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17 05:12
闲话五大奇书-红楼梦
清朝有《红楼梦》,这真让人高兴,不知道本朝本代有什么东西可以留下,希望不要是金庸武侠。
《红楼梦》枝条繁多,因为太多可说的,展开纸,竟不知道从何处下嘴,所以决定先从别人的评价说起。
阿城评论《红楼梦》,说它的好处,在於将诗的意识引入小说。换言之,《红楼梦》是中国第一部运用诗意的小说。阿城的这个说法也很含糊,《红楼梦》并不缺少读者,从帝王将相到凡夫走卒,如果仅仅依靠诗的意识,我想《红楼梦》很难涵盖这样广泛的读者群。但我又不得不佩服阿城的这个说法,《红楼梦》的好处很难一言以尽,再怎么高度概括,评语一出口,必然失之全面。而“诗的意识”,这句话本身就很有意思,什么是诗的意识,“千山鸟飞绝”是诗的意识,“两鬓苍苍十指黑”也是诗的意识,甚至“不许放屁”也可入诗。说到底,“诗的意识”和《红楼梦》的好处一样,可意会,难言传。
后世再写类似的人情小说,学《红楼梦》的,都是皮好画,骨难刻,难就难在诗的意识,拿了诗的意识去张罗小说,还张罗的有声有色,难上加难。而张爱玲当是其中的佼佼者,笔法师承《红楼梦》,但聪明外露,通篇矫情,好看是好看,但过了一定的年龄,就不爱再拿这种文字过脑子了。后头还有一位用诗的意识写小说的,王小波。他的师承一定不是来自《红楼梦》,可诗的意识,我觉得他掌握的最不露痕迹,而且比《红楼梦》更具一种韵律美,可惜他死的早,死时比曹雪芹大五岁。
曹雪芹死的更早,敦诚作的《挽曹雪芹》诗:四十年华付杳冥,说他四十岁死的。有人说此诗也可能是大概齐,说四十年华,不一定就正好四十,也许四十多吧。但什么诗都有可能乱说岁数,只有挽诗不可能,哪有人一死就给人减寿的。所以我认为曹雪芹一定是40岁死的,那一年应该是1762年,红学界有争论,也许是1763年,总之这两年之内死的。而最早的《红楼梦》版本甲戌本是1754年,依次推论,曹雪芹完成甲戌本时才三十一二岁。这真让人恐怖,甲戌本中已经提到“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么说来,曹雪芹岂不是二十出头就开始写《红楼梦》了?算术真不是个好东西,我算了算就开始起鸡皮疙瘩,差不多的年龄,我整天挂在博客上看人写情书,而曹雪芹已经把甲戌本写一半了,相比之下,真让人汗颜。
因为曹雪芹死的早,《红楼梦》没有完成,后来程,高二人补写了后四十回。后人多因为它跟曹雪芹本来的构画出入太大,而不大喜欢。其实我倒觉得,程,高是功臣,甚至很了不起,如果不是他们,这部书不会具有这样完整的风貌。
我小的时候,常常站在书店里看书。可以说,那个时候所有能找到的红书,我全看了。各种各样的红楼续梦,红楼梦续,续红楼梦,红楼真梦,乱七八糟的,有的比《红楼梦》本身还厚,多是清人的作品,间或还有民国时鸳鸯蝴蝶派的东西。我敢说,如果你接触过这些续书的话,你就会明白程,高二人是多么了不起。也许他们在思想上偏离了《红楼梦》的初衷,但他们在文学上,在结构上,甚至在风格上几乎完整了这作品。我想,我如果是曹雪芹的话,我会感谢他们,当然,我假设而已。
持阶级理论做文学研究的人还说,程,高写结尾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你看人家本来是要“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他便要宝玉中举,萌子封荫,家道中兴,整个一封建统治阶级乏走狗。这样一个大帽子给扣上来,无产阶级阶级都不爱看了,而那个时候大家都是无产阶级,这不是把后四十回的读者赶尽杀绝嘛。其实这种说法实在是不负责任,而且也怡笑大家。程,高二人不管怎么想讨好统治阶级,都不会去靠修改一部小说来献媚,就好像当今的御用文人是想不到去删改>的。而且就我看过的红楼续书里,比程,高二位肉麻的有很多,所以阶级理论那套应该压不到程,高这儿的。
大的作品都很难有漂亮的结尾,前面说的四部书都算上,甚至包括所有超过五十万字的长篇,中外都算上,好的结尾少之又少。尤其是《红楼梦》这样一开始就极度铺张的巨著,给它写个结尾谈何容易,有时发奇想,曹雪芹估计是想结尾想破了头死掉的。至於程,高二人的续,一定不是尽善尽美的,甚至跟原著之间有巨大的裂缝,强行拐弯,戛然而止的地方也很多,但文字精美,人物基本保持原著的风貌,情节合理顺敞,作为续书已经相当难得了,后人不能拿了>原著的标准去严格要求,就好像拿着假肢挑毛病,说人家没有皮下组织,这是有点抬杠的。而续书,我想,不敢说全部由他们自己编的,一定是有曹雪芹零星原稿,在加上自己发挥。看看文笔就知道了,行云流水,比《金瓶梅》还高明,哪里这许多高人啊。
《金瓶梅》是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但开风气,所以要尊它为先。其实从艺术手法上来讲,《红楼梦》要高出很多,虽然后者明显带有前者的师承。如果说《金瓶梅》在结绳记事的话,那么《红楼梦》完全可以算是在推演八卦了。而之后,又有很多类似的小说:《镜花缘》,《海上花列传》,《京华烟云》,林林总总一大堆。我不想表现的太偏激,但还是想说,都是下品。
