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3-13 01:10
四、坚强的母亲
母亲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与之相对,父亲却是一个很容易动感情的人。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父亲只打过哥哥一次,从来没有打过我。
那次是因为哥哥逃学,一逃好几天,而且还拉着我一块逃课。其实哥哥逃课并没有什么好玩的,不过是拉着我藏在麦秆堆里,忐忑不安的等着别人下课然后回家吃饭。两天后我就受不了了,向父亲告发了哥哥。父亲乍一听,火冒三丈:啊,都学会逃课了,这还了得。然后就拿农村荡桌子上灰的鸡毛毯子打哥哥屁股,毯子还没挨上屁股呢,哥哥就干嚎起来。然后父亲就停止了他对儿子的教育,转身问母亲说,我生气了打孩子,你怎么不劝劝我,母亲一脸的哭笑不得。
而我们却确确实实的挨过母亲的板子。那一年夏天雨特别大特别多,下雨下的直到干枯多年的河沟里起了洪水,漫山遍野的洪水流到村里修的大坝跟前就停了下来。雨水夹杂了很多黄土,所以淤泥很深。
几天后黄土沉淀,积水日见清澈。我们这群旱鸭子就很想去游泳。但是这种地方游泳对小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水下面的淤泥很深,人很有可能陷下去。
我和哥哥他们正玩得高兴呢,就有小朋友说,哎,大光,二光,那不是你妈吗?我们抬头一看,一个身影跑得很快,跌跌撞撞的,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很快,我们就认出来了,确实是母亲,她拿了一根苹果枝,一脸铁青的跑过来,人还没到,就大声叫起来,你们给我上来,都不要命来,还不赶紧给我上来。我们一看,这回母亲来真的了,都乖乖得出了水,母亲冲上来就给我和哥哥一人一棍子,打得我们皮都青了。这回哥哥倒不干嚎了。
小学的时候,我一直和奶奶在一起住。而母亲为了外婆家的房基地四处到县城去告状。那时候舅舅还小,外公却已经日渐衰老,母亲是家里的长女,家里受到恶邻的欺辱,她就义无反顾的担起了讨还个公道的责任。有一次,母亲去县城前,我对母亲说,我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县城呢,我想和你一块去逛一逛,母亲刚开始很犹豫,后来终于答应了。到了县城,母亲把我托给公安局旁边的一个饭店店主那儿,和一个母亲的在县城工作的表兄进去了。出来后,我就看见母亲偷偷的擦眼泪。我后来想,母亲一个农家妇女,一次一次的跑公检法这种黑地方, 那该有多少委屈呀,但是到现在我都不曾听母亲提起过一句。
那一年大学录取通知下来后,要求办户口转移手续。刚开始是父亲去办的,回来后我一看,怎么没有身份证号,就坚决要求父亲再去一次,但是父亲却一再说,派出所的人说了,你还没有身份证,这个没关系的。
那时候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我也知道有同学四处跑关系什么的,和我相同情况的一个同学,就托人偷偷地把第一志愿改了去了一个稍微差点的重点院校。而我的分数第一志愿肯定是去不了了,如果不改志愿,就会一下子被打到一个非常差的学校,这是高考招生的老规矩了。我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和我们家的那点可怜的社会关系,所以就忍着没给父母提起。但是心里憋了一口气,这次就新帐老帐的一起发作了,说什么人家改志愿怎么怎么,咱家连个户口转移也办不了之类的话。母亲听了,长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第二天就冒着炎暑,骑自行车到十几里外的镇派出所给我办理去了。
后来上大学后办身份证,老师问我以前有没有办过,我如实说没有。但是班主任说,你有身份证号,怎么会没办过身份证呢?后来只好以身份证遗失的名义办理了一张。我想,母亲那天还不知道给派出所的人说了多少好话,人家才给她一个身份证号呢。
现在想起以前种种不懂事的行为,想起母亲每次以宽博的胸怀原谅我年幼的无知,想起母亲的种种好来,才深深理解母爱的厚重。
