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肖申克的救赎
#41
来源: 作者:liar 2001-03-29 02:10:53

当andy爬过500码的粪池管道,他就这样爬向了自由。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如果今天有人跟我说,这部影片是一部多么好的电影,我可能要歪着脑袋想一想,它是怎么一个好法,是镜头语言的creative还是剧本的fresh?我想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可能会想的问题,好比我们要想一想这个镜头的构图是如此富有深意;好比我们会想在oliver stone的影片里的天空总显得那么的野心勃勃……

可惜我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影迷,其实充其量我不过是一个想在画面与画面的更迭里找到一些虚幻感受的人。

我相信总有一些影片是这样的打动你,它不是经过你的大脑,而是穿过你的眼睛直接击中了你心里的某个角落,然后你突然觉得生命有了意义,尽管你四周仍然充斥着无聊与无趣的空气,你仍然无法逃避生活里的虚无。

当andy爬过500码的粪池管道,他就这样爬向了自由。如果这部影片就是告诉你人生里有一种东西叫做自由或者仅仅是发扬了自由至上的精神,那么我还不会欣赏这部影片。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现了取得自由的过程,它告诉你,自由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它也许要曲折,也许要在黑暗里瑟瑟发抖,甚至可能会依靠向强权妥协来换取自身的生存,它告诉你自由是那样一个艰难甚至是必须穿越猥琐与肮脏的过程;换句话说,它给了自由甚至说是理想一个完整的定义。

它告诉你,自由可以依靠妥协来苟延残喘,却不能依靠妥协来取得自由;自由也许是光辉的,但是黑暗却是它的前提;尤其重要的是,当那个老管理员出狱后自杀在房间里,影片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当自由突然而至的时候,它也许已经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支持,没有了生存意义的赋予,自由对于你来说,不过是另一座监狱。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andy的自由虽然艰难,虽然屈辱,有了信念的支撑,才有了它本应有的光泽。

然而,这是一部多么美国式的电影,它虽然闪烁着自由与人性的光辉,却是这么的英雄主义,当andy终于爬出管道,滚到小溪里,镜头从仰角给了他一个全景,此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andy靠着无比的毅力与信念获得了自由,不,在镜头里不如说他自己已经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当andy在海边实现着出狱前对自己的承诺---天哪,这些形象在让我们激动的同时又是多么的让我们觉得可望却不可企及。

所以我的生活经常有这样一些梦想,它也许不能实现,它也许不能让我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来说,它只能给我带来更多的虚无感,但是我仍然要抬头看见天上的星星,他们也许遥远,也许仰望他们不过是一种虚伪的自欺,我仍然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借用howie的签名档---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42
来源: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 作者:林儿 2000-12-15 12:35:46

对于一些难以翻译、或译成中文后并不琅琅上口的片名,香港电影翻译界习惯于将之改译成一个简捷而时尚的名目,这部由富兰克.杜邦(FRANK  DARABONT)导演的"刺激1995"就属于这种情况。作家孙甘露在评及此片时所用的片名是《肖克什的救赎》,如果这真是此片的片名,可想而知有多少中国观众会对之望而生畏并因此与一部极其优秀的影片失之交臂。  

  故事在一场审判中开始。审判过程显明:所有证据都证明了银行家安迪.杜弗伦是杀害他妻子和她情夫的嫌疑人,而安迪却矢口否认:最终证据占了上风,安迪被判"两个无期徒刑","为两位死者偿命"。无论判决正确与否,这对于一位风华正茂事业蒸蒸日上的银行家来说,无异于被当场执行了死刑。而当安迪被投进缅因州的鲨堡监狱,才发现这是一座极其可怕的"黑狱":在"管束"名义下轻易打杀虐待犯人,贪污,假冒伪善徒有其表的"假释",以及犯人之间帮派之争和鸡奸威胁,无所不在。而这一切可怕的黑幕都被典狱长诺顿精明的管理之后华丽的外表所遮盖。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几乎所有犯人都认为自己无罪、被律师所冤枉。一心认定自己被错判、尚指望入狱之后有待重判的安迪的绝望可想而知。由于热爱石刻和明星,安迪在被称为"监狱邮局"的阿瑞那里购置了一把6、7寸长的小铁锤和一张明星大海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安迪精通经济的能力被狱方知晓,于是一夜之间,从狱警到典狱长,都对安迪一反常态,因为他能为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利用法律的漏洞逃税、洗钱;而典狱长诺顿更是利用职权让他为自己的贪污全力服务。安迪在获取这样的地位之后,却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建造图书馆、改善犯人生活和教育环境。直至有一天,刚刚入狱的汤米说出了真相,得以证明安迪确实无罪、纯属错判;而典狱长由于害怕安迪出狱后说出他种种劣迹,立即把安迪单身囚禁,同时将汤米杀人灭口;对安迪的看守更是严密。然而有一天点名时,在门窗安好无损的情况下,安迪已神奇地不翼而飞。

