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17 20:28
1984年4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挂牌,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朱镕基出任院长,成为经管学院从创建第一天到现在的惟一一任院长。1988年,朱镕基赴上海任市长,1991年,朱镕基调回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3月出任总理。在担任国家总理后,他仍然亲任一个学院的院长,并且一做就是多年,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少见的。
如今,朱院长已是桃李遍天下,当年那些风华正茂、豪气冲天的学生们,如今已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决定大政方针的政府机关,在运筹帷幄的商场,在新思想不断涌现的科研院校,在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都显现出栋梁般的分量。
他们亲耳聆听了一位蜚声中外的共和国经济奇才的教诲
他们跻身于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的经历真切地反映二十年经济改革历程中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密切联系
杨宏儒
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新四通)总裁,经管学院92届博士毕业生。
杨宏儒:临危受命执掌新四通
作为朱镕基亲自带过的四大弟子之一,杨宏儒对此似乎刻意保持低调。毕竟自已的路要靠自己去走,过多地炫耀某种经历、某种关系,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杨宏儒是1981年考进经管学院的,在这里从本科、硕士一直读到博士,用他自己的话说“抗战才不过八年呢”,而他在经管学院共学习了11年。但杨宏儒接受导师指导的机会不多,因为那时朱镕基已调至上海任市长,工作十分繁忙。
后来,朱镕基曾对学院的老师说:“他(指杨宏儒)的论文我没有看的很深,一看就困,”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理论”。杨宏儒现在说起这事来,仍面露愧意,“我那时过于追求理论表述的严谨性,文字比较晦涩,有些话的定语也很长,作为一个市长,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再看这样的东西,确实是一看就困,现在我能理解了,真是很难为他。”
尽管朱镕基没有时间尽一个导师的职责,但他还是尽力为杨宏儒提供一些增长见闻、锻炼能力的实践机会。杨宏儒回忆说:
“他在上海的时候,我曾去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把我交给上海市经委研究室主任。让我们一起研究上海市工业状况。那时的情况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各种产业、企业应该怎么搞都是很清晰的,那是都还是国有企业,好像怎么做都是一大堆矛盾,我想他可能是希望我能拿出些东西来,对他能有所帮助,但可能是我当时太年轻,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所以写出的东西比较表面化,有些东西过于抽象或是追求一种模式,不是特别符合实际应用。虽然最后也写出了一大摞的研究报告,我估计他可能也是看不进去。”
杨宏儒现在重温此事仍不无遗憾地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他毕业的1992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刚刚注入人们的头脑中,计划经济的影子还在四处晃悠,民营经济远不如现在这么红红火火。可能是在学校里呆的太久的缘故,杨宏儒总觉“机关里的环境和学校的环境是挺一致的,都属于那种很正规的教育”,加上他对政治没有太大的兴趣,于是他决定变化一下环境,体会一下实际生活中的经济运作是怎么回事,杨承认,那时在他的潜意识里仍然有一种很强的念头,“我还是要回到这个体制中,只不过有了这样一段经历,我的价值会更能体现出来”。
就这样,他进了四通,当时四通正准备在香港上市,各方面状态都很好,杨宏儒被那种蒸蒸日上的形势所鼓舞。
他先是被派到公司下面的一个小部门卖电阻,8毛钱买进,1元钱卖出,这样进进出出,为公司赚了不少的钱,然后到稍微大一些的部门,然后再到更大的部门,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他所工作过的部门的业绩都非常之好。直到现在他最得意的一句话还是:“给我一个business,我就能给你赚钱。”
等杨宏儒意识到自己为之付出诸多心血的公司难以像从前那么再现辉煌的时候,已经是90年代末期了。然而,此时他对四通,除了铁定的工作关系外,还多了一层难以割舍的感情因素。
据说,杨宏儒的浮出,首先来自于他的业绩,此外,他的管理背景也为四通人特别是股权投资人和贷款方看好,因为原四通集团的管理层多为技术出身。
杨宏儒对于他出任新四通总裁后一些新举措的自我评价,十分低调,面对记者的再三追问,杨宏儒说:“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有必要逞一时之勇,做一些貌似轰轰烈烈的事情,好像本人一上台就怎么怎么样,中国这么多年如雷贯耳的名字实在是太多了,当时看起来他们都是很有思路的,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姜旭平
清华经管学院教授。经管学院1985年硕士毕业生。
姜旭平:一只会生蛋的母鸡
姜旭平毕业的时候,正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很多部委都急需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以姜的专业和学识,若想选择当时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国家机关或出国深造应该是不成问题。但他却留在学院,做了一名普通的教书匠。
