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162
主题: 78
注册: 2005-11
序言
2007年高考即将到来。围绕考生填报志愿的争夺战、诱导战、甚至误导战已经拉开序幕、甚至硝烟弥漫起来。很多家长面对众多的排行榜和挑大学选专业之类的书籍,被忽悠的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错。
诚然,各种排行榜或相关的书籍,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功利性,他们的着眼点是家长的钱袋子,不可能百分之百为考生着想,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结果,是可以理解的。从我接触的家长和考生,都十分渴望不带功利性,切实为考生服务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或类似的活动。
去年,我和孩子一起,亲身参加了2006年高考志愿填报活动。刚开始,也是从各种排行榜入手,经历了排名带来的虚荣、迷惑和痛苦,到回归现实和理智的过程。最终,由于冷静、现实地选择了志愿,使得孩子2006年的高考一帆风顺、波澜不惊,如愿以偿,达到了事先预定的“三个一”目标,即一本、一志愿、一专业。
这看似简单的三个一,真正能够同时达到的考生却不是很多。我知道周围许多人,虽然考了一本的分数,却因为志愿报的不当,委屈于二本院校;有的虽然上了一本,却不是最心仪的一志愿学校;有的虽然是一本、一志愿,但却被录取到二、三专业甚至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总之,满意者甚少,失望、痛苦者居多。
今年的填报志愿即将开始,为了能对广大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特决定开展“2007高考填报志愿系列讲谈活动”,我愿意把我所经历过的一些心得体会发出来供大家参考,同时摘录一些其他网友有关的东西,一并在这里结集。
通过平时和很多家长交谈,以及观察分析很多高考失利的案例,我发现不少家长和考生所犯的错误,技术技巧方面的问题不是太多,大多是战略层面上的错误,也就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而导致失败、失利或痛苦。因此,我的系列讲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不谈比如志愿间的梯度、专业级差的合理设置等技术问题,而是针对大家对挑选大学或专业上容易产生的误区谈一些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就是不谈应该怎么做,只说不应该怎么做。
二,我的讲谈不涉及具体的大学,一般也不谈具体的专业。
三,我的讲谈立足于平民子弟,着眼于未来的就业。
相信我的真诚和百分之百为家长、考生服务的心愿,能给2007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带来好运。
(转载)
帖子: 162
主题: 78
注册: 2005-11
选择志愿三要素:城市、专业和学校!
2007年高考马上开始,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在思考如何选择志愿,面对林林总总的高校和五花八门的排行榜,感到无所适从。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首先选择城市。
城市决定学校水平,这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一种现实,不承认不行。首选的城市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扩展。以北京为中心,可扩选天津、大连,或者青岛,以上海为中心,可扩选南京、杭州,或者厦门。
为什么呢?因为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对人才的需求和容纳能力都比较大,就业情况相对较好。而且财政及社会力量对高校投资大,学校硬件设施好,教师待遇高,而且以很优厚的条件招聘老师,因此,就出现了内地老师纷纷出走,特别是名校的中青年老师集体跑掉的现象。内地很多高校现在是一流的名气,落后的设施,匮乏的师资,这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决定学校水平的两大因素:生源和师资。伴随着内地教师外流,这些年优秀生源也潮水般涌向沿海高校,呈现了东南双飞的火爆场景。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有什么改观。因此,城市决定高校的实力,城市决定学生的就业。这就是为什么把城市放在首选的原因。
二,选学校和选专业这两个要素,谁更重要,目前尚有争论。
说法一,选学校比选专业重要,先学校后专业;说法二,选专业更重要,以专业定学校。两种方法目前争持不下,难有定论。我的看法是要因人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先选学校的依据是名校名气大,出来好就业。只要是名校,管他什么专业,进去以后再说。持这种观点的以名校的招生老师和高中的校长和老师居多,后面的讲谈我有专门的分析。我的看法是,在中国目前举国上下非常浮躁、重名轻实的情况下,这样的选择也不无道理,但要把握两点:一是在孩子专业志向不太明确的情况下;二是选择按大类招生的学校。不然的话,认为到学校以后再调专业,或者考研再换专业,都是比较麻烦、既费钱又劳神的事,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
以专业定学校的选法,适合孩子志向已经非常明确和坚定的情况。其实,这是一种较为理智和成熟的选择。国外很多就是以专业好坏来判定学校的优劣,名校未必什么专业都名。在一个名校读一个不喜欢没兴趣的专业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很多名校的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缘故而找不到工作的例子也常见于报端。不少学生退学重考就是为了再次选择专业。以一个过来人的看法,我还是倾向于首先选择专业,而且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选择。然后在同专业的学校里,选择实力和名气较大的学校。总之,冷静、现实的思考和斟酌比什么都重要。
总之,我的看法是:以城市定学校的范围,以专业选择具体的学校。也就是三要素的顺序依次是:城市-专业-学校。但无论如何选择,一定要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家长主要是参谋和引导,切忌包办代替。因为毕竟是孩子去上学,去学习。
帖子: 162
主题: 78
注册: 2005-11
在前任某副总理的强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大多是被迫兴起了合并之风,而且愈演愈烈。这股风虽然时下颇遭人诟病,也与现在执政的高层领导思路相悖,但它的余波还在,它的影响还在。几年过去了,回头看看,高校合并,福兮?祸兮?笔者认为,是祸不是福!