  原来安迪感到证明自己的清白没有希望的时候,就已萌生逃意。狱方管制苛严,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安迪的逃出正是得力于那把用以石刻、貌似无力、只有6、7寸长的小石锤(阿瑞曾说用它越狱得花上六百年),它多年来一直藏在被诺顿视为监狱教科书的圣经里;而挖出的洞正是用那不断变换的明星大海报遮住。在蒙怨十九年之后,安迪逃出鲨堡,卷走诺顿十九年的遣散费37万美金,驾着敞篷车,奔向他要在那里开设几家小旅店、度此余生的地方:墨西哥的一个小岛,芝华塔尼欧。  

  美丽的芝华塔尼欧似乎并非是安迪一人所向往,所有并无牢役生涯的人也极心所向,这无形而滑稽地显明:铁窗与错判莫非无所不在?错判所致铁窗,无权决定生否而致生,其间莫非有着无形的等号?  

  "一座小岛、一叶扁舟、一间旅店,这样的要求应该不算过分。"然而这样的要求却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至少需要一把貌似无力的小石锤、一张遮蔽自身本质的明星大海报、一本"得救之道,尽在其中"的圣经,还有十九年的时间。压力,和时间,实际上就是希望和耐心。  

  影片最感人的地方,是安迪不仅精心策划着自己的越狱,还时时关注着狱友的命运。在忍不住将优美的《费加罗的婚礼》在全狱的喇叭播放之后遭到单身囚禁以及狱友善意的嘲笑时,安迪不得不与他们探讨了"希望"。"记住,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他对生命的乐观最终促动假释出狱的阿瑞追到芝华塔尼欧,与老友相会,共同面对余生。  

  本片高超而纯熟的剪辑增加了故事的扣人心弦:摄影讲究经典性,稳重、厚实;对白幽默、耐读;而提姆.罗宾斯和摩根.佛瑞曼的精心演绎,使观众对角色身临其境、真实感人。导演富兰克.杜邦对细节和悬念的精心设计和镜头把握,使得此片上升为"现实的神话"的经典。这是我个人至今看到的唯一一部可以打满分的影片。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43
来源:《电影世界》 作者: morefeels (霄羽) 2000-12-15 12:34:07

片中作为希望代言人的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生活的二十年里一直紧守自己最初的坚持,出于对外界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出于内心对自己无罪的认定,而真正原因在于他对希望的深刻认识:“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

  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不但没有泯没安迪内心深处的希望,反而让他在浮士德的积极进取精神上,又对未来生活有了陶渊明式的领悟。这种希望的本质是一种状态,一种不争不夺,只是存在的状态。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狱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为一个计量单位。当看到倏忽间十年已逝,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的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时候,雷德告诉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

  天堂和地狱只有一线之隔,存乎一心。安迪不是因为失去了自由才对自由充满了向往,而是知道在已经谙悉的生活之外有另一种生活更为精彩,知道那种生活才是他灵魂战争的故乡。所以,芸芸囚中唯有安迪能够在高墙的环伺之下闲庭信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冷然面对生活的作弄。

