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17 20:28
或许是互联网在当时的中国还有些超前,或许是孙健们并未能找到中国企业之所急,总之,在创建实华开的最初一段阶段里,孙健感到困难重重。“你去建议企业上网,他们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孙健由此认识到,此时中国最需要的是普及互联网的有关知识,那些操之过急的做法只能让企业家们觉得隔靴搔痒。
孙健于是又回到硅谷,他想更深刻地体验一下硅谷精髓之所在,进而寻找到一条能够把硅谷的先进技术与中国企业相结合的途径。这期间,他编写了《信息家具时代———技术、应用、对策》一书,供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学之参考。
1999年,互联网开始在中国风起云涌,孙健和曾强等人当初一起创建的实华开公司,在他离开的这3年里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被国内互联网事业欣欣向荣的形势所吸引,孙健再一次回到中国,
回国一年多,孙健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能使互联网这一先进技术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所领导的中国e商网就是实华开电子商务集团联合国内最具实力的传统行业巨头————江苏大亚集团、牡丹江水泥集团以及来自全国100多个城市的优秀企业,共同组建的中国城市间的电子商务营销联盟体。其宗旨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全国形成1000个城市的电子商务连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企业的优势和需求,帮助那些还没有找到适用于自己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梦想。
孙健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5年之内把中国e商网做成中国电子商务的麦当劳。
“如果有一天中国能成为世界信息强国,而我又能够很自豪地说,我参预、设计、实施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那我将平生无憾。”
李山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业务负责人,经管学院86届本科毕业生。
李山:我会回来的
1986年7月的一个傍晚,在为经管学院毕业生饯行的宴会上,刚刚考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出国项目的李山,走到朱镕基面前,告诉他自己将去美国留学,朱镕基问:“哪一所加州大学?是×××当校长的那所吗?”
“不是,是戴维斯分校。”李山回答。
“你学成一定要回来。”朱镕基叮咛道。
“没问题,我出国是经过严格政审的,一定会回来。”李山说。
“不是政审问题,国家确实需要人才。”朱镕基加重了语气。“那我应该学经济学中的什么专业呢?”李山开始认真求教。
“什么都要学,还要学习日本、欧洲的经验。”朱镕基说,随后,朱镕基在李山的毕业留言簿上赠言:“博采众长,学通中外”,然后又补充道:“我这几个字不是随便写的,你要好好努力。”
李山没有忘记朱院长的话,在美求学期间他先后选修了6个专业(美国博士一般只要求学两个专业)。
“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李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朱总理问这句话的时间,是1997年2月25日。那天下午,时任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李山,陪同由总裁率领的美国高盛投资银行五人代表团在中南海紫光阁拜会朱镕基副总理。
当走在最后的李山站在朱镕基面前的时候,朱镕基问了上面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措手不及的李山有些慌乱地说:“会回来的。”
朱镕基似乎看出了李山的尴尬,轻轻地说了一句“我不是责备你。”
宾主依次入座后,朱镕基继续发问:“我付多少钱你才愿意回来?要付高盛的工资吗?”
“不需要,只要能为国家作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就行。”李山认真地说。
李山,1986年赴美求学,199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相继担任世界著名投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外汇衍生交易经理、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纽约总部中国经济学家、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和高盛国际公司(欧洲)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
1997年4月,也就是李山向朱总理承诺“会回来”后的两个月,在清华经管学院报告厅,一份由李山起草的利用海外金融人才创办国家投资银行的倡议书,经赵纯均副院长交给朱镕基总理。
一年以后,已调往伦敦任高盛欧洲企业并购部执行董事的李山,借朱镕基总理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之机,将一份《中国国家投资银行筹建草案》和一份志愿回国效力的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名单当面呈送到共和国新总理的手中,并力陈创办股份制国家投资银行的重要性。
几天以后,李山受到时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的专门邀请,从伦敦飞往北京。陈元带给李山消息是:朱总理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正式要求,国家开发银行转换职能,办成国际水平的投资银行。
李山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回伦敦向高盛公司老板提出辞职,就被留在北京,担任投资银行筹备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他的学长陈元亲任组长。
经过50多天的紧张工作,一份由筹备组共同起草、由陈元行长签发的《国家开发银行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金融有限公司的请示》正式呈送到国务院。
就在他准备全身心地效力于国家开发金融有限公司的时候,一场被历史上称为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亚洲主要的国家,公司的筹建工作立刻陷于停顿。几个月后,中国第一部《证券法》出台,明文规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分业经营,由此,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成了问题,投资银行筹备工作完全停顿。
虽然李山创建投资银行的梦想未能成真,但他的目标并没有因些改变。“我不会半途而废,如果我不能把我的聪明才智用于为国家服务,那实在是有负天意。”
李培育
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经管学院1987年硕士毕业生。
李培育:做事比做官更重要
李培育在仕途上的一帆风顺颇为令人羡慕:32岁被提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35岁被提为主任(正局级),眼下又在河南省政府非常重要的工作部门————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挂职锻炼。
李培育所在的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务院系统的一个重要脑库,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建议。1987年,该中心有一个涉及到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课题,是与经管学院合作开展的。当时,李还是经管学院的研究生,他与班上的七、八位同学一起,共同参预了这个课题。后来,研究有了进展,李也被研究中心相中,就这样毕业后,李培育顺理成章地成为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
