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9-18 20:21
此间的少年
原作者:961《在路上》杂志总编 责任编辑:骑扫帚的胖女巫
1998年春的某一天,我是这样度过的:骑车闯过桃园北路的红灯,飞快地蹬上漪汾桥,遇到同学大毅,“快呀,再过5分钟就打预备铃!”我冲他说到。大毅从容地答:“别急,我这个速度正好,踏着铃声进校门。”果然!在值周生佩服的眼光中,我们一行踩着铃声推车进校。挪了五辆车才腾出一条缝,把我的坐骑硬塞进去。放好车,突然发现自己没带胸卡,而这是昨天出操时石主任特别强调的事项。他就站在不远处,怎么办?心想:态度好些,承认错误,只要不扣量化考核的分就行。走近,石主任摇摇头看着我们几个,说:“跟你们说过多少回了,车子要放好,就是不听。”没提胸卡的事?赶快闪人!此时楼道里已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进教室前,大毅突然一拍脑袋:“呀,书包忘带了!”
语文课前,高福寿老师安慰我们:“昨天篮球比赛你们发挥地很好,虽然没有取得冠军,但技术、气势、配合一点不输人。” 接着,他开讲《林黛玉进贾府》。高老师讲话,一贯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可我还没有从决赛的失败中走出,借来一份《体坛周报》,靠在课桌后面,偷偷地看起了NBA战况——公牛又赢了!高老师提问课后题,我看了眼书,觉得第二题很熟,随即举手,打破冷场。回答完毕,很有成就感地落座,结果却是老师同学都一头雾水地看我,同桌小声说,“老师问的是第三题。”我倒!赶紧把报纸塞进课桌。
英语课上,刘景川老师照例要求我们“强记”(这是刘老师惯用术语)课后单词,无论“四会”还是“三会”、“二会”,统统都要会,五分钟后上黑板听写考核。毕业后,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我同大部分母校毕业生一样,很少因为单词犯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刘老师的眼光和严格要求。其实,语言哪有四会三会之分。讲完课本,离下课尚有些时间,刘老师开始讲试题。照例,接龙式提问。轮到马新峰同学,刘老师故意跳过一题。马新峰仍旧从容地说出答案。“得分!”刘老师很满意。以后,“得分”成为马同学得意的绰号。如今,英语成为马同学工作语言之一,当他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国际招投标时,可能对“得分”的理解更深刻。
下午政治课上,刘伟波老师坐定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子曰:‘吾日三醒吾身。’”那时,第一感觉是刘老师古文功底厚,哲学功力深。几年后,稍有些人生阅历,尝过些生活的苦甜,体味此话则是另一番感觉。无人可以先天就先知先觉,刘老师不经意间点拨我们后辈要时常“反思总结,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政治课讲到这般,是一种境界。
二节课后,照常是班会,今天的主题是“高中生该不该谈恋爱”。无风不起浪,最近班里有些同学因为谈恋爱造成学习状态不稳定,班主任肖燕老师有备而来。谈这个主题时,肖老师很善解人意,建议男女生分开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无不对爱情充满好奇、向往。肖老师在恰当的时间,以开放的心态,坦诚布公地与我们讨论此话题。回头看,这次谈话对大多数同学的成长大有好处!我清楚地记着,一位同学问:“肖老师,有没有女生喜欢我呀?”肖老师很认真地回答他:“会的,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男生都会有女生喜欢。”后来的同学聚会,每每提及这次班会,大家对这句话记忆犹新。
……
“高中生活的一天就这样过去,我的高中生活就这样过去。一生中,走的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2002年8月,高欣同学在投给《在路上》杂志的《我怀念当年单纯美好的小幸福》一文中这样写到。
《在路上》是我们961班同学在大学期间创办的一份刊物,薛林普同学和李翔同学负责一些统筹联络事宜,设想通过这份刊物联络同学之谊,增长彼此见识,分享大家在各地求学生活的感受。2000年春节后,在张宇斌同学帮助下,我们在山西医科大学一间会议室里,召开创刊会。之后的大半年,是将种种规划落实到行动的日子。当年10月8日编辑印刷出第一期杂志,发行量局限在10本之内。
“《在路上》的创刊号就好像是婴儿的呱呱落地。这个婴儿迫不及待地要来到这精彩纷呈的世界,迫不及待地要挣开渴求光明的眼睛,迫不及待地要证明自己不很强大但充满希望的存在。”在《在路上》发刊词上,我们套用《凤凰周刊》中一句话,表达当时的激情以及诚惶诚恐。之后三年,《在路上》陆续编辑印制10余期,在李皓同学帮助下,也曾制作《在路上》网站。这期间,杨昆、刘琦、姜莎莎、弓瑞娟、高欣、陈红、沈静波、姚霞、刘媛、戴小颖、刘佳等同学纷纷投稿,身处海外的吴琼、赵丽琼、梁晶同学亦曾应《在路上》栏目内容需要接受采访,介绍她们在国外的留学生活。每期杂志,薛林普同学都会撰写“龙城一月”专栏,向外地同学介绍太原的点滴变化,内容简明风趣,很受欢迎!大学毕业前,我们曾联系相识的外国语97届同学,希望能将这份杂志传递下去。很遗憾,没有下文。但每每回想构思、采写、编辑《在路上》的情景,参与其中的同学无不备感充实!
