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世界]——No.35溴(Br) Bromine
#1
发信人: heimao (NE☆4┃找寻爱情的Volleyball|wait4my2001), 信区: CCME
标 题: [元素的世界]——No.35溴(Br) Bromine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5年08月31日00:02:33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CME 讨论区 】
迄今,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单质外表可是千差万别。
有闪闪发光的金属,有五颜六色、性状各异的非金属。在室温下,除了汞,所有的金属
都是固体。而非金属就不一样了,有气体,有固体,也有液体。
而今天的主角——溴,就是非金属单质里面唯一的液体,也是汉字中唯一有“水”旁
的元素。
(汞:还有我哪,我别名是水银。 笔者:你别打岔……)
单质概述
棕红色的液体,挥发,恶臭的气味,是我们对溴的初步印象。溴的英文名字"Bromine
"正是从拉丁文的"Bromos"(恶臭)而来的。实际上,溴和卤素家族的其它成员还是很像的
:有颜色、挥发性、刺激的气味,以及强烈的氧化性。正是由于这样,我们平时保存溴的
时候才把它用水封起来,不然,一用起溴来,满屋子都是刺激性的臭气,还怎么做实验呢

溴有毒,和氯气相似,溴的蒸汽若是通过空气进入呼吸道,会产生氢溴酸并强烈的刺
激粘膜,引起呼吸困难。溴也有强烈的腐蚀性,由于溴是液体,它对皮肤的伤害比氯和碘
都要强烈。液溴与皮肤接触会产生疼痛,并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曾经看见某老师的手被
溴烧伤了,一个月都缠着厚厚的绷带。因此,如果你有机会使用纯溴(不是溴水,溴水的
伤害还小些),一定要记得戴手套去取,并且要十分小心。
发现史
溴的发现史是一个极其发人深思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氯和碘这两种元
素,但是当时并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而提到溴的发现,则需要提及当时的一位大
化学家李比希(Liebig,U.1803-1873)。在发现溴的前四年,李比希曾经从一个德国商
人那里收到过一瓶棕红色的液体,那个商人希望知道液体的成分。这本是一个极好的发现
新事物的机会。可惜的是,大化学家只是简单的看了看,就得出结论说是氯化碘。于是这
瓶棕红色的液体在实验室的柜子里一搁就是四年。
直到1826年,一位叫做巴拉尔(Balard,A.J.1802-1876)的法国化学家宣布,他发现
了一种新的元素,这种元素是棕红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恶臭,其性质介于氯和碘之间。
巴拉尔在研究盐湖的植物时,将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采集到的黑角菜燃烧成灰,再浸泡得
到提取液,他向提取液中通入氯气得到了溴。这个发现震惊了化学界。当李比希听到这个
消息时,猛然想到了柜子里那瓶“氯化碘”,他急忙把那瓶液体拿出来,仔细分析,才发
现,原来那瓶搁置已久的液体,正是这种新元素。这对李比希来说,是一个既激动又痛心
的事情,一个重大发现,就这样与大化学家失之交臂了。他为了警诫自己,特别把那瓶棕
色液体放在原来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厅中,在上面贴上一个工整的字条:“错误之
柜”。
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除了发现史本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相信也无需我多
说。真理从不垂青于权威或是大家。这和元素钒的发现史,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存在与应用
如前所述,溴也是大海的元素。海水中有大量的溴,除此之外,盐湖和一些矿泉水中
也有溴。由于其单质活泼的性质,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单质溴。最常见的形式是溴化物和
溴酸盐。海藻等水生植物中也有溴的存在,最早溴的发现就是从海藻的浸取液中得到的。
现在当然不是用烧海带的办法得到溴了。向海水中通氯气,是比较通用的得到溴和碘的工
也许有人会觉得溴这个元素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只能在实验室里看到它和它的化合物
。的确,溴不像氧那样与我们的生命有密切关系,也不像金子那样被人们所推崇和追逐,
更不像铁、铝那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其实溴的化合物用途也是十分广泛的,溴化
银被用作照相中的感光剂。当你“咔嚓”按下快门的时候,相片上的部分溴化银就分解出
银,从而得到我们所说的底片。溴化锂制冷技术则是最近广为使用的一项环保的空调制冷
技术,其特点是不会有氟利昂带来的污染,所以很有发展前景。溴在有机合成中也是很有
用的一种元素。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就做过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这实际上就代表
了一类重要的反应。在制药方面,有很多药里面也是有溴的。灭火器中也有溴,我们平时
看到的诸如“1211”灭火器,就是分子里面有一个溴原子的多卤代烷烃,不仅能扑灭普通
火险,在泡沫灭火器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例如油火,它也能扑灭火险。

--
※ 修改:·heimao 于 08月31日08:47:22 修改本文·[FROM: 162.105.171.2]
※ 转载:·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171.2]
回复


跳转到:


正在阅读该主题的用户: 1位游客
您的访问已通过Cloudflare保护,访问自美国/l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