  跳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不让环境左右自己的判断,这是安迪的选择,他也在这种选择之中找到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质。在和时间面对面的日子里,安迪的希望使他没有在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之中迷失自我,而是默默地构筑自己的精神王国,寻找着灵魂的出路与家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如果安迪没有蒙冤入狱的生活,也就不会有日后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如果在狱中的待遇有所好转后就放弃自己的希望,那么他也许要在肖申克无可奈何的苦度余生。于是,六年里以每周一封信的频率不弃不舍地向州议会寻求资助建立监狱图书馆;冒着生命危险通过监狱的扬声器为狱友播放音乐以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安迪正是通过这些看似以卵击石的举动来抗拒着习惯对自己的侵蚀,也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对他们的生存价值重新进行思考。强者自救,圣者渡人,隐约中可以看到安迪平静神态中蕴含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把暂时的得失看作是整个生命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部分,从而坦然地接受幸运的垂青或厄运的降临。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44
来源: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 作者:米朵 2000-12-15 12:30:40

一天看四部片真是要命,看完最后一部《初吻》时,已经头晕眼花了,但仍想为《肖申克的救赎》写点什么。这是一部比较早的片子了,我已经看过挺多遍,但仍忍不住又重温一遍,而且每一次都能被影片本身打动,可能是片中反映的两种人类美好的感情:自由与友谊。 

  自由是什么,就是能在阳光下悠闲自得的呼吸。对于我们而言,它就象空气,平常的让你根本不去想失去它会怎样,但是自由对于那些高墙内的囚徒,尤其是那些注定一辈子都要呆在那里的人们又是都么珍贵而又遥不可及的幸福。安迪最后逃出鲨堡,是什么实现了对他的救赎?可能是他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是希望的存在吧!所有人都被体制化了,从一开始憎恨这儿,到习惯这儿,最后到依赖这儿,这就造成了老布的悲剧,在这个残酷的地方,人们到底应该信仰什么?像监狱长说的那样?---我坚信两件事情,一为管训,一为圣经,你们两样都少不了, 在这里你把信仰交给神,把命交给我们。可是囚徒门能依靠从而得到救赎吗?首先,作为司法(管训),它对于安迪是不公正的,因为误判而入狱,而做为司法象征的监狱长为了继续让安迪留下为他洗钱而枪杀了汤米,在这个司法机器内, 人命如草芥,法律不能作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其次,圣经(宗教)能解决什么让人精神有所寄托,丢肉体的折磨更加麻木?它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基督徒的狱警毒打犯人致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犯有“渎神罪”。而监狱长则更厚颜无耻地标榜自己是人们的“救星”,可笑的是,他妻子在教堂为他绣的标有“主的审判迅速降临”的挂毯后面居然是他藏洗钱证据的地方,也是对他这种伪教徒的嘲讽,而这块挂毯也成了他最后结局的一种预示,而当安迪明白两者都不能为他带来自由后,他只能依靠自己,凭着对于自由梦想和信仰,最后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而他在狱中的努力,也表现了他并不认命,不妥协于现状,越是努力一点,就越觉得向自由迈近了一步,至少是自己心中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

  1. 高墙内囚徒头上的那片蓝天

  2. 安迪时常流露出希望和纯净的兰色眼睛

  3. 阳光下,囚徒们坐在屋顶上喝啤酒的景象  

  ----于是呢,在完工前一天,四九年春的公差犯人,在早上十点坐成一堆,喝着冰凉的啤酒……阳光撒肩头,仿佛自由人。象在修缮自家屋顶,我们象是造物主一样自在,安迪呢?他窝在凉荫下,脸上挂着奇怪的微笑,看者我们喝他的酒,你可说,他想拍狱长的马屁,或博取囚犯的友谊,我只认为他想重温自由,那怕一刹那。

  4. 老布饲养的小杰从窗口飞走时

  5. 监狱上空飘扬着“费加罗的婚礼”  

  ----我从未搞懂他们唱什么,其实我也不想搞懂,此时无言胜有言。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声直窜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进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鲨堡众囚仿佛重获自由。