五、能干的母亲
母亲和我一样,是一个专注于实事,对处理人际关系却一塌糊涂的人。年轻的时候母亲也因为这个脾气一度和奶奶的关系搞得很僵。
但是母亲做得一手好针线,在农村很少有人会踩缝纫机的时候,母亲就会自己剪衣服,自己做衣服。印象中,以前母亲总是每天劳作不休,不是抹浆糊打布坯子作鞋,就是剪布料给家里人做衣服。母亲不仅要给我们家人做衣服,还要给外公外婆他们做。
上高中以前,母亲给我做的是和别人一样的土布鞋。等我上了高中以后,母亲说,需要给你改个样子了,要不然同学们笑话你太土气,然后就做出一种鞋来,看上去和买的胶底鞋一样。
上了大学以后,母亲说,二光上大学了,穿的衣服不能太土气了。母亲跑去借了别人一件结婚的西服,自己研究了好几天,然后以自己自创的办法裁减了布料,作了一身西服,穿起来还不错的样子。母亲心里美滋滋的。以后就每年给我做一身西服,大三的时候,我终于穿厌烦了西服,用自己的奖学金买了一件夹克,母亲就很是叹息了半天。
母亲心灵手巧的,经常会有人找她帮忙做寿衣,母亲还会帮别人做祭奠用的纸花、花圈之类的。这两年卖窗花的越来越少,母亲就把各样的纸烟盒里面的锡纸积攒下来,自己剪窗花。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看见我们家窗户上还有窗花,都很惊讶,母亲就很高兴的跟人介绍,这个是什么鱼,那张是什么花。
这几年我们大都穿买的成衣,母亲不用整天劳累的给我们做鞋做衣服了。闲了没事,就整天想着在家做点小玩意儿。现在的衣服布料结实,怎么穿也穿不坏。母亲就把以前的旧衣服拆了,洗干净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绣各种花啊、动物啊什么的,做成门帘、沙发垫之类的。做得太多了,就四处送人。银川的三婶收到母亲的门帘,觉得很是高兴又很惊讶,要费多少功夫呀!对于裤子封开了都不知道怎么缝的三婶,这可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母亲还做得一手好面食。母亲做的面条,软而有韧性,下在锅里不会断,面条煮熟后一筷子就可以捞一碗。邻居有个伯伯喜欢吃软软的短短的面条,每次看见母亲挑面条,就笑着说,那么长,跟鸡肠子似的。母亲就一脸的自豪,说,我们家的面条,三根可以挑出一碗来,你那个面条,不用罩子捞不出来。
我非常喜欢吃母亲做的面条,尤其是寒假的时候,母亲会去刚冻醒的麦地里挖一种野菜,做成一种有酸味的汤,我们家乡话叫浆水的东西,加上豆腐块,浇在面条上,非常的美味。过年的时候,家里全是油腻的吃食,我就很挑食,想吃点清淡的东西。农村的冬天不像城里,没有太多的青菜。除了这种野菜汤,母亲还会在年前秋季西红柿便宜的时候,装一些西红柿在瓶里保鲜,过年的时候和鸡蛋炒在一块给我吃。有一年秋季西红柿很贵,母亲没舍得多装几瓶。一冬天自己没舍得吃一瓶。过年的时候我回来,母亲很高兴得拿出西红柿,说,知道你过年的时候不爱吃油腻的东西,西红柿都给你留着呢。父亲就说,一整个冬天谁也别想动你妈一瓶西红柿,说要全留给你过年的时候吃。
母亲的包子捏的很有水平,蒸熟了以后包子的纹路能够一直延伸到包子低下,别人的包子蒸一下往下耷拉,母亲的包子蒸一下往上翘。捏成什么形状蒸出来就是什么形状,从来不会变形。别人称赞母亲的时候,母亲就说,都是让他奶奶当年给逼得,当年老太太要求很高,对媳妇不满意,不明着说,杀鸡给猴看。看她姑捏的包子不像样,一巴掌就打上去了,我能不尽量往好的捏吗。
如今经常在外,吃过川菜、粤菜各种全国风味的菜,吃过西餐,却还是觉得母亲做的面条好吃。就连以前过年就厌烦的那些过油肉、丸子什么的,现在想起来都馋得要命。
六、后记
尽管父亲和母亲都是村里的好人,两人的感情在我们小时候却不是很好。两人都是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人,加上父亲是家中的长子,母亲又是家中的长女,都想为家中日渐衰老的父母和尚年幼的弟弟妹妹做点什么,反而没有人为自己的小家打点,于是我家的情况就有些窘迫。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的弟弟妹妹觉得母亲不是顾家的媳妇,整天惦记着娘家;母亲的弟弟妹妹觉得父亲不能够给予他们姐姐应有的照顾,一股劲只管听父母的话。而父亲和母亲也觉得对方不能够体谅自己的难处。又加上年轻,两人都年少气盛的,尤其是母亲非常好强的性格,两人关系一度很差,几近要离婚的地步。
