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1981
主题: 56
注册: 2004-6
强
[img]http://tu.ywzc.net/mingxing/cnwoman/shunyanzi/24.jpgimg]
我告诉自己告诉每一个爱我或者我爱的人,当我们难过的时候,请看看天空,微笑地祈祷,天空不要为我掉眼泪
帖子: 2568
主题: 165
注册: 2004-2
帖子: 2568
主题: 165
注册: 2004-2
帖子: 2568
主题: 165
注册: 2004-2
帖子: 2568
主题: 165
注册: 2004-2
歼—7MG型:歼—7M型基础上的最新改进型;采用双三角形机翼(内翼后掠角57度,外翼后掠角42度),有前后缘机动襟翼,翼下有2对外挂梁,可以灵活地换装武器;
主要技术数据:最大速度:Mach 2.0.作战半径:700公里,最大 航程:2200公里,最大升限:18200 米,主要武器: 两门30mm机炮,五个外挂点,PL-2A,PL-7法制R5 50空对空导弹,57-2,90-1型火箭弹,50,150,250 ,500Kg炸弹
帖子: 2568
主题: 165
注册: 2004-2
帖子: 2568
主题: 165
注册: 2004-2
歼—7Ⅲ型研制相关背景:苏联的米格-21最重要的改型是装备一门23mm双管机关炮、4枚Р-13Р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北约代号“先进环礁”)的米格-21MF,以及更为先进的米格-21比斯型。其中比斯型74年开始量产。MF、比斯等型号针对米格-21F、PF等早期型号的缺点进行了深入改进,主要表现为加大背鳍、机身等,以便装入更多设备和燃油;加大进气口和进气锥,以容纳更大的雷达,同时解决了进气口唇部对雷达的干扰问题,具有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能力。而我国的“米格-21MF”则是歼-7Ⅲ(按空军新的编号方法称为歼-7C),该型号的研制是以米格-21MF为蓝本的,目的同样是改变歼-7系列航程短、雷达作用距离短、火力弱等缺点。我国于1979年以多架歼-6为交换,从埃及换回了一架MF型,这就是歼-7Ⅲ的原型。米格-21MF和比斯的性能与早期的米格-2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广泛装备于苏联、东欧、印度等。遗憾的是,我国的歼-7Ⅲ却基本上可以看成失败之作;
1972年这一计划正式确立,当时称为歼-7全天候方案,由成都飞机厂于1975年5月向三机部呈报设想。1975年改称歼-7Ⅲ,后又称歼-7甲,1978年称歼-7大改,1978年国家经委和国防工办正式定名为歼-7Ⅲ。1976年11月,三机部将任务转给贵州011基地。1977年2月三机部要求011基地和成都飞机厂共同做好技术论证准备工作。1977年9月成飞再次上报了“歼-7甲设计研制方案”。1978年,中央军委决定尽快以歼-7、歼-8换装歼-6,加快了研制歼-7Ⅲ的步伐。1978年6月在重点厂所领导干部会议上决定由611所、成都飞机厂、011基地、沈阳飞机厂共同研制,以求加快研制进度。宋文聪担任总设计师;
1979年3月,三机部调整了研制分工。1978年10月又决定由611所负责设计,成都飞机厂为主要试制和总装厂,贵州011基地承担机翼和起落架。1976、1978年曾两次派员出国考察米格-21MF。1979年2月从埃及引进的米格-21MF样机到达成都飞机厂,1979年10月至1980年5月完成了测绘工作;歼七III从1981年开始设计,重新设计的部分占82%,只有18%保留原设计;1984年4月26日,歼-7Ⅲ型在成都飞机厂首飞上天;
帖子: 2568
主题: 165
注册: 2004-2
歼—7Ⅲ简介:歼—7Ⅲ型为全天候作战型,曾称为歼-7大改或歼-7甲;兼有对地攻击能力。与以前的歼七II相同,新飞机的试飞员也是余明文,实际上是首席试飞员,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这种称呼。歼七III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公司联合研制的,后者主要负责飞机机翼和前起落架的设计。该机的主要改进有:采用新的全天候雷达设备,提高了飞行控制系统的性能水平,改装IV型弹射座椅(F-7P也使用这种座椅),增加机内燃油量,以及改装新的涡喷-13型发动机,推力64.72千牛。这种型号的发动机是在涡喷-7的基础上发展的,不但体积更小,而且改进了压气机和轴承(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动水平),在结构材料上增加了钛合金,同时在燃料系统中安装了集成电路金属探伤设备(防止渗漏)。这些改进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寿命有明显的影响。另外配备了全天候雷达和比较先进的火控系统;翼下可挂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火箭和炸弹;机内燃油量增加;机翼后缘装有吹气襟翼;改装新型的座舱盖,向右开启,上方有后视镜;装有零高度、零速度火箭弹射救生坐椅;
经过改进后生产的歼-7III飞机,表面上看起来象米格-21MF“鱼窝”-J(Fishbed-j),如起落架处的凸包、迎角传感器和冀刀相同,机头进气道和中心锥整流罩加大了也一样,但实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该祝还在翼根下安装了两门机炮,代替了以前安装在机腹短舱内一门23毫米机炮。飞机上还装有“附加扦”式的敌我识别天线。在中国空军服役的歼-7III飞机,其外表涂装主要由蓝、褐和浅褐色组成。
帖子: 2568
主题: 165
注册: 2004-2
歼—7ⅢA/歼—7D型(见下图):歼-7Ⅲ的改进型,在我军飞机命名方法改变后称歼-7D,同时Ⅲ型改称C型。D型由成飞设计院、成飞、贵州航空公司联合研制。D型研制的目的在于改善C型上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于1988年开始研制改进,1991年8月首飞,1994年11月定型投产,主要装备空军。D型机体比C型粗、长,机身上部有大型背脊,座舱盖顶部安装了后视镜;
主要改进包括换装HK-13A型平视显示器,换装JL-7A型单脉冲火控雷达(JL-7A型单脉冲火控雷达,探测距离28千米,无故障工作时间70小时,重量100千克),加装JD-3Ⅱ型塔康导航系统,加装563B型惯性导航系统,换装WL-7A型无线电罗盘、KJ-11A型自动驾驶仪、换RKL-800A型组合式电子对抗系统。双联23mm机炮安装在机腹中线。加装RKZ-404E型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TKR-122型超短波电台。采用了1台涡喷-13FⅠ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更大。火炮改为23-3A型航炮。经上述改进后,D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较C型有较大提高,但由于航程、机动性等问题无法根治,同样未得到广泛应用。D型在外观上与Ⅲ型非常相似,仅垂尾尖端和根部的天线有所不同;
帖子: 2568
主题: 165
注册: 2004-2