  6. 安迪在闪电中向天空伸出双臂

  7. 碧海.蓝天.小舟 

  不要相信任何东西,只有信赖自己;可以放弃任何东西,唯独不能丧失希望。  

  整部片子几乎没有爱情(如果安迪对妻子的回忆算是爱的话),只有男人间的友情,而且是发生在监狱这样一个环境中,相比外面的世界,这里的友谊或许要更纯粹更干净,没有杂质。从安迪的朋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 不管他们过去作过什么。安迪的朋友阿瑞,总是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出现,总是用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周围,我觉得这里有两个人可以称为智者,一为安迪, 一为阿瑞,而阿瑞则比安迪更为内敛。安迪是因为良好的教育和坚韧的性格,而阿瑞更多的是与生俱来和经历过很多事情后沉淀下来的智慧,当你仔细体会时,就会发现他的智慧犹如洒落在沙砾中的金粒一样烁烁发光。他们的友谊是不是建立在惺惺相惜的基础上?我觉得他们是一类人,有亲和力,但又谨慎地和周围保持距离,清醒面对周围,同时又有预见性,如果说不同,就是安迪对未来有更多希望,而且能够去设法实现,他们之间并不是亲密无间,保持距离而又彬彬有礼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许这样的友谊才是最牢固,最持久的。当安迪在黑暗中凝视他十年庆的礼物,当阿瑞抚摩那管口琴时,你能否感受到两人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为对方注入的希望?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45
来源:CHINACUE 作者:佚名 2000-12-15 12:29:12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而成,首映于一九九四年九月的多伦多电影节,获当年美国电影学院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提名,但美国本土票房收入不过二千八百万美元,这与它在舆论界的有口皆碑是极不相称的。然而,一九九五年,随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有线电视网的首播,它在当年击败了轰动一时的影片《真实的谎言》摘走了家用录像带租售排行榜第一的桂冠。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通过生活在监狱这个特殊环境里的人们对于信仰、希望和爱的不同态度向观众阐述了自己关于时间、痛苦和友谊的独特见解。和同样是以监狱为背景的《绿色奇迹》不同,本片探讨的不是人类对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的现象所萌发的困惑,而是那种意识到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里,生命转瞬间逝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时所产主的恐惧,同时,达拉邦特完全遵循原著用平实的情节对人生进行深刻剖析的精神,成功地为木片营造出一种浑厚、博大的意境:片中没有超级巨星流光溢彩的风姿,没有哗众取宠的喧嚣;每一个角色都同等重要,不可或缺;按部就班地展开故事情节;甚至是142分钟的片长都意味着走过漫漫人生路再回首的时候,发现不过是几个十年罢了。因此,《肖申克的救赎》不能算作是普通概念意义上的监狱题材电影。  

  在导演技巧上,达拉邦特避免过多地表现安迪在肉体上所遭受的打击,不用这种低俗的手法来刺激观众廉价的同情心;在安迪被变态狂们殴打之后,观众只能远距离地看到安迪踯躅在狱中操场上,镜头像安迪的朋友一样。没有集中在他的伤痕和瘀肿之上,而是给了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影片在大半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一种灰暗、单调的氛围中,人物也多活动于阴影之中。因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影片的色彩突然转为明快亮色的时候,观众的心情也随着这种明暗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力主人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豁然开朗。   

  本片叙事结构的精彩之处在于尽管安迪是肖申克监狱里真正的英雄,然而整部影片除了开始部分用寥寥几笔交持了安迪入狱的原因后,就再也没有从他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而是雷德用冷静、平和的旁白将观众带人高墙里的世界。展现了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雷德的旁白代表了肖申克监狱里大多数囚犯对待现实生活的看法,也让观众得以近距离地看到安迪思想上的变化并循着这种变化的轨迹去体验人类的希望对于个体所具有的巨大的推动力。安迪则在另一个隐形的层面上坚持自我,不放弃希望,在和时间的抗争中创造着自己的机会,也帮助雷德去接受来之不易的自由,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真正需要拯救生活的不是安迪。而是雷德,还有……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避开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陷阱,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观众的感觉与安迪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自然地放纵着自己的情感。  

  摄影师罗杰.狄金斯没有过分炫耀自己的摄影技巧,而是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传递着相关的信息,在安迪初到肖申克的一幕中,他只用了两个镜头(一个从监狱上空俯拍,一个从监狱大门的下方由外至内推进)就完整地勾划出了整个监狱,也预示着主人公从此身隐囹圄。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在于狄金斯没有让镜头语言超过故事的发展进程,在这里,摄影只是忠实地记录着发生在肖申克的故事,不去做无谓的推测与暗示。   