后来各自的弟弟妹妹成家立业,也各自遗忘了或者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过他们的大哥和大姐所为家里作出的牺牲。父亲和母亲就都有些灰心,回过头来开始给自己着想了。两人的感情日渐转好,颇有些老来相依为伴的意思。
如今,母亲已是铅化洗尽,一切都看的开了。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看你奶奶,人家生前讨好了一群人,现在去世了家里谁都说人家的好。咱也跟人家学,多做些好事,少惹人烦。婆媳间的种种恩怨,在奶奶生前已经开始化解,如今的母亲更是每逢奶奶的忌辰生日,都在门口烧点纸钱,以寄托哀思。
母亲那一代人,在当媳妇时婆婆余威尤存,等到熬成了婆婆,媳妇又翻了身。嫂子坐月子的时候,母亲想起以前农业合作社时人忙,家人没空照顾她;又想起以前经济状况差,坐月子的时候伙食都没得改善,所以尽心尽力的伺候嫂子月子,想着法子地做好吃的给嫂子吃。然而我分明看得出来嫂子是想让哥哥照顾她的,哎,可怜的母亲,又怎么能够看透这些隔了代沟的想法呢。
如今母亲已不再是以前对我们严格要求的母亲,而成了一个慈祥的奶奶。哥哥的女儿在学校跟人打假,母亲就一脸怒容的拉着孙女去找人家理论。而以前,我们在学校给人打了,回到家是不敢吭声的。给母亲知道了,说不定还有一顿臭骂。历史总是在循环,如同我们那时候找奶奶当护身符一样,如今哥哥的女儿也一样找她的奶奶当护身符。
母亲的脾气也越来越好,以前我在家里故意找些话茬和母亲抬杠,母亲总是一脸正经的和我争论。如今母亲已经不再接我的话茬,而任由我感慨从生。也许,母亲真的老了。
母亲也开始对我的生活日益关心起来,出国前读研究生时,母亲就经常当着我的面跟邻居说,我们家二光,也不知道知不知道自己在外面找个对象呢?
哎,可怜天下父母心
母亲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与之相对,父亲却是一个很容易动感情的人。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父亲只打过哥哥一次,从来没有打过我。
那次是因为哥哥逃学,一逃好几天,而且还拉着我一块逃课。其实哥哥逃课并没有什么好玩的,不过是拉着我藏在麦秆堆里,忐忑不安的等着别人下课然后回家吃饭。两天后我就受不了了,向父亲告发了哥哥。父亲乍一听,火冒三丈:啊,都学会逃课了,这还了得。然后就拿农村荡桌子上灰的鸡毛毯子打哥哥屁股,毯子还没挨上屁股呢,哥哥就干嚎起来。然后父亲就停止了他对儿子的教育,转身问母亲说,我生气了打孩子,你怎么不劝劝我,母亲一脸的哭笑不得。
而我们却确确实实的挨过母亲的板子。那一年夏天雨特别大特别多,下雨下的直到干枯多年的河沟里起了洪水,漫山遍野的洪水流到村里修的大坝跟前就停了下来。雨水夹杂了很多黄土,所以淤泥很深。
几天后黄土沉淀,积水日见清澈。我们这群旱鸭子就很想去游泳。但是这种地方游泳对小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水下面的淤泥很深,人很有可能陷下去。
我和哥哥他们正玩得高兴呢,就有小朋友说,哎,大光,二光,那不是你妈吗?我们抬头一看,一个身影跑得很快,跌跌撞撞的,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很快,我们就认出来了,确实是母亲,她拿了一根苹果枝,一脸铁青的跑过来,人还没到,就大声叫起来,你们给我上来,都不要命来,还不赶紧给我上来。我们一看,这回母亲来真的了,都乖乖得出了水,母亲冲上来就给我和哥哥一人一棍子,打得我们皮都青了。这回哥哥倒不干嚎了。