……
“新年好,各位同学!春华秋实,斗转星移。2003年了,过去的一年里,在各种各样前所未有的不确定面前,我们播种自己的努力,收获了对自身的丰富和充实;由此上溯近四年,我们步入大学的校门,离开熟悉的环境,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开始一种新的人生历练;再由此上溯近七年,我们来到同一个班级九六一,开始认识彼此,从不经意的点点滴滴起奠定了今天这份友情,那时我们十六岁。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是什么样子:我们中的大多数将不再被称作同学;也许有一份或轻松或拼命的工作;也许开始学着老道和世故(尽管你并不愿意);也许你将怀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离开这座城市,然后很多年里没有消息,忽然有一天在某地和你巧遇,而你的身旁跟着一个男士或女士,还有一个小孩,让我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够了够了,是时候了,开个会,总结总结!”薛林普同学在《2003太外961班聚会筹备一号文件》中这样写到。
是年元旦前后,我们有了聚会的想法。张宇斌、杨昆、梁涛、贺超、袁易、程超、王颖、薛林普、李翔等同学初步商议,然后分头行动——联系场地,联络同学……此次聚会的号召力之大超出原先估计,最终近50位同学参加,聚会的场面也十分热烈和感人。
如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走出校园,谋到一份工作,开始体会“大丈夫立世”之不易。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与烦恼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其实,人生哪能尽得欢。幸运地是,我们有在母校外国语求学这段经历可以珍惜,可以回忆,可以记录青春。每每回想各位老师,更是愈发敬重。老师们在各自专项下皆铸有成就,亦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若干年后还栩栩如生的浮现在学生面前,给我们以影响,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杆。
2004年岁末之际,欣闻母校举行建校20周年校庆,作为外国语毕业生,我们倍感骄傲!特写下以上一篇短文以表达对母校和各位老师的敬意。我们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美好!
961《在路上》杂志总编
原作者:961《在路上》杂志总编 责任编辑:骑扫帚的胖女巫
1998年春的某一天,我是这样度过的:骑车闯过桃园北路的红灯,飞快地蹬上漪汾桥,遇到同学大毅,“快呀,再过5分钟就打预备铃!”我冲他说到。大毅从容地答:“别急,我这个速度正好,踏着铃声进校门。”果然!在值周生佩服的眼光中,我们一行踩着铃声推车进校。挪了五辆车才腾出一条缝,把我的坐骑硬塞进去。放好车,突然发现自己没带胸卡,而这是昨天出操时石主任特别强调的事项。他就站在不远处,怎么办?心想:态度好些,承认错误,只要不扣量化考核的分就行。走近,石主任摇摇头看着我们几个,说:“跟你们说过多少回了,车子要放好,就是不听。”没提胸卡的事?赶快闪人!此时楼道里已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进教室前,大毅突然一拍脑袋:“呀,书包忘带了!”
语文课前,高福寿老师安慰我们:“昨天篮球比赛你们发挥地很好,虽然没有取得冠军,但技术、气势、配合一点不输人。” 接着,他开讲《林黛玉进贾府》。高老师讲话,一贯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可我还没有从决赛的失败中走出,借来一份《体坛周报》,靠在课桌后面,偷偷地看起了NBA战况——公牛又赢了!高老师提问课后题,我看了眼书,觉得第二题很熟,随即举手,打破冷场。回答完毕,很有成就感地落座,结果却是老师同学都一头雾水地看我,同桌小声说,“老师问的是第三题。”我倒!赶紧把报纸塞进课桌。
英语课上,刘景川老师照例要求我们“强记”(这是刘老师惯用术语)课后单词,无论“四会”还是“三会”、“二会”,统统都要会,五分钟后上黑板听写考核。毕业后,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我同大部分母校毕业生一样,很少因为单词犯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刘老师的眼光和严格要求。其实,语言哪有四会三会之分。讲完课本,离下课尚有些时间,刘老师开始讲试题。照例,接龙式提问。轮到马新峰同学,刘老师故意跳过一题。马新峰仍旧从容地说出答案。“得分!”刘老师很满意。以后,“得分”成为马同学得意的绰号。如今,英语成为马同学工作语言之一,当他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国际招投标时,可能对“得分”的理解更深刻。
下午政治课上,刘伟波老师坐定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子曰:‘吾日三醒吾身。’”那时,第一感觉是刘老师古文功底厚,哲学功力深。几年后,稍有些人生阅历,尝过些生活的苦甜,体味此话则是另一番感觉。无人可以先天就先知先觉,刘老师不经意间点拨我们后辈要时常“反思总结,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政治课讲到这般,是一种境界。