原因很简单,当时学院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缺少像他这样受过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训练的教师。姜至今还记得学院领导挽留他时说的那番话:“你若是出去工作,你可能会成为一只公鸡,公鸡是斗士,但你若留下来的话,你就可以成为一只母鸡,母鸡可以生蛋。”
就为了这番话,姜旭平留在了学院,并且一做就是16年。
1992年,姜旭平一接触EDI(现在电子商务的前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新技术。于是,他开始埋头专研它。这使他成为国内高校里最早研究EDI的学者。1995年,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刚一出现,姜旭平又立刻转向这一领域。他写的《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1998年7月出版)是国内第一本最全面最完善地介绍电子商务的书籍。这些研究成果使他成为国内电子商务领域毋庸置疑的权威专家之一。
除了科研和教学外,姜旭平还致力于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咨询工作。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咨询机构不同的是,姜特别钟情于为那些落后的、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非常低的企业做咨询。他最为得意的一个咨询项目是为浙江一家大型丝绸企业做的。
姜旭平说,他就是想以此证明,电子商务只是一门工具,它可以和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进程结合起来,也可以完全脱节,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开展电子商务。
孙健
中国e商网董事总裁,实华开电子商务集团高级副总裁。经管学院87届硕士研究毕业生。
孙健:打造中国电子商务的麦当劳
1989年底赴美求学的孙健,和他的很多同学一样,最初也是把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但美国人重应用轻理论的作风让孙健很快认识到,在这样一个纯粹私有制、高度市场化的国家里,大家最关心的不是研究宏观经济、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是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公司搞好。
孙健在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以后,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一个收入不菲、又很轻松的工作———他被留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
1994~1995年,美国互联网风生水起,孙健认准了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并且深信,中国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完全有可能在科技发展自工业革命以后就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情况下后来居上。1996年,孙健和曾是经管学院的同班同学曾强一道,回国创建实华开。
如今,朱院长已是桃李遍天下,当年那些风华正茂、豪气冲天的学生们,如今已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决定大政方针的政府机关,在运筹帷幄的商场,在新思想不断涌现的科研院校,在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都显现出栋梁般的分量。
他们亲耳聆听了一位蜚声中外的共和国经济奇才的教诲
他们跻身于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的经历真切地反映二十年经济改革历程中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密切联系
杨宏儒
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新四通)总裁,经管学院92届博士毕业生。
杨宏儒:临危受命执掌新四通
作为朱镕基亲自带过的四大弟子之一,杨宏儒对此似乎刻意保持低调。毕竟自已的路要靠自己去走,过多地炫耀某种经历、某种关系,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杨宏儒是1981年考进经管学院的,在这里从本科、硕士一直读到博士,用他自己的话说“抗战才不过八年呢”,而他在经管学院共学习了11年。但杨宏儒接受导师指导的机会不多,因为那时朱镕基已调至上海任市长,工作十分繁忙。
后来,朱镕基曾对学院的老师说:“他(指杨宏儒)的论文我没有看的很深,一看就困,”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理论”。杨宏儒现在说起这事来,仍面露愧意,“我那时过于追求理论表述的严谨性,文字比较晦涩,有些话的定语也很长,作为一个市长,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再看这样的东西,确实是一看就困,现在我能理解了,真是很难为他。”
尽管朱镕基没有时间尽一个导师的职责,但他还是尽力为杨宏儒提供一些增长见闻、锻炼能力的实践机会。杨宏儒回忆说:
“他在上海的时候,我曾去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把我交给上海市经委研究室主任。让我们一起研究上海市工业状况。那时的情况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各种产业、企业应该怎么搞都是很清晰的,那是都还是国有企业,好像怎么做都是一大堆矛盾,我想他可能是希望我能拿出些东西来,对他能有所帮助,但可能是我当时太年轻,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所以写出的东西比较表面化,有些东西过于抽象或是追求一种模式,不是特别符合实际应用。虽然最后也写出了一大摞的研究报告,我估计他可能也是看不进去。”