小学的时候,我一直和奶奶在一起住。而母亲为了外婆家的房基地四处到县城去告状。那时候舅舅还小,外公却已经日渐衰老,母亲是家里的长女,家里受到恶邻的欺辱,她就义无反顾的担起了讨还个公道的责任。有一次,母亲去县城前,我对母亲说,我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县城呢,我想和你一块去逛一逛,母亲刚开始很犹豫,后来终于答应了。到了县城,母亲把我托给公安局旁边的一个饭店店主那儿,和一个母亲的在县城工作的表兄进去了。出来后,我就看见母亲偷偷的擦眼泪。我后来想,母亲一个农家妇女,一次一次的跑公检法这种黑地方, 那该有多少委屈呀,但是到现在我都不曾听母亲提起过一句。
那一年大学录取通知下来后,要求办户口转移手续。刚开始是父亲去办的,回来后我一看,怎么没有身份证号,就坚决要求父亲再去一次,但是父亲却一再说,派出所的人说了,你还没有身份证,这个没关系的。
那时候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我也知道有同学四处跑关系什么的,和我相同情况的一个同学,就托人偷偷地把第一志愿改了去了一个稍微差点的重点院校。而我的分数第一志愿肯定是去不了了,如果不改志愿,就会一下子被打到一个非常差的学校,这是高考招生的老规矩了。我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和我们家的那点可怜的社会关系,所以就忍着没给父母提起。但是心里憋了一口气,这次就新帐老帐的一起发作了,说什么人家改志愿怎么怎么,咱家连个户口转移也办不了之类的话。母亲听了,长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第二天就冒着炎暑,骑自行车到十几里外的镇派出所给我办理去了。
后来上大学后办身份证,老师问我以前有没有办过,我如实说没有。但是班主任说,你有身份证号,怎么会没办过身份证呢?后来只好以身份证遗失的名义办理了一张。我想,母亲那天还不知道给派出所的人说了多少好话,人家才给她一个身份证号呢。
现在想起以前种种不懂事的行为,想起母亲每次以宽博的胸怀原谅我年幼的无知,想起母亲的种种好来,才深深理解母爱的厚重。
五、能干的母亲
母亲和我一样,是一个专注于实事,对处理人际关系却一塌糊涂的人。年轻的时候母亲也因为这个脾气一度和奶奶的关系搞得很僵。
但是母亲做得一手好针线,在农村很少有人会踩缝纫机的时候,母亲就会自己剪衣服,自己做衣服。印象中,以前母亲总是每天劳作不休,不是抹浆糊打布坯子作鞋,就是剪布料给家里人做衣服。母亲不仅要给我们家人做衣服,还要给外公外婆他们做。
上高中以前,母亲给我做的是和别人一样的土布鞋。等我上了高中以后,母亲说,需要给你改个样子了,要不然同学们笑话你太土气,然后就做出一种鞋来,看上去和买的胶底鞋一样。
上了大学以后,母亲说,二光上大学了,穿的衣服不能太土气了。母亲跑去借了别人一件结婚的西服,自己研究了好几天,然后以自己自创的办法裁减了布料,作了一身西服,穿起来还不错的样子。母亲心里美滋滋的。以后就每年给我做一身西服,大三的时候,我终于穿厌烦了西服,用自己的奖学金买了一件夹克,母亲就很是叹息了半天。
母亲心灵手巧的,经常会有人找她帮忙做寿衣,母亲还会帮别人做祭奠用的纸花、花圈之类的。这两年卖窗花的越来越少,母亲就把各样的纸烟盒里面的锡纸积攒下来,自己剪窗花。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看见我们家窗户上还有窗花,都很惊讶,母亲就很高兴的跟人介绍,这个是什么鱼,那张是什么花。
这几年我们大都穿买的成衣,母亲不用整天劳累的给我们做鞋做衣服了。闲了没事,就整天想着在家做点小玩意儿。现在的衣服布料结实,怎么穿也穿不坏。母亲就把以前的旧衣服拆了,洗干净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绣各种花啊、动物啊什么的,做成门帘、沙发垫之类的。做得太多了,就四处送人。银川的三婶收到母亲的门帘,觉得很是高兴又很惊讶,要费多少功夫呀!对于裤子封开了都不知道怎么缝的三婶,这可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母亲还做得一手好面食。母亲做的面条,软而有韧性,下在锅里不会断,面条煮熟后一筷子就可以捞一碗。邻居有个伯伯喜欢吃软软的短短的面条,每次看见母亲挑面条,就笑着说,那么长,跟鸡肠子似的。母亲就一脸的自豪,说,我们家的面条,三根可以挑出一碗来,你那个面条,不用罩子捞不出来。