  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安迪与雷德之间的友谊是本片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关键。两位狱中好友含义隽永的对话及雷德精彩的旁白处处闪烁出洞察生活的智慧,吸引着观众反复咀嚼玩味,从中感悟到生活中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原来如此重要。正如片中安迪所说的那样:“无论多么复杂的生活,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选择:‘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46
今天看的是《肖申克的救赎》,一直看到最后,看到那个发黑财的监狱长在逃走的安迪住过的牢房里,翻开他留下的圣经,里面已经挖空了一个锤子的形状,于是我想起了自己的中专时代。那个时候的我,也是这样,把我放着日记的抽屉钥匙,藏在挖空了的字典里。时间一年一年地流逝,那本字典再也找不到了,那把钥匙也没有用了,因为那书桌也早已破旧不堪扔掉了,而记录着我点点滴滴往事的日记,和所有能证明自己活过爱过痛过的东西,却又如同那监狱长的帐本一般,藏在铁柜里。而从不久前开始,我再也不需要躲躲藏藏,让我的日记和我的漫画一样,在网络上闪着微小的光芒。
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从一个囚犯,升级成了监狱长,今天看来这之间的变化是多么微妙而有趣!而社会,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监狱罢了。人们渴求自由。自由是什么?是老头子BROOKS的宝贝乌鸦,是他珍爱了一生的监狱图书馆,是太平洋深蓝海水中的沙滩边一艘小船。
于是我又想起朴桦的FLASH《仲夏夜之梦》。
对我而言,自由很简单,就是能随心所欲地画自己热爱的漫画,这个简单的理由,值得我为之一生奋斗。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47
没有记忆的海洋——有感《刺激1995》
张黎 2001-1-19 10:35:49




  我用冰冷的水冲了把脸,抬眼看到镜中一双因为孩子般肆无忌惮地哭而微肿的眼睛,我知道其实并不是为了阿瑞,而是触景伤情地为自己哭了一把。记得席慕容在《暮歌》里轻轻吟唱——

  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
  在这时候
  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
  而黑暗尚未来临
  在山冈上那丛郁绿里
  还有着最后一笔的激情

  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
  在这时候
  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
  而结局尚未来临

  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
  寻我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

  阿瑞在“鲨堡”监狱服役四十年后,接受例行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释批准。时光荏苒,假释审批官换了一茬又一茬,现如今是一个肤色象小猪般粉红的年轻斯文的人。他对阿瑞说“请坐”,而不是用硬梆梆的命令口气。此时的阿瑞眼光中透出明晓世事
的无比沉静和今生已矣,尔等莫狂的少许厌倦。可能他还说不上有锋利的睿智,但看得那个审批官多多少少有点儿窘。

  例行的问题是:“你改过自新了吗?还会为非作歹吗”?这一次,阿瑞不再诚惶诚恐地说自己已经是个changed man了(改过自新的人)。他的眼神定定地看着一个不知名的远方,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地说:there was not a day goes by that i don't feel regreted......i look back the way i was,the young stupid kid who committed the terrible crime,i wanna talk to him......i wanna try to talk sense to him,tell him the way things are......but i cannot
.......the kids long gone.......left with this old man。(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我真想和他说几句话……我想试着跟他讲讲道理,告诉他世事的隐情……然而我做不到……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动容,静默,不发一言……我自己早已忍不住大哭起来,泪水蜿蜒地滑到脖颈里。要知道,我也想回过头去,在我还没有成为老厌物的时候,我要用尽一切的利齿灵牙,哲思情理,诚挚地,关爱地和路那一头的女孩儿说几句话。关于那所有的低首敛眉,无端烦恼甚至那彻夜难眠的辗转,那撕心裂肺的痛苦;我多想亲口跟她说几句话啊,温柔的,再温柔不过的,为了所有那些走错的路,做错的事,说错的话,爱错或没有爱错的人,可是我能吗?我牵不住她的小手,恍然一梦的瞬间,回不去了……留我在这陌生的地方,惊慌失措,我想我是该启程去寻找那片温暖的,没有记忆的海洋了,——keep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ie。

  顺便讲一句,你可以把《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当作是现代的《基督山伯爵》,情节跌宕起伏,色调细腻冷峻,演员阵容强劲。莫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所饰演的阿瑞在影片中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的处理都经得起推敲。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大师”。换句话说,是后生小子们想要登堂入室所无法回避,无法绕开的一个人物。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48
哇哈哈,你中彩了~!你获得了MYTLS为你赠送的5积分
冲破牢笼----《刺激1995》

