性成长。

短期的计画旨在刺激经济,应该由经济部来支持,而非教育部。经济部支持产学
合作计画,可让产业界与大学形成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的夥伴关系。业界比大
学强的是技术支援、实验设备、商业化的专长。如果这些强项能长期开放给大学
利用,则将会有长期的效益。台湾若能改善大学的「硬体和软体」,将可晋用、
培养、并留住卓越的学术人才(不管是资深或资浅的人才),以便引领研究型大
学迈向学术令誉与荣耀。

相对地,笔者认为政府在该计划的另一目标,要提升台湾一个或更多的大学在10
年内名列世界100名内,则是个好主意,也是可行的。唯一让笔者有话要说的是
,该计画暗示一所大学在世界100名内就够了。但这在最严格的国际竞争中,不
论实务或理论上,只有一所是不够的。在实务上,加州人口只比台湾多一半,却
有六所大学在上海交大的前20名排行榜上,而日本有三所(东京、京都、大阪)
在前60名内。东大在1874年建校後,深得日本政府资助而今得以排行第19名,如
果没有排行30的京都大学和排行53的大阪大学在背後给予压力往前推,东大做得
到吗?

理论上,只有一所大学卓越也是不够的。因为如上所述,大学研究经费的资助来
自竞争与同侪的评审,台湾学术经费的资助单位是国科会,不是教育部。教育部
既缺乏组织又缺专才来作评审,由教育部来指定一所大学以提升为世界一流,将
会消除掉大学间良性竞争的冲劲,也将打击前述既定目标的达成。社会若要在文
化上和经济上有活力,就须培育各式各样的领袖人才,而上述做法做不到。美国
麻州人口为台湾的四分之一,却有哈佛和麻省理工两所大学在排行前10名内。笔
者大学部是在麻省理工就读,研究所则在哈佛,又曾被两校聘为教授,深知两校
差异极大。但它们均是麻州活力不可或缺的。台湾起码需要两所能互相竞争的卓
越大学。除非五年五百亿元之外会再大量增加经费,这笔专案经费最多不宜让超
过三所的大学分享。真要有效,各校所得的专案补助就须占其现有经费相当大的
百分比。

新的专案补助要在指定目标上怎麽运用呢?如上述,笔者认为该专案经费相对於
竞争得来的研究补助应该用来改善顶尖大学里已逐渐劣化的基础建设(广义而言
,应涵盖学校建筑、师生宿舍、教师薪水与开办经费等)。同时,所有大学应给
予更多自治,以自行选择其成功(或失败)之道。
C`est pas la vie
回复
#4
成功需要的时间

以上的过程需要多久才能成功呢?起码20年。上述排行榜前20名中,除了两个显
著的例外(加大圣地牙哥分校与旧金山分校),其他大学建校均远超过20年,并
已在榜上超过20年。由经验可知,已有历史的大学不易过渡到顶尖,而榜上的名
校已占其位多年,不易撼动。但是向上挤总是可能的,而且至少有两个途径可行


第一个途径就是加大圣地牙哥分校采取的。它在1959年建校,约20年内,在勇猛
的Roger Revelle院长(後来成为校长)领导下,该校成为美国首选大学之一。

加大旧金山分校则采取更特殊的第二条路,因为其本为医科大学,而非如圣地牙
哥分校为一般大学(虽然後者强处在自然科学)。旧金山分校在1873年成为加大
系统之一,而在1964年自柏克莱分离独立成医学院。获得自行探途的自由後,它
也在约20年内,由全美约第30名的医学院跃升为目前全美最佳医学中心之一,与
哈佛、史丹福、约翰霍浦金斯并驾齐驱。

人才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由此观之,20年的时间尺度是个明显的单位。20年代
表学术的一代,基本上这是以新一代领袖取代另一代所需的时间。个别教授的生
涯也许长达30或40年,但是最大研究生产力的平均时间则大约是20年。学术单位
内部的文化和长久的习性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型。加大圣地牙哥分校和旧金山
分校的努力与卓越的领导,经由加大系统的支持,在这短时间的尺度内明显改变
还是可能的。这两校由分别由一个全新的校园开始,或由单一的聚焦开始,学校
就像个人般往上挤,确实是可能的。在以平等的机会而非平等的结果为原则的社
会,这种机率更大,因为高标准的要求会将创意、才能、成就等以外的考量因素
消除,而达到成功,而且人们会有清楚的生命使命感、对社会与後代的责任感。

如何判知目标之达成

本文一开始即提醒读者勿将上海交大全球500个研究型大学的排行榜看得太认真
,本结尾亦持同理。虽然大家不见得同意清点「发表论文、诺贝尔奖得主、学术
文献之引用、其他所谓的研究产能或创意之量化值」就可以用来排榜,但是任何
领域的专家都会直觉地知道该领域中谁是佼佼者。全球性的事务,例如大型研究
计画的评审,唯一可靠的意见便是国际专家小组的判断。

因此笔者提供更实际的方法以探知一个大学是否已达世界一流的水准∶当公认的
一流大学希望你的大学部毕业生成为他们的研究生、你的研究生成为他们的博士
後研究员、你的博士後研究员和教授成为他们的教授时,你就知道这个大学已经
达到一流的水准;否则一切只是空谈。此时,名义上的排名就不那麽重要了。

的确,简单的数学就可以知道世界上只能有20所大学可以放在任何全球20个一流
大学的排行榜上。但是,如果世界上有诸多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遍布全球,师生
容易在其中流动、新想法可以在国际会议或期刊上自由地争辩、大胆的观念可以
在许多实验室以不同的假设和方法进行测试,则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更有生产
力。我们仍有许多在教育上尚未开发的人力资源来实现这个愿景,而每个人都将
是此知识竞赛中的胜利者。准此精神,今天若是照一些数据式的目标而将大学排
名,则只会导引大学在未来去追求那种类型的学校而已。

(中时电子报http://news.chinatimes.com及科技报当文月号同时刊登)

相关新闻网址: http://news.chinatimes.com
C`est pas la vie
回复
#5
这些排行没啥意义
可以参考
回复
#6
排行。。。。这种东西要看专业对口呢!
你迷路了.
你迷茫了.
而我.失去了你们也什么都没有得到.这个是你对.还是我错.
无家可归了.
回复


跳转到:


正在阅读该主题的用户: 1位游客
您的访问已通过Cloudflare保护,访问自美国/l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