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9-10 14:36
寻疑求悟法
1.课前预习:寻疑。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高三化学苯酚一节内容预习思考题:
(1) 苯酚和芳香醇在结构上有何区别?从结构上看,什么叫酚?
(2) 苯酚在色、态、溶解性等物性方面具有哪些特性?
(3) 苯酚的结构是____,化学性质有____。
(4) 鉴定苯酚方法:_____,_____。
(5) 苯酚主要用途有___________。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查书做题,很快初步掌握了苯酚的结构、化学性质、鉴定方法,同时又会提出一些新的疑问,在课前由课代表反映上来。如苯酚为什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苯甲醇不能?苯酚溶液与醋酸钠溶液哪个碱性强?为什么?等等。
预习能培养看书(探索知识)和会看书(会探索知识)的自学能力。
2.课堂读议:质疑。
组织孩子课堂讨论,由学生自己来提疑、议疑进而解疑,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如在甲烷实验室制法一节,动手实验后提出:甲烷火焰颜色为什么不是课本上讲的淡蓝色而是黄色?加热后的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为什么有的变成黑色。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在质疑,在不断提出的"为什么"中提到发展,产生新的飞跃。
3.教师精讲:解疑。
在学生们口头汇报议论结果和提出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发现的共性的问题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入准确深入地进行讲解。
例如"盐类的水解"这节课,围绕学生们以预习中提出的: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不呈中性而呈碱性这个问题,可演示碳酸钠溶解于水使酚酞变红的实验,接着提出:"碳酸钠是一种亚盐,它电离时既不产生氢离子,又不产生氢氧根离子,它的溶液按理为中性,可实验结果却为碱性,这是为什么?"
然后运用学生们已有知识,逐步引导,写出碳酸钠溶液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并按电离学说观点,分析、讲解水解的原理。
由于学生们课前对课本已预习,疑点明确,所以,听课认真,主动性强。鼓励学生们寻疑、提疑,引导学生们议疑、质疑,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解疑、释疑。使学生们不论是在预习时,还是在上课时,其思维都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
1.课前预习:寻疑。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高三化学苯酚一节内容预习思考题:
(1) 苯酚和芳香醇在结构上有何区别?从结构上看,什么叫酚?
(2) 苯酚在色、态、溶解性等物性方面具有哪些特性?
(3) 苯酚的结构是____,化学性质有____。
(4) 鉴定苯酚方法:_____,_____。
(5) 苯酚主要用途有___________。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查书做题,很快初步掌握了苯酚的结构、化学性质、鉴定方法,同时又会提出一些新的疑问,在课前由课代表反映上来。如苯酚为什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苯甲醇不能?苯酚溶液与醋酸钠溶液哪个碱性强?为什么?等等。
预习能培养看书(探索知识)和会看书(会探索知识)的自学能力。
2.课堂读议:质疑。
组织孩子课堂讨论,由学生自己来提疑、议疑进而解疑,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如在甲烷实验室制法一节,动手实验后提出:甲烷火焰颜色为什么不是课本上讲的淡蓝色而是黄色?加热后的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为什么有的变成黑色。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在质疑,在不断提出的"为什么"中提到发展,产生新的飞跃。
3.教师精讲:解疑。
在学生们口头汇报议论结果和提出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发现的共性的问题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入准确深入地进行讲解。
例如"盐类的水解"这节课,围绕学生们以预习中提出的: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不呈中性而呈碱性这个问题,可演示碳酸钠溶解于水使酚酞变红的实验,接着提出:"碳酸钠是一种亚盐,它电离时既不产生氢离子,又不产生氢氧根离子,它的溶液按理为中性,可实验结果却为碱性,这是为什么?"
然后运用学生们已有知识,逐步引导,写出碳酸钠溶液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并按电离学说观点,分析、讲解水解的原理。
由于学生们课前对课本已预习,疑点明确,所以,听课认真,主动性强。鼓励学生们寻疑、提疑,引导学生们议疑、质疑,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解疑、释疑。使学生们不论是在预习时,还是在上课时,其思维都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
[fly]<font color="blue">万般寂寞凭谁诉 遥寄相思一曲歌</font>[/fly]
![[图片: 01.jpg]](http://games.tom.com/zhuanti/pal3/images/intro/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