--------------------------------------------------------------------------------

仅以此文献给奋斗不息的朋友们

  前言:
  
  《肖申克救赎》,又名《刺激1995》英文名称:SHAWSHANK REDEMPTION
  
  小说原著:斯帝芬金( Stephen King),收录于该作者的小说集《四季》(Different Seasons)的第一部:《春》(Hope Springs Eternal—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Rita是50年代的电影舞蹈明星,嫁给《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维尔森。她就是安迪牢房墙上的第一幅广告画的女人。10年以后安迪生日那天,同样位置换上了玛丽莲梦露的画像,19年后,安迪成功的越狱,当时掩盖洞口的画像是(?)。美女的画像代表了监狱外的生活,代表了安迪的希望。
  
  **小说总共只有100页左右,作者版权卖了1美金。该作者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还有《闪灵》,《绿里》和Apt Pulp等等,今年的新作是《追梦人》(Dream Catcher)。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到目前为止,大约出版了40部中长篇小说。
  
  **电影剧本创作人弗兰克(Frank Darabont)写完该剧后,版权卖了140万美金,后因为要求导演该片,剧本实际上只卖了60-70万美金,导演费另算。他后来还导演了《绿里》(Green Mile)。
  
  一场景

  《肖申克救赎》全剧299个场景。
  
  场景1-4描述安迪1946年在凶杀案现场的那个晚上。
  
  场景5-8描述法庭审讯。
  
  剧本描写简洁清晰。过渡均采用淡出(Fade into black)
  
  场景3:内景车内。
  
  场景4:外景车外。
  
  这样详尽的描写,让人看了非常舒服。
  
  **安迪开的是46年普里毛斯汽车。这不符合他的身份。小说中交代他为了尾随自己的妻子,和别人换用了汽车。
  
  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这部分剧本变成了闪回。
  
  阅读起来很舒服的剧本,拍摄后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如果让亚洲导演拍这段戏,可能就会有偷窥的表现手法。如果李安拍,可能两个屋内的男女会坐在那里喝茶。(不一定啊)
  
  **汽车收音机里面的音乐可能是Billy Holiday的May (?)。很好听的。
  
  二航拍
  
  押解犯人到监狱那个镜头很好看。是在俄亥俄州一家废弃的监狱现场拍的,用的直升飞机。如果现在用电脑3D重新制作,可能会更好看,好象《指环王》中有个小船过峡口的镜头。《卧虎藏龙》有个紫禁城的全景镜头,如果设计成航拍那样,也会更好看的。
  
  三安迪(Andy Dufresne)是谁 ?
  
  在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人就是主人公。
  
  安迪就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
  
  1946年安迪入狱,那年他30岁。当时他是波特兰一家银行的副总经理。在那样一个保守的环境里面,可以爬到那个职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也为以后的剧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安迪毕业于缅因州大学,主修商科。对地质学也很有兴趣。地质学是什么呢?是研究压力和时间的学问。这个学问在影片中意味深长。
  
  在安迪被误判入狱之前,他做了什么呢?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创造了不存在的美国公民Peter Steven,并且将自己的部分财产转移到这个人的帐户下。
  
  **安迪的角色本来打算由PITT来演的。他和摩根合演了《七宗罪》。如果达斯廷霍夫曼年轻20岁的话,演这个角色就好了。小说中的安迪本身就是个小个子。
  
  四瑞德(Red)是谁?
  
  就是一个安迪案件的旁观者。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出演的那个角色。他是监狱中的“黑社会”老大。
  
  他也是安迪的好朋友。两个优秀的“老大”很容易产生共同语言。
  
  瑞德是因为谋杀而入狱的。他在汽车刹车上做了手脚。不仅谋杀了自己的妻子,而且无意害死了搭车的邻居和小孩。他被判三次无期徒刑。而安迪是两次无期徒刑。
  
  **瑞德案件卷宗的相片是摩根弗里曼儿子的照片,他也是一名演员。
  
  五第一次较量
  
  安迪入狱的第一天夜晚,他的牢房没有一点动静。从那个时候开始,瑞德就知道自己错误判断了安迪。安迪的内心世界,他是可以感受到的。他是优秀的,他和普通的犯人不一样。按照瑞德的话讲,不论安迪穿什么衣服,都给人一个感觉-他的脖子上有个领带。
  