我非常喜欢吃母亲做的面条,尤其是寒假的时候,母亲会去刚冻醒的麦地里挖一种野菜,做成一种有酸味的汤,我们家乡话叫浆水的东西,加上豆腐块,浇在面条上,非常的美味。过年的时候,家里全是油腻的吃食,我就很挑食,想吃点清淡的东西。农村的冬天不像城里,没有太多的青菜。除了这种野菜汤,母亲还会在年前秋季西红柿便宜的时候,装一些西红柿在瓶里保鲜,过年的时候和鸡蛋炒在一块给我吃。有一年秋季西红柿很贵,母亲没舍得多装几瓶。一冬天自己没舍得吃一瓶。过年的时候我回来,母亲很高兴得拿出西红柿,说,知道你过年的时候不爱吃油腻的东西,西红柿都给你留着呢。父亲就说,一整个冬天谁也别想动你妈一瓶西红柿,说要全留给你过年的时候吃。
母亲的包子捏的很有水平,蒸熟了以后包子的纹路能够一直延伸到包子低下,别人的包子蒸一下往下耷拉,母亲的包子蒸一下往上翘。捏成什么形状蒸出来就是什么形状,从来不会变形。别人称赞母亲的时候,母亲就说,都是让他奶奶当年给逼得,当年老太太要求很高,对媳妇不满意,不明着说,杀鸡给猴看。看她姑捏的包子不像样,一巴掌就打上去了,我能不尽量往好的捏吗。
如今经常在外,吃过川菜、粤菜各种全国风味的菜,吃过西餐,却还是觉得母亲做的面条好吃。就连以前过年就厌烦的那些过油肉、丸子什么的,现在想起来都馋得要命。
六、后记
尽管父亲和母亲都是村里的好人,两人的感情在我们小时候却不是很好。两人都是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人,加上父亲是家中的长子,母亲又是家中的长女,都想为家中日渐衰老的父母和尚年幼的弟弟妹妹做点什么,反而没有人为自己的小家打点,于是我家的情况就有些窘迫。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的弟弟妹妹觉得母亲不是顾家的媳妇,整天惦记着娘家;母亲的弟弟妹妹觉得父亲不能够给予他们姐姐应有的照顾,一股劲只管听父母的话。而父亲和母亲也觉得对方不能够体谅自己的难处。又加上年轻,两人都年少气盛的,尤其是母亲非常好强的性格,两人关系一度很差,几近要离婚的地步。
后来各自的弟弟妹妹成家立业,也各自遗忘了或者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过他们的大哥和大姐所为家里作出的牺牲。父亲和母亲就都有些灰心,回过头来开始给自己着想了。两人的感情日渐转好,颇有些老来相依为伴的意思。
如今,母亲已是铅化洗尽,一切都看的开了。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看你奶奶,人家生前讨好了一群人,现在去世了家里谁都说人家的好。咱也跟人家学,多做些好事,少惹人烦。婆媳间的种种恩怨,在奶奶生前已经开始化解,如今的母亲更是每逢奶奶的忌辰生日,都在门口烧点纸钱,以寄托哀思。
母亲那一代人,在当媳妇时婆婆余威尤存,等到熬成了婆婆,媳妇又翻了身。嫂子坐月子的时候,母亲想起以前农业合作社时人忙,家人没空照顾她;又想起以前经济状况差,坐月子的时候伙食都没得改善,所以尽心尽力的伺候嫂子月子,想着法子地做好吃的给嫂子吃。然而我分明看得出来嫂子是想让哥哥照顾她的,哎,可怜的母亲,又怎么能够看透这些隔了代沟的想法呢。
如今母亲已不再是以前对我们严格要求的母亲,而成了一个慈祥的奶奶。哥哥的女儿在学校跟人打假,母亲就一脸怒容的拉着孙女去找人家理论。而以前,我们在学校给人打了,回到家是不敢吭声的。给母亲知道了,说不定还有一顿臭骂。历史总是在循环,如同我们那时候找奶奶当护身符一样,如今哥哥的女儿也一样找她的奶奶当护身符。
母亲的脾气也越来越好,以前我在家里故意找些话茬和母亲抬杠,母亲总是一脸正经的和我争论。如今母亲已经不再接我的话茬,而任由我感慨从生。也许,母亲真的老了。
母亲也开始对我的生活日益关心起来,出国前读研究生时,母亲就经常当着我的面跟邻居说,我们家二光,也不知道知不知道自己在外面找个对象呢?
哎,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