最能体现李培育研究成就的是,1990年他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完成的关于八五计划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途径的报告。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整个学术界比较沉闷,在这种情况下,要拿出八五计划的思路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一方面,如果报告的基调太低,就会失去进取性,另一方面如果基调太高、脱离实际,和当时的形势也不是十分的吻合。为此,李培育冥思苦想,把自己关起来很长一段时间,专心研究专心写作,报告出来后,很受好评,并荣获当年的经济学最高奖孙冶芳经济学奖。
李培育担任信息中心领导工作期间,正赶上互联网在中国刚刚兴起而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甚了解的时候,李敏锐地意识到提高信息化水平,对提高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性,他把信息服务和网络建设作为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来抓。1996年,他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接通了一条上网专线,从而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为第一个上网的政府部门。李对网络资源的重视后来很快被证明是有先见之明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央要求几个部门随时上报国外的动态,当时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因为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而完整地获取大量信息,据此写成一篇篇有见地的分析报告上交中央,为中国防范金融危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方星海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经管学院86届本科毕业生。
方星海: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1993年,在美苦读7年的方星海获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此时,从未想过要永远留在美国的方星海却并未急于回国,因为在他看来“只在学校学习并不能真正地了解美国,必须要工作一段时间。”
方星海想了解中国的愿望,让他在众多报酬优厚的公司中选择了世界银行。
他说,“世界银行侧重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虽然我不能直接做中国业务(世行的规定),但我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了解中国。”方在世行期间做过很多关于印尼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并为印尼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研究使方看到,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具有其它发展中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譬如政治稳定、储蓄率高、重视教育等等,方回国工作的愿望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定。
方星海回国后不久就参与组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家专门处理不良资产问题的公司,由于美国在90年代初曾搞过资产管理公司,他对这个情况比较熟悉,在整个资产管理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设计、运作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后,方星海的工作重心又转移到债转股方面。其中,国内第一例债转股项目、由建行牵头的梅山钢铁公司17亿的债转股就是方星海亲自做的。方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国内机构之间的运转关系、财务的运作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让方星海感到欣慰的是,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一方面梅山钢铁公司把一部分贷款转成股份后,企业因为不用还利息,现金流有很大的改观,这样运作一段时间,企业投产的设备开始发挥效益,企业也逐步实现扭亏为盈。另一方面,企业的效益回升以后,建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股东也会受益,原来的不良贷款经过这样的转换,变成了一份优良资产。
回国两年,方星海的感觉非常好,他说:“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曲力秋)
孙健于是又回到硅谷,他想更深刻地体验一下硅谷精髓之所在,进而寻找到一条能够把硅谷的先进技术与中国企业相结合的途径。这期间,他编写了《信息家具时代———技术、应用、对策》一书,供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学之参考。
1999年,互联网开始在中国风起云涌,孙健和曾强等人当初一起创建的实华开公司,在他离开的这3年里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被国内互联网事业欣欣向荣的形势所吸引,孙健再一次回到中国,
回国一年多,孙健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能使互联网这一先进技术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所领导的中国e商网就是实华开电子商务集团联合国内最具实力的传统行业巨头————江苏大亚集团、牡丹江水泥集团以及来自全国100多个城市的优秀企业,共同组建的中国城市间的电子商务营销联盟体。其宗旨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全国形成1000个城市的电子商务连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企业的优势和需求,帮助那些还没有找到适用于自己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梦想。
孙健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5年之内把中国e商网做成中国电子商务的麦当劳。
“如果有一天中国能成为世界信息强国,而我又能够很自豪地说,我参预、设计、实施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那我将平生无憾。”
李山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业务负责人,经管学院86届本科毕业生。
李山:我会回来的
1986年7月的一个傍晚,在为经管学院毕业生饯行的宴会上,刚刚考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出国项目的李山,走到朱镕基面前,告诉他自己将去美国留学,朱镕基问:“哪一所加州大学?是×××当校长的那所吗?”
“不是,是戴维斯分校。”李山回答。
“你学成一定要回来。”朱镕基叮咛道。
“没问题,我出国是经过严格政审的,一定会回来。”李山说。
“不是政审问题,国家确实需要人才。”朱镕基加重了语气。“那我应该学经济学中的什么专业呢?”李山开始认真求教。
“什么都要学,还要学习日本、欧洲的经验。”朱镕基说,随后,朱镕基在李山的毕业留言簿上赠言:“博采众长,学通中外”,然后又补充道:“我这几个字不是随便写的,你要好好努力。”
李山没有忘记朱院长的话,在美求学期间他先后选修了6个专业(美国博士一般只要求学两个专业)。
“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李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朱总理问这句话的时间,是1997年2月25日。那天下午,时任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李山,陪同由总裁率领的美国高盛投资银行五人代表团在中南海紫光阁拜会朱镕基副总理。
当走在最后的李山站在朱镕基面前的时候,朱镕基问了上面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措手不及的李山有些慌乱地说:“会回来的。”
朱镕基似乎看出了李山的尴尬,轻轻地说了一句“我不是责备你。”
宾主依次入座后,朱镕基继续发问:“我付多少钱你才愿意回来?要付高盛的工资吗?”