二节课后,照常是班会,今天的主题是“高中生该不该谈恋爱”。无风不起浪,最近班里有些同学因为谈恋爱造成学习状态不稳定,班主任肖燕老师有备而来。谈这个主题时,肖老师很善解人意,建议男女生分开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无不对爱情充满好奇、向往。肖老师在恰当的时间,以开放的心态,坦诚布公地与我们讨论此话题。回头看,这次谈话对大多数同学的成长大有好处!我清楚地记着,一位同学问:“肖老师,有没有女生喜欢我呀?”肖老师很认真地回答他:“会的,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男生都会有女生喜欢。”后来的同学聚会,每每提及这次班会,大家对这句话记忆犹新。
……
“高中生活的一天就这样过去,我的高中生活就这样过去。一生中,走的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2002年8月,高欣同学在投给《在路上》杂志的《我怀念当年单纯美好的小幸福》一文中这样写到。
《在路上》是我们961班同学在大学期间创办的一份刊物,薛林普同学和李翔同学负责一些统筹联络事宜,设想通过这份刊物联络同学之谊,增长彼此见识,分享大家在各地求学生活的感受。2000年春节后,在张宇斌同学帮助下,我们在山西医科大学一间会议室里,召开创刊会。之后的大半年,是将种种规划落实到行动的日子。当年10月8日编辑印刷出第一期杂志,发行量局限在10本之内。
“《在路上》的创刊号就好像是婴儿的呱呱落地。这个婴儿迫不及待地要来到这精彩纷呈的世界,迫不及待地要挣开渴求光明的眼睛,迫不及待地要证明自己不很强大但充满希望的存在。”在《在路上》发刊词上,我们套用《凤凰周刊》中一句话,表达当时的激情以及诚惶诚恐。之后三年,《在路上》陆续编辑印制10余期,在李皓同学帮助下,也曾制作《在路上》网站。这期间,杨昆、刘琦、姜莎莎、弓瑞娟、高欣、陈红、沈静波、姚霞、刘媛、戴小颖、刘佳等同学纷纷投稿,身处海外的吴琼、赵丽琼、梁晶同学亦曾应《在路上》栏目内容需要接受采访,介绍她们在国外的留学生活。每期杂志,薛林普同学都会撰写“龙城一月”专栏,向外地同学介绍太原的点滴变化,内容简明风趣,很受欢迎!大学毕业前,我们曾联系相识的外国语97届同学,希望能将这份杂志传递下去。很遗憾,没有下文。但每每回想构思、采写、编辑《在路上》的情景,参与其中的同学无不备感充实!
……
“新年好,各位同学!春华秋实,斗转星移。2003年了,过去的一年里,在各种各样前所未有的不确定面前,我们播种自己的努力,收获了对自身的丰富和充实;由此上溯近四年,我们步入大学的校门,离开熟悉的环境,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开始一种新的人生历练;再由此上溯近七年,我们来到同一个班级九六一,开始认识彼此,从不经意的点点滴滴起奠定了今天这份友情,那时我们十六岁。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是什么样子:我们中的大多数将不再被称作同学;也许有一份或轻松或拼命的工作;也许开始学着老道和世故(尽管你并不愿意);也许你将怀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离开这座城市,然后很多年里没有消息,忽然有一天在某地和你巧遇,而你的身旁跟着一个男士或女士,还有一个小孩,让我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够了够了,是时候了,开个会,总结总结!”薛林普同学在《2003太外961班聚会筹备一号文件》中这样写到。
是年元旦前后,我们有了聚会的想法。张宇斌、杨昆、梁涛、贺超、袁易、程超、王颖、薛林普、李翔等同学初步商议,然后分头行动——联系场地,联络同学……此次聚会的号召力之大超出原先估计,最终近50位同学参加,聚会的场面也十分热烈和感人。
如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走出校园,谋到一份工作,开始体会“大丈夫立世”之不易。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与烦恼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其实,人生哪能尽得欢。幸运地是,我们有在母校外国语求学这段经历可以珍惜,可以回忆,可以记录青春。每每回想各位老师,更是愈发敬重。老师们在各自专项下皆铸有成就,亦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若干年后还栩栩如生的浮现在学生面前,给我们以影响,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杆。
2004年岁末之际,欣闻母校举行建校20周年校庆,作为外国语毕业生,我们倍感骄傲!特写下以上一篇短文以表达对母校和各位老师的敬意。我们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美好!
961《在路上》杂志总编
<marquee width="90%" behavior="alternate" scrollamount="3"><font color="purple">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font></marquee> <font color="pink"><marquee width="90%" behavior="alternate" scrollamount="3">其实, 生活就像洋葱, 一片一片地剥开, 总有一片会让我们流泪。
![[图片: pig%20wake%20up_8IMOps92NxIe.gif]](http://61.132.72.53/discuz/attachments/pig%20wake%20up_8IMOps92NxIe.gif)
</marquee></font>
![[图片: pig%20wake%20up_8IMOps92NxIe.gif]](http://61.132.72.53/discuz/attachments/pig%20wake%20up_8IMOps92NxIe.gif)
</marque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