  安迪第一次较量是和“姐妹”包格斯(Bogs)。虽然安迪没有对包格斯进行口交。但是,从瑞德的话外音来看,“监狱里面没有童话故事”——安迪的确受到了侮辱。
  
  在入狱的时候,安迪带了500块钱。为了洗雪这个侮辱,他买通了卫队长。最后将包格斯打成残废,转移到北部的监狱。
  
  从这个情节上看,安迪是个报复心极强的人。这也暗示了故事的大结局。
  
  **“姐妹”(Sister)就是指在监狱中同性性交的人。大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Killing Queen.有些犯人是在监狱里面被迫成为同性恋者。
  
  六第二次较量——免税案
  
  哈德利(Byron Hadley)是谁?就是卫队长。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讲呢,如果你说他的太太很忠实,他会认为你说她很丑。如果你说他太太很漂亮,他会怀疑她有婚外恋。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安迪在屋顶和卫队长对话的手段。
  
  在犯人入狱的时候,有个犯人问什么时候开饭。卫队长打了犯人,并且说:“我们让你撒尿的时候你才可以撒尿,我们让你拉屎的时候你才可以拉屎,我们让你吃饭的时候,你才可以吃饭……”无疑,他是监狱长忠实的走卒。
  
  安迪为什么要帮助卫队长免税呢?这是权力的角斗。从那件事情以后,实际上证明了安迪“什么时候让卫队长拉屎,卫队长才可以拉屎”。
  
  七第三次较量——《圣经》
  
  监狱长去安迪的牢房查监,实质上是为了想调安迪为自己洗钱。两个人都引用了《圣经》经文。监狱长引用的是更为简单和熟知的那一段。这又再一次证明了安迪的才智远远在小小的监狱长之上。
  
  监狱长临走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说“拯救来了。”同样的这句话,出现在电影的结尾。在安迪留给监狱长的《圣经》扉页上写着“亲爱的沃顿,你是对的,拯救来了。”
  
  八《费加罗的婚礼》
  
  写到这段,我就想起了《费城故事》和《美丽人生》。这些电影里面都采用了意大利歌剧。意大利歌剧真的是很好听的。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的作品。在该剧在法国上演后三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同剧中的伯爵相似,法国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
  
  在没有人性的监狱里面,安迪忍受着内心的孤独和绝望。终于有一天,他可以听到自己久违的歌剧。这就是《费加罗的婚礼》,安迪向整个监狱播放,是暗示性和讽刺性的。也将自己孤傲的性情和故事的大结局交代了出来。
  
  这里引用的歌剧是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两个人设计谋打算陷害伯爵。“晚风吹过树梢,就在今晚,就在今晚……”
  
  九图书馆
  
  接近监狱长,使得安迪可以了解监狱的许多高层的事情,比如说,监狱将要更新的废水管道计划,监狱的结构图纸。但是,安迪为什么要给议员写信,建立图书馆呢?
  
  通过安迪后来和犯人的对话,我们知道他们有了关于荒岛生存,逃离监狱为内容的小说。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越狱!
  
  牢笼锁不住欲飞的翅膀冰雪埋不了冻土的麦苗
  
  十布鲁克斯(Brooks)
  
  可怜的老人,布鲁克斯,最后在出狱以后上吊自杀。在进监狱时,他有个农畜牧业的学位。在监狱这个没有文化人的地方,他是一个博学家,也是图书室的管理员。但是在出狱的时候,他已经被监狱变成一个制度化的人,离开了监狱,他连生存的能力都没有。
  
  瑞德说的好,当我们习惯于一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就成为这个制度的牺牲品。瑞德没有什么希望,也没有什么绝望,他险些走了布鲁克斯的老路。
  
  他的房间没有美女的广告画。
  
  十一希望
  
  希望是什么?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它让人发疯。而安迪说:希望是个好东西,瑞德,也许是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不会死的。
  
  十二复仇的火焰
  
  安迪的学生TOMMY被杀,安迪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
  
  在这次较量中,安迪输了。他没有输在监狱长手下,而是输在一个强大的制度下。他终于明白了,肖申克不可能有一点正义,而他的目的现在不仅是越狱。
  
  被辱在我!
  