杨宏儒现在重温此事仍不无遗憾地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他毕业的1992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刚刚注入人们的头脑中,计划经济的影子还在四处晃悠,民营经济远不如现在这么红红火火。可能是在学校里呆的太久的缘故,杨宏儒总觉“机关里的环境和学校的环境是挺一致的,都属于那种很正规的教育”,加上他对政治没有太大的兴趣,于是他决定变化一下环境,体会一下实际生活中的经济运作是怎么回事,杨承认,那时在他的潜意识里仍然有一种很强的念头,“我还是要回到这个体制中,只不过有了这样一段经历,我的价值会更能体现出来”。
就这样,他进了四通,当时四通正准备在香港上市,各方面状态都很好,杨宏儒被那种蒸蒸日上的形势所鼓舞。
他先是被派到公司下面的一个小部门卖电阻,8毛钱买进,1元钱卖出,这样进进出出,为公司赚了不少的钱,然后到稍微大一些的部门,然后再到更大的部门,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他所工作过的部门的业绩都非常之好。直到现在他最得意的一句话还是:“给我一个business,我就能给你赚钱。”
等杨宏儒意识到自己为之付出诸多心血的公司难以像从前那么再现辉煌的时候,已经是90年代末期了。然而,此时他对四通,除了铁定的工作关系外,还多了一层难以割舍的感情因素。
据说,杨宏儒的浮出,首先来自于他的业绩,此外,他的管理背景也为四通人特别是股权投资人和贷款方看好,因为原四通集团的管理层多为技术出身。
杨宏儒对于他出任新四通总裁后一些新举措的自我评价,十分低调,面对记者的再三追问,杨宏儒说:“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有必要逞一时之勇,做一些貌似轰轰烈烈的事情,好像本人一上台就怎么怎么样,中国这么多年如雷贯耳的名字实在是太多了,当时看起来他们都是很有思路的,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姜旭平
清华经管学院教授。经管学院1985年硕士毕业生。
姜旭平:一只会生蛋的母鸡
姜旭平毕业的时候,正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很多部委都急需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以姜的专业和学识,若想选择当时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国家机关或出国深造应该是不成问题。但他却留在学院,做了一名普通的教书匠。
原因很简单,当时学院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缺少像他这样受过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训练的教师。姜至今还记得学院领导挽留他时说的那番话:“你若是出去工作,你可能会成为一只公鸡,公鸡是斗士,但你若留下来的话,你就可以成为一只母鸡,母鸡可以生蛋。”
就为了这番话,姜旭平留在了学院,并且一做就是16年。
1992年,姜旭平一接触EDI(现在电子商务的前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新技术。于是,他开始埋头专研它。这使他成为国内高校里最早研究EDI的学者。1995年,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刚一出现,姜旭平又立刻转向这一领域。他写的《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1998年7月出版)是国内第一本最全面最完善地介绍电子商务的书籍。这些研究成果使他成为国内电子商务领域毋庸置疑的权威专家之一。
除了科研和教学外,姜旭平还致力于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咨询工作。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咨询机构不同的是,姜特别钟情于为那些落后的、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非常低的企业做咨询。他最为得意的一个咨询项目是为浙江一家大型丝绸企业做的。
姜旭平说,他就是想以此证明,电子商务只是一门工具,它可以和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进程结合起来,也可以完全脱节,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开展电子商务。
孙健
中国e商网董事总裁,实华开电子商务集团高级副总裁。经管学院87届硕士研究毕业生。
孙健:打造中国电子商务的麦当劳
1989年底赴美求学的孙健,和他的很多同学一样,最初也是把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但美国人重应用轻理论的作风让孙健很快认识到,在这样一个纯粹私有制、高度市场化的国家里,大家最关心的不是研究宏观经济、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是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公司搞好。
孙健在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以后,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一个收入不菲、又很轻松的工作———他被留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
1994~1995年,美国互联网风生水起,孙健认准了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并且深信,中国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完全有可能在科技发展自工业革命以后就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情况下后来居上。1996年,孙健和曾是经管学院的同班同学曾强一道,回国创建实华开。
C`est pas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