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3-8 23:09
徐悲鸿:我的良师益友
文章来源: 杨建侯 于 2004-03-06 19:32:41
我每当在书斋里抬头看到墙上挂的徐悲鸿老师所画的奔马、睡猫时,就会凝神追思,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记得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后,徐老师北上任北平艺专校长,我则西去桂林艺专任教,在上海汪亚尘家分手后,两地远隔,虽时通书信,却未能再次见面。
解放后,我在金陵大学执教时,又通了几封信,他很关心我的工作,甚至不厌其烦地亲笔示范,促进我艺术水平的提高。
一九五三年,我本想专程到北京探望他,但他来信说:“即将南下,可在南京叙述。”我得到他要南来的复信,极其兴奋,没有想到这封信,竟成了老师的绝笔。他与世长辞的噩耗传来,真是晴天霹坜,使我悲痛欲绝。
徐悲鸿老师与我们长别了,他那刚毅正直、和蔼可亲的形象,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际,没齿难忘。
溯自二十年代,我是个蛰居穷乡,久已失学的青年。对自己的前途,茫茫然莫知所之,但我却非常喜欢艺术。一次,在李金发先生主编的《美育》上见到徐老师的素描,顿生仰慕之情,向往之心,我贸然地跑到了南京。徐老师是中大艺术系素负盛名的教授,而我是个幼稚的学生,怎么能得见?正为“不得其门而入”而困惑彷徨,幸得艺术系一位同学顾了然的引荐,才得以见到这位我仰慕已久的艺术大师。
徐老师家在丹凤街,和汪东先生同一座楼房。我第一次上门,有点踌躇不敢进去,徐老师向我招呼说:“进来吧!小伙子。”他看了我的习作,鼓励再三,并告知顾了然可以引我到画室去旁听他的课。我像飘流大海得到了救星一样,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我生命史上的一大转折,以后才有第二年投考中大的动机并努力准备条件。
徐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卓越的艺术教育家。他生平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先生出身贫赛,自幼即受家学熏陶,对诗、文、书、画的学习造诣很深。以后先生又冲破逆境,克服种种困难,出国深造。先生在法国接受了大画家达仰先生严格的专业教育,并遍访德、意、比、瑞、希腊等国名家大师,向他们虚心叩教,刻苦学习。先生无论素描、油画、水彩、粉画都有高超的成就。先生在数十年的任教中,培养了许多学生,还有更多的学生的学生,至少有三四代,他们遍布欧、美、澳各大洲,有许多人在发展祖国和人类的绘画艺术方面作出了贡献。可以说,先生桃李遍天下,流誉满全球。
先生很重视素描,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认为没有素描的坚实工夫,则绘画不可能达到精深的境地。他明确地提出描写方法“观察为先”,要求“致广大,尽精微”,就是说,从大体着眼,而后深入细致地观察细节,抓住精神特点,从而大胆取舍,概括其余;否则“谨毛而失貌”,只能落得琐碎而失整体。他说:“坚实深厚的功夫来之于刻苦锻炼”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用坚强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达到。并经常用历代艺术大师的素描复制品给我们参考。因此,学生们没有一个不是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正是由于先生对我们这样严格的要求和热忱的教育,才为我们打下较好的基础,才使我们能在创作实践中一辈子受用不尽。
先生对于西方的某些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作品深恶痛绝。认为对青年贻害无穷,而对于中国传统画的看法与见解,也是独具只眼的。他认为中国绘画自明清以来,在因循抄袭、闭门造车的保守思想笼罩下,传统绘画艺术已呈衰微,对此他深感痛心。因此,他大声疾呼,要复兴中国艺术,鼓励创新,严厉批评因循守旧的“公式”和“八股”的创作方法,要求“熟中见生”,创造各自的新风格。他是真正继承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祖国优良传统,使中国绘画艺术得到了发展。他写给刘勃舒信中曾说:“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以马为师,画鸡以鸡为师……。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作马更可师法。”先生以“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斗争精神,排除阻力,积极开拓中国艺术的新道路。于此,先生就许身于艺术教育事业,以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发掘人才,奖掖后进,并培养青年使之在艺术上得到成长。
先生平日对待学生像严父慈母一样。记得一九三四年他带领我们三年级同学去浙江于潜(今并入临安县)天目山写生,在杭州住了一夜,准备次日包车出发,第二天清早刚蒙蒙亮,我以为时间还早,先到清波门外去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清波门离西湖很远,又走错了路,回到旅馆时,我们的队伍已坐在车上,等侯我一个半小时了。同学们几次建议先生留下条子先开车,先生没有同意。我跳上汽车,感到自己做了一件荒唐事,觉得内疚,不敢作声。在车行驶中,我受到先生从未有过的严厉指责,其最重的一句话是“要你当兵,江山必失”,给我震动很大。杭州距于潜有几百里路,我们到了山门,爬上天目山老祖殿,安排好生活,夜幕已低垂了。大家围坐在煤油灯下休息,我无精打采地思索,总觉得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似地沉重。老师此时却和颜悦色地逗我说:“不舒服吧!磨墨,给你画张画吧!”当即挥笔,画了一幅《睡猫图》。我受画之余,心情有难于形容的激动。先生所以画“睡猫”是有其用意的。当我们队伍从南京出发,在途中,老师出了一个考题,要我们回答“你们所看到的我所作的画,什么最好?”同学们的回答并不一致,有说“马”,有说“雄鸡”,也有说“牛”。然而我偏说“猫”最好。先生独称我“有眼光”。这张《睡猫》既为我所喜爱且更寓有潜移默化的涵义,使人深深感谢先生对我的教育。以后多年来我把它挂在我的床边,作为“处事三思而行”的座右铭。