首先,对合并的高校是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际关系整合难。众所周知,我们的高校大多是近亲繁殖,自成一体(其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如此合并以后,内部关系极难协调,不仅矛盾加剧,内耗加大,而且人事成本也急剧增加。最后的结果是勉强换一半个领导,其他的一切照旧,各自为政。第二,资源整合难。合并的大学一墙之隔的很少,大多相距较远,重新征地新建困难重重。不仅资金筹集困难,建设周期长,即使建成了学生不愿意去,老师更不去。所以很多合并高校只是把招牌一换了事。第三,管理成本加大,资金周转困难,效率降低。由于管理层级的增多,距离的加大,还有上面说的人的问题等等,都无疑使管理难度陡增,成本呈几何数增加,很多合并的高校已经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而效率却是直线下降,教学质量更是难以保。。。。。
其次,对社会公众是祸。高校合并误导了一些大学排名者,以规模论英雄成了诸多排名者的理论基础。他们以为合并了的大学就是名校,规模大就是名校,招生人数就等于人才培养,招的多得分就高,因此凡合并了的学校名次就扶摇直上。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以总量为基础的形形色色的大学排名,比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最富有的大学,有的就是原来五六个学校的经费之和,这也算富有吗?其实深受其害的莫过于家长和考生了。
其三,对考生是祸。很多考生是奔着名校或排名的名校而选择学校的,但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白马非马的哲学典故就会在你身上发生。因为中国的大学合并一般是一个强校合并几个弱校,有的是重点本科合并一般本科,甚至合并成人学校和中专;有的是一堆一般学校的合并加升格。试想,当你拿很高的考分报考了一个有合并行为的名校,却在地方没变老师没变设施没变的二流甚至末流学校、还可能是大专或中专的学校上课,享受的还是原来低层次的教育,四年的时光丝毫没有感受一点名校的氛围,空有一张名校的文凭,岂不悲哀?这方面已经有人论述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总之,中国式的高校合并只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闹剧而已,历史会证明它的失败。所谓的靠合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想,只能是一些官僚们闭门造车式的美好愿望。不计成本、没有效益、劳民伤财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最后,我对即将报名的考生和家长建议:一,选学校最好不要选合并过的学校。合并的学校即使在主校区,但由于受合并的差校或弱校拖累,它的教育资源也稀释的非常厉害。二,如果选合并院校,专业最好选主校的专业。如果选被合并学校的专业,也要选它原来最强的专业。三,要看清就读的地址是不是原来主校的地方,要去就要在主校就读。有些高校在招生简章上是不告诉考生就读的具体地址的,只是报到时才通知,所以在报志愿时要打听清楚。
帖子: 162
主题: 78
注册: 2005-11
近几年来,大学的发展不是放在“学”字上,如何研究学问,如何严以治学,如何以学生为本,而是把功夫用在“大”字上,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如何增加专业数量,如何建大楼,如何扩大面积等等,大学盲目互相比“大”的风气十分盛行。其中,扩大占地面积,铺设基建摊子的情况尤为突出。你占地面积几百亩,我就要上千亩,你上千亩,我就要达到一万亩,以至于现在有的大学简介里在形容自己学校的面积时已经使用“平方公里”作单位了。
很多家长和还没有入校的考生也非常看重学校的占地面积,认为面积大、高楼多的大学就一定是好大学。诚然,面积大绿化好的学校的确是读书和陶冶情操的好地方,但对于面积大的大学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时要慎重挑选。一个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烈的学术氛围岂是一个面积大所能代表和涵盖?
有的学校看似总面积很大,泱泱几千亩,岂不知它是由很多分校区拼凑而成。有的散处在一个城市的东南西北,不是曾经有某某城市位于某某大学校园之中的笑话吗?还有的大学分校区处于于不同的城市间,主、分校区来往要靠高速连接。这样的大学可是真够大了。到这样的大学读书,其实也就是在一个分校区里,接触的是一部分学生,何来的综合大学的氛围?哪有横向交流的条件?众多分校区的大学实际上重点发展的还是主校区,分校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水平差、信息闭塞、学术交流少,很象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如此,很多大学每学期还让学生在不同分校区之间大搬家,那对学生的折腾劲可是够呛。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搬来搬去,到毕业也没能在主校区呆过,悲哀不?
对大学的新校区也要慎重选择。很多新区建在郊外或是更偏远的地方,只有学生入住,没有老师入住。周围十分荒凉,突兀一片建筑,有点象海市蜃楼,寂静、寂寞的让很多学生害怕。新校区各种设施不具备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老师是坐班车或打车来上课,有的距离走高速还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遇上塞车误课的事常有发生。上完课老师逃也似的离去,再也难见踪影。到了周末,简直是胜利大逃亡,能走的都走了(其实要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交车很少,挤上车要拼命才行),新区里就象一座空城。这里还象一个大学校园吗?简直是一个露水集贸市场。新校区的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赶快搬回老校区,尽管那里有点拥挤,有点陈旧,但是毕竟地处市区,老师和行政机关都在那里,大学的氛围很浓啊。可是想搬回去谈何容易?
与其到那些分校区、新校区的大学里才后悔和痛苦,还不如在报志愿时就多留点心,把分校区、新校区的地址、条件都打听清楚,能不去尽量不去。实在要去,也要问清在那里呆几年?当然是时间越短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