清朝有《红楼梦》,这真让人高兴,不知道本朝本代有什么东西可以留下,希望不要是金庸武侠。
《红楼梦》枝条繁多,因为太多可说的,展开纸,竟不知道从何处下嘴,所以决定先从别人的评价说起。
阿城评论《红楼梦》,说它的好处,在於将诗的意识引入小说。换言之,《红楼梦》是中国第一部运用诗意的小说。阿城的这个说法也很含糊,《红楼梦》并不缺少读者,从帝王将相到凡夫走卒,如果仅仅依靠诗的意识,我想《红楼梦》很难涵盖这样广泛的读者群。但我又不得不佩服阿城的这个说法,《红楼梦》的好处很难一言以尽,再怎么高度概括,评语一出口,必然失之全面。而“诗的意识”,这句话本身就很有意思,什么是诗的意识,“千山鸟飞绝”是诗的意识,“两鬓苍苍十指黑”也是诗的意识,甚至“不许放屁”也可入诗。说到底,“诗的意识”和《红楼梦》的好处一样,可意会,难言传。
后世再写类似的人情小说,学《红楼梦》的,都是皮好画,骨难刻,难就难在诗的意识,拿了诗的意识去张罗小说,还张罗的有声有色,难上加难。而张爱玲当是其中的佼佼者,笔法师承《红楼梦》,但聪明外露,通篇矫情,好看是好看,但过了一定的年龄,就不爱再拿这种文字过脑子了。后头还有一位用诗的意识写小说的,王小波。他的师承一定不是来自《红楼梦》,可诗的意识,我觉得他掌握的最不露痕迹,而且比《红楼梦》更具一种韵律美,可惜他死的早,死时比曹雪芹大五岁。
曹雪芹死的更早,敦诚作的《挽曹雪芹》诗:四十年华付杳冥,说他四十岁死的。有人说此诗也可能是大概齐,说四十年华,不一定就正好四十,也许四十多吧。但什么诗都有可能乱说岁数,只有挽诗不可能,哪有人一死就给人减寿的。所以我认为曹雪芹一定是40岁死的,那一年应该是1762年,红学界有争论,也许是1763年,总之这两年之内死的。而最早的《红楼梦》版本甲戌本是1754年,依次推论,曹雪芹完成甲戌本时才三十一二岁。这真让人恐怖,甲戌本中已经提到“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么说来,曹雪芹岂不是二十出头就开始写《红楼梦》了?算术真不是个好东西,我算了算就开始起鸡皮疙瘩,差不多的年龄,我整天挂在博客上看人写情书,而曹雪芹已经把甲戌本写一半了,相比之下,真让人汗颜。
因为曹雪芹死的早,《红楼梦》没有完成,后来程,高二人补写了后四十回。后人多因为它跟曹雪芹本来的构画出入太大,而不大喜欢。其实我倒觉得,程,高是功臣,甚至很了不起,如果不是他们,这部书不会具有这样完整的风貌。
我小的时候,常常站在书店里看书。可以说,那个时候所有能找到的红书,我全看了。各种各样的红楼续梦,红楼梦续,续红楼梦,红楼真梦,乱七八糟的,有的比《红楼梦》本身还厚,多是清人的作品,间或还有民国时鸳鸯蝴蝶派的东西。我敢说,如果你接触过这些续书的话,你就会明白程,高二人是多么了不起。也许他们在思想上偏离了《红楼梦》的初衷,但他们在文学上,在结构上,甚至在风格上几乎完整了这作品。我想,我如果是曹雪芹的话,我会感谢他们,当然,我假设而已。
持阶级理论做文学研究的人还说,程,高写结尾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你看人家本来是要“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他便要宝玉中举,萌子封荫,家道中兴,整个一封建统治阶级乏走狗。这样一个大帽子给扣上来,无产阶级阶级都不爱看了,而那个时候大家都是无产阶级,这不是把后四十回的读者赶尽杀绝嘛。其实这种说法实在是不负责任,而且也怡笑大家。程,高二人不管怎么想讨好统治阶级,都不会去靠修改一部小说来献媚,就好像当今的御用文人是想不到去删改>的。而且就我看过的红楼续书里,比程,高二位肉麻的有很多,所以阶级理论那套应该压不到程,高这儿的。
大的作品都很难有漂亮的结尾,前面说的四部书都算上,甚至包括所有超过五十万字的长篇,中外都算上,好的结尾少之又少。尤其是《红楼梦》这样一开始就极度铺张的巨著,给它写个结尾谈何容易,有时发奇想,曹雪芹估计是想结尾想破了头死掉的。至於程,高二人的续,一定不是尽善尽美的,甚至跟原著之间有巨大的裂缝,强行拐弯,戛然而止的地方也很多,但文字精美,人物基本保持原著的风貌,情节合理顺敞,作为续书已经相当难得了,后人不能拿了>原著的标准去严格要求,就好像拿着假肢挑毛病,说人家没有皮下组织,这是有点抬杠的。而续书,我想,不敢说全部由他们自己编的,一定是有曹雪芹零星原稿,在加上自己发挥。看看文笔就知道了,行云流水,比《金瓶梅》还高明,哪里这许多高人啊。
《金瓶梅》是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但开风气,所以要尊它为先。其实从艺术手法上来讲,《红楼梦》要高出很多,虽然后者明显带有前者的师承。如果说《金瓶梅》在结绳记事的话,那么《红楼梦》完全可以算是在推演八卦了。而之后,又有很多类似的小说:《镜花缘》,《海上花列传》,《京华烟云》,林林总总一大堆。我不想表现的太偏激,但还是想说,都是下品。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