文章来源: 杨建侯 于 2004-03-06 19:32:41
我每当在书斋里抬头看到墙上挂的徐悲鸿老师所画的奔马、睡猫时,就会凝神追思,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记得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后,徐老师北上任北平艺专校长,我则西去桂林艺专任教,在上海汪亚尘家分手后,两地远隔,虽时通书信,却未能再次见面。
解放后,我在金陵大学执教时,又通了几封信,他很关心我的工作,甚至不厌其烦地亲笔示范,促进我艺术水平的提高。
一九五三年,我本想专程到北京探望他,但他来信说:“即将南下,可在南京叙述。”我得到他要南来的复信,极其兴奋,没有想到这封信,竟成了老师的绝笔。他与世长辞的噩耗传来,真是晴天霹坜,使我悲痛欲绝。
徐悲鸿老师与我们长别了,他那刚毅正直、和蔼可亲的形象,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际,没齿难忘。
溯自二十年代,我是个蛰居穷乡,久已失学的青年。对自己的前途,茫茫然莫知所之,但我却非常喜欢艺术。一次,在李金发先生主编的《美育》上见到徐老师的素描,顿生仰慕之情,向往之心,我贸然地跑到了南京。徐老师是中大艺术系素负盛名的教授,而我是个幼稚的学生,怎么能得见?正为“不得其门而入”而困惑彷徨,幸得艺术系一位同学顾了然的引荐,才得以见到这位我仰慕已久的艺术大师。
徐老师家在丹凤街,和汪东先生同一座楼房。我第一次上门,有点踌躇不敢进去,徐老师向我招呼说:“进来吧!小伙子。”他看了我的习作,鼓励再三,并告知顾了然可以引我到画室去旁听他的课。我像飘流大海得到了救星一样,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我生命史上的一大转折,以后才有第二年投考中大的动机并努力准备条件。
徐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卓越的艺术教育家。他生平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先生出身贫赛,自幼即受家学熏陶,对诗、文、书、画的学习造诣很深。以后先生又冲破逆境,克服种种困难,出国深造。先生在法国接受了大画家达仰先生严格的专业教育,并遍访德、意、比、瑞、希腊等国名家大师,向他们虚心叩教,刻苦学习。先生无论素描、油画、水彩、粉画都有高超的成就。先生在数十年的任教中,培养了许多学生,还有更多的学生的学生,至少有三四代,他们遍布欧、美、澳各大洲,有许多人在发展祖国和人类的绘画艺术方面作出了贡献。可以说,先生桃李遍天下,流誉满全球。
先生很重视素描,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认为没有素描的坚实工夫,则绘画不可能达到精深的境地。他明确地提出描写方法“观察为先”,要求“致广大,尽精微”,就是说,从大体着眼,而后深入细致地观察细节,抓住精神特点,从而大胆取舍,概括其余;否则“谨毛而失貌”,只能落得琐碎而失整体。他说:“坚实深厚的功夫来之于刻苦锻炼”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用坚强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达到。并经常用历代艺术大师的素描复制品给我们参考。因此,学生们没有一个不是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正是由于先生对我们这样严格的要求和热忱的教育,才为我们打下较好的基础,才使我们能在创作实践中一辈子受用不尽。
先生对于西方的某些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作品深恶痛绝。认为对青年贻害无穷,而对于中国传统画的看法与见解,也是独具只眼的。他认为中国绘画自明清以来,在因循抄袭、闭门造车的保守思想笼罩下,传统绘画艺术已呈衰微,对此他深感痛心。因此,他大声疾呼,要复兴中国艺术,鼓励创新,严厉批评因循守旧的“公式”和“八股”的创作方法,要求“熟中见生”,创造各自的新风格。他是真正继承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祖国优良传统,使中国绘画艺术得到了发展。他写给刘勃舒信中曾说:“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以马为师,画鸡以鸡为师……。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作马更可师法。”先生以“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斗争精神,排除阻力,积极开拓中国艺术的新道路。于此,先生就许身于艺术教育事业,以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发掘人才,奖掖后进,并培养青年使之在艺术上得到成长。
先生平日对待学生像严父慈母一样。记得一九三四年他带领我们三年级同学去浙江于潜(今并入临安县)天目山写生,在杭州住了一夜,准备次日包车出发,第二天清早刚蒙蒙亮,我以为时间还早,先到清波门外去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清波门离西湖很远,又走错了路,回到旅馆时,我们的队伍已坐在车上,等侯我一个半小时了。同学们几次建议先生留下条子先开车,先生没有同意。我跳上汽车,感到自己做了一件荒唐事,觉得内疚,不敢作声。在车行驶中,我受到先生从未有过的严厉指责,其最重的一句话是“要你当兵,江山必失”,给我震动很大。杭州距于潜有几百里路,我们到了山门,爬上天目山老祖殿,安排好生活,夜幕已低垂了。大家围坐在煤油灯下休息,我无精打采地思索,总觉得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似地沉重。老师此时却和颜悦色地逗我说:“不舒服吧!磨墨,给你画张画吧!”当即挥笔,画了一幅《睡猫图》。我受画之余,心情有难于形容的激动。先生所以画“睡猫”是有其用意的。当我们队伍从南京出发,在途中,老师出了一个考题,要我们回答“你们所看到的我所作的画,什么最好?”同学们的回答并不一致,有说“马”,有说“雄鸡”,也有说“牛”。然而我偏说“猫”最好。先生独称我“有眼光”。这张《睡猫》既为我所喜爱且更寓有潜移默化的涵义,使人深深感谢先生对我的教育。以后多年来我把它挂在我的床边,作为“处事三思而行”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