  复仇在我!
  
  十二生存还是死亡
  
  越狱那一天,安迪向朋友要了一根6英尺的绳子。
  
  朋友们都很担心,怕他走布鲁克斯的老路。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十三暴风雨之夜
  
  当安迪爬出三个球场长的排粪管,站立在暴雨中仰天长啸的时候,他的鬓角已经白了。19年啊,逃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个50岁的人了。
  
  十四橡树和小镇
  
  橡树下有个火山石,石头下有封信。这是这部电影最浪漫的地方。
  
  瑞德最后也来到了那个墨西哥小镇Zihuatanejo
  
  这是安迪的归宿这是瑞德的天堂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49
我们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收入都花在电影上,我们看片收片无数,我们言必称伯格曼戈达尔安东尼奥尼塔科夫斯基基斯洛夫斯基,我们提到龙旋风冯小刚还珠格格就赶紧把鼻子捂起来再戴上防毒面具,我们知道许多电影术语并且在贴子中反复运用,我们看到每一个镜头都象考古学家一样如数家珍理清出处,我们为此非常自豪。

但问题是,我们是不是一小撮?

我现在负责给我的年轻同事们放电影,我给他们放《关于我的母亲》,观众最后走得剩下七个人,其中还包括一家三口;我给他们放《暗战》《孤男寡女》,连两边的走道都坐上了人,许多面孔我完全是第一次见到,放映条件很差,屏幕反光,灰灰的一片,他们就在这灰灰中开怀大笑。

我们是不是一小撮?

我到现在还不敢给他们放戈达尔,我实在忍受不了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那么大一间屋子里欣赏大师的感觉。我到一间影碟店去租碟,看见目录上有伯格曼的《处女泉》,问老板要,老板说:没有了,租它的人无一例外在十五分钟之内回来退掉,气得我已经把它掰成许多碎片了。

我们可以骂这些人低级粗俗没眼光没品味人头猪脑牛嚼牡丹,但问题是这样的人有多少,如果有很多,那么我们是不是一小撮?

是他们跟不上我们,还是我们脱离了他们?

我们和他们不是没有共鸣,在我给他们放映电影的经历中,我记得这样的共鸣一共有三次,一次是《肖申克的救赎》,一次是《七武士》,还有一次是《过年回家》,但是相反的经历就太多了。我有时真想给他们放一次《索多玛一百二十天》《罗马帝国艳情史》或者《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加一些很煽的海报,看看究竟会有什么效果。可惜我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胆子,这需要很大的胆子,比对女孩说出“我爱你”还要强烈的勇气。

我们是不是一小撮?

记得年初的时候,曾经有不太发贴子的人在这里试探着说:

“我新买到了《决战紫禁之巅》,下次活动可不可以放它。。。”

但马上有人跟贴说:

“这部片子烂得很,你想找骂?”

《决战紫禁之巅》在香港的票房已经超过三千万了,而这还是在盗版光盘的冲击下达到的,是在整个香港电影票房不景气的情况下达到的。

后来我在北京台看了这部片子,我确实认为它烂,烂得有好几处差点让自己吐出来,但是那些花了三千万的人,人家为什么就没有这么脆弱?

我们是不是一小撮?

昨天,我走进电影院里看了《龙旋风》,配音版的。成龙老矣,一招一式都像在放慢镜头,象两个师兄弟在拆招。结构杂乱无章,人物性格缺乏连贯,整体情节发展缺乏前后的逻辑上的一致性。。。。。。这种话可以继续说下去,可以写得比《龙旋风》的剧本还要长。

然而我听见了观众的笑声,大人和孩子一起笑,男人和女人一起笑,知识分子和文盲一起笑笑得毫无掩饰,笑得开怀舒畅。

我们可以用种种挖苦的话来形容他们,但是我们绝不能轻视这笑声,因为这电影院,这银幕,这和电影有关的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他们设立的呀。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50
[font=Arial]其他的一些东西
   http://forum.mytfls.com/forumdisplay.php...d=W5gy9epP <font color="Navy">[color]<font color="Purple">[color]</font></font>
回复


跳转到:


正在阅读该主题的用户: 1位游客
您的访问已通过Cloudflare保护,访问自美国/l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