“不需要,只要能为国家作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就行。”李山认真地说。
李山,1986年赴美求学,199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相继担任世界著名投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外汇衍生交易经理、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纽约总部中国经济学家、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和高盛国际公司(欧洲)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
1997年4月,也就是李山向朱总理承诺“会回来”后的两个月,在清华经管学院报告厅,一份由李山起草的利用海外金融人才创办国家投资银行的倡议书,经赵纯均副院长交给朱镕基总理。
一年以后,已调往伦敦任高盛欧洲企业并购部执行董事的李山,借朱镕基总理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之机,将一份《中国国家投资银行筹建草案》和一份志愿回国效力的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名单当面呈送到共和国新总理的手中,并力陈创办股份制国家投资银行的重要性。
几天以后,李山受到时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的专门邀请,从伦敦飞往北京。陈元带给李山消息是:朱总理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正式要求,国家开发银行转换职能,办成国际水平的投资银行。
李山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回伦敦向高盛公司老板提出辞职,就被留在北京,担任投资银行筹备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他的学长陈元亲任组长。
经过50多天的紧张工作,一份由筹备组共同起草、由陈元行长签发的《国家开发银行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金融有限公司的请示》正式呈送到国务院。
就在他准备全身心地效力于国家开发金融有限公司的时候,一场被历史上称为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亚洲主要的国家,公司的筹建工作立刻陷于停顿。几个月后,中国第一部《证券法》出台,明文规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分业经营,由此,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成了问题,投资银行筹备工作完全停顿。
虽然李山创建投资银行的梦想未能成真,但他的目标并没有因些改变。“我不会半途而废,如果我不能把我的聪明才智用于为国家服务,那实在是有负天意。”
李培育
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经管学院1987年硕士毕业生。
李培育:做事比做官更重要
李培育在仕途上的一帆风顺颇为令人羡慕:32岁被提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35岁被提为主任(正局级),眼下又在河南省政府非常重要的工作部门————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挂职锻炼。
李培育所在的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务院系统的一个重要脑库,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建议。1987年,该中心有一个涉及到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课题,是与经管学院合作开展的。当时,李还是经管学院的研究生,他与班上的七、八位同学一起,共同参预了这个课题。后来,研究有了进展,李也被研究中心相中,就这样毕业后,李培育顺理成章地成为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
最能体现李培育研究成就的是,1990年他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完成的关于八五计划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途径的报告。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整个学术界比较沉闷,在这种情况下,要拿出八五计划的思路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一方面,如果报告的基调太低,就会失去进取性,另一方面如果基调太高、脱离实际,和当时的形势也不是十分的吻合。为此,李培育冥思苦想,把自己关起来很长一段时间,专心研究专心写作,报告出来后,很受好评,并荣获当年的经济学最高奖孙冶芳经济学奖。
李培育担任信息中心领导工作期间,正赶上互联网在中国刚刚兴起而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甚了解的时候,李敏锐地意识到提高信息化水平,对提高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性,他把信息服务和网络建设作为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来抓。1996年,他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接通了一条上网专线,从而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为第一个上网的政府部门。李对网络资源的重视后来很快被证明是有先见之明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央要求几个部门随时上报国外的动态,当时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因为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而完整地获取大量信息,据此写成一篇篇有见地的分析报告上交中央,为中国防范金融危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方星海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经管学院86届本科毕业生。
方星海: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1993年,在美苦读7年的方星海获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此时,从未想过要永远留在美国的方星海却并未急于回国,因为在他看来“只在学校学习并不能真正地了解美国,必须要工作一段时间。”
方星海想了解中国的愿望,让他在众多报酬优厚的公司中选择了世界银行。
他说,“世界银行侧重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虽然我不能直接做中国业务(世行的规定),但我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了解中国。”方在世行期间做过很多关于印尼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并为印尼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研究使方看到,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具有其它发展中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譬如政治稳定、储蓄率高、重视教育等等,方回国工作的愿望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定。
方星海回国后不久就参与组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家专门处理不良资产问题的公司,由于美国在90年代初曾搞过资产管理公司,他对这个情况比较熟悉,在整个资产管理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设计、运作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后,方星海的工作重心又转移到债转股方面。其中,国内第一例债转股项目、由建行牵头的梅山钢铁公司17亿的债转股就是方星海亲自做的。方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国内机构之间的运转关系、财务的运作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让方星海感到欣慰的是,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一方面梅山钢铁公司把一部分贷款转成股份后,企业因为不用还利息,现金流有很大的改观,这样运作一段时间,企业投产的设备开始发挥效益,企业也逐步实现扭亏为盈。另一方面,企业的效益回升以后,建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股东也会受益,原来的不良贷款经过这样的转换,变成了一份优良资产。
回国两年,方星海的感觉非常好,他说:“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曲力秋)
C`est pas la v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